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 【教学目标】 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 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 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 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第一幕是戊戌政变 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 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 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 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 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 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 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 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这个经验对学生们 也有启发。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 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茶馆》中人物 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 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 、从第一幕说开去 《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教学目标】 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 20 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 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 一、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第一幕是戊戌政变 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 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 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 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 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 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 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 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这个经验对学生们 也有启发。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 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茶馆》中人物 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 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 一、从第一幕说开去 《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本单元教学的 个重点,可放在解释为什么《茶馆》的第一幕是“罕见的第一幕” 首先,可以提及作者的“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 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 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 馆》第一幕里,社会身分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 吃洋教的小恶霸,下至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同处一个舞台空 间。而更不同凡响的是,所有这些人物都被剧作者描写得面目分明,让人难忘 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色彩斑驳的图案。 老舍又是如何驾驭这样的人物众多的舞台结构的呢?这里涉及他的所谓“招 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 在这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第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需 要他们出场,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 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然而,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原因 是:老舍善于以一当十地选择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 失败,顽固派取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选择了 “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反动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 充分的揭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舍非常善于用语言(角色的台词)来塑造人 物。老舍的台词是性格化的台词,是有行动性的台词。经典性的例子,便是第 幕马五爷的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 不动地就讲打?”“我还有事,再见!”在剧本的人物表里,马五爷是“吃洋教 的小恶霸”。这号人物有多大的能量呢?正在欺侮常四爷的“善扑营当差”的地 痞流氓,一听到“二德子,你威风啊!”这话,连忙过去请安,低声下气地说: “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老舍先生让马五爷只说短短的 三句话,就把这个吃洋教的小恶霸的气焰表现了出来,也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 这里要作个解释:“洋教”是过去中国人对天主教会的一种俗称。天主教传 入中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依靠教会势力谋生甚至作威作福的人,这种人便被 称作“吃洋教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般老百姓怕二德子这样的 在善扑营(清王朝豢养摔跤手的地方)当差的流氓打手,而这些流氓打手又怕像 马五爷这样的“吃洋教的”假洋鬼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有行动性的语言,也有助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因此这样的台词也是性格 化的。焦菊隐导演在分析老舍的性格化台词时,就举了《茶馆》第一幕发生在刘 麻子与松二爷之间的一段戏: 刘麻子…松二爷,(掏出个小时表来)您看这个!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本单元教学的 一个重点,可放在解释为什么《茶馆》的第一幕是“罕见的第一幕”? 首先,可以提及作者的“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 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 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 22 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 馆》第一幕里,社会身分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 吃洋教的小恶霸,下至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同处一个舞台空 间。而更不同凡响的是,所有这些人物都被剧作者描写得面目分明,让人难忘, 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色彩斑驳的图案。 老舍又是如何驾驭这样的人物众多的舞台结构的呢?这里涉及他的所谓“招 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 在这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第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需 要他们出场,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 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然而,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原因 是:老舍善于以一当十地选择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 失败,顽固派取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选择了 “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反动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 充分的揭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舍非常善于用语言(角色的台词)来塑造人 物。老舍的台词是性格化的台词,是有行动性的台词。经典性的例子,便是第一 幕马五爷的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 不动地就讲打?”“我还有事,再见!”在剧本的人物表里,马五爷是“吃洋教 的小恶霸”。这号人物有多大的能量呢?正在欺侮常四爷的“善扑营当差”的地 痞流氓,一听到“二德子,你威风啊!”这话,连忙过去请安,低声下气地说: “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老舍先生让马五爷只说短短的 三句话,就把这个吃洋教的小恶霸的气焰表现了出来,也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 这里要作个解释:“洋教”是过去中国人对天主教会的一种俗称。天主教传 入中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依靠教会势力谋生甚至作威作福的人,这种人便被 称作“吃洋教的”。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一般老百姓怕二德子这样的 在善扑营(清王朝豢养摔跤手的地方)当差的流氓打手,而这些流氓打手又怕像 马五爷这样的“吃洋教的”假洋鬼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有行动性的语言,也有助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因此这样的台词也是性格 化的。焦菊隐导演在分析老舍的性格化台词时,就举了《茶馆》第一幕发生在刘 麻子与松二爷之间的一段戏: 刘麻子……松二爷,(掏出个小时表来)您看这个!
