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要点 导论: 1、如何全面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 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 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在实践基础 上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真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创立、由后继人(列斯毛邓江胡习等)完善发展的理论,它包括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具有内在逻辑的 科学理论体系。 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 产生和发展,直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总结 和概括规律成为可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使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尖锐的阶级矛盾和 阶级冲突,导致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风起云涌:以三大工人起义为标志的一系列工 人运动风靡欧洲,表明了无产阶级己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 己经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急需革命理论的指导,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注重实践,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从不空谈理论:同时他们又十分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从 不迷信前人或圣人,而是对人类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的继承:在批判一切错误思潮 中建立起革命的理论体系。 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 中,主要是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 论等一系列社会科学的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以三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成 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和发展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的直接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 斗争。他们始终处在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前沿。他们在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 验是他们开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他们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了当时的各种优秀学说,在 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有哪些?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要点 导论: 1、如何全面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 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 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在实践基础 上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真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创立、由后继人(列斯毛邓江胡习等)完善发展的理论,它包括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具有内在逻辑的 科学理论体系。 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 产生和发展,直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总结 和概括规律成为可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使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尖锐的阶级矛盾和 阶级冲突,导致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风起云涌;以三大工人起义为标志的一系列工 人运动风靡欧洲,表明了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 已经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急需革命理论的指导,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注重实践,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从不空谈理论;同时他们又十分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从 不迷信前人或圣人,而是对人类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的继承;在批判一切错误思潮 中建立起革命的理论体系。 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 中,主要是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 论等一系列社会科学的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以三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成 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和发展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的直接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 斗争。他们始终处在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前沿。他们在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 验是他们开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他们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了当时的各种优秀学说,在 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有哪些?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 学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4、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还有哪 些问题? 答: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不是宗教,而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宗教、世界观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 种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同属于精神范畴。区别在于:哲学是以理论、逻辑的方式摆 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宗教则是以教义和教条等精神或政治的方式以权势压服人、以教 义和教条约束人、以谎言和虚幻的故事欺骗诱惑人: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是在长期的生活 过程中逐渐,自发形成的,与个人的主观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需要专门学习和研究。 (2)哲学不是科学,而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是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方式反映科学,并为科学提供指导。说明哲学不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必需在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对自然、社会的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抽 象思维能力后才能产生。 (3)哲学不是艺术,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艺术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关系。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 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 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当人们依靠理性思维方式系统地反映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就形成 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即为哲学。而艺术主要是一种感性认识的活动,它主要依 靠非理性思维方式,如,联想、灵感等方式,以一种叙事、感慨、字、音符、韵律、形体表 现某种情节、寓意、情感等内容时就构成了艺术。 (4)哲学不是政治,而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政治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哲学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而政治属 于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哲学是以间接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而政治则是一种 争夺、维护、实施国家权力的直接活动:哲学反映一定的政治,并为政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而政治则直接制约和影响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这是由哲学对象、内容、性质、宗 旨决定的,也是哲学发展史证明了的。 所以,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物质与意识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 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 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 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 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从思想根源上说,世界的本 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精神和物质谁在先、谁在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2
2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 学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4、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有哪些?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还有哪 些问题? 答: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不是宗教,而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宗教、世界观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 一种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同属于精神范畴。区别在于:哲学是以理论、逻辑的方式摆 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宗教则是以教义和教条等精神或政治的方式以权势压服人、以教 义和教条约束人、以谎言和虚幻的故事欺骗诱惑人;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是在长期的生活 过程中逐渐,自发形成的,与个人的主观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需要专门学习和研究。 (2)哲学不是科学,而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是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方式反映科学,并为科学提供指导。说明哲学不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必需在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对自然、社会的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抽 象思维能力后才能产生。 (3)哲学不是艺术,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艺术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关系。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 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 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当人们依靠理性思维方式系统地反映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就形成 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即为哲学。而艺术主要是一种感性认识的活动,它主要依 靠非理性思维方式,如,联想、灵感等方式,以一种叙事、感慨、字、音符、韵律、形体表 现某种情节、寓意、情感等内容时就构成了艺术。 (4)哲学不是政治,而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句话表明了哲学与政治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哲学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而政治属 于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哲学是以间接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而政治则是一种 争夺、维护、实施国家权力的直接活动;哲学反映一定的政治,并为政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而政治则直接制约和影响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这是由哲学对象、内容、性质、宗 旨决定的,也是哲学发展史证明了的。 