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613112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 先修课程:软件工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农业信息技术 后续课程:无 总学分:4.0学分其中实验学分:1.0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S)概念的基本内涵及 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GS的类型、构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空间数据模型的 概念与类型:了解地球椭球体的基本要素、坐标系及其投影向 了解空间数据的类型与表 示方法, 理解空间数据质量问趣的来源及其质量控制方法:掌握地图数字化方法 生 内部的数据结构分类、编码方法及相互转化算法:理解与掌握GS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与 方法:了解数字地形模型的概念、主要表示模型及其分析和应用:了解空间决策支持模型与 空间数据表现形式:理解GS在3S集成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农业应用领域:理解地 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理解地理信息 系统是一门强实践性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地理空间问愿的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序号 章名 讲实上讨习其小 授 验 机论题 它计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3 7 2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3 空间数据模型 4 4 4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43 7 5 G1S中的数据 43 6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4 8 7 空间数据管理 43 7 8 空间分析 43 7 9 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 4 3 7 10 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 4 3 7 11 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 43 7 1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44 2 10 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7学时)
1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613112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信息技术) 先修课程:软件工程、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农业信息技术 后续课程:无 总 学 分:4.0 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1.0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的基本内涵及 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 GIS 的类型、构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空间数据模型的 概念与类型;了解地球椭球体的基本要素、坐标系及其投影问题;了解空间数据的类型与表 示方法,理解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及其质量控制方法;掌握地图数字化方法,理解 GIS 内部的数据结构分类、编码方法及相互转化算法;理解与掌握 GIS 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与 方法;了解数字地形模型的概念、主要表示模型及其分析和应用;了解空间决策支持模型与 空间数据表现形式;理解 GIS 在 3S 集成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农业应用领域;理解地 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学(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理解地理信息 系统是一门强实践性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地理空间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4 3 7 2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2 2 3 空间数据模型 4 4 4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4 3 7 5 GIS 中的数据 4 3 7 6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4 4 8 7 空间数据管理 4 3 7 8 空间分析 4 3 7 9 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 4 3 7 10 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 4 3 7 11 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 4 3 7 1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4 4 2 10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7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与构成: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不同平台软件的安装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数据、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 信总的含义与特点:*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的概念:地理信息的特 二、信息系统及其类型 信总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信总系统的类型。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类型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的方面:空间数据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地理信总系统的核心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地理信总系统空间分 析的层次。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包括的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设计包括的方面。 二、地理信总系统的相关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共同点与本质区别:GIS与CAD和CAM的区别:GIS与RS 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起源:地理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进展。 第六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展望 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中巫待解决的问题 GIS理论发展的需求:GIS理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GIS软件中发展的热点:*实用GIS发展的趋势