松二爷(接表)好体面的小表。 刘麻子您听听,嘠登嘠登地响。 松二爷(听)这得多少钱? 刘麻子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 这年月,戴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 松二爷(真爱表,但又嫌贵)我…… 刘麻子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 焦菊隐导演对这段戏作了这样的评述:“从松二爷一共两句零一个字的台词 里,看到一个多么既好体面而又多么寒伧的人。他爱极了这只小表,但又舍不得 买,也没有力量去买。剧本上虽然写着刘麻子让他戴两天,可是,事实上,他 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表递回去了。” 老舍的语言技巧,同样也表现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中。改良派的秦仲 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台词交锋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戏剧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 《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 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 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 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 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一展开一高潮一结局”的贯串 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 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 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 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 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
松二爷(接表)好体面的小表。 刘麻子您听听,嘠登嘠登地响。 松二爷(听)这得多少钱? 刘麻子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 这年月,戴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 松二爷(真爱表,但又嫌贵)我…… 刘麻子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 焦菊隐导演对这段戏作了这样的评述:“从松二爷一共两句零一个字的台词 里,看到一个多么既好体面而又多么寒伧的人。他爱极了这只小表,但又舍不得 买,也没有力量去买。剧本上虽然写着刘麻子让他戴两天,可是,事实上,他一 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表递回去了。” 老舍的语言技巧,同样也表现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中。改良派的秦仲 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台词交锋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戏剧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 《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 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 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一 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 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贯串 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一 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 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 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二、《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 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 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
个人。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我 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 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对这个结尾的艺术效果有个体会:“关于这个结尾 和这个戏的高潮还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它是高潮。这个感觉是在舞台实践中得 到的……这戏本来可以不维持下去了,但观众非听这三个老头说什么不可,而且 非常安静地等待着。我猜观众的心理,是要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总结自己的一生, 这个戏到底怎么结束。我认为也就是老舍敢于这么写这个高潮,就是加上沈处长 的戏,高潮也是在这儿 《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髙潮点 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 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 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 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 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 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 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什么就不 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 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一个人。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我 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 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对这个结尾的艺术效果有个体会:“关于这个结尾 和这个戏的高潮还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它是高潮。这个感觉是在舞台实践中得 到的……这戏本来可以不维持下去了,但观众非听这三个老头说什么不可,而且 非常安静地等待着。我猜观众的心理,是要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总结自己的一生, 这个戏到底怎么结束。我认为也就是老舍敢于这么写这个高潮,就是加上沈处长 的戏,高潮也是在这儿。” 《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 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 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茶馆》的 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 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 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 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 个人)了。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 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 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 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 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 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 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 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 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 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 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 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 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 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 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 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 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 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 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 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 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 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 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茶馆》上世纪80年代出国演出,搬上西欧舞台,大获成功。 有外国观众反映说:“《茶馆》使我们懂得了中国为什么爆发革命,而这场 革命又为什么在1949年获得了那样伟大的成功。”想一想,外国观众看了这出 并非正面表现中国革命的《茶馆》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外国观众的这种反应,说明了《茶馆》的艺术构思获得了成功。老舍说起《茶 馆》的创作构思时曾强调了他的“以小见大”的潜在题旨:“这就是说,用这些 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扮演王 利发的演员于是之在人物塑造时,也着眼于这个小人物命运的啼笑皆非,无奈与 荒诞:“这个人一直没想过死,他总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等到发现自己非死不可 了,也觉着自己的死是可笑的。”有思辨能力的外国观众看明白了《茶馆》的最 有爆炸力的含义:如果像王利发这样一个一心想当社会的顺民的人都不能存活在 这个社会,说明这个社会也没有再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曹禺评价《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 幕。”你怎样理解这一评价?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 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茶馆》上世纪 80 年代出国演出,搬上西欧舞台,大获成功。 有外国观众反映说:“《茶馆》使我们懂得了中国为什么爆发革命,而这场 革命又为什么在 1949 年获得了那样伟大的成功。”想一想,外国观众看了这出 并非正面表现中国革命的《茶馆》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外国观众的这种反应,说明了《茶馆》的艺术构思获得了成功。老舍说起《茶 馆》的创作构思时曾强调了他的“以小见大”的潜在题旨:“这就是说,用这些 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扮演王 利发的演员于是之在人物塑造时,也着眼于这个小人物命运的啼笑皆非,无奈与 荒诞:“这个人一直没想过死,他总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等到发现自己非死不可 了,也觉着自己的死是可笑的。”有思辨能力的外国观众看明白了《茶馆》的最 有爆炸力的含义:如果像王利发这样一个一心想当社会的顺民的人都不能存活在 这个社会,说明这个社会也没有再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二、曹禺评价《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 幕。”你怎样理解这一评价?