所以,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物质与意识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 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 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 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 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从思想根源上说,世界的本 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精神和物质谁在先、谁在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物质与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两者是否有联系、思维能 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意识能否反映物质的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这个意义上,存在、物质是同一含义,思维、精神和意识是同一含义。 在其他情况下,存在与物质、思维、精神和意识是有区别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认为物质和意识有同一性或有联系为可知论,反之为不可知论。 除庸俗唯物主义以外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即是可知论。 (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 开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坚持群众史观还是 坚持英雄史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 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 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5、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一)什么是物质?(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物质定义的含义: (1)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根本“特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存在于人们的感觉意识之外: (3)物质是可以被人们的感觉所认识的,世界是可知的。 (三)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与恩格斯对“物质”的理解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把物质 作为哲学范畴来看待的。但列宁的定义其内涵更丰富、更全面,从而更具代表性。列宁对物 质所下的定义文字虽短,但言简意骸,具有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唯 物主义的一元论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肯定、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从具体物质的个性中概括了物质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以对立统一 的辩证观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标志着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整个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石。 6、如何把握物质运动、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含义、特点(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 3
3 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物质与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两者是否有联系、思维能 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意识能否反映物质的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这个意义上,存在、物质是同一含义,思维、精神和意识是同一含义。 在其他情况下,存在与物质、思维、精神和意识是有区别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认为物质和意识有同一性或有联系为可知论,反之为不可知论。 除庸俗唯物主义以外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即是可知论。 (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 开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坚持群众史观还是 坚持英雄史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 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 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5、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一)什么是物质? (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物质定义的含义: (1)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根本“特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存在于人们的感觉意识之外; (3)物质是可以被人们的感觉所认识的,世界是可知的。 (三)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与恩格斯对“物质”的理解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把物质 作为哲学范畴来看待的。但列宁的定义其内涵更丰富、更全面,从而更具代表性。列宁对物 质所下的定义文字虽短,但言简意骸,具有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唯 物主义的一元论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肯定、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从具体物质的个性中概括了物质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以对立统一 的辩证观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标志着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整个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石。 6、如何把握物质运动、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含义、特点(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
(1)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或: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因为: ①相互联系的物质之间必然产生相互作用,而事物的相互作用一定会引起物质的变化, 变化即是运动。所以,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 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或承担者: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 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 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 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田间的相对静止构成了 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 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 所谓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 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 能创造、消灭和改变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运动方式等等,却不能做违背规律之事,否则将 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或个人的发展。 (5)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五种: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方式 (1)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顺序性、久暂性或持续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 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 个方向,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逆性。 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和结构性。 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所谓结构性是指物质的组成要素之 间或物质与外部物质之间的关系与间距。 特点是三维性。 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4 (1)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或: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因为: ①相互联系的物质之间必然产生相互作用,而事物的相互作用一定会引起物质的变化, 变化即是运动。所以,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 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或承担者;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 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 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 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田间的相对静止构成了 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 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 所谓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 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 能创造、消灭和改变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运动方式等等,却不能做违背规律之事,否则将 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或个人的发展。 (5)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五种: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方式 (1)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顺序性、久暂性或持续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 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 个方向,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逆性。 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和结构性。 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所谓结构性是指物质的组成要素之 间或物质与外部物质之间的关系与间距。 特点是三维性。 ③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及其运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时空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 点。 (2)时间空间特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因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运动是 客观的,所以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一一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 ②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具体性和可变性。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会随物 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可变性是相对 的。 (3)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①具体物质的时空是有限的,但它包含着无限的发展趋势:宇宙时空是无限的,但是它 包含着无限多的具体有限的事物。 ②无数具体物质及其时空构成无限的宇宙时空: ③宇宙世界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④任何割裂宇宙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 (4)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过程。时间和空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运动及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空间和时间问 题,一切依时间,地点及条件为转移。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充分考虑事物运动发展的 具体形式,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或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有效的利用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多做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的事:充分合理地利用 有限的空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空间和时间,统筹兼顾,从而使人 与自然、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7、意识的涵义、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答: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或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及社会劳动的产 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一一说明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印象,即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印象。因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源于客观物质 世界,所有构成意识的基本要素,都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原型,不论意识的正确与否, 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将客观物质世界以概念、影象等 方式映入人的大脑,所以意识与物质之间就必然会产生不完全符合的情况,导致人可能产生 认识的错误。 8、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答:
