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写作学科论 第一章信息社会和写作学科 第一节信息社会人类进入“写作时代 一、信息社会的特征 1、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 2、社会信息化: 扩大知识、生产海量信息、提高人的智慧是生产力提高之关键 3、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根本变化 自动化、智能化 4、劳动技术靠智力和知识 信息和知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财富,正如300年资本和能源取代 土地和劳务。信息成为知识经济的社会维系物和序参量 二、信息社会与写作时代 1、"文化”=阅读技能、写作技能、一生数学 “学文化”=学“读写技能 在“信息时代”写作,“写作,包围着你了”—美维斯特 第二节写作在信息社会的作用和地位 一、作为创作忽和加工信息的写作行为 整个社会以集成肫路和电子计算机为标志,本质在于创造、复制、加 工、运用和交流信息。根本在于信息和创造和加工。就非写作不可。 科研成果抽象有散乱性,难于接受用于写作组成结构完整##明晰之
Ⅰ.写作学科论 第一章 信息社会和写作学科 第一节 信息社会 人类进入“写作时代” 一、 信息社会的特征 1、 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 2、 社会信息化: 扩大知识、生产海量信息、提高人的智慧是生产力提高之关键 3、 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根本变化 自动化、智能化 4、 劳动技术靠智力和知识 信息和知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财富,正如 300 年资本和能源取代 土地和劳务。信息成为知识经济的社会维系物和序参量 二、 信息社会与写作时代 1、“文化”=阅读技能、写作技能、一生数学 “学文化”=学“读写技能” 在“信息时代”写作,“写作,包围着你了”——美 维斯特 第二节 写作在信息社会的作用和地位 一、 作为创作忽和加工信息的写作行为 整个社会以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为标志,本质在于创造、复制、加 工、运用和交流信息。根本在于信息和创造和加工。就非写作不可。 科研成果抽象有散乱性,难于接受用于写作组成结构完整##明晰之
文章。 “阅读和书写仍是表达抽像概念的工具。”一法施奈贝尔 二、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环节、过程的写作行为 1、产品生产依赖市场调查分析. 2、产品销售作消费者分析 3、企业形象公关、策划、企宣 三、作为生产、表现情感的写作行为 “信息社会里,高技术必须与高情感平衡”一奈斯比特《大趋势》 技术越高,与人关系越远,人越异化,越会对人的权威、地位有挑战 和动摇。 有新技术引进,必然产生“高情感”,对其加以平衡、补偿,即人化。 四、作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写作行为一学习通过写作 社会越复杂,与人的主体能力之间差距愈深。 为回答世界的挑帖战“不学习就灭亡”:维持性课程中心式学习方 法一一”创造性”学习方法 “"学习:通过写作”一美国学习策略 写作要分析和综合写作有助于能幼的发展写作能发展勇气, 还能帮助人们学习阅读,学会科学教学 五、作为思维训练、素质教育手段的写作 “把最为简介的内部语言转化为最为详尽的书面语言,要求所 谓的深思熟虑的语义学,精心构造词义网络”一《思维与语 言》
文章。 “阅读和书写仍是表达抽象概念的工具。”——法 施奈贝尔 二、 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环节、过程的写作行为 1、 产品生产依赖市场调查分析。 2、 产品销售作消费者分析 3、 企业形象公关、策划、企宣 三、 作为生产、表现情感的写作行为 “信息社会里,高技术必须与高情感平衡”——奈斯比特《大趋势》 技术越高,与人关系越远,人越异化,越会对人的权威、地位有挑战 和动摇。 有新技术引进,必然产生“高情感”,对其加以平衡、补偿,即人化。 四、 作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写作行为——学习通过写作 社会越复杂,与人的主体能力之间差距愈深。 为回答世界的挑战“不学习就灭亡”:维持性课程中心式学习方 法——“创造性”学习方法。 “学习:通过写作”——美国学习策略 写作要分析和综合,写作有助于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发展勇气, 还能帮助人们学习阅读,学会科学教学。 五、 作为思维训练、素质教育手段的写作 “把最为简介的内部语言转化为最为详尽的书面语言,要求所 谓的深思熟虑的语义学,精心构造词义网络”——《思维与语 言》
要写好的文章,还需构建写作文本的人格、审美、文化素养。 写作个人价值,于读者而言: 1、满足求知需要 2、满足读者的达性需要。达性,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生理和心理,生物和精神。就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接受 教育和进行实践,使自身心理、精神的种种生命潜能尽可能全 面和充分的发挥。 途径很多,最根本的就是阅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 人善辩。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 以通过求知来减弱。”一一培根 六、文章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活动中的独特优势 1、写作有很强的创造性 2、深刻性 第二章在边缘处综合:当代写作学科的独立性 第一节写作不是语言学 第二节写作不是文艺学 第三节写作学修辞学文体学 第四节中国写作学史 一、文章大国与写作理论的辉蝗 西方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已有独立的修辞和文体