曹禺熟知古今中外的剧作,所以他的这一评价有权威性。曹禺为什么要特别说 起《茶馆》第一幕呢?因为“写戏的人都知道,最难的是第一幕。”而《茶馆》 第一幕又是那样的不同凡响。老合首先放弃了扭结核心戏剧事件的编剧老规矩, 不追求编织完整的情节故事,而是以刻画人物,广泛反映社会风貌为目标,“设 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无关紧要的人物 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编剧方法,是属于散文化的编剧法,这在老 合是个创举。那么《茶馆》第一幕要表现什么样的社会情状呢?老舍在《谈〈茶 馆〉》一文中说:“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囯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滚滚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见此 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是, 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 打倒。戏中的第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 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了,随便抓人问罪。”老舍说的这些内容在 戏里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吃洋教的马五爷、庞太监都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 即去”的人物,但老合对他们的形象刻画又是那样的入木三分。这就充分展现了 老合的语言艺术的能量。曹禺说《茶馆》第一幕戏按它的丰富内容而言,“可以 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但第一幕除去舞台指示和标点符号,老舍总共才用了 三千一百零三个字,而且光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之多。这样的舞台艺术景观 的确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 三、老舍在《对话浅论》一文中讲述自己写戏剧人物对白的心得:“在写话 剧对话的时候,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 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
曹禺熟知古今中外的剧作,所以他的这一评价有权威性。曹禺为什么要特别说 起《茶馆》第一幕呢?因为“写戏的人都知道,最难的是第一幕。”而《茶馆》 第一幕又是那样的不同凡响。老舍首先放弃了扭结核心戏剧事件的编剧老规矩, 不追求编织完整的情节故事,而是以刻画人物,广泛反映社会风貌为目标,“设 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无关紧要的人物 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编剧方法,是属于散文化的编剧法,这在老 舍是个创举。那么《茶馆》第一幕要表现什么样的社会情状呢?老舍在《谈〈茶 馆〉》一文中说:“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滚滚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见此 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是, 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 打倒。戏中的第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 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了,随便抓人问罪。”老舍说的这些内容在 戏里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吃洋教的马五爷、庞太监都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 即去”的人物,但老舍对他们的形象刻画又是那样的入木三分。这就充分展现了 老舍的语言艺术的能量。曹禺说《茶馆》第一幕戏按它的丰富内容而言,“可以 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但第一幕除去舞台指示和标点符号,老舍总共才用了 三千一百零三个字,而且光有台词的人物就有 22 个之多。这样的舞台艺术景观 的确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 三、老舍在《对话浅论》一文中讲述自己写戏剧人物对白的心得:“在写话 剧对话的时候,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 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
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同学们不妨各自试着把剧中的“话到人到”、“开口 就响”的精彩台词找出来,并且说明它们的妙处所在 比如马五爷与二德子的两句对白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 看见您!(过去请安) 二德子是地痞流氓,正在向常四爷寻衅,但吃洋教的马五爷端坐茶馆一角, 并未立起”,只消说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就让二德子“威风”扫地, 赶紧过来向马五爷请安。短短两句对白,就把马五爷的不可一势的自我感觉表现 出来了,从而也展现了老合要表达的“洋人侵略勢力越来越大”的晩清社会现实。 再如庞太监出场时与秦仲义的语言交锋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同学们不妨各自试着把剧中的“话到人到”、“开口 就响”的精彩台词找出来,并且说明它们的妙处所在。 比如马五爷与二德子的两句对白: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 看见您!(过去请安) 二德子是地痞流氓,正在向常四爷寻衅,但吃洋教的马五爷端坐茶馆一角, “并未立起”,只消说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就让二德子“威风”扫地, 赶紧过来向马五爷请安。短短两句对白,就把马五爷的不可一势的自我感觉表现 出来了,从而也展现了老舍要表达的“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的晚清社会现实。 再如庞太监出场时与秦仲义的语言交锋: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 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讲维新的秦仲义见到保皇派庞太监说:“庞太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这是表面好像在恭维他,骨子里是在嘲讽他。庞太监听出了对方话里的刺儿,便 索性把他的保皇气焰发作出来:“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 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老舍通过这两句对白,在生 动展示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把当时的最重要的政治冲突——保皇派与维新派的冲 突,表现了岀来,把当时的最重要的政治信息——顽固派得势,维新派失败,其 首脑人物之一的谭嗣同被杀害——传达了出来。 