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开放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本)期末试题(7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319.4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试卷代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试题 2016年7月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 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 兴起的问题。 A.涂尔干 B.孔德 C.韦伯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 )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920

试卷代号 :1282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 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 2016 注意事项 -、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 纸上。每题 分,共 10 分) 1.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 兴起的问题。 A. 涂尔干 B. 孔德 c. 韦伯 D. 马克思 2. 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的表现。 A. 角色失败 角色不清 B. 角色冲突 D. 角色中断 3. 从( )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920 A. 关系的密切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B. 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D. 关系的协调程度

4.根据( )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 会制度的( )。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 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 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1.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921

4. 根据( )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 B. 互动关系 C. 归属感 D. 从属关系 5. 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 会制度的( )。 A. 显功能 B. 潜功能 C. 正功能 D. 反功能 6. 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 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 逆城市化 D. 城乡二元结构 7. 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49 年之 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 A. 开放性社会结构 B. 结构性流动 C. 非结构性流动 D. 社会变迁 8. ( )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 社会解组论 C. 社会建构论 9. 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 偶合人群 B. 偏差行为理论 D. 冲突论 B. 常规人群 C. 表意人群 D. 行动人群 10. 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 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A.错位 B. 脱节 C. 畸变 D. 失衡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16 分) 1.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 A. 家庭 B. 学校 C. 工作组织 D. 大众传媒 921

12.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 )。 A.问卷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1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14.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1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 表现在以下方面( )。 A.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B.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 C.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D.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 16.( )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17.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8.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 )。 A.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社会化 922

12. 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 A.问卷法 C. 访谈法 1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 领导的权威性 C. 外部环境的变化 B. 观察法 D. 实验法 B. 成员的认同感 D. 群体的人数 14. 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 法理型权威 C. 家长型权威 D. 传统型权威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 表现在以下方面( )。 A.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B. 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 C.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D. 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 16. ( )是对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 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 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17. 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 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 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8.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 )。 A.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 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 集体上访 D. 集体出游 三、名词解释(每题 分,共 20 分} 19. 社会化 922

20.城市化 21.社会麦当劳化 22.科层制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 些区别? 24.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25.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27.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923

20. 城市化 1.社会麦当劳化 22. 科层制 四、简答题{每题 分,共 24 分} 23. 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 些区别? 24. 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25. 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2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27. 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923

试卷代号:1282 座位引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试题答题纸 2016年7月 题 号 三 四 五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 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 20. 21. 22. 924

试卷代号 :1282 座位号OJ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 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1. 6 I~ ~IW*ÀI 11. 16. 分|耐人| 19. 20. 21. 22. 924 2. 7. 12. 17. 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答题纸 2016 四|五|总分| |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囊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 分,共 10 分} 3. 8. 4. 9.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16 分} 13. 18. 14. 三、名词解释{每题 分,共 20 分} 5. 10. 15

得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 24. 25. 得分 评卷人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 27. 925

|得分|评卷人| | 23. 24. 25. |得分|评卷人| | 26. 27. 四、简答题{每题 分,共 24 分}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925

试卷代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6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 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C 2.B 3.C 4.C 5.D 6.C 7.B 8.D 9.C 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1.ABCD 12.ABC 13.ABCD 14.ABD 15.ACD 16.ABD 17.ABD 18.ABC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 过程。 20.城市化: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的规模 不断扩大,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以工商业为 主的城镇。 21.社会麦当劳化:作为美国快餐的知名品牌,麦当劳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结 合在一起,称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文化。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扩 展就被称为社会的麦当劳化。 22.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 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 些区别? 答:“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群 体性事件的两个小类。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十人以上群众自发参 加的、主要针对政府的群体聚集事件,其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暴力冲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 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2分) “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并没 有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1分)“以利益相关者为 926

试卷代号 :1282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6 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6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 纸上。每题 分,共 10 分} 1. C 2. B 3. C 4.C 5.D 6. C 7. B 8.D 9.C 10. 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16 分) 11. ABCD 12. ABC 13.ABCD 14. ABD 15. ACD 16. ABD 17. ABD 18. ABC 三、名词解释(每题 分,共 20 分) 19. 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 过程。 20. 城市化 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的规模 不断扩大,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以工商业为 主的城镇。 1.社会麦当劳化 作为美国快餐的知名品牌,麦当劳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结 合在一起,称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文化。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扩 展就被称为社会的麦当劳化。 22.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 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四、简答题{每题 分,共 24 分} 23. 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 些区别? 答"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群 体性事件的两个小类。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十人以上群众自发参 加的、主要针对政府的群体聚集事件,其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暴力冲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 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2 分〉 "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并没 有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1分)"以利益相关者为 926

