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苏州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0,文件大小:855.9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0R1004 英文名称:Study on Mass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新闻传播学大类 开课学期:秋季第3学期 分:3 主讲教师:华吴 指定教材:大众传播学导论(第4版)苏州大学出版社陈龙97875672147132013年5月 考试方式:闭卷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的各阶段成果,对传播学的学科框架、理论、 重要人物、发展趋向能有一个较明晰的认知。由于学生今后主要从事实践创作工作,因此在 理论介绍的同时,注意结合实际,期望能对学生有直接的启发作用。而针对现在学生不仅仅 满足于书本,尽量将最新研究介绍给学生,虽然有些观点未必很正确,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 思维,能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传播事业的热爱, 提高学术修养。 绪论 课时:2周,共6课时 研究流派 1、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者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时间,都同 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称经验学 2、批判学派:流派纷呈,主要有6大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2政治经济学派、3思想统 治理论学派、4文化学派、5社会科学学派、6多伦多学派 其共同特征是反对美国传统学派以量化为主的微观传播研究:多授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 爸,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 派别。其前身是1923年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系统的批判。在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 由于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强调效果 漠视价值的“工具理性”成为人们的一个认识取向。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作为个体的人 失去批判能力,无法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成为“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希望以 “批判理论”对大众进行启装。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文化工 业(culture industry)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启蒙辨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 来的。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区别开来。用来指称晚期资本主义下的文化产品具有 标准化、规格化、可互换性、与虚假个人化等特性 文化工业以科学技术的机械化生产为前提,以消费者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为导向,但体现 的却是商人的利益,组织和控制的人们的休闲活动,西方理性因而成为了一种全面支配的理 性,使得所有人都必须服膺于预定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与接受文化工业提供的内容与方 式。文化工业理论常被批评其反映知识结英的品味。 文化T业: 1、资本主义与工具理性 2、文化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文化工业的特性不只是大量生产与机械化生产,而在于这种生产 模式蓄意忽视产品的内在属性,并意图以此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形式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OUR1004 英文名称:Study on Mass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新闻传播学大类 开课学期:秋季第3学期 学 分:3 主讲教师:华昊 指定教材:大众传播学导论(第4版)苏州大学出版社 陈龙 9787567214713 2013年5月 考试方式:闭卷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的各阶段成果,对传播学的学科框架、理论、 重要人物、发展趋向能有一个较明晰的认知。由于学生今后主要从事实践创作工作,因此在 理论介绍的同时,注意结合实际,期望能对学生有直接的启发作用。而针对现在学生不仅仅 满足于书本,尽量将最新研究介绍给学生,虽然有些观点未必很正确,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 思维,能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传播事业的热爱, 提高学术修养。 绪论 课时:2 周,共 6 课时 研究流派 1、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时间,都同 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称经验学 派 2、批判学派:流派纷呈,主要有 6 大流派:1 法兰克福学派、2 政治经济学派、3 思想统 治理论学派、4 文化学派、5 社会科学学派、6 多伦多学派 其共同特征是反对美国传统学派以量化为主的微观传播研究;多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 念,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 派别。其前身是 1923 年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系统的批判。 在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由于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强调效果 、 漠视价值的“工具理性”成为人们的一个认识取向。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作为个体的人 失去批判能力,无法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成为“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希望以 “批判理论”对大众进行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文化工 业(culture industry)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 1947 年在《启蒙辨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 来的。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区别开来。用来指称晚期资本主义下的文化产品具有 标准化、规格化、可互换性、与虚假个人化等特性 文化工业以科学技术的机械化生产为前提,以消费者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为导向 ,但体现 的却是商人的利益,组织和控制的人们的休闲活动,西方理性因而成为了一种全面支配的理 性,使得所有人都必须服膺于预定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与接受文化工业提供的内容与方 式。文化工业理论常被批评其反映知识精英的品味。 文化工业: 1、资本主义与工具理性 2、文化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文化工业的特性不只是大量生产与机械化生产,而在于这种生产 模式蓄意忽视产品的内在属性,并意图以此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形式

