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送东阳马生序 课前预习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一词多义 (1)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 当余之从师也(动词,跟从)
23.送东阳马生序 1.通假字 “支”通“肢”,肢体 2.一词多义 “被”通“披”,穿 介词,向 (1)四支僵劲不能动(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1)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当余之从.师也(动词,跟从)
走送之(代词,代书 (2)之 弗之怠(代词,代抄书这件事)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4)道成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代词,代书 动词,担忧 结构助词,的 (2)之 走送之.( ) 弗之.怠(代词,代抄书这件事) 益慕圣贤之.道( )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4)道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动词,说 )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5)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 烨然若神人(动词,好像) (6)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词,比得上) 「无从致书以观G连词,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 (7)心yJ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是介词, 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以衾拥覆(介词,用
(5)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6)若 烨然若.神人(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词,比得上) (7)以 无从致书以.观( ) 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是介词, 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以.衾拥覆( ) 动词,到 动词,好像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3.古今异义 (1)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尝趋百里外 古义:跑,疾走 今义:趋向;归向
3.古今异义 热水 跑,疾走 跑 (1)走.送之 古义: 。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尝趋.百里外 古义: 。 今义:趋向;归向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 (5)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_。 今义:表示又一次 (6)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借 两次 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 (5)主人日再.食 古义: 。 今义:表示又一次。 (6)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 。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4.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用笔 (2)腰白玉之环(名词活用为动词,腰挂、佩)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 天:每年)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者”字提示原因。“者”后第一个分句为否定判断,第二 个分句为肯定判断)
4.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腰挂、佩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者”字提示原因。“者”后第一个分句为否定判断,第二 个分句为肯定判断)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用笔) (2)腰.白玉之环( )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 天;每年)
(2)省略句 ①余立侍左右(侍”后省略“于”)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 略“之”) ③寓逆旅(寓”后省略“于”) (3)倒装句 ①弗之怠(即“弗怠之”,宾语前置) ②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介词结构后置 6.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 明代散文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 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省略句 ①余立侍左右(“侍”后省略“于”)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 略“之”) ③寓逆旅(“寓”后省略“于”) (3)倒装句 ①弗之怠(即“弗怠之”,宾语前置) ②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介词结构后置) 6.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 明代散文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 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7.助学背囊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 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 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 生。 (2)主题思想 文章介绍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艰苦求学的经历,并将艰苦的 求学条件与现在太学生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 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专心与否,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 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赞扬了马生的 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
7.助学背囊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 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 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 生。 (2)主题思想 文章介绍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艰苦求学的经历,并将艰苦的 求学条件与现在太学生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 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专心与否,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 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赞扬了马生的 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