5 物质及其运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时空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 点。 (2)时间空间特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因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运动是 客观的,所以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 ②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具体性和可变性。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会随物 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可变性是相对 的。 (3)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①具体物质的时空是有限的,但它包含着无限的发展趋势;宇宙时空是无限的,但是它 包含着无限多的具体有限的事物。 ②无数具体物质及其时空构成无限的宇宙时空; ③宇宙世界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④任何割裂宇宙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 (4)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过程。时间和空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运动及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空间和时间问 题,一切依时间,地点及条件为转移。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充分考虑事物运动发展的 具体形式,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或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有效的利用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多做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的事;充分合理地利用 有限的空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空间和时间,统筹兼顾,从而使人 与自然、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7、意识的涵义、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答: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或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及社会劳动的产 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说明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印象,即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印象。因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源于客观物质 世界,所有构成意识的基本要素,都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原型,不论意识的正确与否, 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将客观物质世界以概念、影象等 方式映入人的大脑,所以意识与物质之间就必然会产生不完全符合的情况,导致人可能产生 认识的错误。 8、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称为意识的能动性或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意识能动地对认识和实 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即要求我们必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揭示把握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关键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做也不能做违 背规律之事,不断创新。 (3)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把主观意图、构 想和设计等付诸实践。 (4)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否则就会发生“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后果。 (5)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勇于 探索、开拓创新、自主选择、抓住机遇、振兴中华。 9、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答: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非神的世界: (2)世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世界的具体物质(或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物质形 态和存在方式以及运动方式等等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3)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世界上的各种物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无限的整体的物质 系统: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没有其他。 (4)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5)世界物质统一性表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世界。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物质性的社会活动 ③生产方式的物质性不言而喻。就整体性而言生产方式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它是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要求 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具体不同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 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真理,以便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2)它否定、排除了神灵世界的存在和神创世界的错误观点:肯定并证明了构成宇宙 的具体物质多样性存在的客观事实: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它在理论上为唯物辩证法奠定了基础。联系、发展、矛盾及其运动等等思想都是 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决定、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
6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称为意识的能动性或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意识能动地对认识和实 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即要求我们必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揭示把握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关键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做也不能做违 背规律之事,不断创新。 (3)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把主观意图、构 想和设计等付诸实践。 (4)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否则就会发生“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后果。 (5)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勇于 探索、开拓创新、自主选择、抓住机遇、振兴中华。 9、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答: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非神的世界; (2)世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世界的具体物质(或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物质形 态和存在方式以及运动方式等等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3)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世界上的各种物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无限的整体的物质 系统;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没有其他。 (4)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 (5)世界物质统一性表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世界。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物质性的社会活动 ③生产方式的物质性不言而喻。就整体性而言生产方式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它是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要求 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具体不同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 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真理,以便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2)它否定、排除了神灵世界的存在和神创世界的错误观点;肯定并证明了构成宇宙 的具体物质多样性存在的客观事实;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它在理论上为唯物辩证法奠定了基础。联系、发展、矛盾及其运动等等思想都是 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决定、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如何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及其意义? 答: (一)联系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观点(或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①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世界上没有不联系的事物(普 遍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联系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 到它。物质是客观的,所以联系也是客观的(客观性)。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客观联系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单线的,且是 不平衡的。如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等(多样 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所以是有条件的。条件一般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必须具备改变 条件的条件。条件就是制约某个联系的更高层次的联系(具体性或条件性或具体条件性)。 ⑤联系构成系统,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性)。 (2)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方法论意义: ①既然联系是普遍的,事物的质就是通过联系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求我们认识、分析问 题应从联系入手。 ②既然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从事物的客观联系出发,即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认 识问题,避免主观任意性或先入为主。 ③既然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只有从各种不同的联系中找出并把握那些主要的、 直接的、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既然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要求我们在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一切以时 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既然联系构成系统,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所以要求我们应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分 析问题,防止主观片面性,把事物放在其产生和变化的特定环境系统中去考察。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 ①联系构成发展,即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因为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必然产生相互作用, 其结果就一定会引起事物发生变化,变化就是运动,其中发展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所以说 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 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质变(质的飞跃)运动。 ③发展是一个曲折的递进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但是具体道 路是迂回曲折的,发展是事物不断克服内在矛盾和外在障碍的复杂过程。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不断产生的过程。 (2)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①既然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真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联 系),才能理顺关系、创造条件,为发展开辟道路。 ②既然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质变(质的飞跃)运动,所以我们应 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状况,制定符合、顺应事物发展趋势的理想、目标体系,从现 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面前的每一项工作,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任务体系的实现向更高 的目标发展。 ③既然发展是一个曲折的递进过程,所以我们应该认准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奋斗:同时科学地预见可能产生的各种困难,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做