3、“启蒙即欺骗”:文化工业的全部效果就是一种“反一启蒙”,也就是启蒙已变成一种大 众欺骗,并转变成一种束缚意识的工具,它压制自主独立之个体的发展, 使之无法自行意识 地进行判断与决定 因而也摧毁了民主社会的前损 4、虚假的自由选择:A文化工业具有普遍性B文化工业利用个体的休闲时间,当人们的休 闲经验必须被买卖时,它便成为一种最完整的控制,整个文化工业的运作目标就是要使文化 形式朝向利润动机。C文化工业诱导出无批判力的大众,并使之服从社会即存的权力秩序。D 文化工业只是制造自由选择的假象E文化工业提供虚假的个人化 文化研究:二次大战后,以美国电影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文化研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 化与社会) 《漫长的革命》,以及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1963年,霍加特 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宗台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事件和文 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文化研究是一种边缘话语,其研究对象 一注入社 区生活、性别问题、同性恋问题、怪异理论、种族问题、流亡文学、身份问题等,常为一些 有精英意识的学者所不屑 威廉斯的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把文化从传统的狭隘的 精英文化的定义中解放出来。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框架,讨它“人们阐释、成知、经验和生活于他们置身其中的物质多 件里面” 霸权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指某个社会阶级凌驾其他阶级而具有的优越性与主导 性,不仅代表一种政治与经济的控制,还包括支配阶级投射自己的世界观,使那些从属阶级 接受并视之为“常识”与“白然”。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依赖他们 为宜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依赖于某种普遍的赞同。 但这兰是 一个协商和斗 争的过程。 雷尔认为,大众媒介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意识形态的体制 意义并不仰仗于事物存在的方式,而是有赖于事物得到表达的途径 霸权 一主导编码一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着立场一致 2、协商性的编码一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 3、对抗性的编码一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 再现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 刻板印 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身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 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叙述。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 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传播的民族志研究: 基本假设: A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创造了共享的意义。他们所采用的符码具有一定程度的 共性B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内的传播者必须协调他们之间的行为 C对群体来说,意义和行为具有特殊性,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D每个群体在理解特定符码和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民族志研究的电视受众视角: 1、家庭收视行为中的权力结构 强化家庭性的主导观今 2、媒介接收与技术中的权力关系 A技术使用的性别痕边 B“故意无知的策略家

3、“启蒙即欺骗”:文化工业的全部效果就是一种“反—启蒙”,也就是启蒙已变成一种大 众欺骗,并转变成一种束缚意识的工具,它压制自主独立之个体的发展,使之无法自行意识 地进行判断与决定,因而也摧毁了民主社会的前提 4、虚假的自由选择:A 文化工业具有普遍性 B 文化工业利用个体的休闲时间,当人们的休 闲经验必须被买卖时,它便成为一种最完整的控制,整个文化工业的运作目标就是要使文化 形式朝向利润动机。C 文化工业诱导出无批判力的大众,并使之服从社会即存的权力秩序。D 文化工业只是制造自由选择的假象 E 文化工业提供虚假的个人化。 文化研究:二次大战后,以美国电影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文化研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60 年代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威廉斯的《文 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以及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1963 年,霍加特 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事件和文 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文化研究是一种边缘话语,其研究对象——注入社 区生活、性别问题、同性恋问题、怪异理论、种族问题、流亡文学、身份问题等,常为一些 有精英意识的学者所不屑。 威廉斯的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把文化从传统的狭隘的 精英文化的定义中解放出来。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框架,通过它“人们阐释、感知、经验和生活于他们置身其中的物质条 件里面”。 霸权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指某个社会阶级凌驾其他阶级而具有的优越性与主导 性,不仅代表一种政治与经济的控制,还包括支配阶级投射自己的世界观,使那些从属阶级 接受并视之为“常识”与“自然”。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依赖他们广 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依赖于某种普遍的赞同。但这总是一个协商和斗 争的过程。 霍尔认为,大众媒介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意识形态的体制。 意义并不仰仗于事物存在的方式,而是有赖于事物得到表达的途径。 霍尔的编码—解码 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着立场一致 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 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 再现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身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 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叙述。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 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传播的民族志研究: 基本假设: A 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创造了共享的意义。他们所采用的符码具有一定程度的 共性 B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内的传播者必须协调他们之间的行为 C 对群体来说,意义和行为具有特殊性,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D 每个群体在理解特定符码和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民族志研究的电视受众视角: 1、家庭收视行为中的权力结构 强化家庭性的主导观念 2、媒介接收与技术中的权力关系 A 技术使用的性别痕迹 B“故意无知的策略家

