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Farming Systems 课程编号:1623128/1613105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 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无 总学分:2.0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 学科。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 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思。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 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 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 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 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备注 序号 章 名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6 6 作物布局 复种 间、套作 花1 土壤耕作 6 第一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 内容、基本功能: (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耕作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 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Farming Systems 课程编号:1623128/1613105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 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无 总 学 分:2.0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 学科。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 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 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 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 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 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学时分配 备注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1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6 6 2 作物布局 6 6 3 复种 6 6 4 间、套作 4 4 5 轮作与连作 4 4 6 土壤耕作 6 6 第一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6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 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 内容、基本功能; (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耕作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 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 历史的过程: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50年的回顾:中国农业特点与问: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中国农业发展趋 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一、精致农作 农业生产实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多熟种植的概念。 二、经济高效 经济高效是耕作制度的主要目标:#以产出定投入:报酬递诚率等。 三、持久发展 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影响的两重性:土地用养结合,持久发展: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 个战略目标。 第四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二、我国可持续衣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多熟种植:节水农业:保护士地:营养管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 术。 第五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耕作学发展简史 二、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作物布局
2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 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 历史的过程;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 50 年的回顾;*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中国农业发展趋 势。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一、精致农作 农业生产实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多熟 种植的概念。 二、经济高效 经济高效是耕作制度的主要目标;#以产出定投入;报酬递减率等。 三、持久发展 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影响的两重性;土地用养结合,持久发展;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 个战略目标。 第四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多熟种植;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 术。 第五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一、 耕作学发展简史 二、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作物布局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等概念,理 解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意义: (2)明确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掌握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3)理解作物对光温水土和地带地貌的适应性: (4)了解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 ·作物布局的原则。 四、结构调整 结构的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合理结构的标准 五、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三、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五、作物对地带地貌的适应性 第三节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和内容 一、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 等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 二、作物布局的内容 *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品种布局和搭配:秧(苗)田布局。 第四节江苏省的作物布局 一、江苏省自然经济条件特点 二、农业生产特点
3 (6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等概念, 理 解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意义; (2)明确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掌握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3)理解作物对光温水土和地带地貌的适应性; (4)了解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 *作物布局的原则。 四、结构调整 结构的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合理结构的标准。 五、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三、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五、作物对地带地貌的适应性 第三节 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和内容 一、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 *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 二、作物布局的内容 *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品种布局和搭配;秧(苗)田布局。 第四节 江苏省的作物布局 一、江苏省自然经济条件特点 二、农业生产特点
三、江苏省的作物布局现状和调整途径 第三章复种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复种方式、多熟种植、叶-日积等概念,了解 复种在提高资源利用潜力中的作用: (2)明确影响复种的因素,了解我国熟制带的划分,掌握复种方式的热量 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3)理解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了解南方(江苏》 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复种的概念与意义 一、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复种、复种指数、多熟种植、休闲、摆荒、叶-日积等概念 二、复种的意义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 一、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提高热量利用效率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复种对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的条件和技术 一、复种的条件 *#热量、水分、肥料、劳畜力、机械化条件与复种的关系。 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第四节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 一、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的组成 二、主要复种方式的特点