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助 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1分) 在行动目标和组织机制上,“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 体的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就行动目标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为了实现群体直接的利益诉求。 (1分)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多 是由于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情况长期存在。 人们借群体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1分) 就组织机制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一般彼此熟悉,形成了 一定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明确的领导者。(1分)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中,许多参与者只是临时起意加人,组织化程度比较低。(1分) 24.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答: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但单个城市中的人口 不断增加,而且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几经 反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一1957年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中国全面工业化 进程的启动,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稳增长。(1分) 第二阶段是1958一1965年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 又迅速下降。(1分)1958一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 镇人口猛增。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急速城市化的需求,随后不得不动 员城镇人口返乡。(1分) 第三阶段是1966一1978年的停滞时期。1968一1975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 下放农村。然而,1972年后通过招工、落实政策等途径,知识背年和干部又基本上全部返回城 市。(1分)中国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与1966年持平。(1分) 1979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人了第四个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 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2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中 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应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1分) 25.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一)人格塑造:对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教育使我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 它不仅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面且使我们能够以独立、自由和审慎的 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2分) (二)文化传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得以维系,民族要得以持存,文化要得以传播, 就要依靠教育制度。教育在传播文化时一般具有比较保守的性格,因为它主要传播的是过去 的文本、人物和经验,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前沿的科学探索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教育 绝不是一古脑地将过去复制下来,它所传递的仅仅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 927

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 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1分〉 在行动目标和组织机制上,"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 体的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就行动目标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为了实现群体直接的利益诉求。 (1分〉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多 是由于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情况长期存在。 人们借群体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1分〉 就组织机制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一般彼此熟悉,形成了 一定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明确的领导者。(1分〉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中,许多参与者只是临时起意加入,组织化程度比较低.(1分〉 24. 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但单个城市中的人口 不断增加,而且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几经 反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49-1957 年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中国全面工业化 进程的启动,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稳增长。(1分〉 第二阶段是 1958-1965 年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 又迅速下降。(1分)1958-1960 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 镇人口猛增。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急速城市化的需求,随后不得不动 员城镇人口返乡。(1分) 第三阶段是 1966 1978 年的停滞时期. 1968-1975 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 下放农村。然而, 1972 年后通过招工、落实政策等途径,知识青年和干部又基本上全部返回城 市。(1分)中国 1978 年城镇人口比重与 1966 年持平。(1分〉 1979 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 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 (2 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 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应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1分) 25. 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 (一〉人格塑造 对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教育使我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 它不仅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独立、自由和审慎的 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 (2 分〉 (二〉文化传播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得以维系,民族要得以持存,文化要得以传播, 就要依靠教育制度。教青在传播文化时一般具有比较保守的性格,因为它主要传播的是过去 的文本、人物和经验,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前沿的科学探索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教育 绝不是一古脑地将过去复制下来,它所传递的仅仅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 927

识与技能,这些经受住了漫长时间考验的东西凝聚着人类真正的智慧,因此,它们最终是要引 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走向未来创新的。(2分) (三)筛选:现代社会体系的运转是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位置需要不 同的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 业岗位上去。教育的这种筛选功能体现在学校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配置 和质量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育,还有同学中不同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职业 分配。(2分) (四)革新: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另一面性质,即革新创造性。它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 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教育的革新性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上。大学营造的是自由批判 的氛围,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鼓励的是突破禁区、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 大学与主流社会自觉地保持某种距离。恰是这种距离,使大学有可能发挥引导社会前进或校 正时代谬误的作用。(2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走向的改革以来,单 位制度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单位与成员经济关系的变化。这构成了单位制度变迁的基础。(1分)计划体制下 的单位对于其成员是一种全面承包的关系,即单位为其成员几乎提供了经济所需的各个方面。 (1分)而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单位成员也将个人的权利全面让渡给了单位。(1分)市场转型以 后,单位内部的非市场机制受到重大冲击,单位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流动资源,单位成员 自由流动的空间也不断扩大。(1分) 第二,单位从对人的全方位控制,逐步转变为只是对人们职业活动的控制。(1分)市场转 型前,中国的单位不仅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人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场 所。单位已经侵人了其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1分)市场转型以后,单位内的关系逐渐由初 级关系转为次级关系,单位逐步向单一的就业场所转化,单位的许多功能逐渐社会化,尤其是 社区组织正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人口正在从“单 位人”转变为“社会人”。(2分) 第三,单位从涵盖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口变为仅能涵盖城市中的部分人口,原来被单位所容 纳的一批成员被甩了出去,这些成员包括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新增失业人口等。(2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单位制度尽管发生了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它并没有马上解体。事 实上,单位制度的变迁中同时出现了弱化和强化的两种倾向。(1分)所谓弱化,是指单位在市 场的冲击下,其内控力越来越弱了。(1分)所谓强化,是指由于单位有了更为明显的独立经济 利益,单位为自身向国家争利益的现象更突出了,而单位成员尽管在政治上对单位的依附大大 降低了,但在经济上对单位的依附反而加深了。当人们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 通过单位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就只有以自己对单位的服从来交换所需要 的那些资源。(1分)尽管市场改革强化了国家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之间依赖关系的双向性质, 928

