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款·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2期 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下) 李建欣 四、后古典输伽 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200年到1900年。后古典瑜伽是指在古典瑜伽创立者钵颠阁梨之 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派别,主要包括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hatha一yoya)。它们与钵颠阁 梨所采纳的二元论哲学恰成对立,这些后起的派别大都建立在前古典瑜伽曾奉行的不二论超 验哲学基础之上。 诸瑜伽奥义书是在《瑜伽经》之后创作的,阐述以吠檀多为基础的瑜伽学说,尤其是诃陀瑜 伽和军陀利尼瑜伽(kundalini-yoga),这二十一部奥义书大多创作于十四、十五世纪,它们是: 《不二救济者奥义》(Advaya-Taraka-)、《甘露圣音奥义》(Amrita-Nada-)、《甘露(圣音)一 滴奥义》(Amrita〔-Nada)-Bindu-)、《神智奥义》(Brahma-Vidya-)、《知见奥义》(Darshana -)、《禅定一滴奥义》(Dhyana-Bindu-)、《诃萨奥义》(Hamsa-)、《慧剑奥义》(Kshurika-)、《圣 言奥义》(Maha-Vakya-)、《曼茶罗梵书奥义》(Mandala-Brahmana-)、《圣音-一滴奥义》 (Nada-Bindu-)、《兽主神奥义》(Pashupata-Brahma-)、《商地利亚奥义》(Shandilya-)、《光 明-一滴奥义》(Tejo-Bindu-)、《三束梵书奥义》(Trishikhi-Brahnana-)、《筏罗诃奥义》 (Varaha-)、《瑜伽顶饰奥义》(Yoga-Cudamany-)、《瑜伽军陀利奥义》(Yoga-Kundaly-)、 《瑜伽王奥义》(Yoga-Raja-)、《瑜伽顶奥义》(Yoga-Shikha-)和《瑜伽真性奥义》(Yoga- Tattva-)。不过其中大部分都是在重复过去的陈词滥调,并无多少新意,其中最重要、最有代 表性的是《瑜伽真性奥义》、《禅定一滴奥义》和《圣音一滴奥义》。 《瑜伽真性奥义》似乎对瑜伽实践了解得最细致;它提到了八支(3)而且区分了四种瑜加: 曼陀罗瑜伽、赖耶瑜伽、诃陀喻伽和罗阔瑜伽(19),该书一开始(14-15)即告诉人们:只修习瑜 伽而无智慧不能得到解脱;该书第一次对通过修行和冥想而获得的神通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四 种主要的坐法:成就(siddha)、莲花、狮子、吉祥(bhadra)(29);开始修习时遇到的障碍:息惰、 闲谈等(30);自第36节开始描述调息、定义节拍(matra,呼吸时间的度量单位);作为彻底的持 气之术一一“独存”(Kevala Kunbhaka)也有一些生理上的征象:其初,大汗淋漓等等(52)。通 过独存人们可以得到三界中的任何东西。离地腾空、操纵万物的能力都是瑜伽修习的直接结 果。瑜伽行者健美如神,但当妇女为其所动,意欲与其交合时,则必须保持贞洁;“因为保存精液 可使其肢体生香”(59),对制感的定义也与《瑜伽经》稍有不同:“在持气时从感觉对象中彻底收 摄感官”(68)。修持瑜伽可使一些神通异能生起,“天耳,天眼,瞬间远行,语言成就,随意变相, 隐形不现,以粪秽涂铜铁等可化为金”(73-74)。 《瑜伽真性奥义》提出了远比《瑜伽经》丰富的神秘的生理学,身体的“五个部分”与宇宙中 的五原素(地,水,火,风,空)对应,而且每一原素对应于一个特殊的圣音和一个特殊的执持 (dharana),它们都由神控制;进行一种冥想,瑜伽行者就会成为与之相应原素的主人。其内容 ·38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教 · 哲母 南亚 研 究 1 9 98年第 2期 论 印度瑜伽哲学思 想的发展 (下 ) 李建欣 四 、 后古典瑜伽 这一 时期大致相当于 公元 20 0年到 1 9 0 0年 。 后 古典瑜伽是指在古典瑜伽 创立者钵颠阁梨之 后发 展起来的许多派 别 , 主要包括瑜伽 奥义 书 、 密教和诃 陀瑜伽 ( h at h a 一 y o y a) 。 它 们与钵 颠 阁 梨所采纳 的二 元论哲学 恰 成对 立 , 这些后 起 的派别 大都建立 在 前古典瑜 伽 曾奉行的 不二 论超 验 哲 学基础 之上 。 诸瑜伽 奥 义书是 在《瑜 伽经 》之后 创作 的 , 阐述以 吠檀多 为基础 的瑜 伽学说 , 尤其是诃 陀瑜 伽和 军陀利尼瑜 伽 ( k u n d ial 川 一 yo g a) 。 这二十一部奥义 书大多创作于 十四 、 十五世纪 。 它 们是 : 《 不 二 救济者奥 义 》 ( A d va ya 一 T ar ak a 一 ) 、 《甘 露圣 音 奥义 》 (A m r it a 一 Na d a 一 ) 、 《 甘 露 ( 圣 音 ) 一 滴奥义 》 ( A m r i t a 。 N a d a 〕 一 B i n d u 一 ) 、 《神智奥义 》 ( 日r a h m a 一 v i d y a 一 ) 、 《知见 奥 义 》 ( o a r s h a n a 一 ) 、 ( 禅定一滴奥 义 ) ( o h y a n a 一 B i n d u 一 ) 、 ( 诃萨奥义 ) (日a m s a 一 ) 、 《慧 剑奥 义 》 ( K s h u r ik a 一 ) 、 《 圣 言 奥 义 》 ( M a h a 一 V a k y a 一 ) 、 《曼 茶 罗 梵 书 奥 义 ) ( M a n d a l a 一 B r a h m a n a 一 ) 、 《圣 音 一 滴 奥 义 》 ( N a d a 一 B i n d u 一 ) 、 《兽主 神奥 义 》 ( p a s h u p a t a 一 s r a h m a 一 ) 、 《商地利亚奥义 》 ( S h a n d iry a 一 ) 、 《光 明 一 滴 奥义 》 ( T e 】o 一 日i n d u 一 ) 、 ( 三 束 梵 书 奥 义 》 ( T r j s h i k h i 一 日r a h n a n a 一 ) 、 《筏 罗 诃 奥 义 》 ( V a r a h a 一 ) 、 《瑜伽顶 饰奥义 ) ( 丫o g a 一 C u d a m a n y 一 ) 、 ( 瑜伽 军 陀 利 奥义 }) ( Y o g a 一 K u n d a 一y 一 ) 、 《 瑜 伽 王 奥 义 》 ( 丫。 g a 一 R aj a 一 ) 、 《瑜 伽顶 奥 义 》 (丫og a 一 S hi hk a 一 ) 和 《 瑜 伽真 性奥 义 》 ( 丫。 ga - T at vt a 一 ) 。 不过其 中大部 分 都是在 重复过去 的 陈词 滥调 , 并 无 多 少 新意 , 其 中 最重 要 、 最 有 代 表 性的是《 瑜伽 真性奥 义 》 、 《禅定 一滴 奥义 》和《圣 音一滴 奥 义 》 。 《瑜 伽真 性奥义 》似 乎 对瑜 伽实 践 了解得 最细 致 ; 它提 到 了八支 ( 3) 而 且 区分了 四 种 瑜加 : 曼 陀 罗瑜伽 、 赖耶瑜伽 、 诃 陀瑜 伽和 罗 阁瑜伽 ( 1 9 ) 。 该书 一开 始 ( 1 4一 1 5 ) 即 告诉人 们 : 只修 习瑜 伽 而无 智慧 不能 得到 解脱 ; 该书第一次对通过 修行和冥 想而 获得 的神通 进行了细致 的描写 。 四 种 主要 的坐法 : 成 就 is( d d h a) 、 莲花 、 狮 子 、 吉祥 b( ha d ar ) ( 2 9 ) ; 开 始 修习时遇 到 的障碍 : 怠惰 、 闲谈等 ( 30 ) ; 自第 36 节 开始 描述调息 、 定 义节拍 ( m at ar , 呼 吸时 间 的度 量单 位 ) ; 作 为 彻底 的 持 气 之术— “ 独 存 ” ( Ke v al a Kun b h a k a) 也 有一些 生理 上 的征象 : 其初 , 大 汗淋漓 等等 ( 5 2 ) 。 通 过独 存人 们可 以得 到 三界 中的任何东西 。 离地 腾 空 、 操纵 万 物 的能 力 都是瑜 伽 修习 的直接 结 果 。 瑜伽 行者健美 如神 , 但 当妇女 为其所 动 , 意 欲与其交合 时 , 则必须 保持贞洁 ; “ 因为保 存精 液 可 使 其肢体生香 ” ( 59 ) 。 对制 感的 定义也与《瑜 伽经 》稍有 不 同 : “ 在持气 时从感 觉对 象中彻底 收 摄 感官 ” ( 68 ) 。 修持瑜 伽可 使一 些神 通 异能 生起 , “ 天耳 , 天眼 , 瞬 间远 行 , 语言 成 就 , 随意 变相 , 隐形 不现 , 以 粪秽涂铜 铁 等可化 为金 ” ( 73 一 7 4 ) 。 《瑜 伽真 性奥义 》提 出 了远 比《瑜 伽 经 》丰富 的神秘 的生理 学 , 身体的 “ 五个部分 ” 与宇宙 中 的 五 原 素 ( 地 , 水 , 火 , 风 , 空 ) 对 应 , 而 且 每一原 素 对 应 于 一个 特 殊 的圣 音 和 一 个 特 殊的 执 持 ( d h ar a n a ) , 它 们都 由神 控制 ; 进行一种 冥 想 , 瑜 伽 行者 就会成 为与 之相 应原 素 的主 人 。 其 内容 。 3 8