民族志研究的批判 1、夸大消费中的反抗行为 2、道德问题 3、对文化讲行“打劫 4、理解另一群体的观念和/或语言的难度 政治经济学派:对传播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对媒介制度及其背景的分析,大众媒介政治经济学 起源于媒介“首先”是 生产和分配商品的企业性或商业性组织” ,但也必须延伸到媒介在 传播关于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思想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效果。 三个相关的基本概念:“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 四个本质特征: 、强调对社会改革和历史变革的研究、研究社会整体或构成经济、政 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3、致力于研究道德哲学,对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 道德原则感兴趣4、研究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干预之间的平衡 思迈思关于作为商品的受众的观念 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迈思指出,媒介获利大小的根源是受众的多寡在起作用因此提出 受众商品化的观点。商业媒介的产品换取受众注意力,再把受众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受众 的注意力是真正的商品。受众再花费时间和金线购买广告商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批判学派的重要流派,主要成员是麦克卢汉。研究的重点是寻求某一时代起 主导作用的媒介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被认为存在“媒介中心论”的倾向。 20世纪70年代末,科技决定论出现“症候模式”,认为传播科技出现以后,是 否被采用,有什么效果和影响,则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 第一章传播的原理 课时: 2周,共6课时 一、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传播与社会规范 A、传播使已有的社会规范为人们所了解,并成为其内心尺度(社会化:个体接受所属社会 的文化规范,并把这种文化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准的过程。) B、传播形成社会规范 三、传播与文化 A、融合(同化) B、变形(文化增殖 四、传播与经济 A、经济基础决定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 B、传播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 符码: 一种符码就是 一套受制于使用它的文化成员所赞同之规则的符号系统 符号共享是传播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传播双方的意义沟通才是可能的。(福娃 friendlies-FlWA) 意义是客体或思想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体系,人们可共享:而意义是属于个人的,但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并且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数量的含义是普遍共有的,社会成员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传播 皮尔斯把符号学定义为符号、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互动/社会互动:处在社会语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的意义交换与协商。 所指:符号的内容 能指:符号的形式,物质载体 1、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再现和符号

民族志研究的批判: 1、夸大消费中的反抗行为 2、道德问题 3、对文化进行“打劫” 4、理解另一群体的观念和/或语言的难度 政治经济学派:对传播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对媒介制度及其背景的分析,大众媒介政治经济学 起源于媒介“首先”是“生产和分配商品的企业性或商业性组织”,但也必须延伸到媒介在 传播关于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思想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效果。 三个相关的基本概念:“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 四个本质特征:1、强调对社会改革和历史变革的研究 2、研究社会整体或构成经济、政 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 3、致力于研究道德哲学,对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 道德原则感兴趣 4、研究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干预之间的平衡 思迈思关于作为商品的受众的观念 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迈思指出,媒介获利大小的根源是受众的多寡在起作用因此提出 受众商品化的观点。商业媒介的产品换取受众注意力,再把受众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受众 的注意力是真正的商品。受众再花费时间和金钱购买广告商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批判学派的重要流派,主要成员是麦克卢汉。研究的重点是寻求某一时代起 主导作用的媒介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被认为存在“媒介中心论”的倾向。 20 世纪 70 年代末,科技决定论出现“症候模式”,认为传播科技出现以后,是 否被采用,有什么效果和影响,则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 第一章传播的原理 课时:2 周,共 6 课时 一、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传播与社会规范 A、传播使已有的社会规范为人们所了解,并成为其内心尺度(社会化:个体接受所属社会 的文化规范,并把这种文化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准则的过程。) B、传播形成社会规范 三、传播与文化 A、融合(同化) B、变形(文化增殖) 四、传播与经济 A、经济基础决定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 B、传播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 符码:一种符码就是一套受制于使用它的文化成员所赞同之规则的符号系统 符号共享是传播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传播双方的意义沟通才是可能的。(福娃 friendlies-FUWA) 意义是客体或思想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体系,人们可共享;而意义是属于个人的,但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并且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数量的含义是普遍共有的,社会成员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传播 皮尔斯把符号学定义为符号、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互动/社会互动:处在社会语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的意义交换与协商。 所指:符号的内容 能指:符号的形式,物质载体 1、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再现和符号

2、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符号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符是动理论 强调社会互动中精神内容的交流,符号的意义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反过 来又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传播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人是 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团体中通过相互作用建立和保持的。 社会行动的不同侧面:1、心灵:与自己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思素、想象各种后 里,洗择并拾哈可行的方空2、自我. 一个人象他人对我们作出反应那样对自己作出反应3 社会: (群体生活)是社会成员的合作行为的集合,人的合作要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作出适当 的反应。 库恩的三个概念: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 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 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 3、方向性他人:对一个人的生活有特别影响的人。 