识与技能,这些经受住了漫长时间考验的东西凝聚着人类真正的智慧,因此,它们最终是要引 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走向未来创新的。 (2 分) 〈三〉筛选 现代社会体系的运转是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位置需要不 同的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 业岗位上去。教青的这种筛选功能体现在学校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青层次,不同配置 和质量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育,还有同学中不同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职业 分配。 (2 分〉 〈四〉革新 教青制度还存在着另一面性质,即革新创造性。它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 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教育的革新性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上。大学营造的是自由批判 的氛围,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鼓励的是突破禁区、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 大学与主流社会自觉地保持某种距离。恰是这种距离,使大学有可能发挥引导社会前进或校 正时代谬误的作用。 (2 分) 五、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2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 1992 年实行市场经济走向的改革以来,单 位制度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单位与成员经济关系的变化。这构成了单位制度变迁的基础。(1分〉计划体制下 的单位对于其成员是一种全面承包的关系,即单位为其成员几乎提供了经济所需的各个方面。 (1分〉而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单位成员也将个人的权利全面让渡给了单位。(1分〉市场转型以 后,单位内部的非市场机制受到重大冲击,单位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流动资源,单位成员 自由流动的空间也不断扩大。(1分〉 第二,单位从对人的全方位控制,逐步转变为只是对人们职业活动的控制。(1分〉市场转 型前,中国的单位不仅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人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场 所.单位已经侵人了其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1分)市场转型以后,单位内的关系逐渐由初 级关系转为次级关系,单位逐步向单一的就业场所转化,单位的许多功能逐渐社会化,尤其是 社区组织正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人口正在从"单 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2 分〉 第三,单位从涵盖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口变为仅能涵盖城市中的部分人口,原来被单位所容 纳的一批成员被甩了出去,这些成员包括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新增失业人口等。 (2 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单位制度尽管发生了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它并没有马上解体。事 实上,单位制度的变迁中同时出现了弱化和强化的两种倾向。(1分〉所谓弱化,是指单位在市 场的冲击下,其内控力越来越弱了。(1分〉所谓强化,是指由于单位有了更为明显的独立经济 利益,单位为自身向国家争利益的现象更突出了,而单位成员尽管在政治上对单位的依附大大 降低了,但在经济上对单位的依附反而加深了。当人们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 通过单位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就只有以自己对单位的服从来交换所需要 的那些资源。(1分〉尽管市场改革强化了国家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之间依顿关系的双向性质, 928

但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占优势的一方仍然是国家和单位。(1分)单位在未来进一步的市场改革 中是否会演化为纯粹的职业组织,还有待观察和分析。(1分) 27.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中国日益卷人全球化的浪潮。(1分) 一方面,卷入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1分)首先,中国实现了与各国经 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合作。((1分)其次,经济全球化本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 展。(1分)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工厂,这不但增加了中国的税收,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 发展。(1分)此外,制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 可能。(1分) 另一方面,世界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1分)首先,中国只能从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中获得少量的收益,而跨国公司的利润要远远高于 中国的收益。(1分)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重了中国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中国工人从自己 的劳动生产中收益相当低,也难以保障劳动者的相关权益。(1分)再则,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断 裂也逐渐拉大。(1分)中国的富裕阶层从世界市场中购买大量的消费品,而大量从事制造业 生产的劳动者并没有能力承担此类的消费。(1分)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力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1分)多数全球性 力量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出了他们的中国意涵,这些全球性力量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 造或被改造。(2分) 总的来说,全球化的中国实践是一个双向过程。在全球化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改变 着全球性的力量。(1分) 929

但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占优势的一方仍然是国家和单位。(1分)单位在未来进一步的市场改革 中是否会演化为纯粹的职业组织,还有待观察和分析。(1分〉 27. 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中国日益卷人全球化的浪潮。(1分〉 一方面,卷入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1分〉首先,中国实现了与各国经 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合作。(1分〉其次,经济全球化本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 展。(1分〉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工厂,这不但增加了中国的税收,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 发展。(1分)此外,制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 可能。(1分) 另一方面,世界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1分〉首先,中国只能从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中获得少量的收益,而跨国公司的利润要远远高于 中国的收益。(1分)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重了中国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中国工人从自己 的劳动生产中收益相当低,也难以保障劳动者的相关权益。(1分〉再则,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断 裂也逐渐拉大。(1分)中国的富裕阶层从世界市场中购买大量的消费品,而大量从事制造业 生产的劳动者并没有能力承担此类的消费。(1分)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力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1分〉多数全球性 力量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出了他们的中国意涵,这些全球性力量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 造或被改造。 (2 分) 总的来说,全球化的中国实践是一个双向过程。在全球化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改变 着全球性的力量。(1分) 92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