南亚研究 1998年第2期 宗教·哲学 如下(85):“从脚到膝,谓之地'处;地,四方,色黄,‘勒'(m)字母属之。以‘勒'字母而行气于 ‘地’处,静虑四面、四臂金色之神,持之五刻,则胜地处;瑜伽行者与地’合,乃得不死,”与水相 应的圣音是“洼”(vam),专注于从膝至直肠的部分;若瑜伽行者实行了,他就不会死于水。与火 相应的圣音是“罗”(ram),相对应的区域是从直肠到心;专注于此,则其人火不能焚。风的区域 是从心到眉心,相应的对音是“耶”(ym)”;专注于此的人将不再怕风。空的区域是从眉心到头 顶,相应的圣音是“河”(ham);专注于此的人将被赐予行空之能。 三昧即个我灵魂与宇宙精神浑然无分之境,瑜伽行者此时可随心所欲,既可融入大梵,也 可存留已身于大地之上,拥有所有的超凡之能,也可化为天神,在天界生活于尊崇之中,随意变 形。《瑜伽真性奥义》代表了一种经吠檀多思想改造过的瑜伽技术,神我和神(Isvara),自我 (Self)和神(God)都被身我(jivatma)和最高我(paramatma)所替代;整部书具有实验的特点, 像是一本供苦行者使用的准确而详尽的技术手册,其最后目标是无限生命和绝对自由的“人一 神”境界。 《圣音一滴奥义》描述圣音“章”的虚拟化身一右翼是字母“阿”等等,而且有不同的世界 与之相应(1-5);以下是系列的十二执持;用来说明“摩耶”理论的著名的吠檀多主题一一蛇与 绳的臂喻也出现了。但此书最有趣的部分是对与一定的瑜伽修习相伴生的听觉现象的描述。瑜 伽行者以成就式(Siddha Asana)静坐听取的这种声音,使他对外面的声音听而不闻,如此在两 周内可入第四境(31一32)。起初其声极狂暴(如海祥、云雷和瀑),慢慢具有音乐的结构(如细 鼓、铜种和吹角),最后其声变得更加微妙(如轻铃、长笛和蜜蜂;33一35),瑜伽行者努力去听取 尽可能微妙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冥想增进。最后瑜伽行者达到与无声的大梵水乳交融的 状态,“瑜伽行者像一位死者,达到彻底解脱。”在这种状态里,“其身如槁木,不复知寒暑,焉知 苦与乐”(53-54)。不再听到任何声音。这部奥义书也表明了它起源的实验性质。它可能是在专 门研究“神秘听力”的瑜伽圈子中被创作出来的,他们是通过对声音的冥思达到“出神状态”的。 但不应忘记这种状态只有通过瑜伽技术(坐法、调息等等)才能达到,而且它的终极目的是把整 个宇宙都视为能发声的大神的显现。 在所有后期奥义书中,《禅定一滴奥义》在瑜伽技术细节和对其“神秘”的揭露方面无疑都 是最丰富的。该书一开始就说,人的罪如山积,但都可以通过修禅定瑜伽来破除;这反映出它的 神秘和反信仰的性质。与《圣音一滴奥义》一样,《禅定一滴奥义》也是对对圣音“”(OM)的描 述开始,凡求解脱之人都必须冥思此音与大梵同一,此音中的每一个字母(ā十u十m)都有一种 “神秘”的色彩且和一位神相应。调息等同于吠陀中的三大神:“大梵名吸气,毗湿奴持气,楼陀 罗吐气”。而瑜伽行者通过念诵“口直”声来达到调息的目的。 “精妙”的生理学在这部书中得到特别的发展。“心莲”开八叶,三十二丝蕊(25).调息具有 特殊的价值;吸气必须通过三个“神秘的脉管”,中脉(susumna)、左脉(ida)和右脉(pingala), 吸气应灌注于“两眉中间,”它是“鼻根和永生之地”(40)。此书还提到四种坐法,七个脉轮 (cakra)和脉管(nadi)的两个名称。除此之外,此书中还包含了类似于左道密教男女双修的性 爱法术的因素,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秘密的性爱实践达到湿婆和性力这两端的统一,使湿婆与性 力相和谐从而超越一切的对立。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部书突出的实践和密教品格。 这些瑜伽奥义书特别强调它们的技能和实践的性质,在这里,纯粹认知、关于绝对的论证 再也不能作为唯一的解脱之道居于首要位置;在这里,冥想不再是达到梵我合一的唯一方法。 ·39·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1 9 9 8年第 2期 宗徽 . 哲檬 如 下 ( 85 ) : “ 从 脚到膝 , 谓 之 ` 地 ’ 处 ; 地 , 四 方 , 色黄 , `勒 ’ (I a m ) 字母属 之 。 以 `勒 ’ 字 母而行 气 于 `地 ’ 处 , 静虑 四 面 、 四臂 金色之 神 , 持之五 刻 , 则胜 地处 ; 瑜 伽行 者与 ` 地 ’ 合 , 乃得 不死 , ” 与水相 应 的圣 音是 “ 洼 ” v( a m ) , 专注 于从膝 至直肠 的部分 ; 若瑜伽 行者 实行了 , 他就不 会 死于水 。 与 火 相 应 的圣 音是 “ 罗 ” ( r a m ) , 相对应 的 区域是从 直肠 到心 ; 专 注 于此 , 则 其人 火不 能 焚 。 风 的 区域 是从心 到眉心 , 相 应 的对 音是 “ 耶 ” ( ya m ) ” ; 专 注于此 的 人将不 再怕 风 。 空 的 区域是从眉 心到 头 顶 , 相应 的圣音 是 “ 诃 ” ( h a m ) ; 专注于 此的 人将 被赐予 行空之 能 。 三 昧即个 我灵 魂与 宇宙精 神浑 然无分 之境 。 瑜伽 行者 此 时可 随心 所欲 , 既 可融 入大 梵 , 也 可存 留 己身于大 地之 上 , 拥有 所有 的超 凡之 能 , 也可 化为天神 , 在夭 界生 活于尊 崇之 中 , 随意 变 形 。 《瑜 伽 真性奥 义 》代 表 了 一种 经 吠 檀 多 思想 改 造 过 的瑜 伽 技 术 , 神 我 和神 l( vs ar a) , 自我 ( S e 一f ) 和 神 ( G o d ) 都被 身我 ( j i v a t m a ) 和最 高我 ( p a r a m a t m a ) 所 替 代 ; 整 部 书具 有实 验 的特 点 , 像是 一本供 苦行者 使用的准 确而详 尽的技 术手册 , 其最后 目标是 无限生 命和绝 对 自由 的 “ 人 一 神 ” 境 界 。 《 圣 音 一滴奥 义 》描述圣音 “ 口奄 ” 的虚 拟化 身 - 一一 右翼 是字 母 “ 阿 ” 等等 , 而 且有 不 同的 世界 与 之相 应 ( 1一 5 ) ; 以下 是 系列的 十二执 持 ; 用来 说 明 “ 摩耶 ” 理 论 的著 名 的吠檀 多 主题 一一 蛇与 绳 的譬喻也 出现 了 。 但此 书最有趣 的部分是 对与一 定的瑜 伽修习相伴生 的 听觉现象 的描述 。 瑜 伽行 者 以 成就式 (S id d卜a A s a n a) 静 坐听取 的这种声 音 , 使 他对外 面的声 音听而不 闻 , 如 此在 两 周 内可入 第 四 境 ( 31 一 32 ) 。 起 初其 声极 狂暴 ( 如海 洋 、 云 雷 和瀑 ) , 慢 慢 具有 音 乐 的结 构 ( 如 细 鼓 、 铜种和 吹角 ) , 最后 其声变 得更加微 妙 ( 如轻 铃 、 长 笛和蜜蜂 ; 3 一 35 ) 。 瑜 伽行 者努力 去 听取 尽可能 微妙 的声 音 , 只有这样 才能使 其冥想增进 。 最后 瑜伽行 者达到 与无声 的大 梵水乳 交融 的 状 态 , “ 瑜伽 行者 像一位 死者 , 达到 彻底解 脱 。 ” 在这 种状态 里 , “ 其身如 稿木 , 不 复知 寒暑 , 焉 知 苦 与乐 ” ( 5 3一 54 ) 。 不再 听到 任何声 音 。 这 部奥 义书也 表 明了 它起源 的 实验性 质 。 它 可能 是 在专 门研 究 “ 神 秘听力 ” 的瑜伽 圈子 中被创作 出来的 , 他 们是通过 对声 音的冥 思达 到 “ 出神状 态 ” 的 。 但不 应忘记这种状 态只有通 过瑜 伽技术 ( 坐法 、 调 息等等 ) 才能达到 , 而 且它 的终极 目的是 把整 个 宇宙都视 为能发声 的大 神的显 现 。 在 所有后期奥 义书 中 , 《禅定一滴奥义 》在瑜伽 技术细节 和对 其 “ 神秘 ” 的揭露方 面 无疑 都 是 最丰 富的 。 该 书一开 始就说 , 人 的罪 如山积 , 但都可 以通过修禅定瑜 伽来破除 ; 这 反 映出它 的 神 秘和 反信仰的性质 。 与《 圣音一滴奥义 》一样 , 《禅 定一 滴 奥义 》也是 对对 圣 音 “ 口奄 ” ( O M ) 的描 述开始 , 凡求解 脱之人 都必须 冥思此 音与大梵 同一 。 此音 中 的每一个 字母 a( + 叶 m ) 都 有一 种 “ 神秘 ” 的色 彩且 和一位 神相 应 。 调 息等 同于 吠 陀 中的三大 神 : “ 大梵 名 吸气 , 毗湿奴 持 气 , 楼 陀 罗吐 气 ” 。 而瑜 伽行者通 过念诵 “ 口奄 ” 声来达 到调 息的 目的 。 “ 精 妙 ” 的生理 学在这 部 书中得 到特别的发 展 。 “ 心莲 ” 开 八 叶 , 三 十二 丝蕊 ( 2 5 ) 。 调 息具有 特殊 的价值 ; 吸气 必须 通过 三 个 “ 神秘 的 脉 管 ” , 中脉 ( s u s u m n a ) 、 左 脉 ( id a ) 和右 脉 ( p i n g a 一a ) , 吸 气 应 灌 注 于 “ 两 眉 中 间 , ” 它是 “ 鼻根 和 永 生 之 地 ” (4 O ) 。 此 书 还 提 到 四 种 坐 法 , 七 个 脉 轮 ( ca kr a) 和脉 管 (n a id ) 的 两个名 称 。 除此 之外 , 此书 中还 包含 了类 似于 左 道 密教 男女 双 修的性 爱法 术的 因素 , 其基 本 思想是通过 秘密 的性爱实践 达到湿 婆和性力这两 端 的统一 , 使湿 婆与性 力相 和谐 从而超越 一切 的对立 。 在此 我们必须 注意到这 部书 突出 的实践和 密教品格 。 这些 瑜伽 奥义 书特别强调 它们的技能 和实 践 的性质 。 在这 里 , 纯 粹认知 、 关 于绝 对 的论证 再 也不 能作 为唯 一的解 脱之道 居于 首要 位置 ; 在这 里 , 冥想 不再 是达 到 梵我 合 一的 唯一 方法 。 一 3 9
