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5X10=15) 1、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偶线期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各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紧密并列,逐渐沿着纵向联结在一起,这样联会的一 对同源染色体称为联会复合体。它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 构,其主要成分是自我集合的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的两侧伸出横丝, 因而使同源染色体得以固定在一起。 2、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的核心是由H2A、H2B、H3 和H4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状。 3、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 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或相斥组: 4、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5、顺反子:表示一个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指的基因。一个作用子所 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 6、QTL: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是一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估 算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数目、位置和遗传效应。 7、RFLP:即限制性酶片段长度的多型性。将不同DNA用限制性酶消化,根据 其产生的多型性,来分析DNA水平的变异程度,可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基因组图 谱分析等。 8、母性影响: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母性影 响又称为前定作用。 9、CIB染色体:Crossover suppress-lethal-Bar technique,是指一种倒位杂合 体雌蝇的一个X染色体,该X染色体是倒位染色体。“C”是代表抑制交换的倒 位区段:“1”是代表该倒位区段内的一个隐性致死基因,可使胚胎在最初发育阶 段死亡:“B”是代表该倒位区段范围之外有一个16A区段的重复区段,其表现 型为显性棒眼性状。 10、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 因,这种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生物中广泛存在, 如人类的ABO血型遗传。 二填空和选择(2X15=30) 1.1900,孟德尔,摩尔根,果蝇 2.瓦特森(Watson,J.D),克里克(Crick,F.H.C) 3.测交,自交 4.40,80,40,10,20 5.33 6.正常的那条染色体,重复的那段染色体,正常的和倒位的那段染色体共同组成 7.5,35,14,7 8.基因枪转化技术,根癌农杆菌转化技术 9.正常纯合体,易位杂合体,易位纯合体,1:2:1,易位杂合体 10.单体,三体,双单体,单体,三体 11.遗传方差,表现型方差,加性方差,表现型方差 12.父本,母本,亲本,测交子代,回交,加性方差,显性方差 13.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粗线期
《遗传学》A 卷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1.5×10=15) 1、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偶线期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各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紧密并列,逐渐沿着纵向联结在一起,这样联会的一 对同源染色体称为联会复合体。它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 构,其主要成分是自我集合的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的两侧伸出横丝, 因而使同源染色体得以固定在一起。 2、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的核心是由 H2A、H2B、H3 和 H4 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状。 3、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 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或相斥组。 4、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 2n 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5、顺反子:表示一个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指的基因。