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 江西会昌中学 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柳宗元对于“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 及“为文”的创作主张 2.了解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启迪意义 2.领会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此文的兴趣,是传授本文的一个棘手问题 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学生如何理解,是又一个难题 教学设想1。针对以上难题,第一课时应做好铺垫,并且制作课件 2.3课时 学法指导导读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阅读课文1——3节 导语 1.韩愈的《师说》说到当时的从师风气,是怎样说的?(耻学于师) 2.如果从师了会形成什么结果?(群聚而笑之) 3.当时是谁向韩愈拜师?韩愈答应了吗?(李蟠答应了) 4.你们知道韩愈当时收了李蟠为学生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吗?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5.只因收了个学生,便得狂名,便屡遭贬斥,比韩愈自己设想的还要 严重,可见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是多么嚣张。 三、作者简介及其背景 1.这段文字是与韩愈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请一位同学 介绍柳宗元。 (字子厚,号河东,又称柳柳州。中唐“古文运动”。《永州八 记》、《三戒》) 2、柳宗元的个人经历比韩愈不幸多了。他因为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 被贬官到湖南南部的永州。唐代的永州还是一块“蛮夷之地,生活 着土著的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 3.当时,也有位年轻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人是官宦人家子弟,虽 然还没考中进士,但已享有文名了,却还千里迢迢,不顾艰难,从 京城来到湖南(“自京师来蛮夷间”),先在长沙(潭州。他父亲在那儿 做官)写了封信给柳宗元,要拜柳宗元为老师。柳宗元于是写了封回 书,这就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导读第1--3段 1.从我们已预习的前三段来看,柳宗元答应做韦中立的老师了吗?他 为什么不答应呢? (理由: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为师;社会不从师风气嚣张,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教学设计 江西会昌中学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柳宗元对于“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 及“为文”的创作主张。 2.了解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启迪意义。 2.领会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此文的兴趣,是传授本文的一个棘手问题。 2.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学生如何理解,是又一个难题。 教学设想 1。针对以上难题,第一课时应做好铺垫,并且制作课件。 2.3 课时 学法指导 导读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 1——3 节 二、导语 1.韩愈的《师说》说到当时的从师风气,是怎样说的?(耻学于师) 2.如果从师了会形成什么结果?(群聚而笑之) 3.当时是谁向韩愈拜师?韩愈答应了吗?(李蟠 答应了) 4.你们知道韩愈当时收了李蟠为学生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吗?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5.只因收了个学生,便得狂名,便屡遭贬斥,比韩愈自己设想的还要 严重,可见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是多么嚣张。 三、作者简介及其背景 1.这段文字是与韩愈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请一位同学 介绍柳宗元。 (字子厚,号河东,又称柳柳州。中唐“古文运动”。《永州八 记》、《三戒》) 2、柳宗元的个人经历比韩愈不幸多了。他因为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 被贬官到湖南南部的永州。唐代的永州还是一块“蛮夷之地,生活 着土著的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 3.当时,也有位年轻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人是官宦人家子弟,虽 然还没考中进士,但已享有文名了,却还千里迢迢,不顾艰难,从 京城来到湖南(“自京师来蛮夷间”),先在长沙(潭州。他父亲在那儿 做官)写了封信给柳宗元,要拜柳宗元为老师。柳宗元于是写了封回 书,这就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导读第 1——3 段 1.从我们已预习的前三段来看,柳宗元答应做韦中立的老师了吗?他 为什么不答应呢? (理由: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为师;社会不从师风气嚣张,不
想为师。) 2.自己才疏学浅应是作者的自谦,所以是个托词,这种说法对吗? 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由于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所以“不敢为人师。为众人 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笃一一精深,众人 般人、卜一一估量 (从“甚”、“众人”等词中,可读出浓浓的自谦意味。) 3.辨别第二段几个“师”字的用法辱书云欲相师(意动) 未见可师也(名作动) 4.抽生译。 5.齐读。散读。背诵 6.那不答应为师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作者是 怎样描绘这种风尚的?与《师说》比较,有什么不同? (更具体。时间一一“由魏晋氏以下”,韩文“久矣”; 表现、后果——“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7.“以为狂人”韩愈文中无。它是从韩愈的事例中得出的教训。这是 种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更有说服力。) 8.为什么要引用屈原的诗句?蜀犬吠日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并说明古已有之。“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 吠。“这是一种生活常识一一少见多怪。恒一一长期) 9.柳宗元还写了个亲身经历的事,这个事可用哪四个字归纳?它是 与蜀犬吠日说同一个道理吗? (粤犬吠雪。是)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岭—一南岭,被一一覆盖,苍黄一一同“仓皇 已一一停止。) 11.蜀犬吠日与粵犬吠雪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除了使说理更有说服力之外,还有何作用? (类比)(犬—一群小蔑视委琐龌龊 (日、雪一一韩愈赞美崇高高洁) 12.作者蔑视的情绪激烈吗?哪里体现出一种激愤的情绪 (几个反问句)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 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以为:认为,以:太,病:前一名作动、后二使动 顾:只是,度:估量,炫:显露自己) 13.齐读1——3段 五、作业翻译1——3段,预习4--6段。 第二课时
想为师。) 2.自己才疏学浅应是作者的自谦,所以是个托词,这种说法对吗? 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由于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所以“不敢为人师。为众人 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笃——精深,众人——一般人、卜——估量) (从“甚”、“众人”等词中,可读出浓浓的自谦意味。) 3.辨别第二段几个“师”字的用法 辱书云欲相师(意动) 未见可师也 (名作动) 4.抽生译。 5.齐读。散读。背诵。 6.那不答应为师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作者是 怎样描绘这种风尚的?与《师说》比较,有什么不同? (更具体。时间——“由魏晋氏以下”,韩文“久矣”; 表现、后果——“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7.“以为狂人”韩愈文中无。它是从韩愈的事例中得出的教训。这是 一种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更有说服力。) 8.为什么要引用屈原的诗句?蜀犬吠日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并说明古已有之。“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 吠。“这是一种生活常识——少见多怪。恒——长期) 9.柳宗元还写了个亲身经历的事,这个事可用哪四个字归纳?它是 与蜀犬吠日说同一个道理吗? (粤犬吠雪。是)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岭——南岭,被——覆盖,苍黄——同“仓皇” 已——停止。) 11.蜀犬吠日与粤犬吠雪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除了使说理更有说服力之外,还有何作用? (类比)(犬——群小 蔑视 委琐 龌龊 (日、雪——韩愈 赞美 崇高 高洁) 12.作者蔑视的情绪激烈吗?哪里体现出一种激愤的情绪? (几个反问句)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 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以为:认为,以:太,病:前一名作动、后二使动 顾:只是,度:估量,炫:显露自己) 13.齐读 1——3 段。 五、作业 翻译 1——3 段,预习 4——6 段。 第二课时