7 10、如何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及其意义? 答: (一)联系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观点(或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①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世界上没有不联系的事物(普 遍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联系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 到它。物质是客观的,所以联系也是客观的(客观性)。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客观联系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单线的,且是 不平衡的。如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等(多样 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所以是有条件的。条件一般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必须具备改变 条件的条件。条件就是制约某个联系的更高层次的联系(具体性或条件性或具体条件性)。 ⑤联系构成系统,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性)。 (2)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方法论意义: ①既然联系是普遍的,事物的质就是通过联系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求我们认识、分析问 题应从联系入手。 ②既然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从事物的客观联系出发,即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认 识问题,避免主观任意性或先入为主。 ③既然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只有从各种不同的联系中找出并把握那些主要的、 直接的、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既然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要求我们在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一切以时 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既然联系构成系统,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所以要求我们应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分 析问题,防止主观片面性,把事物放在其产生和变化的特定环境系统中去考察。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 ①联系构成发展,即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因为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必然产生相互作用, 其结果就一定会引起事物发生变化,变化就是运动,其中发展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所以说 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 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质变(质的飞跃)运动。 ③发展是一个曲折的递进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但是具体道 路是迂回曲折的,发展是事物不断克服内在矛盾和外在障碍的复杂过程。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不断产生的过程。 (2)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①既然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真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联 系),才能理顺关系、创造条件,为发展开辟道路。 ②既然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质变(质的飞跃)运动,所以我们应 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状况,制定符合、顺应事物发展趋势的理想、目标体系,从现 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面前的每一项工作,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任务体系的实现向更高 的目标发展。 ③既然发展是一个曲折的递进过程,所以我们应该认准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奋斗;同时科学地预见可能产生的各种困难,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做
好克服困难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物质、精神和心理准备。 ④既然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 问题,正确认识和区分事物的新与旧。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发展生产力的事物, 反之则是旧事物。创新的关键是善于打破陈规、纠正错误与偏差,解决问题。 11、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 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一一又称统一性、一致性,都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 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转化的趋势。 首先,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 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其次,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 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再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 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内在根据和基础。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一一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对、限制、否定、克服等属 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②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和矛盾斗争形式的差异性: 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是泛指一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和趋势,矛盾 斗争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斗争形式的差异性是特指矛盾的斗争有各种不同情况,斗争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既不能把斗争性仅仅归结于某种具体斗争形式(“你死我活”,“同等激化”),也不能把斗争 形式的差异性理解为“没有斗争”。 ③矛盾的斗争性的突出特征是不可调和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不能消灭和取消。有 矛盾就有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矛盾的转化,即矛盾的解决。 ④矛盾的斗争性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矛盾的发展、对立面的展开,斗争性要经历一个 由不明显到较明显直至激化的过程。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同一性为斗争提供了力量、场所、地盘、范围:而斗争性是为了打破统一体,促使矛 盾转化。 ②同一性使事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斗争性使事物具有绝对的变动性。 ③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是分别揭示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的哲学范畴。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 离开同一性而独立存在。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又有显著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要注意:这里的无条件性不是说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说它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 不断创造事物发展所需的新条件。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的实践意义: 8
8 好克服困难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物质、精神和心理准备。 ④既然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 问题,正确认识和区分事物的新与旧。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发展生产力的事物, 反之则是旧事物。创新的关键是善于打破陈规、纠正错误与偏差,解决问题。 11、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 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都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 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转化的趋势。 首先,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 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其次,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 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再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 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内在根据和基础。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对、限制、否定、克服等属 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②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和矛盾斗争形式的差异性。 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是泛指一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和趋势,矛盾 斗争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斗争形式的差异性是特指矛盾的斗争有各种不同情况,斗争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既不能把斗争性仅仅归结于某种具体斗争形式(“你死我活”,“同等激化”),也不能把斗争 形式的差异性理解为“没有斗争”。 ③矛盾的斗争性的突出特征是不可调和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不能消灭和取消。有 矛盾就有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矛盾的转化,即矛盾的解决。 ④矛盾的斗争性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矛盾的发展、对立面的展开,斗争性要经历一个 由不明显到较明显直至激化的过程。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同一性为斗争提供了力量、场所、地盘、范围;而斗争性是为了打破统一体,促使矛 盾转化。 ②同一性使事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斗争性使事物具有绝对的变动性。 ③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是分别揭示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的哲学范畴。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 离开同一性而独立存在。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又有显著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即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要注意:这里的无条件性不是说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说它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 不断创造事物发展所需的新条件。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的实践意义:
