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 《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 鉴别文体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 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 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 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 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 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这些年来,抒情类散文这种体裁一直被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所频繁使用,虽只有千字左 右的短文,但却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有 人说,一篇抒情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阅读,就是在饮这杯酒。 能品出其中三昧,自然也就能做好文后所附的题了。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往往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 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在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 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明确抒情散文阅读考点 l、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作用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的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 来描写赞美的对象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 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 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1 第 2 讲: 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 《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 一、 鉴别文体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 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 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 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 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 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这些年来,抒情类散文这种体裁一直被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所频繁使用,虽只有千字左 右的短文,但却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有 人说,一篇抒情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阅读,就是在饮这杯酒。 能品出其中三昧,自然也就能做好文后所附的题了。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往往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 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在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 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 明确抒情散文阅读考点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作用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的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 来描写赞美的对象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 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 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 题。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章中获得的感悟、启示等。 三、答题注意的要点 l、简要概括题 就是从文章中筛选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答题规则:寻找中心句,关键句。 对于语段中特定词语或者短语的指代什么内容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上下文中揣摩答案。 2、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 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但要 真的透彻了解,又不能单纯靠字面的文字,因为作者的想法不会倾筐倒箧地说出来,说 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冰山理论),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同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做综合的分析判断,才能够领会得到它 如果不善于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往往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因为那没有 说出的弦外之音往往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心中一惊,随即怅然” 我知道我必须这样说” 指明修辞手法:明确表达效果:概括语句内容:体会语句情感 3、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把握文眼,寻找并理解关键句。所谓“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 的句子。“文眼”出现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出现在篇末,则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 则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抓住“文眼”、纲举目张,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除了文眼外,我们还要注意那些或具有特殊含义或在行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或带有明显情 感基调的关键句。 2
2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 题。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章中获得的感悟、启示等。 三、 答题注意的要点 1、简要概括题: 就是从文章中筛选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答题规则:寻找中心句,关键句。 对于语段中特定词语或者短语的指代什么内容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上下文中揣摩答案。 2 、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 法。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 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但要 真的透彻了解,又不能单纯靠字面的文字,因为作者的想法不会倾筐倒箧地说出来,说 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冰山理论),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同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做综合的分析判断,才能够领会得到它。 如果不善于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往往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因为那没有 说出的弦外之音往往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心中一惊,随即怅然” “我知道我必须这样说” 指明修辞手法;明确表达效果;概括语句内容;体会语句情感; 3、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把握文眼,寻找并理解关键句。所谓“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 的句子。“文眼”出现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出现在篇末,则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 则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抓住“文眼”、纲举目张,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除了文眼外,我们还要注意那些或具有特殊含义或在行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或带有明显情 感基调的关键句