要写好的文章,还需构建写作文本的人格、审美、文化素养。 写作个人价值,于读者而言: 1、满足求知需要 2、满足读者的达性需要。达性,天命之谓性(《礼记 中庸》), 生理和心理,生物和精神。就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接受 教育和进行实践,使自身心理、精神的种种生命潜能尽可能全 面和充分的发挥。 途径很多,最根本的就是阅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 人善辩。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 以通过求知来减弱。”——培根 六、 文章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活动中的独特优势 1、 写作有很强的创造性 2、 深刻性 第二章 在边缘处综合:当代写作学科的独立性 第一节 写作不是语言学 第二节 写作不是文艺学 第三节 写作学 修辞学 文体学 第四节 中国写作学史 一、 文章大国与写作理论的辉煌 西方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已有独立的修辞和文体
中国有文章学,修辞和文体附属 春秋战国话语游说"辩士”一"文士”"文人” 曹丕《典论治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虞《文章流别论》研究文章写作而非专门的文艺学研究 二、理论关注:中国古代写作学特点 1.文章不朽论:对写作本体论的崇尚 《左传》立言不朽,司马迁发愤著书,《典论治文》曹还:“文章 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乃中国文人的一中基本生命态度, 文章不朽论也变成了一种精神文化宗教。 2修养与胸襟:对写作美学与主体论的崇尚 “文以意为主”代人格修养的“胸襟”、"意境”。这实质上强调了 写作的综合性和写作动力学。 3文采、文气与文情:对文章美学的崇尚 与西方写作文化相异:西方注重对文章的文体学研究,中国注重文 章的审美特征、情感特征 古代文章之美一一言之无文其中之“文”有三方面 由文章的情感化而产生的“文情 由语词、语音、藻布?而产生的“文采 文章章法结构产生的“文气 还有意境说的空间美学 4起承转合:对写作思维模型构建的崇尚 中国古代泻作过程论不似西方发达,但中国最发达的是章法论。程
中国有文章学,修辞和文体附属 春秋战国话语游说 “辩士”——“文士”“文人” 曹丕《典论 治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虞《文章流别论》 研究文章写作而非专门的文艺学研究 二、 理论关注:中国古代写作学特点 1.文章不朽论:对写作本体论的崇尚 《左传》立言不朽,司马迁发愤著书,《典论 治文》曹丕:“文章 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乃中国文人的一中基本生命态度, 文章不朽论也变成了一种精神文化宗教。 2.修养与胸襟:对写作美学与主体论的崇尚 “文以意为主” 代人格修养的“胸襟”、“意境”。这实质上强调了 写作的综合性和写作动力学。 3.文采、文气与文情:对文章美学的崇尚 与西方写作文化相异:西方注重对文章的文体学研究,中国注重文 章的审美特征、情感特征。 古代文章之美——言之无文 其中之“文”有三方面: 由文章的情感化而产生的“文情” 由语词、语音、藻布?而产生的“文采” 文章章法结构产生的“文气” 还有 意境说 的空间美学 4.起承转合:对写作思维模型构建的崇尚 中国古代写作过程论不似西方发达,但中国最发达的是章法论。程
式主义的写作学理论(模型化、格式化) 如:《周礼》和《诗大序》常用的“赋”“比”“兴”。 起承转合一一方面概括文章语言文本上开头、中间、结尾次 顺序模式(一维线性模式);另一方面,概括作者思维模式。 深层结构角度:重复、对比(比较性共时性思维模型 5.非构思主义:写作过程论的迷人魅力 例: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构思论: “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 孔子:“起草文章—一修改润饰” 刘勰:“非构思,乃神思 苏轼:“初无定制”如行云流水 郑板桥:“胸有成竹” 随兴所至. 第三章在边缘处崛起:当代写作学的壮丽景观 第一节20世80年代前?中国写作学的命运 一,西方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写作学的引进与中国现代写作学基 本话语的形成 二.“八大块”文本主义写作学的形成 三.被颠覆的历史教训:时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现代写作学的反 ⑧
式主义的写作学理论(模型化、格式化) 如:《周 礼》和《诗 大序》常用的“赋”“比”“兴”。 起承转合—— 一方面概括文章语言文本上 开头、中间、结尾次 顺序模式(一维线性模式);另一方面,概括作者思维模式。 深层结构角度:重复、对比.(比较性 共时性思维模型) 5.非构思主义:写作过程论的迷人魅力 例: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构思论: “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 孔子:“起草文章——修改润饰” 刘勰:“非构思,乃神思” 苏轼:“初无定制” 如行云流水 郑板桥:“胸有成竹” 随兴所至. 第三章 在边缘处崛起:当代写作学的壮丽景观 第一节 20 世 80 年代前?中国写作学的命运 一. 西方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写作学的引进与中国现代写作学基 本话语的形成 二. “八大块”文本主义写作学的形成 三. 被颠覆的历史教训:时 20 世纪 80 年代前中国现代写作学的反 思