算二意:信息与估播 课时:1周, 共3课 1、信总的内涵: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因素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2、信号与符号的区别 信号(SIGNAL) 符号(SnB0L) 定义 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信息的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 存在与否的信息1 共同点具有指说性,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 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享撞 生物人类 人类种右 基础是高等神经生物的第 人的语言符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能力) 差别 信号系统 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 可超越时空 处理的是个别的、不关联 处理彼此相关的表象、感觉和概念,用固定的文法规 的、无星的表象或成觉 则讲行无限组合 不遵循固定规则 第四章媒介传播者与传播伦理/第八章传播制度与传播控制 果时:3周,共9课时(因两章内容有交义,故综合起来讲 、职业传播者在大金传播中的地位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 传播者 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人员、 一个是机构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1、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追求 利润最大化,所有权高度集中)2、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参与制造 和规范我们社会中流动的文化价值和信仰) 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的特点 1、传播者对讯总有制作上的自主权(新闻导向) 2、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 3、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守门人、编辑室、新闻网) 4、 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三、职业传播者的任务 1、搜集信总

2、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符号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中精神内容的交流,符号的意义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反过 来又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传播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人是 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团体中通过相互作用建立和保持的。 社会行动的不同侧面 :1、心灵:与自己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思索、想象各种后 果,选择并检验可行的方案 2、自我:一个人象他人对我们作出反应那样对自己作出反应 3、 社会:(群体生活)是社会成员的合作行为的集合,人的合作要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作出适当 的反应。 库恩的三个概念: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 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 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 3、方向性他人:对一个人的生活有特别影响的人。 第三章:信息与传播 课时:1 周,共 3 课时 1、信息的内涵: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因素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2、信号与符号的区别 信号(SIGNAL) 符号(SYMBOL) 定义 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 存在与否的信息 1 信息的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 共同点 具有指说性,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差别 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 掌握 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生物\人类 人类独有 基础是高等神经生物的第 一信号系统 人的语言符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能力) 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 可超越时空 处理的是个别的、不关联 的、零星的表象或感觉, 不遵循固定规则 处理彼此相关的表象、感觉和概念,用固定的文法规 则进行无限组合 第四章媒介传播者与传播伦理/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控制 课时:3 周,共 9 课时(因两章内容有交叉,故综合起来讲) 一、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员、一个是机构。 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 1、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追求 利润最大化,所有权高度集中) 2、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参与制造 和规范我们社会中流动的文化价值和信仰) 二、大众 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的特点 1、传播者对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 (新闻导向) 2、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 3、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 (守门人、编辑室、新闻网) 4、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三、职业传播者的任务 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子、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 5、收华和处理反情信息 四、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 却利 1、采访权( “知晓权”, 隐私权”, “保密法”) 知晓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个非常重要的橱念。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 “知晓权”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西方舞 闻界非常强调知晓权,总的来说他们认为知晓权至少有4个重要作用参见《西方新闻理 论评析》,徐锯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出版): 1,知晓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 2.知晓权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 3知晓权作为公众的一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信息化社会所导致的一种必然性 4,知晓权是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条件。 采访权:职业传播者可以不受阻挠地搜集信息、情报,并安全、有效地传递信息。国家安 全法:按照国际人叔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可以立法限制表达自由的重要理由,而披露后会对 国家安全和利益发生损害的信息就是国家机密。 保密法 隐私权: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 涉,他的荣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被认为是隐 权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法渊源。以后又强调不受非法干涉。 2 编辑权(发行和编辑 (1)、私营媒体 (2)、同人式媒体 (3)、宜方媒体 (4) 半官方媒体 3、知识产 4、消息来酒保密权 对于新闻记者保护消泉来源的合法性,两大法系截不同。传统的英美法认为记著指绝向法 庭透露消息来源是违法行为,构成藐视法庭。 大陆法系认为这是新闻界的 一项权利。 