2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与构成;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不同平台软件的安装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数据、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 信息的含义与特点;*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的概念;*地理信息的特 性。 二、信息系统及其类型 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信息系统的类型。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类型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的方面;空间数据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 析的层次。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包括的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设计包括的方面。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共同点与本质区别;*GIS 与 CAD 和 CAM 的区别;GIS 与 RS 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起源;地理信息系统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进展。 第六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展望 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GIS 理论发展的需求;GIS 理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GIS 软件中发展的热点;*实用 GIS 发展的趋势
3、实验内容 实验一、G1S主要软件安装(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MapInfo7.0、ArcView3.2、ARC/INF7.L.l、MapObjects2.2、MapX5.0、 Visual Basic6.0等GIS软件安装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加深对GIS主要软件的印象,掌握GIS主要软件的安装技巧,初步熟悉 GIS主要软件的主要特点与使用。 注意点:不同软件的安装方法。 第二章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图认知模型的分类与制图者和地图使用者认知的目的,理解地 图与其他地学模型的主要区别和优点: (2)了解对地图对象抽象过程的不同层次: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中模型的作用及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与分类。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对现实世界的地理认知 认知的含义:地理学中所采用的表现模型:地图认知模型的分类:制图者和地图使用者 认知的目的:地图与其他地学模型的主要区别和优点。 第二节现实世界的抽象 对地图对象抽象过程的不同层次。 第三节比特世界 一、比特世界 比特的含义:数据建模的概念与步骤 二、模型的作用 GIS中模型的作用。 三、G1S空间数据建模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空间数据模型的层次 四、G1S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三章空间数据模型 (4学时)
3 3、实验内容 实验一、GIS 主要软件安装(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 MapInfo 7.0、ArcView 3.2、ARC/INFO 7.1.1、MapObjects 2.2、MapX 5.0、 Visual Basic 6.0 等 GIS 软件安装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加深对 GIS 主要软件的印象,掌握 GIS 主要软件的安装技巧,初步熟悉 GIS 主要软件的主要特点与使用。 注意点:不同软件的安装方法。 第二章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2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图认知模型的分类与制图者和地图使用者认知的目的,理解地 图与其他地学模型的主要区别和优点; (2)了解对地图对象抽象过程的不同层次;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中模型的作用及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与分类。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对现实世界的地理认知 认知的含义;地理学中所采用的表现模型;地图认知模型的分类;制图者和地图使用者 认知的目的;*地图与其他地学模型的主要区别和优点。 第二节 现实世界的抽象 对地图对象抽象过程的不同层次。 第三节 比特世界 一、比特世界 比特的含义;数据建模的概念与步骤。 二、模型的作用 GIS 中模型的作用。 三、GIS 空间数据建模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空间数据模型的层次。 四、GIS 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三章 空间数据模型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数据模型的类型: (2)理解场模型的适用范围与特征,掌握栅格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重要特 征: (3)了解欧氏空间的概念及其地物要素,理解要素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 征: (4)理解矢量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与栅格数据模型的区别: (5)学握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了解拓扑空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方向空 间关系的描述与识别、度量空间关系的内涵: (6)了解网络结构模型、时空模型、三维模型的各自特点与功能。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问题 空间数据模型的类型及其学术前沿。 第二节场模型 一、场的特征 种场的特征: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含义及其区别:*空间自相关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栅格数据模型 糯格数据模型的概念:铺盖的特征参数与规则铺盖的最基本单元:*栅格数据模型的特 征。 第三节要素模型 一、欧氏空间和欧氏空间中的三类地物要素 欧氏空间的含义:欧氏空间中的地物要素:*点、线、多边形对象的空间特性。 二、要素模型的基本概念 *要素模型的概念:实体必须符合的条件:常用的嵌入式空间类型:要素模型与场模 型的区别。 三、矢量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与栅格数据模型的区别。 第四节基于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 一、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区位关系的内涵:*地理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类型。 二、拓扑空间关系分析 欧氏平面上实体对象所具有的拓扑和非拓扑属性:拓扑空间关系的识别。 三、方向空间关系分析 方向关系的描述:方向关系的识别。 四、度量空间关系分析 基本空间对象度量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地理空间距离度量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网络结构模型