一个作用子所 包括的一段 DNA 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 6、QTL: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是一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估 算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数目、位置和遗传效应。 7、RFLP:即限制性酶片段长度的多型性。将不同 DNA 用限制性酶消化,根据 其产生的多型性,来分析 DNA 水平的变异程度,可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基因组图 谱分析等。 8、母性影响: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母性影 响又称为前定作用。 9、CIB 染色体: Crossover suppress–letha1–Bar technique,是指一种倒位杂合 体雌蝇的一个 X 染色体,该 X 染色体是倒位染色体。“C”是代表抑制交换的倒 位区段;“l”是代表该倒位区段内的一个隐性致死基因,可使胚胎在最初发育阶 段死亡;“B”是代表该倒位区段范围之外有一个 16 A 区段的重复区段,其表现 型为显性棒眼性状。 10、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 因,这种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生物中广泛存在, 如人类的 ABO 血型遗传。 二 填空和选择(2×15=30) 1. 1900,孟德尔,摩尔根,果蝇 2. 瓦特森(Watson,J.D.),克里克(Crick,F. H. C.) 3. 测交,自交 4. 40,80,40,10,20 5. 33 6.正常的那条染色体,重复的那段染色体,正常的和倒位的那段染色体共同组成 7. 5,35,14,7 8. 基因枪转化技术,根癌农杆菌转化技术 9. 正常纯合体,易位杂合体,易位纯合体,1:2:1,易位杂合体 10. 单体,三体,双单体,单体,三体 11. 遗传方差,表现型方差,加性方差,表现型方差 12. 父本,母本,亲本,测交子代,回交,加性方差,显性方差 13. 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粗线期
14.A 15.D 三、问答与分析(7X5=35) 1、根椐雄性不育性败育发生的过程,可把质一核不育型分成孢子体不育和配子 体不育两种类型。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 因无关。如果孢子体的基因型为T,则全部花粉败育;基因型为RR,全部花粉 可育;基因型为R,产生的花粉有两种,一种含有R,一种含有r,这两种花粉 都可育,自交后代表现株间分离。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如果配子体 内的核基因为R,则该配子可育:如果配子体内的核基因为[,则该配子不育。 这类植株的自交后代中,将有一半植株的花粉是半不育的,表现穗上的分离。 2、试验中两个白花品种,二者杂交产生的F1开红花,其中两个突变基因均符合 一对基因的孟德尔遗传。其F2群体分离为9:7。对照独立分配规律,可知该杂 交组合是两对基因的分离。这两种显性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如果显性基因A突 变成隐性基因a,产生了一种白花品种;如果显性基因B突变成隐性基因b,又 产生另一种白花品种。当这两个品种杂交后,两对显性基因重新结合,于是出现 了祖先的红花。这两个突变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二者杂交F1呈红 花表型可由两对基因互补作用解释。 根据题设,可以确定杂交亲本、F,和F2各种类型的基因型如下: ① ② ③ AAbbXAABB aaBBXAABB AAbb X aaBB ↓ ↓ AABb AaBB AaBb ↓ ↓ AA(3B 1bb) BB(3A_:1aa) 9A B:7(3A bb+3B_aa+aabb) 3红:1白 3红:1白 9红:7白 3、共同点:均可实现细菌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 异点:可用下表说明。 转化 接合 性导 转导 是否有性因子 无 F F 无 是否需要载体 无 无 无 噬菌体 细菌之间是否需要接 否 需要 需要 否 触 吸收DNA的方式 单链吸收 边转移边复制的 边转移边复制 噬菌体直接 滚环模式 的滚环模式 注入 菌体的状态 受体菌感受态 供体:Hfr,受体 供体:F;受体 噬菌体侵染 F. F- 范围
14. A 15.D 三、问答与分析(7×5=35) 1、根椐雄性不育性败育发生的过程,可把质一核不育型分成孢子体不育和配子 体不育两种类型。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 因无关。如果孢子体的基因型为 rr,则全部花粉败育;基因型为 RR,全部花粉 可育;基因型为 Rr,产生的花粉有两种,一种含有 R,一种含有 r,这两种花粉 都可育,自交后代表现株间分离。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如果配子体 内的核基因为 R,则该配子可育;如果配子体内的核基因为 r,则该配子不育。 这类植株的自交后代中,将有一半植株的花粉是半不育的,表现穗上的分离。 2、试验中两个白花品种,二者杂交产生的 F1 开红花,其中两个突变基因均符合 一对基因的孟德尔遗传。其 F2 群体分离为 9:7。对照独立分配规律,可知该杂 交组合是两对基因的分离。这两种显性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如果显性基因 A 突 变成隐性基因 a,产生了一种白花品种;如果显性基因 B 突变成隐性基因 b,又 产生另一种白花品种。当这两个品种杂交后,两对显性基因重新结合,于是出现 了祖先的红花。