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T京 王安石 青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 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 仁宗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 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 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 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 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 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 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引隶,属于。O“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 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O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包.[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O不 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但作者竭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1 课文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 临川镇于 1955 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 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 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 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 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 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 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 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 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不 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但作者竭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淮析译》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观赏 秀才读书人。O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文理:文采和道理。可:值得。O“立就 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人:同县的人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日都小日邑,奇:以 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为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 父亲去做客, 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O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有的人或物,2: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O 样有利可图 “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旧:天天。扳(pn同攀",牵,引。环谒(ye2四 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O“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一一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余:人称代词,我。明道:宋仁宗年号(10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O身在异乡却“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 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称(hn):相当。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自:从。O从“生五年”啼求书 年,(我)从扬州回来, 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 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2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聚、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观赏。 秀才: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 文理:文采和道理。可:值得。○“立就” 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同县的人。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奇:以……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为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 父亲去做客, 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其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 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样有利可图, “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日:天天。扳(pān):同“攀”,牵,引。环谒(yè):四 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 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余:人称代词,我。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身在异乡却“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 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称(chèn):相当。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 自:从。○从“生五年”啼求书 年,(我)从扬州回来, 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 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复到舅家问薏焉。日:泯然众人矣。”(焉:他,此指方仲永。泯(mn)然:消失。指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 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O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 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 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 受。O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 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O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 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庠:最终。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举,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O不俗之人也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使罗之 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陂其:他,O再次强调天 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墊。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己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 (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3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焉:他,此指方仲永。泯(mǐn)然:消失。指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 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 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 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 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 受。○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 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 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一 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最终。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举,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 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 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彼其:他。○再次强调天 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 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 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 (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 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 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 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 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简省,以 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 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 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 “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 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 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 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 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受之天”与“受之人 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 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 以企及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4 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 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 200 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 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 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 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简省,以 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 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 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 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 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 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 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 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 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受之天”与“受之人” 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 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 以企及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木兰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 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 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 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 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诗》 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即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户 对着门。惟:只。O诗以“唧唧复唧唧”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 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 不禁令人奇怪 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 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忆:思念。何所思:想什么。O一问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一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 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 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贴(te):军贴即军中文告。可汗(keh n):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 点兵:征兵。军书:征兵名册。十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 年”,用法与此相同。爷:与下文中的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 “阿爷”均指父亲。O“大点兵”“十 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 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 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善战,反衬木兰 是将门虎女。 父亲的名字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5 二、木兰诗 背景简介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 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 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 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 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诗》 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 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 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 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 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户: 对着门。惟:只。○诗以“唧唧复唧唧” 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 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 不禁令人奇怪 忆:思念。何所思:想什么。○一问 一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 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 贴(tiè):军贴即军中文告。可汗(kè há n):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 点兵:征兵。军书:征兵名册。十二: 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二 年”,用法与此相同。爷:与下文中的 “阿爷”均指父亲。○“大点兵”、“十 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 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善战,反衬木兰 是将门虎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O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 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a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e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O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早晨。溅溅( Jian Jian):水 流声。O“不闻爷娘唤女声”符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 流水鸣溅溅。 小古诎了比示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黑山:与下文的燕(yan)山,都是当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胡人的战 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骑鸣啾啾 啾啾(jju)马叫的声音。O两个“且 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战争,美山关隘,山岭度:过O“万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6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6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木 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 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 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 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旦:早晨。溅溅(jiān jiān):水 流声。○“不闻爷娘唤女声”符 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 父母充满了依恋。 黑山:与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 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 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两个“旦 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戎机:战争。关山:关隘,山岭。度:过。○“万 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北方。金柝(tuo):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O此二句描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将军百战死,壮上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O“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典的殿堂。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干强。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 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O“十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很多很多。 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 赫赫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 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 书郎,愿驰干里足,送儿 千里足:千里马。O“不用”、“愿”显示这位平 民H身的女基雄不弜助名富嗇的优良品德 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7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很多很多。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朔:北方。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此二句描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典的殿堂。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 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十 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 赫赫。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 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 千里足:千里马。○“不用”、“愿”显示这位平 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 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霍霍:磨刀的声音。O以上三句以 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o):穿。云 鬓(bi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e):通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O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 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O颇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竞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 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 雄雌。 么能。O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 (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 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 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 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 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越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 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 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 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8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 (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 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 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 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 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 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 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ó):穿。云 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ē):通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 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 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颇富 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 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 么能。○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 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 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霍霍:磨刀的声音。○以上三句以 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淮析译》 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 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 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 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 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9 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 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 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 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 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三、孙杈 《资治通鉴》 青璺简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六 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 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水乡人,世称沫水先生,宝元进士。宋仁 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集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 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 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 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杈对員蒙指出学习的必要饯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以:用。务:事务。“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 Q員蒙推硗。 杈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 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10 三、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六 年(959 年)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 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宋仁 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纂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 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 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 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 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初,权谓吕蒙曰: 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谓……曰:对……说。 “ 卿 今 当 涂 掌 事 , 不 可 不 学 !”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权对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以:用。务:事务。 “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 辞。 ○吕蒙推辞。 权 曰 :“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 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