宗教·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2期 它可以通过苦行者的技术和神秘的生理学来亲证,换言之,通过把人的身体视为宇宙,其中“脉 管”和“脉轮”能够唤醒和体验宇宙或神的力量,与之相比,人的静脉、动脉和真正的器官只能起 到次要的作用。信爱、个人崇拜和“精妙的生理学”代替了僵化的仪式崇拜和超验的沉思。解脱 之路将要成为苦行者的天路历程。 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礼、俗仪为其特征,主要 崇拜对象是女神。”①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有独立体系的宗教形态,它只是印度宗教发展到 一定阶段后,在佛教和印度教以及耆那教、民间宗教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神秘主义宗 教文化现象。”②密教的起源至今仍然是晦暗不明的;有的学者追溯到吠陀时期流行的古代崇 拜仪式,而另外一些学者在吠陀以前的古印度文明中发现有密教的因素。由于其历史漫长,教 义和实践复杂多样而且又是一个多派共生的现象,因此很难严格准确地给予定义和概括。大多 数密教派别的中心观念是“性力”,宇宙存在的女性本体、女神。密教修习者在追求解脱的过程 中要得到女神的帮助,这表现在对女神外在崇拜的仪式中,也表现在内在或象征性的仪式中; 不过总的倾向是军陀利尼瑜伽的。这种对女性宇笛本体的再发现导致对人类身体和人体存在 的重新评价,而长期以来在非密教的传统中人体只包含着否定的意义。与印度教中苦行主义、 弃绝世界的派别相对立,密教修习者把身体视为圣殿,作为达到解脱的极有价值的工具;但这 种对身体和以性力为中心仪式的再评价也为神秘主义和巫术大开方便之门。 我们无法知道早期瑜伽行者是否参加了密教修习,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 形成了新的瑜伽派别,包括诃陀瑜伽、赖耶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坦多罗瑜伽(tantric yoga);在 坦多罗瑜伽中男女双修作为达到解脱的手段被接受下来。数论和瑜伽的核心观念一二元论 被密教毫不费力地全盘接受:密教以现象世界的根本二元论为基础来从行动上和意识上把握 现实,现象界的所有能量(包括性能量)和因素都在瑜伽行者的把握之中;追求两极间的统一是 密教的最主要的活动。这种亲证在身、情、知、意方面全面展开而不是去孤立地追求。在密教修 习中有四个概念,第一是所作坦多罗(Kriyatantra),在身密、意密、语密三密中它强调身密,进 行严格的节食、禁欲、崇拜和冥思,第二是行坦多罗(Carya~tantra),第三是瑜伽坦多罗(Yoga -tantra),人们超越个我与神的分离状态,努力追求与神的合一;由“五智”生起最后的专注和 合一状态并使其稳定下来;瑜伽坦多罗还采用了一些内修之术如观想和形象练习等等。第四是 无上瑜伽坦多罗(Anuttarayoga-tantra),在这里修习达到了最高限度,神通力得到发展,修习 者达到了空或本体的境界。 在密教中,人的身体获得了在印度宗教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们完全可以只在圣化的 身体上得到解脱;奥义书和后奥义书的悲观主义和苦行主义被一扫而空;身体不再是痛苦的根 源,而是人们用以战胜死亡的最可靠、最有效的工具;而且由于可以在现世得到解脱,人们必然 尽其所能地养护身体,以享天年;并且健康的身体更有助于瑜伽冥思。无独有偶,这种对人的身 体及其潜能的强调也在河陀瑜伽中得到响应。不过同中有异,两者的区别也值得注意:“(1)身 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作为构成亲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与对生活的全面体验这一要求一 致的,这是所有密教派别的基本立场;(2)人们控制身体是为了使其化为圣体,这是诃陀瑜伽的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印度教”条。 ②吕建福:《中国倍教史,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0·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敬 · 哲 母 南王 研 究 1 9 9 8年第 2期 它 可 以通过苦行者 的技术 和神 秘的生 理学 来亲证 , 换 言之 , 通过把人 的身体视为 宇宙 , 其中 “ 脉 管 ” 和 “ 脉 轮 ” 能够唤 醒和 体验 宇宙或 神的力量 , 与之相 比 , 人 的静脉 、 动脉和 真正 的器官 只 能起 到 次要 的作 用 。 信爱 、 个人 崇拜和“ 精妙 的生理 学 ” 代替 了僵化 的仪 式 崇拜 和超验 的沉思 。 解脱 之 路将要 成为 苦行者的天路历 程 。 密教是 “ 采用秘密仪式教 派 的总称 , 它 以高度组 织化 了的咒 术 、 仪礼 、 俗仪 为其特征 , 主要 崇 拜对 象是女神 。 ” ①它 “ 并不 是 一个 统一 的 、 有独立 体系的宗教形 态 , 它 只是 印度宗 教发展 到 一 定 阶段 后 , 在佛教 和 印度教 以 及省 那教 、 民 间宗教 中出现 的一 种具有 共同特征 的神 秘主 义宗 教 文化 现 象 。 ” ②密教 的起 源至今仍 然是晦 暗不 明 的 ; 有 的学 者追溯 到 吠陀 时期 流 行的古 代崇 拜仪 式 , 而 另外一 些学 者在 吠 陀 以前的 古 印度文 明 中发现 有 密教 的 因素 。 由于其 历 史漫 长 , 教 义和 实践 复杂 多样而 且又 是一个多派 共生 的现象 , 因此 很难严格 准确地 给 予定义 和概 括 。 大 多 数 密教派别 的中心观 念是 “ 性 力 ” , 宇宙 存在 的女性 本体 、 女神 。 密 教修 习者在 追 求解脱的过 程 中要 得到 女 神 的帮助 , 这表现在 对女 神 外在 崇拜 的仪式 中 , 也 表现 在 内在 或象 征性 的仪式 中 ; 不过总 的倾向是 军 陀利尼 瑜伽 的 。 这种对女性宇 宙本 体的再发 现 导致对 人类身体和 人体存 在 的重新评价 , 而 长期以来在非密教 的传统 中人 体只包 含着 否定 的意义 。 与 印度 教 中 苦行 主 义 、 弃绝 世界 的派 别相对立 , 密 教修 习者把身体视为圣殿 , 作 为达到解脱的极 有 价值的工具 ; 但这 种对 身体和 以性力 为中心仪式的再评价也 为神秘主义和 巫 术大开方便之 门 。 我们无 法知道早期瑜伽 行者 是否参 加 了密教 修习 , 但在 以后 的发展 过程 中两者 逐渐 融合 , 形 成 了新的瑜伽派 别 , 包 括诃 陀瑜伽 、 赖耶 瑜伽 、 军陀利 尼瑜 伽 、 坦 多 罗瑜伽 ( t an itr c y og a) ; 在 坦 多罗瑜 伽 中男 女双 修作为达到解脱 的手段 被接受下 来 。 数论和 瑜 伽 的核 心观 念 — 二 元 论 被 密 教毫 不费力地 全盘接受 ; 密教 以现象世界 的根本二 元论为 基础 来从行动 上和 意识上 把握 现实 , 现象界 的所有能 量 (包括性能量 ) 和 因素都在 瑜伽行者的把握之 中 ; 追求两极 间的统一 是 密教 的最 主要 的活动 。 这种亲证在身 、 情 、 知 、 意 方面全 面展 开 而不 是去孤立地 追求 。 在密 教 修 习 中有 四 个概 念 , 第一 是所作坦多 罗 ( rK iy at an t r a) , 在 身密 、 意 密 、 语密 三 密 中它强 调身密 , 进 行 严格的节食 、 禁欲 、 崇拜和 冥 思 。 第二 是行坦 多 罗 (C ar ya 一 t an t r a) 。 第三 是瑜 伽坦多 罗 (丫。 g a 一 at nt ar ) , 人 们超越个我 与神的分离状态 , 努力追求与神 的合 一 ; 由 “ 五智 ” 生 起最后 的专 注 和 合一状态并使其稳定下来 ; 瑜伽坦 多 罗还 采用 了一 些 内修之术如观想和形 象练 习等等 。 第四 是 无上瑜 伽坦多 罗 ( A un t t ar ay og a 一 t an t r a) , 在 这里修习达到 了最 高限 度 , 神通 力 得到 发展 , 修习 者 达到 了空 或本体的境 界 。 在 密教 中 , 人 的身体获得 了在 印度宗 教史 上前所未有 的重要 性 , 人 们完全可 以只在圣 化的 身 体上 得到解 脱 ; 奥义 书和后 奥义 书 的悲观主 义和 苦行主 义被 一扫 而空 ; 身体不 再是痛苦 的根 源 , 而是 人 们用 以战胜死亡 的最可 靠 、 最 有效 的工具 ; 而且 由于 可以 在现世 得到 解脱 , 人 们必 然 尽 其所 能地养护身体 , 以享天年 ; 并且健康的身体更有助 于瑜伽 冥 思 。 无独 有偶 , 这种对人 的 身 体及 其潜能的强调也在诃 陀瑜伽 中得 到 响应 。 不过同 中有异 , 两 者的 区别也值得 注意 : “ ( 1) 身 体 之所以重 要是 因为它作 为 构成亲 证不可 分割 的一 部分 , 是与对生 活 的全面 体验这一 要 求一 致的 , 这是所有密 教派 别的基本立 场 ; (2 ) 人 们控制身体是 为 了使其化为圣 体 , 这是诃陀瑜 伽 的 ① ② 《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 印度教 ” 条 。 吕建福 : 《中国密教史》 , 第 3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 9 9 5年
