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五健康筛查 健康筛查(health screening)是学校卫生的常规工作。通过一门或几门专科筛查,确定受检儿童 有无疾病、身体缺点和健康问题及其轻重程度,以便采取必要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保护儿童的身心 健康。 健康筛查涉及内科、外科、骨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实验室等多项内容,需 精心组织,定期实施。学校卫生医师、临床专科医师、校医和卫生保健教师应相互协调,明确分工, 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筛查出患儿后,应针其疾病或问题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提出防治对策, 进行专科治疗。幼儿园和学校应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实施追踪随访。并对那些患有可疑与复杂病 症的,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往医院接受专科检查,以便及早治疗,早日康复。 健康筛查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应统一和标准化,以确保健康筛检的质量和统计分析的可信性。 选择检查方法时,应充分注意其操作的简便性、特异性、灵敏度和无损性,同时不能因检查而导致 交叉感染等现象发生。 本实习主要介绍儿少卫生学中常用的视力龋齿检查方法。 一、视力低下 (一).远视力检查 1.视力表:检查学生视力时,统一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它具有视标增率均匀,记录及统计方 便优点。使用时,视力表表面平整无皱褶、洁白无污渍、无反光。可制成人工照明视力灯箱。灯箱 的卫生要求是:视力表两旁装上30W日光灯一支,箱内涂成白色,使视标表面亮度达到500x以上, 各行视标照度均匀一致。灯箱外涂成暗色,避免有眩光刺眼。 2.检查时间与地点利用自然光线检查时,宜选择天气晴朗,光线好的时间进行。将视力表悬 挂在没有直射阳光、光线充足且均匀的地方,并避免强光耀眼。若在室内,视力表应挂在无窗的白 色墙上,侧面距墙1处应有窗户。视力表和视力灯箱的悬挂高度,应使最末一行E字与多数被检 者的两眼在同一水平
1 实习五 健康筛查 (health screening) . 1 30W 500lx 2. 1m E
3.视力表距离在距视力表5m远的地面上划一道横线,在距表4m、3m、2.5m、2m、1.5m、 1m处也划出横线,注明距离,以便记录。 4.检查方法可取坐位或站位检查。坐姿时,将课椅放在5m标线正中线后,坐时两眼要标线 齐平,立位时,双足尖应与标线齐平,端正站立,头部不偏倚,两眼均睁开,不眯眼。受检者若戴 眼镜或隐形眼镜,应先去镜检查裸眼视力,然后戴镜检查戴镜视力,分别记录之。检查时先查右眼, 后查左眼。测试者应将指点棒点在每个视标的正下方0.5cm处。辩认时间为平均每视标3至5秒钟 左右(约等于1~2次呼吸时间)。力争在检查中将各视标缺口的4个方位都检查到。可先从5.0行 视标认起,若看不清再逐行上查:如辨认无误则逐行下查.规定如能认清1.0视标,则为视力正常, 如只能认清0.9以下,则为视力低下。通常要求4.0~4.5行视标中每行不能认错1个:4.6~5.0 各行视标中每行不能认错2个;5.1~5.3各行中每行不能认错3个。超过该规定就不再往下检查, 而以本行的上一行作为该受检查者视力。如仍看不清,再向前移动,直至看清为止。记录此时的距 离,查表实习5-1,获知该眼实际视力。“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查细则”(2000年)规定:凡视 力小于5.0者即为视力低下;其中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4.8为中度视力不良;4.5及4.5以下 为重度视力不良。 若受查者视力超过5.3,可采取让被检者后退至6.3m、7.9m检查,测得结果相应增加0.1、0.2, 为该眼的最佳视力。 