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课程编号:1622101/1612104/1612121 课程举剧,学科基础理 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园艺等专业 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 后续课程.农业环墙保护 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5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 良性发展的道路这 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 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基本了解和堂握:(1)农业生本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 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 态农业的实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序号 章名 讲实 上讨习其 小 授验 机论题它 1绪论 2 2 2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3 3 3 4 8 4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实验二农业生态系统 4 8 养分平衡分析) 5 个体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3 3 6 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实验三作物化感作 4 8 用测定) 1 群落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实验四农业生态系 4 7 统优化设计与评价) 8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 3 9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3 10农业发展与生态农业 3 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课程编号:1622101/1612104/161212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园艺等专业 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 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 总 学 分:2.5 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0.5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 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 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 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 态农业的实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1 绪论 2 2 2 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3 3 3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实验一 农业生态系统 能流分析) 4 4 8 4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实验二 农业生态系统 养分平衡分析) 4 4 8 5 个体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3 3 6 种群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实验三 作物化感作 用测定) 4 4 8 7 群落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实验四 农业生态系 统优化设计与评价) 3 4 7 8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 3 3 9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3 3 10 农业发展与生态农业 3 3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 (2)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方法论基础及社会根源 (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 (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发展史:生态学的分类。 二、系统论为农业生态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三、衣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应用 一、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三、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 (3)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特点: (4)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 (6)掌握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功能作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 (2)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方法论基础及社会根源; (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 (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发展史;生态学的分类。 二、系统论为农业生态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三、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应用 一、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 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三、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 (3)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特点; (4)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 (6)掌握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功能作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系统及系统科学 一、系统的定义。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结构的有序性、整体性、功能的整合性、动态性 三、系统的调控机制 调控的概念:反馈调控机制 四、系统的研究方法 “黑箱”方法:“白箱”方法:“灰箱”方法 五、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 三、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级 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及类型。 *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种等级结构 五、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与基本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特性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农业生态系统熵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掌握能源的类型及其功能地位: (3)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 损耗途径:了解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生态金字塔等的基本概念: (4)能熟练地运用食物链加环原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优化
第一节 系统及系统科学 一、 系统的定义。 二、 系统的基本性质。 结构的有序性、整体性、功能的整合性、动态性 三、 系统的调控机制 调控的概念;反馈调控机制。 四、 系统的研究方法 “黑箱”方法;“白箱”方法;“灰箱”方法 五、 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 三、 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分级 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四、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及类型。 *物种结构; * 时空结构; *营养结构;*# 等级结构 五、 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 一、 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与基本结构 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五、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特性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农业生态系统熵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掌握能源的类型及其功能地位; (3)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 损耗途径;了解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生态金字塔等的基本概念; (4)能熟练地运用食物链加环原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优化
