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2117B 中文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48(理论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卫生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让 学生系统掌捏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熟悉微生物的菌种选育过程,学会对引起食品腐败变 质微生物的识别和检测,初步掌握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措施。同时能充分利用微生物的营养、生长 遗传、生态等知识,解释发酵食品生产中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及发酵工艺设置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上采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精讲,展示微生物形态、图表、视烦演示等: 2、食品微生物学应用性很强,应结合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等,开展研讨式教学、专题讨论等: 3、微生物学科发展迅速、应用广泛,采用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网络平台进行答疑、讨论、知识 拓展、习题练习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对食品微生物学学科体系有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要求:学握微生物的概念、生物学特性,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食品微生物学研 究内容与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
【教学内容】 1.1微生物概念 1.1.1微生物概念 1.1.2微生物特点 12食品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2.2食品微生物学在我同的发展 1.3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第2章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分类鉴定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能较熟练措述微生物特性,熟悉微生物的分类及鉴定方法 2、教学要求:掌握细菌、酵母菌、需菌等主要微生物类群的个体形态、结构、繁殖方式、菌落 待征及病寿的增殖方式,了解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熟悉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及鉴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菌洛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工业发酵中对噬菌体 的控制: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主要依据。 2、教学难点:细菌细胞结构、真菌的有性繁殖方式,噬菌体溶源特性 【教学内容】 2.1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结构、繁方式、菌落特征 2.1.1细菌 2.1.2放线菌(选讲或学生自学) 2.2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结构、繁消方式、菌落特征 2.2.1酵母菌 2.2.2焉茵 23病毒的特点、形态及增殖方式 2.3.1病 2.3.2病毒与实践 2.4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2.4.1概述 2.4.2微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2.4.3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第3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针对不同微生物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析培养基营养物组成及作用。 2、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及所需的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 细胞对营养物的吸收方式及培养基的配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 2、教学难点:微生物对营养的吸收 【教学内容】 3.1微生物营养物质、营养类型 3.2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2.1被动运输 3.2.2主动运输 3.2.3影响微生物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 3.3培养基 3,3.1培养基类型 33.2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3.3.3培养基配制的一般过程 第4章微生物的代谢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熟悉多糖分解基本途径和主要南特性,能利用代谢调控理论进行合理分析, 2、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发酵的类型:微生物的代谢控制及其在发酵 工业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 4.1微生物能量代谢
4.1.1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1.2生物氧化链及ATP的产生 4.2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4.2.1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代谢 4.2.2葡萄谢的分解代谢途径 4.2.3食品工业中常见的发酵途径 42.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43微生物的次级代谢(学生自学) 4.3.1微生物次级代谢概述 4.3.2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4.4微生物代湖调控在食品与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4.4.1发静工艺条件的控制 4.4.2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4.4.3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第5章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针对微生物和实验目的选择合理的纯培养和生长量测定方法,并对生长状况进 行分析及控制。 2、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及环境因素对微生 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品生产及保藏中有害微生物控制的常见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教学难点: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教学内容】 5.1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生长测定方法 5.1.1纯培养的扶得方法 5.1.2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5.2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 5.3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6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针对研究目的设计较为合理的菌种选育方案,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菌种保嫩。 2、教学要求:了解基因突变的实质、类型、特点和突变机制,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学 会依据微生物的遗传特性设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程序,并合理保藏所得菌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菌种选育:微生物菌种保藏。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的突变机制: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教学内容】 6.1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6.2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6.2.1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的机制 6,2.2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6.3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6.3.1微生物的自然选育 6.3.2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6.3.3微生物的杂交育种(选讲) 6.3.4基因工程技术用于菌种改良(选讲) 6.4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第7章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运用生态学理论分析食品造过程中的菌落演替规律、微生物间关系及微生物 污染食品后的消长现象 2、教学要求: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分: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应用微生物生 念学原理分析和设法解决与食品环境有关的微生物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生态学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 2、教学难点:微生物生念学方法 【教学内容】 7.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7,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向的关系 7.3微生物生念学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 7.3.1中国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念学 7.3.2酱油发酵过程中的群落演替 第8章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应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针对发酵微生物生长或菌涤演替特性解释生产工艺参数设计,并进行合理的改 良或工艺设计。 2、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常见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及要点,掌握在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特征 作用及在发酵过程中的特殊需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在工艺中的特殊要求。 2、教学难点:发酵产品生产工艺关健技术 【教学内容】 8.1得菌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 8.1.1霜菌与淀粉的化 8.1.2得菌与其他发酵食品(选讲) 8.2酵母菌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 82.1酵母笛与酒类酿造 8.22酵母菌与其他发酵食品(选讲 8.3细菌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 8.3.1乳酸菌发酵食品 8.3.2醋酸细菌与食醋酿造 8.4益生菌制剂生产(选讲) 8.4.1益生菌制剂常用南种及制剂类型 8.4.2益生菌制剂生产工艺及要点 8.5微生物在梅制剂生产中的应用(选讲) 8.5.1主要酶制剂、用途及产悔微生物 8.5.2微生物酶制剂生产 第9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能利用基础理论对常见食品或制品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或预防措施。 2、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需要的基本条件,了解各类主要食品的腐败变质现 象、原因及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保藏方法、原理。能判断食品变质的可能性,分析变质原因,确定 在生产中应采取的合理预防措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分析。 2、教学难点: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防腐保鲜理论 【教学内容】 9.1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9.2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 9.2.1食品基质的特性 9.2.2引起腐败的微生物种类 9.2.3食品的坏境条件 9.3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9.4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9.5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 9.5.1食品保藏技术 9,5.2食品防腐保质理论 第10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选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对常见食源性挨病有初步了解,能根据病症进行初步分析判断,熟悉相关疾病的 预防措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的常规检查方法。 2、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细菌性食源疾病病原南的生物学特性、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症状 和污染途径:熟悉产毒荷菌的种类,掌握荷菌污染食品及其产毒特点、毒素性质:了解最常见的食 源性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源、传播途径和发病症状。掌挥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学指标 及其意义,了解最新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性食源疾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症状和污染途径:荐 6
菌污染食品及其产寿特点、寿素性质:食品中细菌数量、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2、教学难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疾病分析、荐菌毒素产生 【教学内容】 10.1微生物型食返性疾病 10.1.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10.12食源性真菌海素中毒 10.2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3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备酒 讲授实验实践讨论、习题课等 1绪论 22 2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形念与结构 3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4 3 4微生物的代谢 55 5微生物的生长 65 6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7 7 7微生物的生态 33 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应用 4 9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6 4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课堂教学应以多媒体辅助进行精讲,利用树铭课程作为补充,将引导交流式教学法、研讨式教 学法、专题讨论等相接合,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1、推荐教材 李Ψ兰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主要教学参考书 江汉湖主编,《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建议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半时成绩(考勤、作业、网课、答疑等):40%,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未考试成 绩:50% 制订: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食品教研室 执笔人:高文庚 审订人:李新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4117B 中文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48(理论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卫生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让 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熟悉微生物的菌种选育过程,学会对引起食品腐败变 质微生物的识别和检测,初步掌握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措施。同时能充分利用微生物的营养、生长, 遗传、生态等知识,解释发酵食品生产中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及发酵工艺设置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上采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精讲,展示微生物形态、图表、视领演示等: 2、食品微生物学应用性很强,应结合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等,开展研讨式教学、专题讨论等: 3、微生物学科发展迅速、应用广泛,采用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网络平台进行答疑、讨论、知识 拓展、习题练习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对食品微生物学学科体系有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生物学特性,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食品微生物学研 究内容与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