比如在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作用的句子。这类语句往往出现在段与段之间或 者是不同表现手法衔接处。从结构上看,它能使文章的段落衔接紧凑;从内容上看,它 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再比如有一定内涵、寓意乃至有言外 之意的句子。这类语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其深层 内涵。 还要注意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和段落。很多散文在行文中都有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 句子或者段落 《报秋》(宗璞散文)中的“我”,先是一惊,随后怅然,到最后悠然自得。 《小小红帆船》中我的情感变化很明显,由冷漠苍凉到呵护童心的真诚。 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正是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前者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感念于 玉簪的警醒,后者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小谦这个小女孩执著纯真的一片童心,这变化的 契机或者说因由正是作者行文所要着力表现的中心内容 作者的情感变或带出了主要内容,同时也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往往变化了以后的思 想正是作者感悟最深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4、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结构是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每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结构,但无论什么样的 结构都离不开段落和层次、结构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入题往往能确定一篇文章的感情基 调,显示文章的风格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有很多平静叙事的开头 结尾往往揭示或者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启示读者作更深入的思考。 2006济南市中考试题《小小红帆船》“我知道我必须这样说”。 归纳要点,应该根据段落内部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段落有中心句, 那么把中心句摘录出来就行了。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那就把段中的意思进行概括,用 自己的话简明地表达出来。如果段中的意思有主次之分,即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如果段中的句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段中的 几层意思是层层深入的,那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应,结构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 分析写作手法往往也要通观全文: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衬托。注意 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的不同
3 比如在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作用的句子。这类语句往往出现在段与段之间或 者是不同表现手法衔接处。从结构上看,它能使文章的段落衔接紧凑;从内容上看,它 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再比如有一定内涵、寓意乃至有言外 之意的句子。这类语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其深层 内涵。 还要注意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和段落。很多散文在行文中都有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 句子或者段落。 《报秋》(宗璞散文)中的“我”,先是一惊,随后怅然,到最后悠然自得。 《小小红帆船》中我的情感变化很明显,由冷漠苍凉到呵护童心的真诚。 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正是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前者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感念于 玉簪的警醒,后者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小谦这个小女孩执著纯真的一片童心,这变化的 契机或者说因由正是作者行文所要着力表现的中心内容。 作者的情感变或带出了主要内容,同时也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往往变化了以后的思 想正是作者感悟最深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4、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结构是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每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结构,但无论什么样的 结构都离不开段落和层次、结构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入题往往能确定一篇文章的感情基 调,显示文章的风格。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有很多平静叙事的开头。 结尾往往揭示或者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启示读者作更深入的思考。 2006 济南市中考试题《小小红帆船》“我知道我必须这样说”。 归纳要点,应该根据段落内部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段落有中心句, 那么把中心句摘录出来就行了。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那就把段中的意思进行概括,用 自己的话简明地表达出来。如果段中的意思有主次之分,即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如果段中的句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段中的 几层意思是层层深入的,那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应,结构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 分析写作手法往往也要通观全文: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衬托。注意 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的不同
5、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和文体知识运用上的技能,以及运用修辞手法和其他 相关写作知识的技巧。要搞好散文的阅读鉴赏,我们就必须弄清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并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工作。例如 (1).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等。 A.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 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 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B.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 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 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C.衬托是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 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D.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E.欲扬先抑 (3)·结构手法: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 (4).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 类(反问、设问)等 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种: 使用比喻修辞格,在议论性散文中往往能使作品的观点通俗易懂,在描写抒情性的散文 中往往能使作品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 B.拟人。 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C.衬托。 为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叫衬托,衬托有正反两种 D.反复 除了对散文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外,在阅读鉴赏散文时,我们还要对散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和情韵加以细心揣摩,静心品味 6、联系实际迁移、拓展