4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数据模型的类型; (2)理解场模型的适用范围与特征,掌握栅格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重要特 征; (3)了解欧氏空间的概念及其地物要素,理解要素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 征; (4)理解矢量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与栅格数据模型的区别; (5)掌握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了解拓扑空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方向空 间关系的描述与识别、度量空间关系的内涵; (6)了解网络结构模型、时空模型、三维模型的各自特点与功能。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问题 空间数据模型的类型及其学术前沿。 第二节 场模型 一、场的特征 *#场的特征;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含义及其区别;*空间自相关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栅格数据模型 *栅格数据模型的概念;铺盖的特征参数与规则铺盖的最基本单元;*栅格数据模型的特 征。 第三节 要素模型 一、欧氏空间和欧氏空间中的三类地物要素 欧氏空间的含义;*欧氏空间中的地物要素;*点、线、多边形对象的空间特性。 二、要素模型的基本概念 *要素模型的概念;实体必须符合的条件;常用的嵌入式空间类型;*#要素模型与场模 型的区别。 三、矢量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与栅格数据模型的区别。 第四节 基于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 一、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区位关系的内涵;*地理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类型。 二、拓扑空间关系分析 欧氏平面上实体对象所具有的拓扑和非拓扑属性;拓扑空间关系的识别。 三、方向空间关系分析 方向关系的描述;方向关系的识别。 四、度量空间关系分析 基本空间对象度量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地理空间距离度量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网络结构模型
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网铬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六节时空模型 TGIS的定义:GIS中具有时间维度的数据分类:TGIS数据模型的特点:时空数据模型 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七节三维模型 三维GIS的功能:三维数据结构, 第四章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7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球椭球体的基本要素,掌握地图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2)了解坐标系、地理坐标系、平面坐标系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分类及地图投影变形的种类与地图投影的选择: (4)了解高斯一克吕格投影的变形特征和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 一、地球椭球体 水准面、大地球体、椭球体的定义:各种地球椭球体横型:*扁率求算方法:绝对高程 与相对高程的定义。 二、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比例系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第二节坐标系 一、地理坐标 坐标系、地理坐标系的定义:赤道、子午圈的含义:纬度、经度的表示与相应的换算 方法:经差、纬差的含义。 二、平面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极坐标系的建立方法:直角坐标系的平移和旋转的换算关系式。 第三节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 投影、地图投影的定义:地图投影的作用。 二、地图投影的变形 地图投影变形的种类:*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的定义及其各自特点。 三、地图投影的分类 地图投影的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等距投影、几何投影、非几何投影的定义。 四、地图投影的选择 地图投影选择的意义:选择制图投影时应考虑的因素
5 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网络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六节 时空模型 TGIS 的定义;GIS 中具有时间维度的数据分类;TGIS 数据模型的特点;时空数据模型 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七节 三维模型 三维 GIS 的功能;三维数据结构。 第四章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7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球椭球体的基本要素,掌握地图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2)了解坐标系、地理坐标系、平面坐标系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分类及地图投影变形的种类与地图投影的选择; (4)了解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变形特征和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 一、地球椭球体 水准面、大地球体、椭球体的定义;各种地球椭球体模型;*扁率求算方法;绝对高程 与相对高程的定义。 二、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比例系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第二节 坐标系 一、地理坐标 坐标系、地理坐标系的定义;赤道、子午圈的含义;*纬度、经度的表示与相应的换算 方法;经差、纬差的含义。 二、平面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极坐标系的建立方法;直角坐标系的平移和旋转的换算关系式。 第三节 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 投影、地图投影的定义;地图投影的作用。 二、地图投影的变形 *地图投影变形的种类;*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的定义及其各自特点。 三、地图投影的分类 地图投影的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等距投影、几何投影、非几何投影的定义。 四、地图投影的选择 地图投影选择的意义;选择制图投影时应考虑的因素
第四节高斯-克吕格投影 高斯一克吕格投影的变形特征:高斯一克吕格投影的适用范围与分带方法 第五节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一、地形图的分幅 大、中、小比例尺地图的各自含义:地形图分幅方案。 二、分幅编号 1:100万地图的编号方法:1:50万、1:20万、1:10万地形图的编号方法:1:5万、 1:2.5万、1:1万地形图的编号。 3、实验内容 实验二、地图投影(3学时) 实哈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M pInfo7.0、ArcView3.2的地图投影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地图投影的原理,掌握GIS主要软件的投影方法。 注意点:地图投影的合理选择。 第五章GS中的数据 (7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其类型、表示方法: 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方法: (4)了解元数据的概念及类型,理解空间数据元数据的作用以及获取与管 理。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数据涵义与数据类型 一、数据的涵义 数据处理的定义:*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二、空间数据的类型 空间数据的类 空间特征的含义 三、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 *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数据的测量尺度 数据测量尺度的四个层次及其各自的适用范畴、特点。 第三节G1S的数据质量