5、安 全保护权 (一)、责任和义务 1、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维护国家利益、 民族利益、政党利益 3、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五、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1、对传播事业的数业精神 2、较高的思想素质(反“克里空”) 3、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4、对信总的强烈敏感 六、“宋门人摩理论 (一)、个人的预存立场与职业角色 1、职业化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2、篇幅:3、抽象的受众:4、编辑室的社会控制 (二)、两种新闻的专业意识形态“中立者”和“鼓吹者 七、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 5、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四、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 (一)、权利 1、采访权(“知晓权”,“隐私权”,“保密法”) 知晓权是西方新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45 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 “知晓权”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西方新 闻界非常强调知晓权,总的来说他们认为知晓权至少有 4 个重要作用(参见《西方新闻理 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1.知晓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 2.知晓权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 3.知晓权作为公众的一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信息化社会所导致的一种必然性。 4.知晓权是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条件。 采访权:职业传播者可以不受阻挠地搜集信息、情报,并安全、有效地传递信息。 国家安 全法:按照国际人权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可以立法限制表达自由的重要理由,而披露后会对 国家安全和利益发生损害的信息就是国家机密。 保密法: 隐私权:1948 年《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 涉,他的荣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被认为是隐 私权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法渊源。以后又强调不受非法干涉。 2、编辑权(发行和编辑) (1)、私营媒体 (2)、同人式媒体 (3)、官方媒体 (4)、半官方媒体 3、知识产权 4、消息来源保密权 对于新闻记者保护消息来源的合法性,两大法系截然不同。传统的英美法认为记者拒绝向法 庭透露消息来源是违法行为,构成藐视法庭。大陆法系认为这是新闻界的一项权利。 5、安 全保护权 (二)、责任和义务 1、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政党利益 3、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五、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1、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 2、较高的思想素质(反“克里空”) 3、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4、对信息的强烈敏感 六、“守门人”理论 (一)、个人的预存立场与职业角色 1、职业化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2、篇幅;3、抽象的受众;4、编辑室的社会控制 (二)、两种新闻的专业意识形态“中立者”和“鼓吹者” 七、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 2、公平与公正报道 A(accuracy)+B(balance)+C(completeness)+D(detachment)+E(ethics)-F(fairness) 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 (1)、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所 (2)、媒体的“为”和“不为” (3) 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克里空”:俄文词。意思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 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剧本《前线》中,有一个特派记者,取名“克里 空”。他在前线采访时,不深入部队,整天呆在总指挥部里,靠捕风捉影和捏造事实来胡 编“新闻 后 “克里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新闻工作者必 坚决反对“克里空” ,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 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 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L、制定法律(经营、技术方面/为公众利益服务) 2、检查传播内容 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3、消费者的控制 4、职业道德自 职业道德: 1、点实 2、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防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保护知识产权 4 不利用大众媒介谋取私利 5、为人民大众服务 媒介法概况: 1、宪法或宪法性法律 般法 3、专门法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5、自律规则 全国人大将原《突发事件处置条例》中“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例册 除/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 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 会发布荷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 处置情况做好后 续发布工作 /2007年1月1日起, 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 “国务院477号令”/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总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新闻自律组织 1、地方性/全国性新闻自律组织 美国全国新闻评议会 (197 -1984)/“新闻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2、新闻机构内部的意见调查员/新闻督察员 3、传媒大公司内部的职业标准实施机制

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 2、公平与公正报道 A(accuracy)+B(balance)+C(completeness)+D(detachment)+E(ethics)=F(fairness) 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 (1)、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 (2)、媒体的“为”和“不为” (3)、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克里空”:俄文词。意思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 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剧本《前线》中,有一个特派记者,取名“克里 空”。