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妇幼保健学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7,文件大小:230.1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占全国人口的半数,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 现妇女解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 推动男女平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 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年)》 (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 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 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年来,国家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管理 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社会宣传动员,有力推动了“纲要”的实 施。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我国在促进妇 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妇女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 遍提高,贫困妇女状况进一步改善;妇女参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参 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 步缩小;妇女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保障妇 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男女 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这 十年是我国妇女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占全国人口的半数,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 现妇女解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 推动男女平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 义。 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 年)》 (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 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 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年来,国家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管理 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社会宣传动员,有力推动了“纲要”的实 施。截至 2010 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我国在促进妇 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妇女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 遍提高,贫困妇女状况进一步改善;妇女参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参 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 步缩小;妇女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保障妇 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男女 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这 十年是我国妇女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制约与 影响,妇女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就业性别歧视仍未消除,妇 女在资源占有和收入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的水平仍然较低;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的健康 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妇女的 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妇女利益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 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仍未全面解决。 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将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会日趋激烈。国际 社会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从现在 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妇 女全面发展,实现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遵循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 形式歧视公约》、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等 国际公约和文件的宗旨,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结合我国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

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制约与 影响,妇女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就业性别歧视仍未消除,妇 女在资源占有和收入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的水平仍然较低;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的健康 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妇女的 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妇女利益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 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仍未全面解决。 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将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会日趋激烈。国际 社会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从现在 起到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促进妇 女全面发展,实现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遵循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 形式歧视公约》、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等 国际公约和文件的宗旨,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结合我国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

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 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 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平等发展原则。完善和落实促进男女平等的法规政策,更加注 重社会公平,构建文明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缩小 男女社会地位差距,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的 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制度、增加投入、优化项目布局等措施,缩小城 乡区域妇女在人均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4.妇女参与原则。依法保障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尊重 妇女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 步与发展。 二、总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享 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平等享有受教 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

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 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 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平等发展原则。完善和落实促进男女平等的法规政策,更加注 重社会公平,构建文明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缩小 男女社会地位差距,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的 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制度、增加投入、优化项目布局等措施,缩小城 乡区域妇女在人均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4.妇女参与原则。依法保障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尊重 妇女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 步与发展。 二、总目标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享 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平等享有受教 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

济发展,经济地位明显提升;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政水 平不断提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平等参与 环境决策和管理,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更加 完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主要目标: 1.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 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3.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 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4.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 5.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6.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7.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 工流产率。 8.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力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 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坚持妇幼保健

济发展,经济地位明显提升;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政水 平不断提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平等参与 环境决策和管理,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更加 完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健康。 主要目标: 1.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 均预期寿命延长。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20/10 万以下。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3.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 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 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4.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 5.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6.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7.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 工流产率。 8.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力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 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坚持妇幼保健

机构的公益性质,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 系,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妇 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危害妇女健康的 非法行为。 2.加强妇女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统筹和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协同攻关,加强对 妇女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的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成 果转化,推广促进妇女健康的新技术和适宜技术。 3.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水平。针对妇女生理特点,大力普及生 殖健康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供规范的青春期、育 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生殖保健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 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 4.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和人员 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孕产妇卫生保健水平。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达到85%以上,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农村孕产妇住 院分娩率达到96%以上。健全孕产妇医疗急救网络,推广适宜助产技 术,加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为 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识,帮助其 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控制剖宫产率。 5.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建立妇 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扩大官颈癌、乳腺癌检 查覆盖范围。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和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的卫生保

机构的公益性质,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 系,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妇 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危害妇女健康的 非法行为。 2.加强妇女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统筹和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协同攻关,加强对 妇女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的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成 果转化,推广促进妇女健康的新技术和适宜技术。 3.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水平。针对妇女生理特点,大力普及生 殖健康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供规范的青春期、育 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生殖保健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 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 4.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和人员 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孕产妇卫生保健水平。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达到 85%以上,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 98%以上,农村孕产妇住 院分娩率达到 96%以上。健全孕产妇医疗急救网络,推广适宜助产技 术,加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为 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识,帮助其 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控制剖宫产率。 5.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建立妇 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检 查覆盖范围。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和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的卫生保