这两个突变体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 和 aaBB。二者杂交 F1 呈红 花表型可由两对基因互补作用解释。 根据题设,可以确定杂交亲本、F1和 F2各种类型的基因型如下: ① ② ③ 3、共同点:均可实现细菌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 异点:可用下表说明。 转化 接合 性导 转导 是否有性因子 无 F F’ 无 是否需要载体 无 无 无 噬菌体 细菌之间是否需要接 触 否 需要 需要 否 吸收 DNA 的方式 单链吸收 边转移边复制的 滚环模式 边转移边复制 的滚环模式 噬菌体直接 注入 菌体的状态 受体菌感受态 供体:Hfr,受体 F- 供体:F’;受体 F- 噬菌体侵染 范围 AAbb×AABB ↓ AABb ↓ AA(3B :1bb) 3 红:1 白 aaBB×AABB ↓ AaBB ↓ BB(3A :1aa) 3 红:1 白 AAbb×aaBB ↓ AaBb ↓ 9A B : 7(3A bb+3B aa+aabb) 9 红:7 白
是否形成部分二倍体 外源DNA不复会 会 会 制的单链 是否整合到自身染色 是 是 是 是 体上 DNA转移方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 供体向受体单方 供体向受体单 供体向受体 向 向 方向 单方向 4、作为载体DNA分子,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I)具复制原点(o,在宿主细胞中不仅能独立地自我复制,而且能带动携带的外 源DNA片段一起复制, (2)具有多克隆位点,即具有多种限制性酶的切点,而每一种酶的切点只有一个, 用于克隆外源DNA片段。这些酶切位点不存在于复制原点或抗性选择标记基因 内,以保持载体的自主复制特性及表型标记性状。 (3)至少具有一个选择标记基因,这个基因通常是抗菌素的抗性基因或某种酶的基 因,而宿主细胞则没有这种基因,使有或无载体的宿主细胞具有易鉴别的表型。 (4)易从宿主细胞中回收。 5、染色体少的自交纯合进度快。根据纯合率公式(1-12)·可知,染色体少, 所含的基因相对就少一些,值小,则纯合率高,纯合进度快。 纯合体的种类为25=32种 每种纯合体的比例为:(1-1/2)×(1/2)P=(1-126)5×(1/2)5 四、计算(10×2=20) 1.根据题意可知,花色基因独立遗传,抗蚜与否基因与有毛与否基因连锁。 由此将数据分类得: 抗蚜一无毛:98+101=199 抗蚜一有毛:7+8=15 非抗一无毛:9+8=17 非抗一有毛:96+100=196 由于重组的比亲本类型要少,因此可以得知少的两个为重组类型,多的则为亲本 类型,因此RM,mm为重组类型,Rmm,rM为亲本类型,因此亲本组合 为相斥相。 R一m的重组率为(15+17)/(199+15+17+196)×100%=7.49% 2.由题意得 a.p=0.4+1/2×0.4=0.6 q=0.2+1/2×0.4=0.4 随机交配一代,AA为p2=0.6×0.6=0.36 Aa为2pq=2×0.6×0.4=0.48 aa为q2=0.4×0.4=0.16 根据哈迪一魏伯格定律,知,随机交配二代的基因频率与随机交配一代的基因频 率一样,为 AA为p2=0.6×0.6=0.36 Aa为2pq=2×0.6×0.4=0.48 aa为q2=0.4×0.4=0.16 b n=1/q(n)-1/g(0) =1/0.01-1/0.4=97.5
是否形成部分二倍体 外源 DNA 不复 制的单链 会 会 会 是否整合到自身染色 体上 是 是 是 是 DNA 转移方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 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 向 供体向受体单 方向 供体向受体 单方向 4、作为载体 DNA 分子,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⑴具复制原点(ori),在宿主细胞中不仅能独立地自我复制,而且能带动携带的外 源 DNA 片段一起复制, ⑵具有多克隆位点,即具有多种限制性酶的切点,而每一种酶的切点只有一个, 用于克隆外源 DNA 片段。这些酶切位点不存在于复制原点或抗性选择标记基因 内,以保持载体的自主复制特性及表型标记性状。 ⑶至少具有一个选择标记基因,这个基因通常是抗菌素的抗性基因或某种酶的基 因,而宿主细胞则没有这种基因,使有或无载体的宿主细胞具有易鉴别的表型。 ⑷易从宿主细胞中回收。 5、染色体少的自交纯合进度快。根据纯合率公式(1-1/2r)n 可知,染色体少, 所含的基因相对就少一些,n 值小,则纯合率高,纯合进度快。 纯合体的种类为 2 5=32 种 每种纯合体的比例为:(1-1/2r)n×(1/2)n =(1-1/26)5×(1/2)5 四、计算(10×2=20) 1. 根据题意可知,花色基因独立遗传,抗蚜与否基因与有毛与否基因连锁。 由此将数据分类得: 抗蚜—无毛:98+101=199 抗蚜—有毛:7+8=15 非抗—无毛:9+8=17 非抗—有毛:96+100=196 由于重组的比亲本类型要少,因此可以得知少的两个为重组类型,多的则为亲本 类型,因此 R_M_,rrmm 为重组类型, R_mm,rrM_为亲本类型,因此亲本组合 为相斥相。 R—m 的重组率为(15+17)/(199+15+17+196)×100%=7.49% 2. 由题意得 a. p=0.4+1/2×0.4=0.6 q=0.2+1/2×0.4=0.4 随机交配一代,AA 为 p 2=0.6×0.6=0.36 Aa 为 2pq=2×0.6×0.4=0.48 aa 为 q 2=0.4×0.4=0.16 根据哈迪一魏伯格定律,知,随机交配二代的基因频率与随机交配一代的基因频 率一样,为 AA 为 p 2=0.6×0.6=0.36 Aa 为 2pq=2×0.6×0.4=0.48 aa 为 q 2=0.4×0.4=0.16 b. n=1/q(n)-1/q(0) =1/0.01-1/0.4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