南亚研究 1998年第2期 宗救·哲学 立场;当然这样的控制首先要以对身体各个器官及其功能的准确认识为基础。”① 诃陀瑜伽是“震耳派”(Kanphata sect)所特有一种瑜伽,当然它也指旨在通过身体的改善 而达到解脱的许多教义和实践,此外它也代表着波及全印的密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接受了来 自湿婆派(Shaivism)、性力派(Shaktism,以军陀利尼教义形式)、不二论吠檀多甚至佛教中金 刚乘(Vajrayana)的影响;也与“(内在)声音的修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诃陀瑜伽的创立者 是最广为人知的祖师古罗俱商那特(Goraksanatha),公元九、十世纪人。由于在他身上附加了 过多的神话和荒诞不经的传说,关于他的真实历史我们所知甚少;他是极重修炼身体的那特派 (Natha sect)成员之一。现已不存于世的《诃陀瑜伽》一书据称是他的作品,另外流传至今的 《护牛颂》(Goraksa Sataka)也是他的作品。以后的诃陀瑜伽经典或称是源于他的作品,或托名 于他.该派的大量经论中只有三部为今日所重:(1)《诃陀瑜伽灯论》(Hathayogapradipika),其 作者是生活于十四世纪中期的尸伐陀摩罗摩(Svatmarama);(2)《俱兰陀本集》(Gheranda Sanhita),是《诃陀瑜伽灯论》的仿制品,作于十七世纪后期;(3)《湿婆本集》,作于十七世纪末 十八世纪初,具有浓厚的吠檀多色彩。 “诃陀”一词具有深奥的意义,“诃”和“陀”分别代表微观宇宙的“太阳”和“月亮”,“瑜伽”是 二者的合一,诃陀瑜伽常与王瑜伽(钵颠周梨的八支,上述的古典瑜伽)形成对照,当然这种对 比只是由识比丘(Vijnana Bhikshu)第一次提出,起初诃陀瑜伽包括了王瑜伽的高级阶段:执 持、禅定和三昧;后来在《俱兰陀本集》(1·1)、《诃陀瑜咖灯论》和《湿婆本集》(5·181)中,河陀瑜 伽成了通达王瑜伽的阶梯。诃陀瑜伽并不只是追求超验体验,它的目标是把身体修炼为终极解 脱的工具。化身被认为是真正的优势,解脱是身体的反应。诃陀瑜伽行者是通过修炼出无疾病、 无普通人体的限制的瑜伽之体来达到解脱。瑜伽之体据说拥有超感觉和超出一般人的能力:根 据《瑜伽顶奥义》(Yoga-Shikha-Upanisad,1·l34),诃陀瑜伽可以去除由过失导致的迟钝或 不净,这是瑜伽成就的第二级,第一级是消灭一切疾病,当“月亮”喷洒“永恒的甘露”,而身体变 得年轻且获得许多神通异能时,就达到瑜咖成就的第三级。 河陀瑜伽重视身体修炼,因此在净身、坐法和调息等瑜伽技术方面有很多发明;总的来说 诃陀瑜伽接受了钵颠阔梨的八支,只是在某些方面大大地发展了,在《瑜伽真性奥义》(24)中, 诃陀瑜伽行法有二十支,前八支与古典瑜伽咖的八法一致,诃陀瑜伽给子预备阶段的净身以相当 的重要性,六种净身方法是:净胃术(Dhauti)、净肠术(Basti)、净鼻术(Neti)、净目术 (Trataka)、净腹术(Nauli)、净脑术(Kapala Bhati),前二种是最常用的,净胃术是把长长的湿 布吞人胃中,它可以吸收肠道中的不洁之物。净肠术是靠肛门的吸力来完成对大肠和直肠的清 洗。净鼻术是把一长约23厘米的布条塞入一个鼻孔,然后从嘴里拉出来,再从另一个鼻孔进行 一次。净目术是目不转睛地地盯视一个物体直到眼睛流泪,净腹术是一种滚动腹部肌肉的方 法。净脑术用以清醒脑部,快速地通过鼻子吸气,然后尽力吐气。河陀瑜伽的经典一再强调这些 净身法对修行者的健康具有重大作用,可以防止胃部、肝脏等等的感染。 河陀瑜伽的坐法也比古典瑜伽大大地增多了,在《俱兰陀本集》中描述了三十二种坐法,在 《河陀瑜伽灯论》中提到十五种,《湿婆本集》提及八十四种,但只讨论了其中的四种。 根据诃陀瑜伽的观点,人体是由许多脉管和脉轮构成的,人的生命气息通过脉管进行环 D M.Eliade,Yoga:Inumortality and Freedomt.p.228,Princeton,1973. ·41·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1 9 9 8年第 2期 宗 敬 · 哲 学 立场 ; 当然这样的控制 首先要 以 对身 体各个 器官及其 功能 的准确认识为基 础 。 ” ① 诃 陀瑜伽是 “ 震耳派 ” K( na p ha at s ec )t 所特 有一种 瑜伽 , 当然 它也 指 旨在通过 身体 的 改善 而达 到解脱 的许多教 义和 实践 , 此外 它也代 表着波 及全 印的密教 的一个 重要方面 ; 它接受 了来 自湿婆派 ( S h ia vi s m ) 、 性 力派 (S h a ikt s m , 以军 陀 利尼教 义形 式 ) 、 不二 论吠檀 多 甚 至佛 教 中金 刚 乘 V( aj ar y a n a) 的影响 ; 也 与 “ ( 内在 ) 声 音的修习 ” 有着极其密 切 的关 系 。 诃陀瑜 伽 的创 立者 是 最广 为人 知的祖 师古罗俱商那特 ( G or a k s an at ha ) , 公 元 九 、 十世纪 人 。 由于 在 他身上 附加 了 过 多的神话 和荒诞不经 的传说 , 关 于 他的真实历 史我 们所 知甚 少 ; 他是 极重 修炼 身体 的那特 派 ( N at ha se ct ) 成员 之 一 。 现 已 不 存于 世 的《诃 陀瑜伽 》一书 据 称 是他 的 作 品 , 另 外流 传 至 今的 《 护牛颂 》 ( G or ak sa S at ak a) 也 是他 的作 品 。 以 后的诃陀瑜伽 经典或 称是源 于他 的作 品 , 或托 名 于 他 。 该派 的大 量经 论 中只有三 部为今 日所 重 : ( 1 ) 《诃陀瑜伽 灯论 》 (H at ha yo g aP ar dj iP ka ) , 其 作 者 是 生 活 于 十四 世 纪 中期 的尸 伐陀 摩罗 摩 ( S v at m ar a m a) ; ( 2 ) 《 俱 兰 陀 本 集 》 ( G h er a dn a S an hit a) , 是 《诃陀瑜 伽灯论 》的仿制 品 , 作 于十 七世 纪后 期 ; ( 3 )( 湿婆 本 集 》 , 作于 十七世 纪 末 十八世 纪初 , 具 有浓厚 的吠檀 多色彩 。 “ 诃陀 ” 一词 具有深 奥 的意义 , “ 诃 ” 和 “ 陀 ” 分别代 表微观 宇宙 的 “ 太 阳 ” 和 “ 月亮 ” , “ 瑜伽 ” 是 二者 的合一 。 诃 陀瑜伽 常与王瑜 伽 (钵颠 阁梨 的八支 , 上述 的古 典瑜 伽 ) 形 成对 照 , 当 然这种 对 比只是 由识 比丘 V( i l n an a B hi k s h u) 第一 次提 出 。 起 初诃陀 瑜伽 包 括 了 王瑜 伽 的 高级 阶段 : 执 持 、 禅定和三 昧 ; 后 来在《俱兰 陀本 集 》 ( 1 · 1 ) 、 《诃陀瑜伽灯论 》和《 湿婆本 集 》 ( 5 · 1 8 1) 中 , 诃陀瑜 伽成 了通达 王瑜伽 的阶梯 。 诃 陀瑜伽 并不 只是追求 超验体验 , 它 的 目标 是把 身体修炼为终 极解 脱 的工具 。 化 身被认为是真 正 的优 势 , 解脱 是身体 的反应 。 诃陀瑜 伽行者 是通过 修炼 出无疾 病 、 无普 通人体 的限制 的瑜伽 之体来达 到解 脱 。 瑜伽 之体据说 拥有超 感觉 和超 出一般 人的能 力 ; 根 据 《瑜伽 顶 奥义 》 (Y 。 g a 一 S hi hk a 一 Up an i sa d , 1 · 1料 ) , 诃陀瑜 伽可 以 去除 由过 失导 致 的迟钝 或 不 净 , 这是 瑜伽成 就 的第 二级 , 第一级是 消灭一切疾 病 , 当 “ 月 亮 ” 喷洒 “ 永恒 的甘露 ” , 而 身体变 得 年轻 且获得许 多神通 异能 时 , 就达到瑜 伽成就 的第三级 。 诃陀瑜伽重 视身 体修 炼 , 因此在 净身 、 坐法和 调息 等瑜 伽技 术方 面 有很 多发 明 ; 总 的来说 诃陀瑜 伽接受 了钵 颠 阁梨 的八 支 , 只是在 某些 方面大 大地发 展 了 。 在 《瑜 伽真 性奥 义 》 ( 2 4) 中 , 诃 陀瑜伽行 法有二 十支 , 前八支与古典瑜 伽 的八 法一致 。诃 陀瑜 伽给予 预备阶段 的净身 以相 当 的 重 要 性 , 六 种 净 身 方 法 是 : 净 胃 术 ( o h au it ) 、 净 肠 术 ( B as it ) 、 净 鼻 术 ( N et i ) 、 净 目术 ( -l r a t a k a ) 、 净腹 术 ( N a u li ) 、 净脑 术 ( K a p a l a 日h a t i ) 。 前二 种是 最 常用 的 。 净 胃术是把 长 长 的湿 布吞人 胃中 , 它 可 以 吸收肠道中的不 洁之物 。 净肠术是 靠肛 门的 吸力来完 成对大 肠和 直肠 的清 洗 。 净 鼻术 是把 一长约 23 厘米 的布 条塞入 一个 鼻孔 , 然后 从 嘴里拉 出来 , 再 从 另一个 鼻 孔进 行 一次 。 净 目术 是 目不转 睛地地 盯视 一个 物 体直 到 眼 睛流泪 。 净 腹术是 一 种滚 动腹 部 肌 肉的 方 法 。 净 脑术用 以 清醒 脑部 , 快 速地通过 鼻子 吸气 , 然 后尽力 吐气 。 诃陀瑜伽 的经典 一再 强调这 些 净身法 对修行 者的 健康具有 重大作 用 , 可 以 防止 胃部 、 肝脏 等等的感 染 。 诃陀瑜伽 的坐 法也 比古 典瑜伽 大大地增 多 了 , 在《俱兰 陀本集 》 中描 述 了三 十二 种坐法 , 在 《诃陀瑜 伽灯论 》中提 到十五 种 , 《湿 婆本 集》提及八 十四 种 , 但只讨论 了其中 的四 种 。 根 据 诃 陀瑜伽 的观 点 , 人 体是 由许 多脉管 和脉 轮构 成 的 , 人 的生命 气 息 通过 脉 管进 行 环 ① M . E li a d e , Y o g a : I 刀: m o rt a l iyt a ,: d F r e e d o m , p . 2 2 8 , P r i n e e t o n , 19 7 3