4 5、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和文体知识运用上的技能,以及运用修辞手法和其他 相关写作知识的技巧。要搞好散文的阅读鉴赏,我们就必须弄清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并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工作。例如: (1).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议论、说明。 (2). 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等。 A.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 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 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B.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 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 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C.衬托是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 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D.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E.欲扬先抑 (3). 结构手法: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 (4). 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 类(反问、设问)等。 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种: A.比喻。 使用比喻修辞格,在议论性散文中往往能使作品的观点通俗易懂,在描写抒情性的散文 中往往能使作品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 B.拟人。 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C.衬托。 为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叫衬托,衬托有正反两种。 D.反复。 除了对散文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外,在阅读鉴赏散文时,我们还要对散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和情韵加以细心揣摩,静心品味。 6、联系实际迁移、拓展
阅读贵有“新得”,在平时阅读的时候,读到文章的某一个段落,,觉得触发了自己的某 种感想,有一种就禁不住要做一下圈点评注的愿望,这就是一种联系个人实际的拓展。 拓展迁移的题目往往都是由原文作为基点,选取某一个与原文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论 述,有时还会给一些与话题相关的资料,如《小小红帆船》中最后一个题目,提供居里 夫人的一段话和齐白石的的事例,他们都是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而大有作为的人物,正 可以借此来论证《小小红帆船》一文中所主张的保持一颗童心的可贵,同时,也应根据 材料来论述童心与成功的关系 四、备考策略 (一)语感很重要 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世界的体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我们 就要做这样的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读懂读透文章,这样才能做好题目。因此,一切解题 技巧的前提都是—透彻地理解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素良好的语文素质,其中语感是很 重要的 语感是什么?如何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叶圣陶先生在 分析语感时曾引用过夏诏尊先生的一段话: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做红色, “夜”不但解做昼地反对吧。“田园”不但解做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做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 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如何培养语感?多观察生活,多体会,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多做读书笔 记,日久天长的积累,就会使你的语感越来越敏锐。 (二)重视整体感知,准确衡量主题深度 主题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态度和观点,是 篇散文的灵魂。探索散文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2.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3.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应该是一个趣味与修养并重的品读过程,具体方法还会 因人而异,可以多方拓展。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自在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 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建构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对文本进行
5 阅读贵有“新得”,在平时阅读的时候,读到文章的某一个段落,,觉得触发了自己的某 种感想,有一种就禁不住要做一下圈点评注的愿望,这就是一种联系个人实际的拓展。 拓展迁移的题目往往都是由原文作为基点,选取某一个与原文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论 述,有时还会给一些与话题相关的资料,如《小小红帆船》中最后一个题目,提供居里 夫人的一段话和齐白石的的事例,他们都是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而大有作为的人物,正 可以借此来论证《小小红帆船》一文中所主张的保持一颗童心的可贵,同时,也应根据 材料来论述童心与成功的关系。 四、备考策略 (一)语感很重要 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世界的体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我们 就要做这样的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读懂读透文章,这样才能做好题目。因此,一切解题 技巧的前提都是——透彻地理解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素良好的语文素质,其中语感是很 重要的。 语感是什么?如何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叶圣陶先生在 分析语感时曾引用过夏诏尊先生的一段话: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做红色, “夜”不但解做昼地反对吧。“田园”不但解做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做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 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如何培养语感?多观察生活,多体会,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多做读书笔 记,日久天长的积累,就会使你的语感越来越敏锐。 (二)重视整体感知,准确衡量主题深度 主题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态度和观点,是一 篇散文的灵魂。探索散文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 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2. 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3. 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应该是一个趣味与修养并重的品读过程,具体方法还会 因人而异,可以多方拓展。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自在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 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建构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对文本进行
再创造。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了规律,创作与解读就会事 半功倍 (三)考场小技巧 l、先认真读完一遍原文,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5分钟即可) 2、认真阅读文后所附的考题,迅速找到题目涉及到语句所在的位置并划出来 3、带着问题再细读原文,同时开始逐题作答案 五、典型例题链接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 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 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 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舂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 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 位多子的母亲
6 再创造。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了规律,创作与解读就会事 半功倍。 (三)考场小技巧 1、先认真读完一遍原文,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5 分钟即可) 2、认真阅读文后所附的考题,迅速找到题目涉及到语句所在的位置并划出来。 3、带着问题再细读原文,同时开始逐题作答案。 五、典型例题链接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 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 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 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 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 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 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 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 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 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 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 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8.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4分)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 19.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3分) (1) 20.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3分) 答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3分) 答 21.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3分) 答 (二)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 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 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 了锁舌