设计,了解生态系统能流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概念,了解农业生态系 统中次级生产的功能地位:理解初、次级生产之间的关系: (6)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理解人工辅助 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定律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 三、熵与农业系统熵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的定义 二、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三、食物链的特点 四、食物链的加环 *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加工环;复合环。 五、食物网的概念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能源的类型 太阳能: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主要路径 三、能量的损耗途径 四、能流模式图 五、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学效率 六、生态金字塔的概念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 一、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的概念:*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含义:人工辅助 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效应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作用:幸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设计,了解生态系统能流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概念,了解农业生态系 统中次级生产的功能地位;理解初、次级生产之间的关系; (6)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理解人工辅助 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热力学定律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 三、 熵与农业系统熵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食物链与食物网 一、 食物链的定义 二、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三、 食物链的特点 四、 食物链的加环 *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加工环;复合环。 五、 食物网的概念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 能源的类型 太阳能;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二、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主要路径 三、 能量的损耗途径 四、 能流模式图 五、 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学效率 六、 生态金字塔的概念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 一、 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的概念;*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含义;人工辅助 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效应。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作用; *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3、实验内容 实验一、农业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的建立(4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制定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表,折算各实物流为能量流,计算能量转 化效率,评价能流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计算。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对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 流规律和能流的分析方法。 注意点:能量折算标准的确定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了 解物质循环的库、流、周转率、周转期等概念: (2)掌握碳、氮、磷和水四种物质的循环路径及特点: (3)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4)掌握维持农田N素、P素平衡的基本途径: (5)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的内容,了解我国农业生态系 统养分循环的特征,掌握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 (6)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物流的分析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的过程。 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概念 三、物质循环的其它基本概念。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二、氨循环 三、磷循环 四、水循环
3、实验内容 实验一、农业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的建立(4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制定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表,折算各实物流为能量流,计算能量转 化效率,评价能流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计算。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对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 流规律和能流的分析方法。 注意点:能量折算标准的确定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了 解物质循环的库、流、周转率、周转期等概念; (2)掌握碳、氮、磷和水四种物质的循环路径及特点; (3)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4)掌握维持农田 N 素、P 素平衡的基本途径; (5)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的内容,了解我国农业生态系 统养分循环的特征,掌握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 (6)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物流的分析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的过程。 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概念 三、物质循环的其它基本概念。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二、氮循环 三、磷循环 四、水循环
五、硫循环 六、生物学放大效应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一、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的主要养分库及路径 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与特征 三、维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 四、农业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 3、实验内容 实验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分析(4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建立农田养分平衡模型,分析测定各养分库的养分含量。评价养分流动 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计算。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循环规律及物流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 的物质流,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物质的循环平衡、利用效率等问题。 注意点:计算方法的确定 第五章个体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自然环境、生存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因 子的概念及类型: (2)了解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理解生态因子对生 物的作用特点,掌握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 (3)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掌握生活型、生态型的定义和类型: (4)熟练掌握与运用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概念: (5)了解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的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基本类型及对生物的作用效应
五、硫循环 六、生物学放大效应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一、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的主要养分库及路径 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与特征 三、维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 四、农业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 3、实验内容 实验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分析(4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建立农田养分平衡模型,分析测定各养分库的养分含量。评价养分流动 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计算。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循环规律及物流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 的物质流,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物质的循环平衡、利用效率等问题。 注意点:计算方法的确定 第五章 个体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自然环境、生存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因 子的概念及类型; (2)了解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理解生态因子对生 物的作用特点,掌握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 (3)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掌握生活型、生态型的定义和类型; (4)熟练掌握与运用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概念; (5)了解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的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基本类型及对生物的作用效应
三、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 一、主次性 二、交互作用特点 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四、阶段性 五、同等重要性 六、综合性 第三节限制因子原理 一、最小因子定律 二、耐性定律 三、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适应的概念 生态适应的形式:种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二、生活型的定义与类型 三、生态型的定义与类型 四、生境与生态位 生境:#生态位的定义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第五节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二、草原的生态效应 三、农田的生态效应 第六章种群生态原理及其应用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掌握和理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 纳量的概念 (2)了解单种种群的两个增长模型:Malthus方程和Logistic方程: (3)了解种群波动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生态对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理解种群的两个调节机制: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