宋款·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2期 流,而宇宙的能量却潜伏在脉轮里。人体中有许多脉管,《诃陀瑜伽灯论》认为有72000根,其中 72根较重要,而有名字的只有十四根;这中间最重要的、在所有瑜伽技术中起关键作用的只有 三根:伊达(ida)、宾加拉(pinala)和苏舒姆那(susumna);苏舒姆那即中脉,从脊柱的基座直至 头顶,像一根直而空的管子,它的上下端口都是张开的,但在不洁净的情况下中脉的底部是封 闭的,因为这里有一条睡着的军陀利尼蛇堵塞了那个进口。中脉是最重要的脉管。中脉左、右两 边的通道即为伊达(即左脉)和宾加拉(即右脉),左脉也叫月亮脉,右脉也叫太阳脉:左脉从左 鼻孔开始,右脉从右鼻孔开始,这两条通道接着通向两眉之间中点靠后的眉心轮(ajna ckra);这左右脉从此又沿着中脉互相交错而下(丙者在各脉轮处相交),最后向内和向下通入 中脉底部开口,沿着中脉,从基座到顶端分布着不同的脉管交汇点,横向辐射出多条支脉,有如 车轮,因此叫脉轮,各轮形状、支脉数各不相同,分别为各种气及“七大元素”的中心点;各轮均 为莲花形,莲瓣数目不等,莲心及莲瓣上有梵文咒字,为该轮震动之音。人体中总共有七个重要 的脉轮:(I)脊根轮(muladhara cakra)位于肛门与生殖器之间的脊柱底部,是一朵四瓣的红莲 花,其中是一个黄色正方形,象征地元素;正方形中间是一个倒立的三角形,象征会阴(yoi); 三角形中间是一个自在林伽(svayambhu-linga),其头像宝石一样耀眼夺目,如闪电般明亮的 军陀利尼像蛇一样围绕林伽缠了八圈,睡着的军陀利尼用口或头堵住林伽的口,这样它就阻塞 了梵门(brahmadvara)和通往中脉的路。脊根轮与物质的粘合力、惯性、声音的产生、嗅觉、下 气(apana)、因陀罗神等相关。(2)生殖脉轮(svadhisthana cakra),是第二个气轮,位于男性生 殖器的根部,一朵有六个朱红色花瓣的莲花,莲花中间是与伐楼那神(Varuna)神秘相关的半 个银色月亮,月亮中间是大神眦湿奴和女神拉基尼(Rakini);此轮与水元素、白色、气息 (prana)、味觉和手等等相关。(3)脐轮(manipura cakra),在肚脐的位置,一朵十个蓝色花瓣的 莲花,中为三角形,其中端坐着大神楼陀罗(Rudrā)和女神拉基尼,此轮与火元素、太阳、视觉、 平行气(samana)等等相关。(4)心轮(anahata caki'a),在心脏处,十二瓣血红色莲花,中间为一 正一反两个三角形交错,其中为一个金三角围住一闪亮的林伽;两个三角形之上是皮那基 (Pinaki)大神和卡基尼(Kakini)女神;此轮与风元素、触觉、男性生殖器等等相关。(5)喉轮 (visuddha cakra),位于喉部,烟紫色的十六瓣莲花,在莲花内有一孤形蓝色区域,其中心是一 个白色的圆,里边有-一头大象;此轮与白色、空(akasa)、声音、皮肤相关。(6)眉心轮(ajna caka),位于两眉之间的中心,又称“第三只眼轮”,只有两瓣的白莲花,在其中一个倒立的三角 形内有一个林伽加和性力的形象,最高湿婆(Paramasiva)与女神哈基尼(Hakini)为其主人,女神 六面六臂端坐白莲花之上;此轮为“识大”的中点,主司意识。(7)顶轮(sahasrara cakra),位于 头顶,千瓣莲花,它的中心是满月,围住一个三角形;正是在这里湿婆和性力达到彻底的统一, 这里是中脉的最高点,是军陀利尼穿过六轮之后所抵达的最后目的地;不过顶轮不再属于身 体,它已超越了身体的层面。 调息是诃陀瑜伽中一项主要的技术,通过它可唤醒“蛇力(kundalini-sakti)使之进入中 脉,开始向头顶上行;在河陀瑜伽中调息法主要有三种:入息(puraka)、出息(recaka)和持气 (kumbhaka);入息就是把气息吸入身体;出息就是呼气;持气就是蓄气不呼或闭气不吸;根据 持气之后是否需要入息和出息又把持气分为共持(sahita)和独持(kevala),共持需要入息和出 息,独持反之,共持的作用是把“蛇力”引入中脉,而独持则是促使“蛇力”沿着中脉上行至顶轮 的主要方法,持气法主要有八种:穿日法(surya-bhedana)、喉呼吸法(ujjayi)、悉他卡里 ·42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宗教 · 哲母 南亚 研 究 1 9 9 8年第 2期 流 , 而 宇宙 的能 量却潜伏在脉轮 里 。 人体中有许多 脉管 , 《诃 陀瑜 伽灯论 》认为 有 7 2 0 0 0 根 , 其中 7 2根较重 要 , 而有 名字 的 只有十四 根 ; 这中 间最 重要 的 、 在 所有 瑜伽 技 术中起关键作 用 的只 有 三 根 : 伊达 ( i d a ) 、 宾 加 拉 ( P i n a l a ) 和 苏舒姆那 ( s u s u m n a ) ; 苏舒姆那即 中脉 , 从脊柱 的基座 直 至 头顶 , 像 一根直而 空 的管子 , 它 的上下 端 口 都是 张 开 的 , 但在不 洁净的情况 下 中脉的底 部 是 封 闭 的 , 因为 这里有一条 睡着 的军 陀利 尼蛇堵塞了那个进 口 。 中脉是最 重要 的脉管 。 中脉左 、 右两 边 的通 道即为伊达 ( 即左脉 ) 和 宾加 拉 ( 即右脉 ) , 左脉也 叫月亮 脉 , 右脉 也叫太 阳脉 ; 左 脉 从左 鼻 孔 开 始 , 右 脉 从右 鼻孔 开 始 , 这两 条通 道接 着 通 向 两 眉 之 间 中点 靠 后 的 眉 心 轮 a( ian ca kr a) ; 这左右 脉从 此又沿 着 中脉互相 交错而下 ( 商者 在各脉 轮处 相交 ) , 最 后 向 内和 向下通入 中脉底部 开 口 。 沿着 中脉 , 从基 座到顶 端分 布着 不 同的脉管交 汇 点 , 横向辐射 出 多条支脉 , 有 如 车 轮 , 因此 叫脉 轮 ; 各轮形 状 、 支脉 数各 不相 同 , 分 别 为各种气及 “ 七大元 素 ” 的中心 点 ; 各轮均 为莲花形 , 莲瓣数 目不等 , 莲心 及莲瓣上有梵文 咒字 , 为该轮震动之音 。 人体中总共有七 个重要 的脉 轮 : ( 1) 脊根轮 ( m ul a hd ar a ca k ar ) 位于 肛门与生 殖器 之 间的脊柱底 部 , 是一 朵 四瓣的红 莲 花 , 其 中是 一 个黄 色 正方形 , 象 征 地元 素 ; 正方形 中 间是一 个倒 立 的三 角形 , 象 征 会 阴 ( y o in ) ; 三 角形 中间是 一个 自在林伽 ( vs a ya m b hu 一 inI g a) , 其 头像 宝石 一样 耀 眼夺 目 , 如 闪 电般明亮 的 军 陀利尼 像蛇一样 围绕林 伽缠 了八圈 , 睡着 的军 陀利尼 用 口 或头堵 住林伽 的 口 , 这样 它就阻塞 了梵门 b( r ha m a d va r a) 和 通往 中脉 的路 。 脊根轮与物 质 的粘合力 、 惯 性 、 声音的产生 、 嗅 觉 、 下 气 ( a p a n a ) 、 因陀 罗神等相关 。 ( 2 ) 生 殖脉轮 ( s v a d h i s t h a n a e a k r a ) , 是 第二 个气轮 , 位于 男性生 殖 器的根部 , 一 朵有六个朱 红 色 花瓣的莲花 , 莲花 中 间是与伐楼 那神 ( V ar un a) 神秘相 关的 半 个银 色 月 亮 , 月 亮 中 间是 大 神毗 湿 奴 和 女 神拉 基 尼 ( Ra ik in ) ; 此 轮 与 水 元 素 、 白色 、 气 息 ( p r a n a ) 、 味觉 和手 等 等相关 。 ( 3 ) 脐轮 (m a n i p u r a e a k r a ) , 在肚 脐 的位 置 , 一朵十个蓝 色 花瓣 的 莲花 , 中为 三角形 , 其中端坐着 大神楼陀罗 ( R u d r a) 和 女 神拉 基 尼 , 此 轮 与火 元 素 、 太 阳 、 视觉 、 平行 气 ( s a m a n a ) 等等相关 。 ( 4 ) 心轮 ( a n a h a t a e a k .妞 ) , 在心 脏处 , 十二 瓣血红色莲花 , 中间为一 正 一 反 两 个 三 角 形 交 错 , 其 中为 一 个 金 三 角 围住一 闪亮 的林伽 ; 两个三 角形 之上 是 皮 那 基 (P in a k i ) 大 神 和 卡基 尼 ( K ak in ) 女 神 ; 此 轮 与 风 元 素 、 触 觉 、 男 性 生 殖 器 等等相 关 。 ( 5) 喉 轮 ( vi s u d d h a c a kr a ) , 位 于喉 部 , 烟 紫色 的 十六瓣 莲花 , 在 莲花 内有 一弧形 蓝色 区 域 , 其中 心是一 个 白色 的 圆 , 里边 有 一 头 大 象 ; 此 轮 与 白色 、 空 ( ak as a) 、 声 音 、 皮 肤 相 关 。 ( 6) 眉 心 轮 a( Ian ca kr a) , 位于两 眉之 间 的中心 , 又 称 “ 第三 只眼轮 ” , 只有 两瓣的 白莲花 , 在其 中一 个倒 立 的三 角 形 内有一 个林伽和性 力的形 象 , 最 高湿婆 (P ar a m as iva ) 与女神 哈基 尼 (H ak 而 ) 为其主 人 , 女 神 六 面六臂 端坐 白莲花 之上 ; 此轮 为 “ 识大 ” 的 中点 , 主司 意识 。 ( 7) 顶 轮 (sa h as r ar a ca k r a) , 位 于 头 顶 , 千瓣莲花 , 它 的中心 是满 月 , 围住 一个三 角 形 ; 正是在这里 湿婆和性力达 到彻底 的统 一 , 这里是 中脉 的最 高点 , 是军 陀利 尼穿 过六 轮 之 后所抵达 的最 后 目的地 ; 不 过顶 轮不 再属 于 身 体 , 它 已 超越了身体的层面 。 调息是诃陀瑜 伽 中 一 项主要 的技 术 , 通过它 可 唤 醒 “ 蛇 力 ( k u n d ial in 一 sa ikt ) 使 之 进入 中 脉 , 开 始 向头 顶 上行 ; 在 诃陀瑜 伽 中调 息法 主要 有三 种 : 入息 ( p ur ak a) 、 出 息 (r ec ak a) 和 持 气 ( ku m b h a k a) ; 入 息就是把气 息吸入身体 ; 出 息就是呼气 ; 持气就是 蓄气不 呼 或闭气 不 吸 ; 根 据 持 气之后 是 否需要 入 息和 出息又把持气分为共持 、 sa hit a) 和独持 ( ke va la ) 。 共持需要入 息和 出 息 , 独持 反之 ; 共持 的作用是把 “ 蛇力 ” 引入 中脉 , 而 独持 则是促 使 “ 蛇力 ” 沿 着 中脉 上行至 顶 轮 的主 要 方 法 。 持 气 法 主 要 有 八 种 : 穿 日 法 ( su r ya 一 匕he d an a) 、 喉 呼 吸 法 u( liay i ) 、 悉他 卡 里 。 4 2 ·