4 三、江苏省的作物布局现状和调整途径 第三章 复种 (6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复种方式、多熟种植、叶-日积等概念, 了解 复种在提高资源利用潜力中的作用; (2)明确影响复种的因素,了解我国熟制带的划分,掌握复种方式的热量 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3)理解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了解南方(江苏) 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复种的概念与意义 一、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复种、复种指数、多熟种植、休闲、撂荒、叶-日积等概念。 二、复种的意义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一、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提高热量利用效率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复种对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 复种的条件和技术 一、复种的条件 *#热量、水分、肥料、劳畜力、机械化条件与复种的关系。 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第四节 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 一、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的组成 二、主要复种方式的特点
第四章间、套作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农业、土 地当量比、边际效应、生化他感、带宽等概念: (2)明确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掌握间套作的技术,了解南方(江 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间、套作概念与意义 一、间、套作概念 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间、套的意义:土地当量比的概念。 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充分利用全年的生长季节,避免农耗。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边行优势与劣势:减轻自然灾害:分泌物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间套作的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及其品种 二、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 ·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等概念。 三、采取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三、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5
5 第四章 间、套作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农业、土 地当量比、边际效应、生化他感、带宽等概念; (2)明确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掌握间套作的技术,了解南方(江 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间、套作概念与意义 一、间、套作概念 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间、套的意义;土地当量比的概念。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充分利用全年的生长季节,避免农耗。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边行优势与劣势;减轻自然灾害;分泌物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 间套作的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及其品种 二、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 *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等概念。 三、采取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三、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旱轮作、茬口的概念,了 解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和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理解连作障碍的 消除途径,了解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方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轮作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一、轮作的概念与类型 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早轮作的概念。 二、轮作的作用 *轮作的作用。 三、轮作的意义 第二节连作 一、连作的利弊 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幸忌连作的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连作的作物。 三、连作的应用 ◆连作应用的必要性,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第三节茬口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茬口、茬口特性的概念:茬口特性的表现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幸养地作物,兼养作物,用地作物。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四、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模式 第七章土壤耕作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耕层构造、基本耕作、表土耕作、翻耕、深松耕、宜耕期、耕性、 少耕、免耕等概念: 6
6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旱轮作、茬口的概念,了 解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和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理解连作障碍的 消除途径,了解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方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轮作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一、轮作的概念与类型 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旱轮作的概念。 二、轮作的作用 *轮作的作用。 三、轮作的意义 第二节 连作 一、连作的利弊 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忌连作的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连作的作物。 三、连作的应用 *连作应用的必要性,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第三节 茬口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茬口、茬口特性的概念;茬口特性的表现。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养地作物,兼养作物,用地作物。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四、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模式 第七章 土壤耕作 (6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耕层构造、基本耕作、表土耕作、翻耕、深松耕、宜耕期、耕性、 少耕、免耕等概念;
(2)掌握土壤耕作的实质,明确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土壤耕 作的任务,了解翻耕的作用与技术: (3)掌握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明确少免耕的优缺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 土壤耕作、耕层构造的概念:土壤耕作的实质。 二、土壤耕作的任务 幸土壤耕作的任务。 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 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二、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 翻耕:深松耕:旋耕。 三、表土耕作的措施与作用 耙地,糖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 四、土壤耕性与耕作 *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五、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 看天、看地、看作物、看经济效益。 第三节少耕与免耕 一、少、免耕的概念和类型 常规耕、少耕、免耕的概念与类型。 二、少、免耕的依据 *少、免耕的依据:*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概念。 三、少、免耕优缺点 *少、免耕优缺点。 教材: 卞新民主编.《耕作学(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主编 《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1
7 (2)掌握土壤耕作的实质,明确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土壤耕 作的任务,了解翻耕的作用与技术; (3)掌握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明确少免耕的优缺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 土壤耕作、耕层构造的概念;*土壤耕作的实质。 二、土壤耕作的任务 *土壤耕作的任务。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 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二、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 翻耕;深松耕;旋耕。 三、表土耕作的措施与作用 耙地,耱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 四、土壤耕性与耕作 *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五、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 看天、看地、看作物、看经济效益。 第三节 少耕与免耕 一、少、免耕的概念和类型 常规耕、少耕、免耕的概念与类型。 二、少、免耕的依据 *少、免耕的依据;*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概念。 三、少、免耕优缺点 *少、免耕优缺点。 教材: 卞新民主编.《耕作学(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年。 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主编. 《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年
2、曹敏建主编。《耕作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编制人员:刘世平(负责人)
8 2、曹敏建主编.《耕作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 编制人员:刘世平(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