他在前线采访时,不深入部队,整天呆在总指挥部里,靠捕风捉影和捏造事实来胡 编“新闻”,后来“克里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新闻工作者必须 坚决反对“克里空”,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 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1 、制定法律( 经营、技术方面 / 为公众利益服务) 2 、检查传播内容 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3、消费者的控制 4、职业道德自律 职业道德: 1、真实 2、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不得防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3、保护知识产权 4、不利用大众媒介谋取私利 5、为人民大众服务 媒介法概况: 1、宪法或宪法性法律 2、一般法 3、专门法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5、自律规则 全国人大将原《突发事件处置条例》中“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例删 除 /2006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 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 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 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 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 “国务院 477号令”/2008 年 5 月 1 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新闻自律组织 1、地方性/全国性新闻自律组织 美国全国新闻评议会(1973----1984)/ “新闻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2、新闻机构内部的意见调查员/新闻督察员 3、传媒大公司内部的职业标准实施机制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 课时:2周,共6课时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描 广播是重大突发灾苦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先接触的媒体,是培养防灾减灾国民意识的最直接、 最有效的媒体 为了加强重大灾苦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日本广播总结了广播应对“灾苦报道十条”:1、自 始至终重视灾害信息的准确性 2、反复告知抗灾救灾机构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 3、准确报道受灾地区范围、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 4、尽可能为受灾群众服务 5、充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 6、充分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地域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广播真正成为灾区民众的生命线 7、适当进行信息服务分流 8、重视培养灾吉报道的专业记者 建立灾害报道工作手册制度 10、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法 “中国之声”特别节日《爱心守望风雪同行》 新媒介的虚拟性 1、拟态环域 虚拟财产 2、传受双方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实名制 网络监控 网络传播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全天候播报twitter型网站 2、消除地理疆域的限制跨国合作 3、海量的多媒体信息 博客、播客 4、强大的互动功能 5、低廉的成本代价草根新闻(Grassroot Journalism)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 1、守门人功能 2、决策功能 舆论导向 教师功能 传衍文化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2、赋予价值和地位 3、维护社会规范 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 课时:2 周,共 6 课时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广播 广播是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先接触的媒体,是培养防灾减灾国民意识的最直接、 最有效的媒体 为了加强重大灾害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日本广播总结了广播应对“灾害报道十条”: 1、自 始至终重视灾害信息的准确性 2、反复告知抗灾救灾机构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 3、准确报道受灾地区范围、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 4、尽可能为受灾群众服务 5、充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 6、充分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地域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广播真正成为灾区民众的生命线 7、适当进行信息服务分流 8、重视培养灾害报道的专业记者 9、建立灾害报道工作手册制度 10、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法 “中国之声”特别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 新媒介的虚拟性 1、拟态环境 虚拟财产 2、传受双方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实名制 网络监控 网络传播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全天候播报 twitter 型网站 2、消除地理疆域的限制 跨国合作 3、海量的多媒体信息 博客、播客 4、强大的 互动功能 5、低廉的成本代价 草根新闻(Grassroot Journalism)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 1、守门人功能 2、决策功能 舆论导向 3、教师功能 传衍文化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1、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2、赋予价值和地位 3、维护社会规范 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三、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1、“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4、“动员”功能 媒介产品的成本结构 创作成本 2、生产成本 3、传播成本 广告是媒介产品的成本的重要补偿方式 通俗文化: 1、由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燥、直观、朴素、富有情趣并且具 有相当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的文化成果 2、高雅文化余下的那部分文化 3、大众文化。是 种商业文化, 是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 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也有相当一批文化评论家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的美国大众文化 4、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5、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看,通俗文化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 “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月 精英文化: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文化财富, 基本上是以理性状态、社会意识形态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 细的文化成果 英尼斯的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A重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偏向时间)(a) 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6)口语传播与时 间偏向相连B轻便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偏向空间)()有助 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贸易、帝国领土的扩张,中央集权,以现在和未来为中心 书面传承与空间偏向相连 B、媒介同权力机构的关系 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就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 制方面的趋向而言的 