此外,在《茶馆》第二幕里,还有一些著名的性格化台词,如唐铁嘴说的“大 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松二爷说的“我饿着, 也不能叫鸟儿饿着!”都是“开口就响”的台词典范。 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把戏的结尾结 在王利发准备上吊自尽,另一个版本照老舍原作结在沈处长的两声“好(蒿) 上。你们更愿意接受哪一个演出版本的结尾?理由是什么? 这两个结尾各有千秋。把戏结尾在王利发准备上吊自尽上,可以把戏的悲剧 色彩渲染得更浓烈。把戏结尾在沈处长的两声“好(蒿)!”上,则有利于强调 这个戏的悲喜剧风格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 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讲维新的秦仲义见到保皇派庞太监说:“庞太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这是表面好像在恭维他,骨子里是在嘲讽他。庞太监听出了对方话里的刺儿,便 索性把他的保皇气焰发作出来:“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 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老舍通过这两句对白,在生 动展示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把当时的最重要的政治冲突──保皇派与维新派的冲 突,表现了出来,把当时的最重要的政治信息──顽固派得势,维新派失败,其 首脑人物之一的谭嗣同被杀害──传达了出来。 此外,在《茶馆》第二幕里,还有一些著名的性格化台词,如唐铁嘴说的“大 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松二爷说的“我饿着, 也不能叫鸟儿饿着!”都是“开口就响”的台词典范。 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把戏的结尾结 在王利发准备上吊自尽,另一个版本照老舍原作结在沈处长的两声“好(蒿)!” 上。你们更愿意接受哪一个演出版本的结尾?理由是什么? 这两个结尾各有千秋。把戏结尾在王利发准备上吊自尽上,可以把戏的悲剧 色彩渲染得更浓烈。把戏结尾在沈处长的两声“好(蒿)!”上,则有利于强调 这个戏的悲喜剧风格
参考资料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老舍) 《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出戏是怎么写的等等。因忙, 不能一一回信,就在此择要作简单的答复 问: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答: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 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 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 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 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 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问:您怎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的呢? 答: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 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 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 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二)次 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 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 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 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 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 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 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 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 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
参考资料 一、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老舍) 《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出戏是怎么写的等等。因忙, 不能一一回信,就在此择要作简单的答复: 问: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答: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 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 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 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 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 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问:您怎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的呢? 答: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 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 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 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二)次 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 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 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 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 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 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 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 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 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