表实习5~1 对数远视力表走近距离检查的实际视力 走近距离(m) 4.003.002.502.001.501.00 0.50 视力 3.903.803.703.603.503.303.00 目前有些医院眼科仍在使用小数视力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相同,可利用表实习5~2和对数 视力表进行转换。凡视力<1.0为视力低下;其中0.7~0.9为轻度;0.4~0.6为中度;0.3及以下为 重度。 表实习5~2两种视力记录对照表 五分记录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 小数记录0.10.120.150.20.250.30.40.50.60.81.01.21.52.0 5.注意事项检查前向受检查者说明检查目的和意义,要求他们检查中不偷看、不背表、不 围观提示、不眯眼、不揉眼,检查者随时注意监督。若被检者一时觉得视力模糊,可允许休息片刻 2
2 3. 5m 4m 3m 2.5m 2m 1.5m 1m 4. 5m 0.5cm 3 5 1 2 4 5.0 , ; . 1.0 0.9 4.0 4.5 1 4.6 5.0 2 5.1 5.3 3 , 5 1 (2000 ) 5.0 4.9 4.6 4.8 4.5 4.5 5.3 6.3m 7.9m 0.1 0.2 5~1 走近距离(m) 4.00 3.90 3.00 3.80 2.50 3.70 2.00 3.60 1.50 3.50 1.00 3.30 0.50 3.00 5~2 <1.0 0.7~ 0.9 0.4~0.6 0.3 5~2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0.1 0.12 0.15 0.2 0.25 0.3 0.4 0.5 0.6 0.8 1.0 1.2 1.5 2.0 5
再查。学生刚结束上课、考试等紧张的状态,或参加剧烈运动或劳动后,不要马上检查视力,应先 休息十五分钟。从室外进入后也应有15分钟左右适应时间。对初次接受检查的小儿,应预先教给他 们辨认视标的方法。 (二)近视力检查 远视力不良的学生需进一步检查近视力。采用对数近视力表。检查时要有充足的光线或人工照 明。受检眼与表的距离为30cm,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检查者用竹签或细针指点5.0行视标,能认 清5.0行或以上者,为近视力正常,记录为“近视力=5.0或5.1或5.2”。若在30cm处仍不能辨认 5.0,可将视力表放远或移近直到被检者能看清表上5.0以上的视标为止,但须注明距离,如20cm 处能看清5.0则记录为“5.0、20cm”。 凡远视力<5.0,近视力≥5.0,称为“近视状态”。若远、近视力都<5.0可能是远视、散光或 其他眼病,近视状态不一定都是近视,有各种其他可能,但大多因睫状肌调节紧张所致。因此,近 视状态者应及时去医院眼科散瞳验光,以确定视力不良性质,决定是否需要戴眼睛。 (三)屈光检查 1.插片检查法使用镜片箱与试镜架。检查时,令被检者坐在距远视力表5m处。戴上试镜架,用 黑镜片遮挡一眼,先检右眼,后检左眼。从凹透镜片+0.5D开始和凸透镜片-0.5D开始分别检查。先 以凹透镜置于被检者眼前,并嘱其看远视力表;若能被主观接受,即比不戴镜片前看得清楚,可初 步定为近视。若加戴凹透镜片后视力反而下降,则可改用凸透镜片;改用后视力增进,可初步定为 远视。若加戴以上凹透镜片皆不能增进视力,则可能患其他眼病。 2.列镜检查法列镜由凹凸两种球镜分别按屈光度大小,顺序嵌在木板上制成。携带方便,适 用作简易的屈光检查,但不能以此作为配镜的依据。 检查时,让受检儿童坐在5远处,用遮眼板盖住一眼,先用±0.5D屈光度的球镜片试测,如 3
3 15 ( ) 30cm 5.0 5.0 =5.0 5.1 5.2 30cm 5.0 5.0 20cm 5.0 5.0 20cm 5.0 5.0 5.0 ( ) 1. 5m +0.5D -0.5D 2. 5m 0.5 D