南亚研究 1998年第2期 宗教·哲学 (sitkari)、清凉悬息(sitali)、风箱式(bhastrika)、蜜蜂式(bhramari)、昏眩式(murcha)和飘浮式 (plavini)。 “般达”(bandha)和“木德拉”(mudra)都是为控制和调节体内气息的流动而设计的。对气 息的调节是所有诃陀瑜伽派别的基本行法。“般达”的目的和用途是要把生命气息约束在身体 的某些部分之内,因此它常被译为“结”或者“收缩”,也常列在“木德拉”标题之下。有三种“般 达”:根本收缩法(muan-bandha)、向上收缩法(uddiyana-bandha)和咽喉收缩法(jalandhara -bandha)。“木德拉”常译为“印”,系河陀瑜伽中常用的一些姿势,其目的是为了清除中脉中的 堵塞物,唤醒睡在中脉底部入口处的“军陀利尼”蛇。在《诃陀瑜伽灯论》中提到了十种“木德 拉”,:大身印(maha-mudra)、大穿身印(mahavedha)、舌抵后腭身印(khecari-mudra)、向上 收缩法uddiyana-bandha)、根本收缩法(mula-bandha)、咽喉收缩法(jalandhara-bandha)、,倒行身 印(viparita-karani-mudra)、性能量运行身印(vajroli-mudra)、萨哈乔利身印(sahajoli- mudra)、阿摩罗利身印(amaroli-mudra)和唤起蛇力身印(shakti-calana-mudra)。 “蛇力”这种神秘的身心力量是诃陀瑜伽和密教思想修行的中心。它们认为:人体是个小宇 宙,它真实地反映了大字宙的基本结构,军陀利尼被想象为宇宙阴极在人体上的体现;人体的 神圣力量被认为一方面体现在军陀利尼中,另一方面体现在生命气息中;军陀利尼被看作是精 神修炼过程中更为基本的潜能.经过调节之后而集聚起来的生命气息将冲击蛇力并使之沿着 中脉上行。军陀利尼被想象为如百万太阳般耀眼,潜伏于人体中的脊根轮处;这条潜戴的蛇堵 住了中脉的下面的入口,诃陀瑜伽的任务就是让蛰伏的蛇醒来并上行至人体的顶轮、湿婆之所 在。湿婆大神和性力女神的合一正是诃陀瑜伽的最后目标。 后古典瑜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身体的修习成为核心,通过身体的修习可以直接达到解 脱;另外就是瑜伽与佛教、印度教合流,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 我不分;这突出表现在密教上。再者是在古典瑜伽的基础上以《瑜伽经》为中心出现派别林立的 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王瑜伽、河陀瑜伽、智瑜伽(Jnana Yoga)、坦多罗瑜伽、业输伽、赖耶 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和奉爱瑜伽(Bhakti Yoga),任这一时期,印度瑜伽开始向域外传播,公元 七至十世纪传入波斯,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和西藏也开始出现各种瑜伽派别并有重要发展。 五、近现代瑜伽 近现代瑜伽是指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今这一时期的瑜伽,在这一时期内,印度瑜伽传入西 方并得到蓬勃发展。印度瑜伽是随着从英国殖民地归回欧洲大陆的官员、士兵、旅行者和学者 进入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自此开始了印度语言和哲学的研究。德国哲学家史勒格尔 (Schlegal)的梵文老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早在18l4年就在苏格兰传授 瑜伽了,保罗·杜森(Paul Deussen)也已开始从事印度吠檀多哲学研究。 把瑜伽传入西方贡献最大者首推“罗摩克里希那教会”(Ramakrishna Mission);罗摩克里 希那(1836-1886)生于孟加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家庭,十七岁时便有了第一次见神体验并一再 沉入出神状态,在高度迷狂的状态中终其一生。以后他成了加尔各答时母庙的祭司,他只是沉 醉于神的化身的时母之中以致于未能很好地尽职,因此不得不离开时母庙遁入森林成为苦行 者。一位名叫瑜哥史瓦瑞(Yogeshiwari)的尼姑教他瑜伽和密教哲学,因此他的学说既有瑜伽 成分又有密教成分。另一位苦行僧多塔布利(Toiapuri)教给他不二论吠檀多和“无形三昧” ·43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1 9 9 8年 第 2期 宗教 · 哲 母 ( s i tk a r i) 、 清 凉悬 息 ( s i t a li ) 、 风箱 式 ( b h a s t r ik a ) 、 蜜蜂式 ( b h r a m a r i ) 、 昏眩式 (m u r e h a )和 飘 浮式 (P I a v i n i ) 。 “ 般 达 ” ( b a n d h )a 和 “ 木德拉 ” (m ud ar )都是 为控 制和调节 体内气 息的流动 而设 计的 。 对 气 息的调 节是所有诃 陀瑜伽 派别的基 本行法 。 “ 般达 ” 的 目的和 用途是要把生 命气息 约 束在 身体 的 某些部分之 内 , 因此 它常被译 为 “ 结 ” 或者 “ 收 缩 ” , 也常列在 “ 木德 拉 ” 标题之 下 。 有三 种 “ 般 达 ” : 根本 收缩法 ( m u 一a n 一 b a n d h a ) 、 向上收 缩法 ( u d d i y a n a 一 b a n d h a ) 和 咽喉收 缩法 ( j a 一a n d h a r a 一 ba n必a) 。 “ 木 德拉 ” 常 译为 “ 印 ” , 系诃陀瑜伽 中常用 的一些 姿势 , 其 目的是 为 了清 除中脉 中 的 堵 塞物 , 唤 醒 睡 在 中脉底 部 入 口 处 的 “ 军 陀利 尼 ” 蛇 。 在 《诃陀瑜 伽 灯 论 》中 提到 了 十种 “ 木德 拉 ” , : 大身印 ( m a h a 一 m u d r a ) 、 大穿身印 ( m a h a v e d h a ) 、 舌抵 后愕 身印 (k h e e a r i 一 m u d r a ) 、 向上 收缩法 u( d d i y a n a 一 b a n d h a ) 、 根本收缩法 m( u la 一 b a n d h a ) 、 咽喉收缩法 (j a l a n d h a r a 一 b a n d h a ) 、 倒行身 印 ( v ip a r it a 一 k a r a n i 一 m u d r a ) 、 性 能 量 运 行 身印 ( v a j r o li 一 m u d r a ) 、 萨 哈 乔 利 身 印 ( s a h a j o li - m u d r a ) 、 阿 摩罗利身印 ( a m a r o li 一 m u d r a ) 和唤起 蛇力身印 ( s h a k t i 一 e a l a n a 一 m u d r a ) 。 “ 蛇力 ” 这种神 秘 的身心力量 是诃陀瑜伽和 密教 思想修行 的中心 。 它 们认为 : 人 体是 个小宇 宙 , 它真 实地 反映 了大宇 宙的基本结构 , 军 陀利 尼被想 象 为宇宙 阴极 在 人体上 的体现 ; 人体的 神圣 力量被 认为一 方面体现在军 陀利尼 中 , 另一 方面体现在 生命气息中 ; 军 陀利 尼被看 作是精 神修炼过程 中更为 基本的潜能 。 经过 调节 之后而 集聚起 来 的生命气 息将冲击 蛇 力并 使之 沿 着 中脉上行 。 军 陀利 尼被想象 为 如百万太 阳般 耀 眼 , 潜伏 于人 体 中的脊 根 轮处 ; 这条 潜 威 的蛇堵 住 了 中脉 的下面 的入 口 。诃陀瑜 伽的任务 就是让蛰伏 的蛇醒 来并上行 至人 体的顶 轮 、 湿婆之 所 在 。 湿婆大神和性 力女神 的合一正是诃陀瑜伽 的最后 目标 。 后 古典瑜 伽的 一个重 要 的特点是 身体的修习成 为核 心 , 通 过身体的修习可 以直 接达 到解 脱 ; 另外 就是瑜 伽 与佛教 、 印度 教合 流 , 三 者之 间互相 影 响 , 互相 融 合 , 你 中有 我 , 我 中有 你 , 你 我不分 ; 这突 出表现在 密教上 。 再者是在 古典瑜伽的基 础上 以《瑜伽 经 》为 中心 出现派 别林立 的 现 象 , 在这 一时期 出现 了王瑜 伽 、 诃 陀瑜 伽 、 智瑜 伽 ( J n a an 丫。 g a) 、 坦 多 罗瑜 伽 、 业 瑜 伽 、 赖耶 瑜伽 、 军 陀利尼瑜伽 和 奉爱瑜伽 (B ha kt i 丫。 g a) 。 