鏖心说」 明】李贽
【明】李贽
反理学思潮的兴起,主要在于反对禁欲主义观点。 南宋时的陈亮、叶适等已开其端。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 戴震等人更指出“天理”是离不开人欲、人情的,并控诉 了道学家们“以理杀人”的罪状。 对于李贽《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 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 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李 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反理学思潮的兴起,主要在于反对禁欲主义观点。 南宋时的陈亮、叶适等已开其端。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 戴震等人更指出“天理”是离不开人欲、人情的,并控诉 了道学家们“以理杀人”的罪状。 对于李贽《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 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 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李 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 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 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 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 《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 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 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 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 《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 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 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 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 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李贽(1527-1602),本姓林, 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 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后历 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 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 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A 万历八年(1580),辞姚安知府。 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 活。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 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 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京 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李贽(1527—1602),本姓林, 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 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后历 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 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 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 万历八年(1580),辞姚安知府。 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 活。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 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 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京 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 言的结尾处说: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聪明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心就行 夫童心者,真心也 所谓童心 若是认为童心不可 就是真心若以童心为不可 保留了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那就是认为真心不可保留了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 起时的本心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失去了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 言的结尾处说: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聪明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心就行了 夫童心者,真心也 所谓童心, 就是真心 若以童心为不可 若是认为童心不可 保留了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那就是认为真心不可保留了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 起时的本心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失去了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 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人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失呢盖方其始也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 的时候,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一些所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并且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 解到一些道理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率,这样 童心就丧失了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 逐渐增多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也逐渐宽广
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 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人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失呢 盖方其始也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 的时候,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一些所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并且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 了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 解到一些道理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 童心就丧失了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 逐渐增多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也逐渐宽广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 便丧失了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 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便一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夫道理闻见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都是从多读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古代的圣人,他们何尝不读书呢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但是,即便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 即便他们也是多读书 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也是以此保护童心, 不使它丧失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 是不一样的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 便丧失了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 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便一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夫道理闻见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 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都是从多读书、识义理处得来的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古代的圣人,他们何尝不读书呢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但是,即便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 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即便他们也是多读书, 也是以此保护童心, 不使它丧失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 是不一样的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 以障学人为耶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童心一旦遭到蒙蔽,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那么说话,则言不由表 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从事政事,则政事没有根基 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写文章,则辞不达意 也不是因 非内含以章美也(其为人)并不内在非笃实生辉光也内心诚实 地具有美德 而产生光控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要他说出一句有德之言,最终也不能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以童心既障因为他的童心已经遣到蒙蔽 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反而以外界接触的所见所闻和道理 为其心了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 识义理蒙蔽了童心,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 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 以障学人为耶 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童心一旦遭到蒙蔽, 那么说话,则言不由衷 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从事政事,则政事没有根基 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写文章,则辞不达意 非内含以章美也 (其为人)并不内在 地具有美德 非笃实生辉光也 也不是因 内心诚实 而产生光辉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要他说出一句有德之言,最终也不能。 所以者何 为什么呢 以童心既障 因为他的童心已经遭到蒙蔽, 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反而以外界接触的所见所闻和道理 为其心了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既然人的心为外界的闻见之知和道理所主导 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那么他所说出的话都是根据闻见道理 而来的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并非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 言虽工,于我何与这样,所说的话即使很美,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听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 作假事,写假文章吗?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既然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真的人了,那 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假人也 很高兴 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把假事情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 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与假人谈假文章,假人也很高兴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 不高兴的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既然人的心为外界的闻见之知和道理所主导 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那么他所说出的话都是根据闻见道理 而来的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并非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 言虽工,于我何与这样,所说的话即使很美,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 作假事,写假文章吗?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既然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真的人了,那 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假人也 很高兴 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把假事情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 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与假人谈假文章,假人也很高兴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 不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