用凹镜片后视力有所改善,则可继续调整凹镜的度数,视力继续提高,可大致确定为近视;同理, 若用凸镜片后视力有改善,并在高凸镜度数后视力继续提高,可大致确定为远视;两种镜片皆不能 增进视力者为“其他眼病”。 (四)假性近视的检查(云雾法) 远视力不良而近视力正常者,可能因假性近视引起。假性近视是因眼睫状肌过度紧张而造成的 一时性近视状态。通过缓解眼睫状肌紧张状态可显著改善视力。鉴别方法很多,其中云雾法操作简 单,适于群体调查。先查裸眼视力。然后戴上+2.0D~+3.0D的凸镜,以在5m远处能模糊地看到视 力表上4.0行为宜。戴镜望远或作户外活动30分钟,脱镜后立即复查视力,凡远视力增进2行以上 者为假性近视。 (五)近视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调查 视力不良学生大部分(约占视力不良总数85%-90%)属近视。预防近视是保护学生视力的工 作重点。近视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后天的视近工作条件等环境因素,又有遗传 和体质等因素。通过实际调查,找出各影响因素中的主要矛盾,可有针对性地达到预防目的。 1.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每日视近工作时间:包括课业负担、看课外读物及看电视的时间。 (2)学习环境条件:如教室及家庭的采光、照明情况等。 (③)读写习惯:如连续阅读书写时间,不良的阅读习惯如躺着看书、走路看书等。 (4)读写行为观察:调查者可随班听课,观察学生在阅读与书写时姿势,重点是眼书距离。可按 10cm以下、10~20cm、20~30cm及30cm以上等类,将全班学生按眼书距离分类统计百分比。 (5)生活作息状态:睡眠时间是否充足,课间是否积极休息,是否坚特认真做眼保健操,每天的 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等。 (6)遗传因素: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中患近视眼的情况
4 ( ) ( ) +2.0D~+3.0D 5m 4.0 30 2 ( ) 85 90 1. (1) (2) (3) (4) 10cm 10 20cm 20 30cm 30cm (5) (6) /
(7)本人患过哪些急慢性疾病;疾病和视力不良、近视发生间的关系。 2.调查方法除对教室等学习环境、读书姿势等进行实际测试和观察外,应询问班主任、学生, 结合家访,了解影响视力的因素和近视眼的主要发生原因。若需大样本调查,以问卷方式最为适宜。 3视力低下及近视状况统计 (1)视力低下率:以学校、年级、班为单位进行整理、统计。 视力低下率(%)=【视力低下人(眼)数受检人(眼)数]×100% (2)视力低下程度:按前述分类方法,计算轻、中、重度等三种视力不良者(眼)在视力不良总人(眼) 数中的构成比。可细分性别、年龄组(或年级)统计。 分别计算出占视力低下人(眼)数的百分比。亦可按性别进行统计计算。 (2)近视、假性近视患病率:以插片或列镜检查结果为准。 近视患病率=[近视人数(眼)数/受检人(眼)数]×100% 假性近视患病率=[假性近视人数(眼)数受检人(眼)数]×100% 二、龋齿检查 (一)检查方法 多采用按牙齿的顺序逐个检查全牙列的方式。检查者要特别注意牙面的色、形、质的改变,用 探针对点、隙、裂、沟等好发部位进行仔细检查。检查结果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规定用的符 号记录。诊断标准见表实习5~3。 5
5 (7) 2. 3. (1) [ ( ) / ( ) ] 100% (2) ( ) ( ) ( ) (2) =[ ( ) / ( ) ] 100% =[ ( ) / ( ) ] 100% ( ) 5~3
表实习5-3 龋齿的诊断标准及记录符号 检查情况 诊断 记录符号 恒牙乳牙 1.无龋蚀与充填 无龋牙 0 A 2牙面点、隙、裂、沟有色、形、质的改变 龋齿 7 B 探针尖能插入,洞底已软化,牙体暂时充填 物、银汞折断等(仅有色变者不作龋齿诊断 3.牙体充填完好,无继发龋 4.牙体上有充填体,在其它牙面又有龋蚀 已充填的无龋牙 5.充填体下又有继发龋牙 已充填的原发龋牙 D 6.<9岁失去乳牙及乳磨牙 已充填的继发龋牙 7.<30岁除非龋丧失恒牙外,因龋拨除的 龋失乳牙 A E 恒牙 8.<30岁先天性缺失或因外伤、整畸拨除 龋失恒牙 6 的恒牙 9.≥30岁因任何原因丧失的恒牙 非龋失恒牙 6 10.乳牙已落,恒牙未萌 恒牙丧失 11.除非龋所作的修复牙 未萌恒牙 7 除外牙 8 9 X (二)口腔检查记录方法 口腔检查记录方法应符合准确、简明的要求。 1.象限与牙位 (1)病历诊治记录方法:在口腔诊治中,通常将全口牙分为A(右上)、B(左上)、C(右下凡、D(左 下)四个象限区。牙位的表示方法为,乳牙用罗马数字表示;恒牙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记录中均以患 者本身的左右方位为依据。即: A 上颌 B 乳牙右侧 VNⅢⅡI⊥IⅡWWV 左侧 VNⅢⅡIIⅡⅢNV 下颌 泩 A 上颌 B 87654321 12345678 6