6 第四节 高斯-克吕格投影 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变形特征;高斯-克吕格投影的适用范围与分带方法。 第五节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一、地形图的分幅 大、中、小比例尺地图的各自含义;地形图分幅方案。 二、分幅编号 1:100 万地图的编号方法;1:50 万、1:20 万、1:10 万地形图的编号方法;1:5 万、 1:2.5 万、1:1 万地形图的编号。 3、实验内容 实验二、地图投影(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 MapInfo 7.0、ArcView 3.2 的地图投影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地图投影的原理,掌握 GIS 主要软件的投影方法。 注意点:地图投影的合理选择。 第五章 GIS 中的数据 (7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其类型、表示方法; (2)了解空间数据测量的四个层次; (3)掌握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理解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了解常见 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方法; (4)了解元数据的概念及类型,理解空间数据元数据的作用以及获取与管 理。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数据涵义与数据类型 一、数据的涵义 数据处理的定义;*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二、空间数据的类型 空间数据的类型;空间特征的含义。 三、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 *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数据的测量尺度 数据测量尺度的四个层次及其各自的适用范畴、特点。 第三节 GIS 的数据质量
一、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 数据质量的含义与包含内容:*数据精度的含义。 二、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空间数据误差的主要成因。 三、常见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 数据误差的分类:地图数据质量问题:遥感数据质量问题:测量数据质量问题。 四、空问数据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常见的方法 第四节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一、元数据的概念及类型 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的内容:元数据的类型:空间元数据的标准。 二、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 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方面 三、在G1S中使用元数据的原因 性能上的原因:功能上的原因 四、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与管理 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方法:空间数据元数据的管理方法, 3、实验内容 实验三、G1S表格创建与数据录入(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MapInfo7.0、ArcView3.2的表格创建与数据录入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G引S后台数据库管理的原理与作用,掌握GIS主要软件的表格例建 与数据录入方法】 注意点:表格文件的保存、表格内数据的更新与除操作。 第六章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8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矢量电子地图的优点、地图数据的类型: (2)了解数字化仪数字化、扫描矢量化方法及相应步骤与算法: (3)了解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流程以及造成数字化错误的具体原因。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图数字化 一、地图数字化概述 矢量电子地图的定义:*矢量电子地图与纸地图相比的优点。 二、地图数据类型 地图数据的类型:语义数据的内涵:地理编码的基本要求 7
7 一、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 数据质量的含义与包含内容;*数据精度的含义。 二、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空间数据误差的主要成因。 三、常见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 数据误差的分类;地图数据质量问题;遥感数据质量问题;测量数据质量问题。 四、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常见的方法。 第四节 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一、元数据的概念及类型 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的内容;元数据的类型;空间元数据的标准。 二、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 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方面。 三、在 GIS 中使用元数据的原因 性能上的原因;功能上的原因。 四、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与管理 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方法;空间数据元数据的管理方法。 3、实验内容 实验三、GIS 表格创建与数据录入(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 MapInfo 7.0、ArcView 3.2 的表格创建与数据录入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 GIS 后台数据库管理的原理与作用,掌握 GIS 主要软件的表格创建 与数据录入方法。 注意点:表格文件的保存、表格内数据的更新与删除操作。 第六章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8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矢量电子地图的优点、地图数据的类型; (2)了解数字化仪数字化、扫描矢量化方法及相应步骤与算法; (3)了解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流程以及造成数字化错误的具体原因。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地图数字化 一、地图数字化概述 矢量电子地图的定义;*矢量电子地图与纸地图相比的优点。 二、地图数据类型 地图数据的类型;语义数据的内涵;地理编码的基本要求
三、数字化仪数字化 数字化仪数字化方法:曲线离散化算法。 四、扫描矢量化及常用算法 种地图扫描矢量化的一般步骤:图像拼接、地图裁剪的定义:细化算法。 第二节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 一、图形坐标变换 图形坐标变换的方式。 二、图形拼接 图形拼接的方法。 三、拓扑生成 造成地图数字化错误的具体原因:*伪节点、悬挂节点、碎屑多边形的含义:拓扑关系 建立的方法。 3、实验内容 实验四、地图数字化(4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运用ArcView3.2、ARC/INF07.1.1软件进行地图屏幕跟踪数字化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栅格数据、矢量数据的不同特性,掌握地图屏幕跟踪数字化与后台 数据库构建方法 注意点:多边形拓扑生成过程。 第七章空间数据管理 (7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异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G1S数据管理方法: (2)理解GS的内部数据结构类型及其具体的定义、编码方法、各自的特 点与相互转换算法 (3)了解空间索引的定义、作用及类型,空间信息查询的途径与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空间数据库 一、G1S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I$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共同之处与区别。 二、空间数据库 数据库的概念:*空间数据库的特点:采用标准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空间数据的主要问 题:GIS数据管理的类型。 三、数据与文件组织 数据组织的分级:数据间的逻辑联系类型:常用数据文件
