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 ÷1、农药分析,钱传范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2、农药残留量实用检测方法手册,李本昌等,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1995 。3、仪器分析,方惠群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4、农药残留分析,岳永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参考书 ❖ 1、农药分析,钱传范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 2、农药残留量实用检测方法手册,李本昌等,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1995 ❖ 3、仪器分析,方惠群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 4、农药残留分析,岳永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第一章绪论 。农药分析的范畴和任务 ÷农药分析方法的进展 。农药质量评价
第一章 绪论 ❖ 农药分析的范畴和任务 ❖ 农药分析方法的进展 ❖ 农药质量评价
一、农药分析的范畴和任务 农药分析可分为 原药和制剂分析一常量分析:要求准确度、精密度高,对灵敏 度要求稍低: ·残留分析—微量分析:准确度、精密度要求不高,对灵敏度要 求高。回收率:80~120%。 农药分析的作用 。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控制 ÷应用技术改善的指导; ·食品、饲料及其它用品安全性指标之一;
一、农药分析的范畴和任务 农药分析可分为 ❖ 原药和制剂分析——常量分析:要求准确度、精密度高,对灵敏 度要求稍低; ❖ 残留分析——微量分析:准确度、精密度要求不高,对灵敏度要 求高。 回收率:80~120%。 农药分析的作用 ❖ 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 产品质量控制; ❖ 应用技术改善的指导; ❖ 食品、饲料及其它用品安全性指标之一;
二、农药分析方法的进展 ó与农药的发展历史有关; ó与分析化学学科的进展有关. 早期应用铜、砷、铅无机农药时期,主要使用重量法和滴定法测 定其含量。 20世纪50年代使用有机氯农药时期将这些农药中的氯用碱 或金属钠水解为无机离子,以银量法、电位滴定法或重量法测 定其中的总氯。 60年代开始使用紫外和红外分光光度法,它们和上述化学 方法相比,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而且可以对化合物进行确证, 目前仍是农药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二、农药分析方法的进展 与农药的发展历史有关; 与分析化学学科的进展有关. 早期应用铜、砷、铅无机农药时期,主要使用重量法和滴定法测 定其含量。 20世纪 50年代使用有机氯农药时期将这些农药中的氯用碱 或金属钠水解为无机离子,以银量法、电位滴定法或重量法测 定其中的总氯。 60年代开始使用紫外和红外分光光度法,它们和上述化学 方法相比,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而且可以对化合物进行确证, 目前仍是农药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60年代后期气相色谱法在农药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合 样品通过色谱柱后可分离为单个组分,依次通过检测器,在农 药分析中能有效地分离杂质,它还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 特点,样品处理也比较简单。 70年代技术上的突破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开发和它在农药 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柱不仅具有较好的分离杂质能力,而 且分离是在室温和较低温度下进行,绝大多数农药都可使用此 法,对于热稳定性差和不易挥发的农药,省略了气相色谱法必 须进行的衍生化步骤,特别适用那些被认为难以用气相色谱法 测定的农药
60年代后期气相色谱法在农药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合 样品通过色谱柱后可分离为单个组分,依次通过检测器,在农 药分析中能有效地分离杂质,它还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 特点,样品处理也比较简单。 70年代技术上的突破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开发和它在农药 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柱不仅具有较好的分离杂质能力,而 且分离是在室温和较低温度下进行,绝大多数农药都可使用此 法,对于热稳定性差和不易挥发的农药,省略了气相色谱法必 须进行的衍生化步骤,特别适用那些被认为难以用气相色谱法 测定的农药
三、农药质量评价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农药的质量,一是有效成分含量 是否与标准上标明的含量相符;另一方面是其物理化学性质是 否达到标准上的要求。 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是保证药效的基本物质,有效成分 含量不足,很难达到防治效果。 有效成分含量达到要求,如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很差, 药剂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粉剂标准中理化性能指标有细度、 水分和pH值。 为了保证农药的使用效果,必须检测加工制剂的质量,通 常至少应保证两年有效期(个别特殊农药例外),两年内各项指 标都应合格。为及早了解制剂的稳定性,要进行热贮藏稳定性 试验,即通过短期高温贮藏时的分解率,来预测常温下的分解 率