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官颈癌、乳腺癌诊治 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 6.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 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 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 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 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 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 均达到90%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大力开展健康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 育,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习惯。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 女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和干预。预防和治疗孕产妇贫 血。加强对营养强化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 8.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研究推广安全、有效、适宜 的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供避孕节育 优质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选择科 学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强化男 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开发、研制男性避孕节育产品,动 员男性采取节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9.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 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针对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咨询和服 务。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宫颈癌、乳腺癌诊治 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 6.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 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 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 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 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 80%和 70%,感染 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 均达到 90%以上。 7.提高妇女营养水平。大力开展健康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 育,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习惯。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 女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和干预。预防和治疗孕产妇贫 血。加强对营养强化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 8.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研究推广安全、有效、适宜 的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供避孕节育 优质服务。加大避孕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选择科 学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强化男 女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意识,开发、研制男性避孕节育产品,动 员男性采取节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9.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 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针对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咨询和服 务。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 10.加强流动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完善流动妇女管理机制和保障 制度,逐步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 大对流动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 11.引导和鼓励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加强对妇女体育健身 活动的科学指导,提高妇女健身意识。积极发展城乡社区体育,鼓励 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对老年妇女、残疾妇女体育活动的指导 和服务。 (二)妇女与教育。 主要目标: 1.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 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消除女童辍学现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 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6.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7.提高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9.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 10.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

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 10.加强流动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完善流动妇女管理机制和保障 制度,逐步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 大对流动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 11.引导和鼓励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加强对妇女体育健身 活动的科学指导,提高妇女健身意识。积极发展城乡社区体育,鼓励 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对老年妇女、残疾妇女体育活动的指导 和服务。 (二)妇女与教育。 主要目标: 1.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 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70%,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消除女童辍学现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 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6.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7.提高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2 年。 9.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 2%以下。 10.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

得到充分体现。 策略措施: 1.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 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2.切实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资助贫困家庭女童和残疾女 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 村学前教育资源,着力保证留守女童入园。 3.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守法意识 和自觉性。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 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满足农村和贫困地区女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 需求。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和残疾女生给予资助,保障女生 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辍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5.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女性平等 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女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 6.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 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扶持边远贫困地 区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增 加职业培训机会。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

得到充分体现。 策略措施: 1.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 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2.切实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资助贫困家庭女童和残疾女 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农 村学前教育资源,着力保证留守女童入园。 3.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守法意识 和自觉性。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 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满足农村和贫困地区女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 需求。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和残疾女生给予资助,保障女生 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辍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5.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女性平等 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女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 6.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 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扶持边远贫困地 区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增 加职业培训机会。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

妇女创业和再就业能力。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 业教育专业。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 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 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妇女利用新 型煤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 8.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发展多样 化社区教育模式,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妇女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 件。 9.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创新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 优惠政策,加大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通过组织补偿学习, 深化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发展扫盲成果。 10.加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探索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聚集、培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和 技能人才。 11.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在国家社科 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的相关项目和课题,推动 妇女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 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 12.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

妇女创业和再就业能力。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 业教育专业。 7.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 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 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妇女利用新 型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 8.促进妇女参与社区教育。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发展多样 化社区教育模式,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妇女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 件。 9.继续扫除妇女文盲。创新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 优惠政策,加大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工作力度。通过组织补偿学习, 深化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发展扫盲成果。 10.加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探索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聚集、培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和 技能人才。 11.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在国家社科 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的相关项目和课题,推动 妇女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 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 12.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

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 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 1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大对教育管理者社会性 别理论的培训力度,在师资培训计划和师范类院校课程中增加性别平 等内容,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 行政部门决策和管理层的女性比例。 14.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学生的性别结构。鼓励学生全面 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更 多女性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三)妇女与经济。 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2.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 逐步增长。 3.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4.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 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 6.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 7.确保农村妇女平等获得和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妇女贫困程度明显降低。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力度。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

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 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 1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大对教育管理者社会性 别理论的培训力度,在师资培训计划和师范类院校课程中增加性别平 等内容,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 行政部门决策和管理层的女性比例。 14.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学生的性别结构。鼓励学生全面 发展,弱化性别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更 多女性参与高科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三)妇女与经济。 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2.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 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 逐步增长。 3.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4.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 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 35%。 6.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 7.确保农村妇女平等获得和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8.妇女贫困程度明显降低。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力度。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