8 三、数字化仪数字化 数字化仪数字化方法;曲线离散化算法。 四、扫描矢量化及常用算法 *#地图扫描矢量化的一般步骤;图像拼接、地图裁剪的定义;细化算法。 第二节 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 一、图形坐标变换 图形坐标变换的方式。 二、图形拼接 图形拼接的方法。 三、拓扑生成 造成地图数字化错误的具体原因;*伪节点、悬挂节点、碎屑多边形的含义;拓扑关系 建立的方法。 3、实验内容 实验四、地图数字化(4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运用 ArcView 3.2、ARC/INFO 7.1.1 软件进行地图屏幕跟踪数字化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栅格数据、矢量数据的不同特性,掌握地图屏幕跟踪数字化与后台 数据库构建方法。 注意点:多边形拓扑生成过程。 第七章 空间数据管理 (7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异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GIS 数据管理方法; (2)理解 GIS 的内部数据结构类型及其具体的定义、编码方法、各自的特 点与相互转换算法; (3)了解空间索引的定义、作用及类型,空间信息查询的途径与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 一、GIS 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GIS 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共同之处与区别。 二、空间数据库 数据库的概念;*空间数据库的特点;采用标准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空间数据的主要问 题;GIS 数据管理的类型。 三、数据与文件组织 数据组织的分级;数据间的逻辑联系类型;常用数据文件
四、G1S的内部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编码的定义与作用:GIS内部数据结构的类型。 第二节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一、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结构的定义:*栅格结构的特点。 二、决定栅格单元代码的方式 *决定橱格单元代码的方式及各自含义、适用范围。 三、编码方法 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及各自特点:游程长度编码的基本思路与编码方法及其优 点。 第三节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一、矢量数据结构 *矢量结构的定义:*矢量结构的特点 二、编码方法 矢量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及各自特点。 第四节矢栅数据结构的比较及转换算法 一、 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的比较 *橱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的优缺点。 二、相互转换算法 矢量格式向栅格格式的转换算法、步骤:栅格格式向矢量格式的转换算法、步骤。 第五节空间索引机制 一、索引概念 索引的定义:索引的主要方法:*空间索引的定义:空间索引的作用与常用方法。 二、索引类型 空间索引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第六节空间信息查询 空间信息查询的类型与各自步骤。 3、实验内容 实验五、空间信息查询(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运用MapInfo7.0、ArcView3.2软件进行空间信息查询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空间信息查询的原理,掌握GIS主要软件的空间信息查询方法。 注意点:SQL查询方法。 第八章空间分析 (7学时)
9 四、GIS 的内部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编码的定义与作用;*GIS 内部数据结构的类型。 第二节 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一、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结构的定义;*栅格结构的特点。 二、决定栅格单元代码的方式 *决定栅格单元代码的方式及各自含义、适用范围。 三、编码方法 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及各自特点;*#游程长度编码的基本思路与编码方法及其优 点。 第三节 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一、矢量数据结构 *矢量结构的定义;*矢量结构的特点。 二、编码方法 矢量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及各自特点。 第四节 矢栅数据结构的比较及转换算法 一、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的比较 *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的优缺点。 二、相互转换算法 矢量格式向栅格格式的转换算法、步骤;栅格格式向矢量格式的转换算法、步骤。 第五节 空间索引机制 一、索引概念 索引的定义;索引的主要方法;*空间索引的定义;空间索引的作用与常用方法。 二、索引类型 空间索引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第六节 空间信息查询 空间信息查询的类型与各自步骤。 3、实验内容 实验五、空间信息查询(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了解运用 MapInfo 7.0、ArcView 3.2 软件进行空间信息查询方法。 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空间信息查询的原理,掌握 GIS 主要软件的空间信息查询方法。 注意点:SQL 查询方法。 第八章 空间分析 (7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分析的作用与分类 (2)了解空间查询的方式、空间量算的类型、空间变换的方式与再分类的 作用: (3)掌握缓冲区的定义及其算法、分析方法,掌握叠加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了解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类分析的定义及作用: (4)理解空间插值的概念和理论、数据源与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空间查询与量算 一、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的方式。 二、空间量算 空间量算的类型:面状地物形状量测的基本考虑:*欧拉数的计算方法:*质心量算的适 用范围:距离量算的算法。 第二节空间变换 空间变换的定义:空间变换的方式。 第三节再分类 再分类的定义:再分类方法。 第四节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的定义:*缓冲区分析的作用:缓冲区分析的算法:*#缓冲区分析方法。 第五节叠加分析 叠加分析的定义:叠加分析的作用:*叠加分析的类型。 第六节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的定义及目的、作用:网络数据结构:主要网络分析功能。 第七节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概念及理论 空间插值的定义:空间插值的算法分类:*空间插值的适用条件。 二、空间插值的数据源 *连续表面空间插值的数据源:空间采样方法:#空间插值方法:局部插值方法的步骤: *克里金插值的定义及特点、目的。 第八节空间统计分类分析 分类评价的常用数学方法。 3、实验内容
10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分析的作用与分类; (2)了解空间查询的方式、空间量算的类型、空间变换的方式与再分类的 作用; (3)掌握缓冲区的定义及其算法、分析方法,掌握叠加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了解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类分析的定义及作用; (4)理解空间插值的概念和理论、数据源与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空间查询与量算 一、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的方式。 二、空间量算 空间量算的类型;面状地物形状量测的基本考虑;*欧拉数的计算方法;*质心量算的适 用范围;距离量算的算法。 第二节 空间变换 空间变换的定义;空间变换的方式。 第三节 再分类 再分类的定义;再分类方法。 第四节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的定义;*缓冲区分析的作用;缓冲区分析的算法;*#缓冲区分析方法。 第五节 叠加分析 叠加分析的定义;叠加分析的作用;*叠加分析的类型。 第六节 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的定义及目的、作用;网络数据结构;主要网络分析功能。 第七节 空间插值 一、空间插值的概念及理论 空间插值的定义;空间插值的算法分类;*空间插值的适用条件。 二、空间插值的数据源 *连续表面空间插值的数据源;空间采样方法;*#空间插值方法;局部插值方法的步骤; *克里金插值的定义及特点、目的。 第八节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 分类评价的常用数学方法。 3、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