7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 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 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 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 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 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 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8.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4 分)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 ______ ,写出了她__________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 ,写出了她 ________ 的性格特征。 19.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3 分) (1) (2) (3) 20.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6 分)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3 分) 答: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3 分) 答: 21.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3 分) 答: (二)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 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 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 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 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 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 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 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 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 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 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 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 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 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 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 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莫愁》2008年1月上) 1.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2分) 2.理解。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 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4分)
8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 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 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 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 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 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 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 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 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 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 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 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 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莫愁》2008 年 1 月上) 1.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 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4 分)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 3.体会。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 种情?(3分) 4.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3分) 5.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 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9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 种情?(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 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土豆的花 圈点评注 ①我从没想到,土豆的花,竟也这么漂亮 ②这是个意外发现。那天上午,去新居浇花。拉开阳台上的藤椅,眼睛便 刷”地一亮,我惊讶地发现了两簇花——两簇浅紫色的土豆花! (A从意义和作 用两方面为句中 ③“土豆开花了,快来看!″遂欣喜地呼唤先生。先生跑来,也吃了一惊 框定的词语作注。 这土豆花,倒比你养的那些观赏花,还要好看。” ④没错,是好看:一个青瓦盆,土豆赤裸着,干干净净地,卧在泥上。在 叶与叶之间,突然蹿出两枝水汪汪的茎,茎顶上,又炸开一簇花,猛一看 像是水仙。只是,水仙的花,六瓣,而土豆花,五瓣 ⑤(A有句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见两颗土豆发了芽,没有扔掉,随手 进一个废弃的旧花盆里浇花时给它匀上一点儿,没指望它成什么大器 前些天,见它枝繁叶茂,已够惊喜,做梦也没想到,今天,它竟灿灿地开了 (B)从内容理 解、表达效果等 角度,品评赏析 ⑥上网查看,才发现,土豆花,不仅有紫色,还有白色、粉色。最早欣赏画线句。 土豆花的是法国人。两百多年前,在法国,它是时尚的标志。在国王的生日 宴上,一个药剂师,把一束土豆花献给了王后,王后非常喜欢,外出时,插 在头发上,国王也喜欢,别在纽扣上。一时间,全国爱美的女子,都迷上了 土豆花,太太小姐们,把别土豆花,当成最时尚、高贵的象征。 ⑦再后来,全国开始种士豆,就是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花,结下的果实帮 法国人度过了无米的荒年,被誉为“地下苹果”。药剂师的目标达到了。在 药剂师眼里,土豆是食物,但打动王后的,先是土豆花的美丽。 有意思的是,长久以来,我只知道土豆好吃,并没想到它还会开花平
10 (二)土豆的花 ①我从没想到,土豆的花,竟也这么漂亮! ②这是个意外发现。那天上午,去新居浇花。拉开阳台上的藤椅,眼睛便 “刷”地一亮,我惊讶地发现了两簇花——两簇浅紫色的土豆花! ③“土豆开花了,快来看!”遂欣喜地呼唤先生。先生跑来,也吃了一惊: “这土豆花,倒比你养的那些观赏花,还要好看。” ④没错,是好看:一个青瓦盆,土豆赤裸着,干干净净地,卧在泥上。在 叶与叶之间,突然蹿出两枝水汪汪的茎,茎顶上,又炸开一簇花,猛一看, 像是水仙。只是,水仙的花,六瓣,而土豆花,五瓣。 ⑤(A)有句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见两颗土豆发了芽,没有扔掉,随手 按进一个废弃的旧花盆里,浇花时,给它匀上一点儿,没指望它成什么大器。 前些天,见它枝繁叶茂,已够惊喜,做梦也没想到,今天,它竟灿灿地开了 花。 ⑥上网查看,才发现,土豆花,不仅有紫色,还有白色、粉色。最早欣赏 土豆花的是法国人。两百多年前,在法国,它是时尚的标志。在国王的生日 宴上,一个药剂师,把一束土豆花献给了王后,王后非常喜欢,外出时,插 在头发上,国王也喜欢,别在纽扣上。一时间,全国爱美的女子,都迷上了 土豆花,太太小姐们,把别土豆花,当成最时尚、高贵的象征。 ⑦再后来,全国开始种土豆,就是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花,结下的果实帮 法国人度过了无米的荒年,被誉为“地下苹果”。药剂师的目标达到了。在 药剂师眼里,土豆是食物,但打动王后的,先是土豆花的美丽。 ⑧有意思的是,长久以来,我只知道土豆好吃,并没想到它还会开花。平 圈点评注 (A)从意.义.和作.. 用.两方面为句中 框定的词语作注。 按: (B) 从 内.容 理.. 解、表 ...达.效果..等 角度,品评赏析 画线句。 B 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