三、农药质量评价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农药的质量,一是有效成分含量 是否与标准上标明的含量相符;另一方面是其物理化学性质是 否达到标准上的要求。 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是保证药效的基本物质,有效成分 含量不足,很难达到防治效果。 有效成分含量达到要求,如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很差, 药剂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粉剂标准中理化性能指标有细度、 水分和pH值。 为了保证农药的使用效果,必须检测加工制剂的质量,通 常至少应保证两年有效期(个别特殊农药例外),两年内各项指 标都应合格。为及早了解制剂的稳定性,要进行热贮藏稳定性 试验,即通过短期高温贮藏时的分解率,来预测常温下的分解 率
第二章色谱法 。产生及原理 。发展史 。分类 ÷现代色谱技术
第二章 色谱法 ❖ 产生及原理 ❖ 发展史 ❖ 分类 ❖ 现代色谱技术
一、产生及原理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S.Tswett)较完整地提出了色 谱法。他把碳酸钙装在一根玻璃管中,将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提取液 例人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随着淋洗进行,样品中 各种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逐惭形成一圈圈的连续色带,它们 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叶绿素A、B。这种连续色带称为色层 或色谱,由chroma(色彩)和Graphos(图谱)构成“色谱”一词,色 谱法由此而得名。 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当它被用作分析目的时,就是色谱分析。 其分离原理是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经过由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的体系 时,由于各组分性质上的差异,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 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各组分随流动相一起流动,并在两相中进行反 复多次的分配,使各组分最终得以分离
一、产生及原理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S. Tswett)较完整地提出了色 谱法。他把碳酸钙装在一根玻璃管中,将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提取液 例人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随着淋洗进行,样品中 各种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逐惭形成一圈圈的连续色带,它们 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叶绿素A、B。这种连续色带称为色层 或色谱,由chroma (色彩) 和Graphos(图谱)构成“色谱”一词,色 谱法由此而得名。 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当它被用作分析目的时,就是色谱分析。 其分离原理是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经过由固定相和流动相组成的体系 时,由于各组分性质上的差异,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 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各组分随流动相一起流动,并在两相中进行反 复多次的分配,使各组分最终得以分离
二、发展史 有关色谱法的研究工作,1834年业已开始,在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茨维特于1906年提出了色谱法。这对科学事业是一项重 要的贡献,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竟然事隔25年后,到了 1931年库哈才重复了茨维持的工作。这种情况在科学发展史上 是罕见的。 梯塞勒、克莱生等人在早期色谱发展中作出许多重要贡献。 在1952年马丁和捷姆斯一起进行了马丁在194年发表论文中所 预言的工作,提出了气液色谱法,用于分离、分析脂肪酸和脂 肪胺等混合物取得成功,并对该法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作出了精 辟的论述。此后几年,气液色谱法得到飞速发展,每年发表几 乎上千篇的论文(见图2一1)
二、发展史 有关色谱法的研究工作,1834年业已开始,在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茨维特于1906年提出了色谱法。这对科学事业是一项重 要的贡献,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竟然事隔25年后,到了 1931年库哈才重复了茨维持的工作。这种情况在科学发展史上 是罕见的。 梯塞勒、克莱生等人在早期色谱发展中作出许多重要贡献。 在1952年马丁和捷姆斯一起进行了马丁在194I年发表论文中所 预言的工作,提出了气液色谱法,用于分离、分析脂肪酸和脂 肪胺等混合物取得成功,并对该法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作出了精 辟的论述。此后几年,气液色谱法得到飞速发展,每年发表几 乎上千篇的论文(见图2—1)
3500 3000 2000 1000 1952 1962 1972 1982 年份 图2-1历年发表气相色谱文献数月及趋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