在这 一 时期 , 印度瑜伽开 始 向域 外传播 , 公 元 七 至十世纪 传入 波斯 , 与此 同时 , 中国内地和西 藏也 开始出现 各种瑜伽 派别并有重要 发展 。 五 、 近现代瑜伽 近 现代瑜 伽是 指从十九 世纪 中后期至今这一时 期的瑜 伽 , 在这一时 期 内 , 印度瑜 伽 传入 西 方并 得到 蓬勃发 展 。 印度瑜 伽是随 着从英 国殖 民地 归 回 欧洲 大陆的官 员 、 士兵 、 旅 行者 和学 者 进 入英 国 乃 至整 个 欧 洲 大陆的 , 自此开 始 了印度语 言 和哲 学 的研究 。 德 国哲 学 家 史 勒 格 尔 ( S e h l e g a l ) 的梵文老师 亚历 山大 · 汉密 尔顿 ( A le x a n d e r Ha m i lt o n ) 早在 1 8 14年就 在 苏 格兰 传授 瑜伽 了 ; 保 罗 · 杜森印 a u ! O eu s se n) 也 已 开始从 事印度 吠檀多哲 学研 究 。 把瑜 伽传 入西方 贡献 最大者 首 推 “ 罗摩克 里希那 教会 ” ( R a m a k r i s h n a M i s s i o n ) ; 罗摩 克里 希那 ( 1 83 6一 1 8 8 6) 生于孟 加拉 一个贫穷 的婆 罗门家庭 , 十七 岁时便有 了第一次 见神体 验并 一再 沉入 出神 状态 , 在 高度 迷狂 的状 态 中终 其一生 。 以后 他成 了加 尔各答 时母 庙 的祭 司 , 他 只是 沉 醉于 神的 化身的时母 之 中以 致于 未能很 好地 尽职 , 因此 不得 不离开时母庙遁入 森林成为苦行 者 。 一位名叫瑜哥 史瓦 瑞 (丫。 g e s hi w ar i) 的 尼姑教 他瑜 伽和 密教 哲学 , 因此 他的学说 既有瑜 伽 成分又 有 密教 成 分 。 另一 位 苦 行 僧 多 塔 布 利 (T 。 La uP ir ) 教 给 他 不 二论 吠 檀 多 和 “ 无形 三 昧 ” · 4 3 ·
宗散·哲学 南亚研宪 1998年第2期 (nirvikalpa-samadhi)的修习。从l866年起他开始研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他想在自已身上体 现出各种宗教的真义,达到一切信仰的本质统一,坚信殊途同归。由于他是文盲,因此没有著 述,他的谈话被后人整理出版。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l863-1902)是罗摩克里希那最出色、最有名的 弟子,他十八岁时第一次与罗摩克里希那相遇,两年后入了他的修道院,1886年老师去世不久, 他便退隐了。1893年,他出席了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之后游历各地,宣扬印度文化, 由此获得极大声誉。同年在芝加哥建立吠檀多学会,随后也在其它主要城市相继建立该会。 1895年访问英国,他的关于吠檀多和一切信仰统一的演讲吸引了无数听众;1897年返回印度, 将罗摩克里希那学会发展成为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现在它的分会已遍及世界,为印度思想在世 界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严格按照吠檀多不二论的观点解释瑜伽,分别论述了四种瑜伽 道路:“王瑜如”、“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爱瑜伽”。它们只是实现同一目的的不同方式而已, 彼此并不互相排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冥想它们、亲证它们直到它们成为我们的整个 生活。 另一个注定要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是印度现代哲学家奥罗宾多(1872-1950)。他出生于加尔 各答,最初在大吉岭的一个基督教修道学校受教,后在圣保罗学校和剑桥大学学习语言。1893 年返回印度并在巴洛达土邦政府任职,后由于积极参加“自由印度运动”于1908年被捕入狱。为 逃避英国统治者,他移居法属殖民地本地治里,在这里深入学习梵文和修习瑜伽,并创办了一 所修道院。这所修道院愈来愈大以致于扩展至整个城市。后来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又建了一所壮 观的新修道院即奥罗宾多修道院。他把他的基本思想称为“整体瑜伽”(purna-yoga)。他宣称 它已包括了前此出现的所有瑜伽,现在它为人类准备下一次巨大的飞跃,这就是迎接整个人类 神圣化的超心时代的来临。瑜伽的修习可使一切人加快精神进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修习我们 可上升至梵;当我们上升时,梵下降,这是梵的本质:当这两种力量相遇时,神圣智者便产生了, 这就是人类的未来。“整体瑜伽”试图将对个人解脱的追求与人类发展的命运结合起来,强调人 的全面和整体发展,追求人在心思、生命和肉体方面的完全转化。现在奥罗宾多修习中心遍及 世界。 1875年“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由俄国巫师海伦娜·派特罗瓦·布拉瓦茨基 (Helena Petrova Blavatsky)和美国人亨利·斯梯尔·奥尔科特(Henry Steel Olcott)在纽约创 立。据说海伦娜女士在把包含于广博的西藏经典中的一些教义带到欧美之前曾在西藏研修三 年;她的书《揭开面纱的伊西思》(Isis Unveiled)和《秘密教义》引起很大争议,尽管其书对于精 研印度经典尤其是往世书的人来说并无新意,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于西方来说毕竟是闻所 未闻的。虽然“神智学会”的会员不多,但它却是促使西方接受瑜伽和神秘知识的催化剂。许多 后来的学会和运动都源于它,至少它出版了大量迄未被翻译的有关印度的和神秘起源的书籍 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另一位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产生巨大冲击力的瑜伽行者是波罗摩汉萨·瑜伽南达 (Paramahamsa Yogananda,l893-l952),他遵从老师室利·瑜可特斯瓦(Sri Yukteswar)的偷 令,于1922年到加利福尼亚传播瑜伽,在那里一直到1952年3月7日去世。让人惊奇的是,从3月7 日至27日(即盖棺之日)这段时间内,其尸体没有产生任何异变。他的《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已成为瑜伽文学的经典;他于1902年创立的“自我实现学会”在全世界的会 ▣44*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教 。 哲 李 南亚 研 究 1 9 98 年第 2期 n( i r vi k al p a 一 s a m a d hi )的修习 。 从 1 8 6 6年起他 开 始研究伊斯兰 教和 基督 教 。 他想 在 自已 身上 体 现 出各 种 宗教 的 真义 , 达 到 一切 信仰 的本 质统 一 , 坚 信殊途 同归 。 由于他 是文盲 , 因此 没 有著 述 , 他 的谈话被后 人整理 出版 。 斯 瓦米 · 维 韦卡 南达 ( S w a m i v i v e k a n a n d a , 1 8 6 3一 2 9 0 2 ) 是 罗摩克 里希那 最 出色 、 最有 名 的 弟子 , 他十八岁 时第一 次与罗摩克 里希那相遇 , 两 年后入 了他 的修道 院 ; 1 8 8 6年老师 去世不久 , 他便退 隐了 。 1 8 9 3年 , 他 出席了在 芝加 哥召开 的世界 宗 教大 会 , 之后 游 历 各地 , 宣扬 印度文 化 , 由此 获 得 极大 声誉 。 同年在 芝加 哥建 立 吠檀 多学 会 , 随 后 也 在 其它 主要 城市 相 继 建立 该 会 。 1 8 9 5年 访问英国 , 他的关 于 吠檀 多和 一切信仰 统一 的演 讲吸 引 了无数听 众 ; 1 8 9 7年返 回印度 , 将 罗摩克里希那学 会发 展成 为罗摩克里 希那教 会 , 现在它 的分会 已遍及世 界 , 为印度 思想 在世 界 的 传播做出 了杰 出的贡献 。 他严格按 照吠檀 多不 二论 的观点 解释瑜 伽 , 分别论 述了 四种瑜伽 道 路 : “ 王瑜 伽 ” 、 “ 业瑜 伽 ” 、 “ 智 瑜伽 ” 和 “ 信爱瑜 伽 ” 。 它 们只是实 现 同一 目的的 不 同方式而 已 , 彼 此并 不互 相排斥 ; 问题的关键在 于 , 我 们必须 冥想 它 们 、 亲证它 们直到 它 们成 为我 们的整个 生 活 。 另一个注定要 产生 世界性影 响的是印度现 代哲 学家 奥罗 宾多 ( 187 2一 1 95 0 ) 。 他 出生 于加 尔 各答 , 最初 在大 吉岭的一 个基 督教 修道学校 受 教 , 后 在 圣保罗学 校 和剑 桥大 学 学 习语言 。 1 8 9 3 年返 回印度并在 巴 洛达土邦政府任职 , 后 由于 积极参加 “ 自由印度运动 ” 于 1 9 0 8年被捕入狱 。 为 逃 避英 国统治者 , 他移居 法属 殖 民地本地治 里 , 在这里深 入 学 习梵 文和 修习瑜 伽 , 并创办 了一 所 修道院 。 这所修道 院愈 来愈 大 以致于扩 展至整 个城 市 。 后 来在 距此 不远 的地方又建了一 所壮 观 的 新修道院 即奥 罗宾 多修道 院 。 他把他 的基 本思想 称 为 “ 整 体瑜 伽 ” ( uP r an 一 y o g a) 。 