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复习训练题姓名 学号: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余幼时即嗜学( 6、无从致书以观( 7、弗不之怠( 8、既加冠( 9、又患无硕师(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11、执经叩问( 12、或遇其叱咄 3、负箧曳屣( 14、持汤沃灌( 15、以衾拥覆( 16、腰白玉之环( 17、弗之怠 18、未尝稍降辞色( 1、借2、跑3、引、提出4、等候5、喜欢,爱好6、致,取得、得到。7、懈怠 8、已经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0、尝,曾经。趋:奔 向。11、叩,问。12、或,有时。1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14、汤,热水。15、以 用。衾,被子。16、腰,挂在腰间。17、懈怠(松懈、怠慢)18、脸色(神色)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 5俯身倾耳以请
1 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复习训练题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5、余幼时即嗜.学( ) 。 6、无从致.书以观( )。 7、弗不之怠.( )。 8、既.加冠( ) 9、又患.无硕师..( ):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 11、执经叩.问( ) 12、或.遇其叱咄( ) 13、负箧曳..屣( ) 14、持汤.沃灌( ) 15、以衾..拥覆( ) 16、腰.白玉之环( ) 17、弗之怠. (. ). 18、未尝稍降辞色. (. ). 1、借 2、跑 3、引、提出 4、等候 5、喜欢,爱好 6、致,取得、得到。7、懈怠。 8、已经 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0、尝,曾经。趋:奔 向。11、叩,问。12、或,有时。1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14、汤,热水。 15、以, 用。衾,被子。16、腰,挂在腰间。 17、懈怠(松懈、怠慢)18、脸色(神色)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 5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 的日子按期归还。)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 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三)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 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2、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2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7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 的日子按期归还。) 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 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9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三)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 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 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2、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 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文中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 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 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8、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 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 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 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 (2 分)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 11.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 12、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3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 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文中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 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 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8、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9、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 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 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 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 分)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11.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约 12、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 分) 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 分)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 分)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5、请例举一些古人刻苦求学的事例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 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i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 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16、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略 17.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1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2分) A.「烨然若神人B.c腰白玉之环C.c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臭味相投 再接再厉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D、益慕圣贤之道(的) 2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叩:请教)(2分) 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 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5、请例举一些古人刻苦求学的事例。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 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 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16、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略 17.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2 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1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2 分) A. 烨然若.神人 B. 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臭.味相投 再.接再厉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2 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2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B 叩:请教 )(2 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2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3 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 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