第二节20世纪80年代:写作行为客观机制的探索 一、1978年至1983年: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巧论 二、1983年至1985年: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 1、从“八大块”转向表层写作行为 绪论作文过程主题主题展开一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安排、构段、句词、文面。 2、从“八大块“转向深层写作行为 结构学(章法学) 结构图 三、1986年至1988年: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 四、1988年至1990年: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 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探索写作行为围观操作原理 一、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二、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 1、非线性、非理性写作的复杂性本质写作观 2、分形消解混沌:写作生长规律的揭示 三、“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思维场一一心理声话空间 中心句网络—一表达思路模式 “W”一一分析、综合、抽像概括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中
第二节 20 世纪 80 年代:写作行为客观机制的探索 一、1978 年至 1983 年: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巧论” 二、1983 年至 1985 年: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 1、从“八大块”转向表层写作行为 绪论 作文过程 主题 主题展开——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安排、构段、句词、文面。 2、从“八大块”转向深层写作行为 结构学(章法学) 结构图 三、1986 年至 1988 年: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 四、1988 年至 1990 年: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 探索写作行为围观操作原理 一、 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二、 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 1、 非线性、非理性写作的复杂性本质写作观 2、 分形消解混沌:写作生长规律的揭示 三、 “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思维场——心理声话空间 中心句网络——表达思路模式 “5W”——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中
心句的陈述和展开 四、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周淼龙:写作工艺关键在于决策很控制 表达空间论:写作行为不仅受主体需要系统的驱动和价值系统 的牵引,而且受表达空间的制约 (即时代、社会、读者预留给文章思想存在的一种可能性空间)》 五、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 1、题型写作的非理性写作主张 2、非构思写作写作学的观念与理论 主题一一选材一谋篇—提纲—行为构思 写作思维网络一一思维伴随运笔—一思维完成文章完成 立.写作本质论 第四章写作的概念 第一节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 一、狭义写作 写作即写文章。文章是表达一定意思和功能的书面作品。没有 笼统的口语,也没有笼统的书面语 二、亚写作 不完全的文章写作活动、行为。包括编辑和翻译 三、广义写作
心句的陈述和展开 四、 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周淼龙:写作工艺关键在于决策很控制 表达空间论:写作行为不仅受主体需要系统的驱动和价值系统 的牵引,而且受表达空间的制约 (即时代、社会、读者预留给文章思想存在的一种可能性空间) 五、 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 1、 题型写作的非理性写作主张 2、 非构思写作写作学的观念与理论 主题——选材——谋篇——提纲——行为 构思 写作思维网络——思维伴随运笔——思维完成 文章完成 Ⅱ.写作本质论 第四章 写作的概念 第一节 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 一、 狭义写作 写作即写文章。文章是表达一定意思和功能的书面作品。没有 笼统的口语,也没有笼统的书面语 二、 亚写作 不完全的文章写作活动、行为。包括编辑和翻译 三、 广义写作
人类艺术创作活动。作曲。电影书写 ”电影书写是一种运用活动摄像和声音的写作。”一一法罗贝 尔布列松 广义写作结构图 四、前写作、写作、后写作 观察阅读阅历 立意行文修改 编辑出版传播 写行 写作(翻译) 后写例 第二节写作的特征 一、有别于口语具有写作成品的特征(一般属性)】 1.有逆性 有别于口语具有跨时间的传承性。 一方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精神产品得以传承、延续、流传,以构成 人类文化的历史。并作为一种##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各时代人类生存 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承性又使作者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以抗拒时 间和生命的有限,使作者实现生命永恒的理想。 将写作推崇至高,因为中华民族更加崇尚一种实践理性精神,没有 上帝观念、宗教意识淡薄,将写作赋予生命本体论意义: 2.间接性 语言的效用不是不是作用于视觉(美术)听觉(音乐入觉,而