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煤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A、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 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 为其内容 B、从媒介技术的效果角度理解“内容”: 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a媒 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型式的变化 b媒介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A、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 衡”的概念B、媒介对人体的延伸的3个阶段机械印刷时代,实现了自身在空间的延伸 b)电子时代,在全球延伸我们的中枢神经(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媒介 冷热说”A、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B、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麦 克卢汉和英尼斯 1、媒介本身就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在社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3、新的媒介改变文化和知觉的方式 梅罗维茨“当一种新的因素被添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环境加该新 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

4、“动员”功能 媒介产品的成本结构: 1、创作成本 2、生产成本 3、传播成本 广告是媒介产品的成本的重要补偿方式 通俗文化: 1、由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燥、直观、朴素、富有情趣并且具 有相当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的文化成果 2、高雅文化余下的那部分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 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也有相当一批文化评论家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口的美国大众文化 4、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5、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看,通俗文化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 “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所 精英文化: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文化财富, 基本上是以理性状态、社会意识形态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 细的文化成果 英尼斯的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 A 重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偏向时间)(a) 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 ⒝ 口语传播与时 间偏向相连 B 轻便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偏向空间)(a)有助 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贸易、帝国领土的扩张,中央集权,以现在和未来为中心⒝ 书面传承与空间偏向相连 B、媒介同权力机构的关系 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就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 制方面的趋向而言的 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A、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 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 B、从媒介技术的效果角度理解“内容”: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媒 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型式的变化” ⒝媒介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A、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 衡”的概念 B、媒介对人体的延伸的 3 个阶段⒜机械印刷时代,实现了自身在空间的延伸 ⒝电子时代,在全球延伸我们的中枢神经 ⒞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3、媒介“冷热说” A、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 B、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麦 克卢汉和英尼斯 1、媒介本身就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在社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3、新的媒介改变文化和知觉的方式 梅罗维茨“当一种新的因素被添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环境加该新 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

龙夫曼的“戏剧论” 将人们的社会互动同表演戏剧类比,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的不同社会角色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 感觉区域:物质场所对情境来说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视(听) 得见正在其间发生的活动, 而却把另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信总不仅在物质场 所流通,也通过媒介流通,应把媒介环境(即媒介的运用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位 置上来考虑。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信息的流通型式,不仅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型式,而且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型 式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和整合A、合并①接触媒介的代码系统几乎不是 一种代码②打破印刷媒介与其传递信总之间的天然联结.分离:打破物质场所和社会场所之 间的联结,造成两者的分离 域审斯的媒众观. 社会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 历史密切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若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 发明的社会意向等密切相连 第六查传播的对免 一分析 课时:1周,共3课的 、受众 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读者、听众、观众。1、潜 在观金 2、有效观众 3、特定公众 二、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 1、都子论 公、缓冲体论(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3、使用- 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5、受众商品论 三、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麦奎尔: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获得受众的量化和信息 行为性:重在改讲和强化独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狭义上指接受分析):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煤介使用是特定文化环 境的反映, 也是赋予意义的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特点 1、数量上难以统计 2、构成成成分复杂 3、富有个性的个人 播 窄播 4、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的接受活动 5、积极的接受活动 四、众理论 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别论 3、社会关系论