六、研读第四段 1.如果说1——3段是说柳宗元不“为师”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不从师的 风尚太嚣张和自己自谦,不为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还有联系自己已不喜闹的原因。) 2.研读第4段。周一一本来平居一一平时理外——意外 3.这是自谦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很真诚) 这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说,柳宗元不仅是不敢为师,而且确实是不能为师了。) 七、研读第五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写? 词:责一一要求尤一—特别拂然一一不高兴的样子 却一一后退荐—一插咸一一都曳一一拖 句式:何预我邪一一宾语前置 (这则事例其实也是在类比不从师,进一步揭示不从师的危害。) 为什么说“进一步”?这是把不从师的危害上升到了什么高度?为什么 要这样写? (政治。这是韩文所没有的。指出不尊古道必然是道德沦丧、群臣 昏庸,是非颠倒、政治腐朽。气动神非地横扫邪气,一树凛然 正气。) 八、研读第六段 1、前面1——5段皆言不答应韦中立拜师,但这一段却有转机了,这是哪 句话? (假而以仆年所得者。)(是说“往来言所闻”,不是从师的话,我 则“愿悉陈中所得”,这不是为师。) 固一一原本悉一一全部中一一心中 2、柳宗元叫韦中立“自择”,“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是在暗示什么? (暗示韦中立应取其从师之实,去从师之名) 3、而本段的1、2两句仍然在表达什么?(自谦) 行厚一一德行醇厚恢恢然一一宽广的样子 4、其实行从师之实,柳宗元已经在开始做了,这是哪一句话? (吾子前所欲见何如也) 5、最后两句仍然是自谦。 6、请同学准确复述出柳宗元的态度 韦向柳学文:(1)以为不可,自己才疏学浅;(2)但也不反对,要 韦自己选择。 韦向柳拜师:(1)万万不可。(2)但不是反对从师的做法 九、全班齐读 十、作业1。翻译2。预习7、8两段 第三课时
六、研读第四段 1.如果说 1——3 段是说柳宗元不“为师”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不从师的 风尚太嚣张和自己自谦,不为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还有联系自己已不喜闹的原因。) 2.研读第 4 段。 周——本来 平居——平时 理外——意外 3.这是自谦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很真诚) 4.这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说,柳宗元不仅是不敢为师,而且确实是不能为师了。) 七、研读第五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写? 词:责——要求 尤——特别 拂然——不高兴的样子 却——后退 荐——插 咸——都 曳——拖 句式:何预我邪——宾语前置 (这则事例其实也是在类比不从师,进一步揭示不从师的危害。) 2.为什么说“进一步”?这是把不从师的危害上升到了什么高度?为什么 要这样写? (政治。这是韩文所没有的。指出不尊古道必然是道德沦丧、群臣 昏庸,是非颠倒、政治腐朽。 气动神非地横扫邪气,一树凛然 正气。) 八、研读第六段 1、前面 1——5 段皆言不答应韦中立拜师,但这一段却有转机了,这是哪一 句话? (假而以仆年 所得者。)(是说“往来言所闻”,不是从师的话,我 则“愿悉陈中所得”,这不是为师。) 固——原本 悉——全部 中——心中 2、柳宗元叫韦中立“自择”,“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是在暗示什么? (暗示韦中立应取其从师之实,去从师之名) 3、而本段的 1、2 两句仍然在表达什么?(自谦) 行厚——德行醇厚 恢恢然——宽广的样子 4、其实行从师之实,柳宗元已经在开始做了,这是哪一句话? (吾子前所欲见 何如也) 5、最后两句仍然是自谦。 6、请同学准确复述出柳宗元的态度。 韦向柳学文:(1)以为不可,自己才疏学浅;(2)但也不反对,要 韦自己选择。 韦向柳拜师:(1)万万不可。(2)但不是反对从师的做法。 九、全班齐读 十、作业 1。翻译 2。预习 7、8 两段 第三课时
十一、研读7-8段 1.默读。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2.串讲:苟—一随意掉一一随便剽一一轻浮廉一一收敛 节一一简洁矜—一骄气激而发一一使感情激扬并且抒发固而存一 凝聚并且保存羽翼一一辅助宜一一合理断一一判断动一一变 化原一一源泉厉一一加强致一一穷尽幽——隐蔽著一一彰 明焉一一于此余一一闲暇亟一一屡次 活用:意动:可、易、本、形作动;广、博,通假字:支 句式:而以为能也 2.写了什么?(自述为文的心得和自己的文学主张) 3、作者的文学主张是什么?(文以明道) 4、第七段除了写文学主张,还写了什么?可分为几层?(为此主张而要采 取的写文章的态度、方法。分主张、态度、方法三层) 5、为什么写这些?(表明自己愿意教你作文的一片赤诚之心) 6、这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讲究遣词表意:本、参,排比) 7、与1--6段相比,7-8段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转变?为什么会转变?(激 愤转委婉,因为前者针对群小后者针对韦中立) 十二、总结全文 1.善于运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2.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 备课参考资料 课文翻译: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 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 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 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 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 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 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 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 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 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情 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或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 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 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 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 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 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 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