6 5~3 1. 2. ( ) 3. 4. 5. 6. 9 7. 30 8. 30 9. 30 10. 11. 0 A 1 B 2 C 3 D 4 E M 5 6 7 8 9 X ( ) 1. (1) A( ) B( ) C( ) D( ) A B C D 泩 A B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恒牙右侧 8765432112345678 左侧 C 下颌 D 例如:上领右侧第一乳磨牙,记录为V+,读作WA下颌左侧乳侧切牙,记为十Ⅱ 读作ⅡD。上颌左侧第一恒磨牙,记为十7,读作7B。下颌右侧尖牙,记为3十,读作3C。 (2)口腔健康调查记录法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在口腔健康调查中,龋病部分用两位数字来 表示。第一位数字代表口腔的四个象限区,恒牙四个象限区的数字为1、2、3、4,乳牙四个象限的 数字为5、6、7、8。即: 恒牙 1(右上) 2(左上) 乳牙 5(右上) 6(左上) 4(右下) 3(左下) 8(右下) 7(左下) 第二位数字代表牙位,乳恒牙均自中切牙开始顺序编号为1~5和1~8。与象限数码结合起来 即为: A 上颌 B 恒牙 87654321 12345678 87654321 12345678 C 下颌 D (右上) 上颌 (左上) 恒牙1817161514131211 2122232425262728 4847464544434241 3132333435363738 (右下) 下颌 (左下) (右上) 上颌 (左上) 乳牙5554435251 6162636465 8584.838281 7172737475 (右下) 下颌 (左下) 在牙周情况调查中,将口腔分为六个区域,两侧尖牙之间为前牙区,第一双尖牙或第一乳磨牙 至最后牙,为左右侧后牙区。即: 乳牙 V N ⅢⅡI IⅡⅢ IV 恒牙 87654 321 123 45678 87 654 321 123 45678 VN ⅡI IⅡ 右侧后牙区 前牙区 左侧后牙区 2.治疗情况记录龋病:不需要处理记为0,修补1个面记为1;修补2个面记2;修补3个 面记3;修补>3个面或牙冠记4;因龋拔牙记5;因牙周病拔牙记6:因修复的需要拔牙记7:其
7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C D A D 7B 3C (2) WHO 1 2 3 4 5 6 7 8 1( ) 2( ) 5( ) 6( ) 4( ) 3( ) 8( ) 7( ) 1 5 1 8 A B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C D ( ) ( )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 ( ) ( ) ( ) 55 54 43 52 51 61 62 63 64 65 85 84 83 82 81 71 72 73 74 75 ( ) ( )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2. 0 1 1 2 2 3 3 3 4 5 6 7
他原因记8;其他说明记9。 (三)观察核算单位与统计 1.牙齿最常用单位,一般用于统计龋、失、补龋牙数(龋均数,DMFT),用以说明人均患龋 的严重程度。 龋均=D.M.F牙数/受检总人数 2.牙面一般用于统计龋、失、补牙面数(DMFS)。 3.患者一般用于统计患龋或患牙周病的患者百分率一患龋率或患牙周病率,用以说明龋病 或牙周病的分布情况。如: 患龋率=[(D+M+F)患者数受检总人数]×100% 4.龋点降低率(%)=100-[实验组(或试验后)龋患率/对照组(或试验前龋患率×100% 此指标通常用于以实验干预手段进行各种防龋措施的实验进行效果评价。 (吴汉荣)
8 8 9 ( ) 1. ( DMFT) = D.M.F / 2. (DMFS) 3. = [(D+M+F) / ] 100% 4. ( )=100 [ ( ) / ( ) ] 100% (吴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