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西宋集中学刘锦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学过程 精心导入 1.“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个环境优美而生活安乐的世界,桃花源是 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 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 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 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 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 读出感情意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5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西宋集中学 刘锦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 朗读法 2 想象法 3 自主和作探究法 4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1.“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个环境优美而生活安乐的世界,桃花源是 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 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 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 ) 俨.然 ( ) 阡陌.. ( )诣.( )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 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 问今是.何世,b 乃.不知有汉, c 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 c 句宜有起伏;a 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 读出感情意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5.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提示:(1)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展示) 1通假字 (1)具答之。(具,通“俱”,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3.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指示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人称代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副词)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副词)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介词) 4.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一一具答之一一咸来问讯一一皆叹惋 缘溪行一一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一一延至其家 语云一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5文言句式
2 提示:⑴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⑵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展示) 1.通假字 (1)具.答之。(具,通“俱”,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3.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志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寻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指示代词) 其 ②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人称代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副词) 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副词)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介词) 4.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C.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恰然自乐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三)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美、乐、奇。 欣赏探究 (一)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渔人的行踪(线索): 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二)分步品味课文 1.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课文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 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 大家描述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别的树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 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 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 这里的田池美 这里的桑竹美,… 这里的阡陌美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 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让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同学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 之乐) 明确: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
3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C.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三)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美、乐、奇。 三、欣赏探究 (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渔人的行踪(线索): 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二) 分步品味课文 1. 想象桃源之“美”。 (1) 指名朗读课文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 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 大家描述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别的树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 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 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 这里的田池美,…… 这里的桑竹美,…… 这里的阡陌美,……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 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 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让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同学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活 之乐) 明确: (1) 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怡然自乐”,乐在悠闲自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怡然自乐”,乐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父母疼爱。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令人 为之神往。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 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 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 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2)人奇。人气,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 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 (三)思考,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学 生讨论) 明确: 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惋惜。 3.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人的平静生活。也为下文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 虚无的。 5.在思考下面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的 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6.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 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 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 老人“怡然自乐”,乐在悠闲自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 小孩“怡然自乐”,乐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父母疼爱。 (5) 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令人 为之神往。 3. 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 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 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 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 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2) 人奇。人气,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 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 (三) 思考,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1.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学 生讨论) 明确: 1.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惋惜。 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人的平静生活。也为下文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4.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 虚无的。 5. 在思考下面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的 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6.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 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拓展延伸 1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 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教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2.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花源中的人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 的。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 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反馈练习(多媒体展示) 1.《桃花源记》作者 (朝代)著名诗人 2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 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搜集积累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略
5 四、拓展延伸 1.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 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教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2.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花源中的人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 的。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 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反馈练习(多媒体展示)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 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搜集积累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