十一、研读 7-8 段 1.默读。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2.串讲:苟——随意 掉——随便 剽——轻浮 廉——收敛 节——简洁 矜——骄气 激而发——使感情激扬并且抒发 固而存— 凝聚并且保存 羽翼——辅助 宜——合理 断——判断 动——变 化 原——源泉 厉——加强 致——穷尽 幽——隐蔽 著——彰 明 焉——于此 余——闲暇 亟——屡次 活用:意动:可、易、本、形作动;广、博,通假字:支 句式:而以为能也 2.写了什么?(自述为文的心得和自己的文学主张) 3、作者的文学主张是什么?(文以明道) 4、第七段除了写文学主张,还写了什么?可分为几层?(为此主张而要采 取的写文章的态度、方法。分主张、态度、方法三层) 5、为什么写这些?(表明自己愿意教你作文的一片赤诚之心) 6、这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讲究遣词表意:本、参,排比) 7、与 1——6 段相比,7-8 段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转变?为什么会转变?(激 愤转委婉,因为前者针对群小后者针对韦中立) 十二、总结全文 1.善于运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2.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 备 课参考资料 课 文翻译: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 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 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 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 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 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 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 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 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 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情 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或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 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 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 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 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 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 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
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象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 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 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 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 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 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 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 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 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 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 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 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 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 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 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 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 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 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 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 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 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 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 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 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踣昧的态度去 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 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 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淸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 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 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 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 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 《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 《国语》,以使文章増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
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象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 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 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 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 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 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 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 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 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 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 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 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 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 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 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 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 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 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 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 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 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 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 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 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踣昧的态度去 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 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 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 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 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 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 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 《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 《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