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矛盾运动使事物得以变 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中看到对立与统一:在对立统一中谋求和谐。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推 动事物的发展) (1)同一性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A.矛盾双方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对立: B.矛盾一方各个组成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性,可以为另一方所用。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总之,同一性规定了斗争的方向和趋势:规定了斗争的范围和限度:规定了斗争的具体 形式。 (2)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的斗争促成事物的质变。 13、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也称内部矛盾,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或系统内部所包括的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的辨证关系。 外因也称外部矛盾,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或系统与其他事物或系统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 辨证关系。 (2)“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第一,内因是本质,只有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才能区别自身与他物,只有内因才能决定事 物的自身存在。 第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才使得事物向前 发展。 第三,内因规定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对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来说,外因是不可缺少的。但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的进程, 不能单独发挥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外因,对于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 的,甚至是相反的。各种外因影响事物发展的情况和程度,也取决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情 况。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 (4)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实质上是外部矛盾向内部矛盾的一种转化。例如:近代史上中国之所以受到帝国主义 列强的侵略,而反侵略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内部。 (5)把握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第二,必须防止形而上学割裂内外因的错误 第三,掌握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个原理是我们坚持“自 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
9 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矛盾运动使事物得以变 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中看到对立与统一;在对立统一中谋求和谐。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推 动事物的发展) (1)同一性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A.矛盾双方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对立; B.矛盾一方各个组成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性,可以为另一方所用。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总之,同一性规定了斗争的方向和趋势;规定了斗争的范围和限度;规定了斗争的具体 形式。 (2)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的斗争促成事物的质变。 13、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也称内部矛盾,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或系统内部所包括的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的辨证关系。 外因也称外部矛盾,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或系统与其他事物或系统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 辨证关系。 (2)“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第一,内因是本质,只有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才能区别自身与他物,只有内因才能决定事 物的自身存在。 第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才使得事物向前 发展。 第三,内因规定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对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来说,外因是不可缺少的。但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的进程, 不能单独发挥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外因,对于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 的,甚至是相反的。各种外因影响事物发展的情况和程度,也取决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情 况。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 (4)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实质上是外部矛盾向内部矛盾的一种转化。例如:近代史上中国之所以受到帝国主义 列强的侵略,而反侵略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内部。 (5)把握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第二,必须防止形而上学割裂内外因的错误 第三,掌握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个原理是我们坚持“自 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
14、唯物辩证法的“一点论”和“两点论”的含义和关系是怎样的? 答: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 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1)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在每一矛 盾统一体中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才能解决好主导全局的关键问题,并由此带动全 面工作的开展。 (2)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抓住矛盾主要方 面,又要注意矛盾次要方面。这里的“两”不是机械的数字,可以是“两”,也可以是多。 (3)解决问题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局,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形而 上学的“一点论”以点代面,抓了重点丢了全面:“均衡论”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 两种方法都会导致工作的失误。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无论在自然界、人 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即时刻有矛盾,无论过去、现在还将来,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事物作为矛盾而存在。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指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矛盾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差别性、相对性。 其次,矛盾特殊性存在的几种主要情形: A.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B.具体事物的矛盾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的各个层次的矛盾特殊性和各个层次的外部 矛盾的特殊性。 C.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各个发展过程、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具有特殊性, 各个层次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以及各个层次上外部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 性。 D.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在总体上表现为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特殊性,以及各 种矛盾在各个方面相互联结的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①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普遍性原理给我们指出了观察事物和 处理问题的总方向。无论认识和处理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分析矛盾着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 法。 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 要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具体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区别(即对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普遍存在于宇宙世界, 10
10 14、唯物辩证法的“一点论”和“两点论”的含义和关系是怎样的? 答: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 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1)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在每一矛 盾统一体中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才能解决好主导全局的关键问题,并由此带动全 面工作的开展。 (2)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抓住矛盾主要方 面,又要注意矛盾次要方面。这里的“两”不是机械的数字,可以是“两”,也可以是多。 (3)解决问题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局,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形而 上学的“一点论”以点代面,抓了重点丢了全面;“均衡论”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 两种方法都会导致工作的失误。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无论在自然界、人 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盾运动,即时刻有矛盾,无论过去、现在还将来,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事物作为矛盾而存在。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指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矛盾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差别性、相对性。 其次,矛盾特殊性存在的几种主要情形: A.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B.具体事物的矛盾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的各个层次的矛盾特殊性和各个层次的外部 矛盾的特殊性。 C.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各个发展过程、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具有特殊性, 各个层次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性以及各个层次上外部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特殊 性。 D.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在总体上表现为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特殊性,以及各 种矛盾在各个方面相互联结的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①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普遍性原理给我们指出了观察事物和 处理问题的总方向。无论认识和处理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分析矛盾着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 法。 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 要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具体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区别(即对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普遍存在于宇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