人类艺术创作活动。作曲。电影书写 “电影书写是一种运用活动摄像和声音的写作。”——法 罗贝 尔 布列松 广义写作 结构图 四、 前写作、 写作 、后写作 观察 阅读 阅历 立意 行文 修改 编辑 出版 传播 前写作 写作(翻译) 后写作 第二节 写作的特征 一、有别于口语具有写作成品的特征(一般属性) 1.有逆性 有别于口语具有跨时间的传承性。 一方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精神产品得以传承、延续、流传,以构成 人类文化的历史。并作为一种##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各时代人类生存 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承性又使作者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以抗拒时 间和生命的有限,使作者实现生命永恒的理想。 将写作推崇至高,因为中华民族更加崇尚一种实践理性精神,没有 上帝观念、宗教意识淡薄,将写作赋予生命本体论意义。 2.间接性 语言的效用不是不是作用于视觉(美术)、听觉(音乐)、触觉,而
是作用于心理思维。抽象性实现了对现实的间接性反映、表现。 必须对书面语言的词句、语音、句法、语感等具有一定语言修养否 则在写作中的词害意、言不逮意,无法实现表达目的和文章功能。 3.创造性 “写”《说文》:"置物也。" “移置”《礼记》:"物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注:“写者,传己器中乃食之。”一引申对事物精神现象、心理 状态的“移置”。 《诗北#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先秦两汉未见南北朝时“写"之指:记录、写字、绘画。(例” 秦每破诸侯,写方(坊)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宫室移置咸阳。) “诈”制造、制作。《说文》:“作,起也。”兴起。 《诗》:“天作高山”;《孙子兵法》:“黄帝作剑,以陈象之。”《诗》: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此创作、撰述之意。《论语》:“述而不作”。 先秦创造性撰述才能叫“作”,而阐述性不能叫“作”。 先秦两汉,作文指创造性的文章写作,记录史实只能是一种“写”, 写作的本性应该是创造性。 4.实践性 A生活实践是确立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 客体:写作客体由自身认识能力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决定。 B.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 C写作实践是将写作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
是作用于心理思维。抽象性实现了对现实的间接性反映、表现。 必须对书面语言的词句、语音、句法、语感等具有一定语言修养否 则在写作中的 词害意、言不逮意,无法实现表达目的和文章功能。 3.创造性 “写”《说文》: “置物也。” “移置”《礼记》:“物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注:“写者,传己器中乃食之。”——引申对事物精神现象、心理 状态的“移置”。 《诗 北# 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先秦两汉未见南北朝时“写“之指:记录、写字、绘画。(例:” 秦每破诸侯,写方(坊)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宫室移置咸阳。) “诈”制造、制作。《说文》:“作,起也。”兴起。 《诗》:“天作高山”;《孙子兵法》:“黄帝作剑,以陈象之。”《诗》: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此创作、撰述之意。《论语》:“述而不作”。 先秦创造性撰述才能叫“作”,而阐述性不能叫“作”。 先秦两汉,作文指创造性的文章写作,记录史实只能是一种“写”, 写作的本性应该是创造性。 4.实践性 A.生活实践是确立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 客体:写作客体由自身认识能力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决定。 B.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 C.写作实践是将写作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
二.写作行为的特征 1操作性,三个特征: A.思维语言的程序性、过程性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 B.写作主体控制性,即写作思维的操作性、写作意识性 C写作行为的成品性一一成品文章 2.动力性 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事业心 口语言说之动力在听众与演说环境的激发,而而写作主要是作者自 我创造,其语言生成便便需依靠感情、兴趣的刺激和推动。 3综合性 三.写作思维的特征、充分性 1.充分的展示性 A.口头语是粗略性的历时性展开;动态 B.文章主要是历时性展开中进行横向枝叶的充分展开,以增强文章的 表达功能;静态 文章更长,有更多定语、状语、补语 可插入联想、想象、幻想等心理活动。 “言足以志,文足以言。”(子《左传襄公25年》)》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 者也。”(挚虞《文章流别论》)
二.写作行为的特征 1.操作性,三个特征: A.思维语言的程序性、过程性。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 B.写作主体控制性,即写作思维的操作性、写作意识性 C.写作行为的成品性——成品文章 2.动力性 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事业心 口语言说之动力在听众与演说环境的激发,而而写作主要是作者自 我创造,其语言生成便便需依靠感情、兴趣的刺激和推动。 3.综合性 三.写作思维的特征、充分性 1.充分的展示性 A.口头语是粗略性的历时性展开;动态 B.文章主要是历时性展开中进行横向枝叶的充分展开,以增强文章的 表达功能;静态 文章更长,有更多定语、状语、补语 可插入联想、想象、幻想等心理活动。 “言足以志,文足以言。”(子《左传 襄公 25 年》)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 者也。”(挚虞《文章流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