戈夫曼的“戏剧论” 将人们的社会互动同表演戏剧类比,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的不同社会角色.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 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 感觉区域:物质场所对情境来说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视(听) 得见正在其间发生的活动,而却把另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信息不仅在物质场 所流通,也通过媒介流通,应把媒介环境(即媒介的运用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位 置上来考虑。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信息的流通型式,不仅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型式,而且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型 式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和整合 A、合并①接触媒介的代码系统几乎不是 一种代码②打破印刷媒介与其传递信息之间的天然联结.分离:打破物质场所和社会场所之 间的联结,造成两者的分离 威廉斯的媒介观: 社会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会 历史密切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着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 发明的社会意向等密切相连 第六章 传播的对象——受众分析 课时:1 周,共 3 课时 一、受众 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 泛指读者、听众、观众。 1、潜 在观众 2、有效观众 3、特定公众 二、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 1、靶子论 2、缓冲体论(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3、使用——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5、受众商品论 三、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麦奎尔: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获得受众的量化和信息 行为性:重在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狭义上指接受分析):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媒介使用是特定文化环 境的反映,也是赋予意义的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特点 1、数量上难以统计 2、构成成成分复杂 3、富有个性的个人 广播 → 窄播 4、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的接受活动 5、积极的接受活动 四、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别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五、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遵从性 选择性心理 六、受众与信息反馈 (一)、反馈的特性 观众来信、来电、网站留言、 手记短信和电子邮件 观众联络科,“保留存档 “处理后销毁” “建立数据库 (二)、受众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收视率调查) 1、当面访问法 公、电话询法 3、日记法 4、机械记录法 七、大众传播与民章测验 大众传播与奥舆论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课时:3周,共9课时 官传: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摇言、报道 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地做法。(拉斯韦尔 宣传的策略: 1、辱骂法 给某事物赋予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检查证据就加以拒绝和谴责 2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个事物 3、转移法 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可被接 4证词法 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5、平 民百姓法 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法使好的,因为这些想法使“人民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6洗牌作弊法 选择支持某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而忽视不支持这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 乐队花车法 跟着游行队伍最前面的乐队花车跑,宜传者企图说服团体成员接受他的计划,追随大家传 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 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插活动在多大程度 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 还是潜在的。 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万能效果论

4、文化规范论 五、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遵从性心理 选择性心理 六、受众与信息反馈 (一)、反馈的特性 观众来信、来电、网站留言、手记短信和电子邮件 观众联络科,“保留存档”“处理后销毁”“建立数据库” (二)、受众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收视率调查) 1、当面访问法 2、电话询问法 3、日记法 4、机械记录法 七、大众传播与民意测验 八、大众传播与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课时:3 周,共 9 课时 宣传: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 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地做法。(拉斯韦尔) 宣传的策略: 1、辱骂法 给某事物赋予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检查证据就加以拒绝和谴责 2、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个事物 3、转移法 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可被接 受 4、证词法 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 5、平 民百姓法 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法使好的,因为这些想法使“人民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6、洗牌作弊法 选择支持某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而忽视不支持这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 7、乐队花车法 跟着游行队伍最前面的乐队花车跑,宣传者企图说服团体成员接受他的计划,追随大家 传 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 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 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 还是潜在的。 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万能效果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0页,可试读17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