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 的办法。 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 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 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 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 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 元再告。 简析】柳宗元在这封回信中,论述了对师遂的看法,反复强调“不敢为人师”, 他虽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面为师”的精神,但又主张“取其实而去其名”,即不 必讲求为师之名,应该注意为师之实;师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柳宗元 还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在信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散文写作的主张,重点阐发了“文 以明道”的观点,也论述了关于写作的态度、技巧以及总结前人的经验、吸取各家的 特长等问题,并把写作和作者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这种见解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为了开展古文运动,需要培育出 批新生力量,因此提倡师道。虽然他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为人师”,唯恐“炫怪于群目”, “召闹取怒”,但他不仅在散文的创作上给古文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实际上 也为古文运动培养了一批新的作者,造就了一辈人才。所以,不能因为他声称过“不 敢为人师”而低估他在这个方面的巨大贡献 柳宗元提倡“文以明道”,实际上是要求写文章宣传某种思想或主张.要求文学为 现实服务,为改革社会服务。他对创作的要求是作品思想内容必须通过辞藻形式来表 达,而辞藻形式必须为思想内容服务。因此,他不仅以“道”指导创作,以“道”指导为 文,使“文以明道”,并用它去改造人,改造社会,进行革新,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想。所以,当他贬谪永州以后的创作就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封信在写作上,体现了柳文说理之作以谨严胜,批判时政尖锐有力的特点。为 了说明拒绝“欲相师”的理由,他首先说“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言自身 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我们仔细一想,这不过是文章大家的谦虚之辞,说说 客气话罢了,并不是他拒绝“欲相师”的真正原因。所以只简略几笔带过。真正的原因 是他“不敢为人师",因此对这一点他反复加以申述,进行强调,从师道之衰的历史谈 到目下的情况,而后者又是重点,故说得十分详细。先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 打击为鉴:然后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街怪于群目,以召闹取 怒”去为人师:接着联系艰难的处境,平时不为人师,都要意外遭人口舌,如果一旦 为人师,则会招来更多的攻进;继而又以孙子行冠礼而为外廷所笑为例,说明凡“独 为所不为”都要遭到非难嘲笑。这样,就从历史根源,现实情况,社会风气,自己的 处境诸方面,把自己“不敢为人师"的原因和道理,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充分透彻。柳 宗元既要提倡师道,又“不敢为人师”,不是很矛盾吗?怎样解决呢?于是他提出采取 老师之实,不必讲求师之名的办法,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这样,把他“不敢为人师”的理由就说更全面更严谨了。同时在阐说道理的过程中,对 反对师道的人,不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无不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庸蜀吠日、 南越吠雪的狗,他们的群怪聚骂,如“越蜀吠怪″,等等,冷嘲热讽,尖酸辛辣,都见
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 的办法。 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 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 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 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 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 元再告。 【简析】柳宗元在这封回信中,论述了对师遂的看法,反复强调“不敢为人师” , 他虽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面为师”的精神,但又主张“取其实而去其名”,即不 必讲求为师之名,应该注意为师之实;师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柳宗元 还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在信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散文写作的主张,重点阐发了“文 以明道”的观点,也论述了关于写作的态度、技巧以及总结前人的经验、吸取各家的 特长等问题,并把写作和作者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这种见解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为了开展古文运动,需要培育出一 批新生力量,因此提倡师道。虽然他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为人师”,唯恐“炫怪于群目”, “召闹取怒”,但他不仅在散文的创作上给古文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实际上 也为古文运动培养了一批新的作者,造就了一辈人才。所以,不能因为他声称过“不 敢为人师”而低估他在这个方面的巨大贡献。 柳宗元提倡“文以明道”,实际上是要求写文章宣传某种思想或主张.要求文学为 现实服务,为改革社会服务。他对创作的要求是作品思想内容必须通过辞藻形式来表 达,而辞藻形式必须为思想内容服务。因此,他不仅以“道”指导创作,以“道”指导为 文,使“文以明道”,并用它去改造人,改造社会,进行革新,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想。所以,当他贬谪永州以后的创作就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封信在写作上,体现了柳文说理之作以谨严胜,批判时政尖锐有力的特点。为 了说明拒绝“欲相师”的理由,他首先说“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言自身 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我们仔细一想,这不过是文章大家的谦虚之辞,说说 客气话罢了,并不是他拒绝“欲相师”的真正原因。所以只简略几笔带过。真正的原因 是他“不敢为人师”,因此对这一点他反复加以申述,进行强调,从师道之衰的历史谈 到目下的情况,而后者又是重点,故说得十分详细。先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 打击为鉴;然后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街怪于群目,以召闹取 怒”去为人师;接着联系艰难的处境,平时不为人师,都要意外遭人口舌,如果一旦 为人师,则会招来更多的攻进;继而又以孙子行冠礼而为外廷所笑为例,说明凡“独 为所不为”都要遭到非难嘲笑。这样,就从历史根源,现实情况,社会风气,自己的 处境诸方面,把自己“不敢为人师”的原因和道理,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充分透彻。柳 宗元既要提倡师道,又“不敢为人师”,不是很矛盾吗?怎样解决呢?于是他提出采取 老师之实,不必讲求师之名的办法,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这样,把他“不敢为人师”的理由就说更全面更严谨了。同时在阐说道理的过程中,对 反对师道的人,不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无不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庸蜀吠日、 南越吠雪的狗,他们的群怪聚骂,如“越蜀吠怪”,等等,冷嘲热讽,尖酸辛辣,都见
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
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