三、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 一、主次性 二、交互作用特点 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四、阶段性 五、同等重要性 六、综合性 第三节 限制因子原理 一、最小因子定律 二、耐性定律 三、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适应的概念 生态适应的形式;*#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二、生活型的定义与类型 三、生态型的定义与类型 四、生境与生态位 生境;*#生态位的定义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第五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 森林的生态效应 二、 草原的生态效应 三、 农田的生态效应 第六章 种群生态原理及其应用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掌握和理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 纳量的概念; (2)了解单种种群的两个增长模型:Malthus 方程和 Logistic 方程; (3)了解种群波动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生态对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理解种群的两个调节机制: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
(5)熟练掌握生物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 种群的密度概念:生态密度:影响密度的因子。 二、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三、种群的年龄与性比结构 种群的数量动态类型:存活曲线。 四、内禀增长率 五、坏境容纳量 第二节单种种群的增长型 ,Malthus方程 三e方程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 一、种群的波动 波动的类型:导致波动的原因。 一、生态对簧」 R-对策:K-对策:R-K连续体。 三、种群调节机制 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种群调节理论学说。 第四节生物种间关系 一、负相互作用 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二、正相互作用 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 四、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实验内容 实验三、作物化感作用测定(4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测定前茬作物和田间杂草的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种子发芽的效应。主要方
(5)熟练掌握生物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 种群的大小 种群的密度概念;生态密度;影响密度的因子。 二、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三、 种群的年龄与性比结构 种群的数量动态类型;存活曲线。 四、 内禀增长率 五、 环境容纳量 第二节 单种种群的增长型 一、 Malthus 方程 二、 Logistic 方程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 一、 种群的波动 波动的类型;导致波动的原因。 二、 生态对策。 R-对策;K-对策;R-K 连续体。 三、 种群调节机制 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种群调节理论学说。 第四节 生物种间关系 一、 负相互作用 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二、 正相互作用 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三、 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 四、 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实验内容 实验三、作物化感作用测定(4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测定前茬作物和田间杂草的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种子发芽的效应。主要方
法为发芽试验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化学分泌物对其它植物的作用效应,及其在农 业上的应用价值。 注意点:浸提液提取比例 第七章群落生态原理及应用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群落的基本结构,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的设计原则: (2)理解并掌握边缘效应的应用: (3)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结构功能变化的特征,了解群落演替 的基本序列、演替的动力机制及意义,了解顶极群落的概念 (4)了解农业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掌握建立农业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 (5)了解结构趋和协同讲化的概令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水平结构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四、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群落的演替 一、 群落演替的定义、过程与类型 二、顶极群落 三、 群落演替的序列 四、群落演替过程的结构功能的定向变化特征 五、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 六、农业群落的人工演替的特点 七、建立农田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 第三节边缘效应 一、边缘的定义 二、边缘效应的概念 三、边缘效应的利用
法为发芽试验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化学分泌物对其它植物的作用效应,及其在农 业上的应用价值。 注意点:浸提液提取比例 第七章群落生态原理及应用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群落的基本结构,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的设计原则; (2)理解并掌握边缘效应的应用; (3)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结构功能变化的特征,了解群落演替 的基本序列、演替的动力机制及意义,了解顶极群落的概念; (4)了解农业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掌握建立农业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 (5)了解结构趋同和协同进化的概念。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 一、 群落的水平结构 二、 群落的垂直结构 三、 群落的时间结构 四、 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群落的演替 一、 群落演替的定义 、过程与类型 二、 顶极群落 三、 群落演替的序列 四、 群落演替过程的结构功能的定向变化特征 五、 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 六、 农业群落的人工演替的特点 七、 建立农田生物群落的基本策略 第三节 边缘效应 一、 边缘的定义 二、 边缘效应的概念 三、 边缘效应的利用
第四节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 二然的的 3、实验内容 实验四、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与评价(4学时) 实验性质: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内容:运用线性规划与层次分析法来设计种植业结构、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熟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设计方法,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 的基本环节及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注意点:注意系统各组分的功能指标的确定 第八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了解资源的概念 (2)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意义: (3)了解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合理利用途径 (4)掌握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 (5)了解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 径: (6)掌握评价农业生态系统“三效益”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资源的基本概念 一、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的概念 三、农业资源的特性 四、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五、资源的蕴藏量 第二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意义 一、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四节 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 一、 结构趋同的概念 二、 协同进化的概念 3、实验内容 实验四、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与评价(4 学时) 实验性质: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内容:运用线性规划与层次分析法来设计种植业结构、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熟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设计方法,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 的基本环节及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注意点:注意系统各组分的功能指标的确定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 (3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了解资源的概念; (2)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意义; (3)了解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合理利用途径; (4)掌握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 (5)了解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 径; (6)掌握评价农业生态系统“三效益”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基本概念 一、 资源的概念 二、 农业资源的概念 三、 农业资源的特性 四、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五、 资源的蕴藏量 第二节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意义 一、 是人类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