他 宣称 它 已 包括 了前此 出现的所 有瑜 伽 , 现 在它 为人类准备下一次 巨 大的飞跃 , 这就是迎接整个人类 神圣 化 的超心 时代的来临 。 瑜伽 的修习可使 一切 人加快 精神进化 的过 程 , 通过这样 的修习我 们 可上 升至梵 ; 当我 们上升时 , 梵下降 , 这 是梵的本质 ; 当这两种 力量相遇时 , 神圣智者便产生 了 , 这就 是人 类 的未来 。 “ 整体瑜伽 ” 试图将对个 人解 脱的追求 与人类 发展 的命运结合起来 , 强 调人 的全 面 和整体发 展 , 追求人 在 心思 、 生命 和 肉体方面 的完 全转 化 。 现在 奥 罗宾 多 修习 中心遍及 世 界 。 1 8 7 5 年 “ 神智 学 会 ” ( T h e o s o p h i e a l S o e i e t y ) 由俄国 巫师 海 伦 娜 · 派 特 罗瓦 · 布 拉 瓦 茨基 ( He le n a p e t r o v a B la v a t s k y ) 和美 国人 亨利 · 斯梯尔 · 奥 尔科特 ( He n r y S t e e 一O 一e o t t ) 在纽约 创 立 。 据说海 伦娜女 士在 把包 含于 广博 的西 藏经 典中的 一些 教义 带到 欧 美之 前曾在 西 藏研 修 三 年 ; 她 的书《 揭开 面纱 的伊 西 思 )( 15 5 U n v iel e d) 和《 秘密教 义 》引起 很大 争议 , 尽 管 其书对于精 研 印度经 典尤 其是 往世 书 的人 来说并无新意 , 但书 中的大 部分 内容对于西方来说毕竟是闻所 未 闻的 。 虽然 “ 神智学会 ” 的会员不多 , 但它 却是 促使西方接受瑜 伽 和神秘 知识的催化剂 。 许多 后来的学 会和 运动都源于 它 , 至 少它 出版了大量迄未被翻译 的有关 印度 的和 神秘起源的书籍 并不 是没有价值的 。 另 一 位 在 西方 尤 其 是 在 美 国产 生 巨 大 冲击力 的 瑜 伽 行 者 是 波 罗 摩汉 萨 · 瑜 伽 南 达 ( p a r a m a h a m s a Y o g a n a n d a , 1 5 9 3一 19 5 2 ) 。 他遵从 老 师 室 利 · 瑜 可 特斯瓦 ( S r i 丫u k t e s w a r ) 的 命 令 , 于 1 9 2 2年到 加利福 尼亚传播瑜 伽 , 在那里 一直 到 1 9 5 2 年 3 月 7 日去世 。 让人惊奇 的是 , 从3 月 7 日至 27 日 ( 即盖棺之 日 ) 这段 时 间内 , 其 尸体 没有 产生任何 异变 。 他 的《一 个瑜 伽行者 的 自传 》产 生 了 巨大的 影响 , 现 已成 为瑜 伽文 学的 经典 ; 他于 1 9 0 2年 创立 的 “ 自我实 现学会 ” 在 全世 界 的会 · 4 4 ·
南亚研宪 1998年第2期 宗救·哲学 员已达数千人.他所倡导的“实践瑜伽”(Kriya Yoga)与“王瑜伽”有密切联系。他也曾试图会通 印度教和基督教。 在三十年代,西奥斯·伯纳德第一次用英语写了一部带插图的诃陀瑜伽咖著作,由此开始了 至今势头不减的竞相出版瑜伽图书的热潮。1949年,前印度公务员、著名的保罗·杜克斯(Pul Duks)爵士在电视上表演河陀瑜伽并在埃塞克斯的艾坪开办了一所学校。到了七十年代,在 英国建立了上百个瑜伽俱乐部。1972年,“瑜伽国家联盟欧洲联合会”在瑞典成立,每年在齐那 尔(Zinal)的滑雪胜地召开一次为期一周的讨论会。它的国家会员全都来自西欧,与东欧的一 些国家也保持联系,它的最低纲领已经制订出来,目标是为所有成员国家建立瑜伽教师训练工 程提出基本要求,它是建立在钵颠阔梨瑜伽八支基础上的。如今,英国、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 遍布各种瑜伽中心,瑜加学徒数不胜数。 斯瓦米·穆克特南达(Swami Muktanada)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就瑜伽行者,在52个 国家建立了350多个“成就瑜伽中心”(Siddha Yoga Centres),其中200个和5所修道院都在美 国.他强调传统的师生授受关系(guru-chela),并经常提到他的老师,他认为神力是通过师生 授受的而并不只是通过教义来传递的。他以拥有超常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而闻名,他宣称只通过 触摸和曼陀罗可使学徒提升军陀利尼和获得其他成就,他追溯自己的师系至克什米尔湿婆教 (Kashmiri Shaivism)。 玛哈礼师(Maharishi)以曼陀罗瑜咖体系闻名于世,他称之为“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英国流行歌星“披头士乐队”成员在1976年采用了“超觉静坐”法,推波助澜更使它 迅速传播开来。据说“超觉静坐”可使成千上万的人减轻压力,达到一种平静和统一的状态。这 种行法已被美国的几个州、教育当局、公用事业和私营企业所接受。其有效性取决于简单易行, 一个真言咒语可使其不消歇的心思得以集中。睡眠并不能充分安心,只能恢复体力;而置身于 “超觉静坐”之中可使你的心神得到最充分的休息,实验表明其代谢率低于睡眠状态,心跳减 速,而同时输氧量却增加,脑电图显示一种高度活跃而又深度放松的即时效果。玛哈礼师称,当 达到最深入状态时意识到一种内在的无限和永恒的空,一种喜乐和极度平静的感觉控制了你, 与三昧相似的状态就此实现。每日要达到这种状态二次,为此每日要留出四十分种的时间,在 此期间你只用静坐并观想心的活动,过一段时间之后你所接受的真言咒语就会进入意识。你复 诵多长时间的真言,它就会在意识中存留多长时间,一旦它被其它想法所代替,静坐即告结束。 现在瑜伽已经传遍了整个世界,广为人知。大多数人把它看作一套保持体形的练习和方 式;而另有一些人把它当作凝神练意的途径;对于另外一些日渐壮大的人来说,它是拥抱生活 一切方面的彻底的整体瑜伽。它的印度成分始终占主要地位。瑜伽也成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对 象。河陀瑜伽本身已成为一种治疗方法,而对在冥思期间物理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已推动了生物 反馈疗法的发展,这种疗法对于治疗精神和感情失调的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近现代瑜伽出现了很多的特点:(1)随着瑜伽向西方的传播,印度瑜伽在理论上开始与西 方的宗教、哲学思想甚至某些科学相融合,这中间试图将瑜伽与基督教杂糅的人较多;(2)瑜伽 与西方宗教和哲学的结合势必产生一些新的瑜伽变种,其典型的例子是玛哈礼师的“超觉静 坐”;(3)与印度的传统瑜伽不同的是,现代瑜伽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界,它的范围要宽泛得多, 已经进入医学界、心理学界、艺术界、体育界等等。 (作者单位:北京旅游学院) ·45·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9 9 8年 第 期 宗敬 2 1 . 哲 嵘 员 已达数千人 。 他所倡导 的 “ 实践瑜伽 ” ( iy Kr a 丫og a) 与 “ 王瑜伽 ” 有 密切联 系 。 他也 曾试 图会 通 印度教和 基督教 。 在 三十年 代 , 西 奥斯 · 伯纳 德第一次 用英语写 了 一部带插图的诃 陀瑜伽 著 作 , 由此开 始 了 至今势头不 减 的竞相 出版 瑜伽 图书 的热 潮 。 1 9 4 9年 , 前 印度公务 员 、 著 名 的保 罗 · 杜克 斯 (P a o l 0 。 ke s ) 爵士 在 电视上 表演诃 陀瑜伽 并在 埃塞 克斯的 艾坪 开 办 了一所 学 校 。 到 了七 十年 代 , 在 英国建立 了上百 个瑜伽俱乐部 。 1 9 7 2年 , “ 瑜伽 国家联盟 欧洲联 合会 ” 在 瑞 典成 立 , 每年在齐 那 尔 ( iZ n a l ) 的滑雪 胜地 召开 一次 为期 一周 的讨 论 会 。 它 的 国家 会员 全 都来 自西欧 , 与东 欧 的一 些 国家也保持 联 系 。 它的 最低纲领 已 经制订 出来 , 目标是为 所有成 员 国家建立 瑜伽 教师训 练工 程提 出基 本要求 , 它是 建立 在钵颠 阁梨瑜 伽八 支基 础上 的 。 如今 , 英 国 、 欧 洲 、 北美 和澳 大 利亚 遍布 各种瑜 伽 中心 , 瑜伽 学徒数 不胜数 。 斯瓦米 · 穆克 特南达 (S w a im M uk t an a d a) 是 一位具 有世界性影 响的成就 瑜伽 行 者 , 在 52 个 国家建立 了 3 5 0 多个 “ 成 就瑜 伽 中心 ” ( S i d d h a Y o g a C e n t r e s ) , 其 中2 0 0个 和 5所修道 院 都在美 国 。 他 强调 传统的 师生授受关 系 ( g ur u 一 hC e ! a) , 并 经常提 到 他的 老师 。 他认为 神 力是 通过 师 生 授 受的而 并不 只是通过 教义来 传递的 。 他 以拥有 超常 的体 力和 心理能 量而 闻名 , 他 宣称 只通过 触 摸和 曼 陀罗可使 学徒 提升 军 陀利 尼和 获得其他成 就 。 他追溯 自己 的师 系至 克 什米 尔湿 婆 教 ( K a s h m i r i S h a i v i s m ) 。 玛 哈礼师 ( M a h a r i s h i ) 以曼陀罗瑜 伽体系闻名于 世 , 他 称之 为 “ 超 觉 静坐 ” ( T r a n o e e n d e n t a , M de iat iot )n ; 英 国流行歌星 “ 披头士 乐 队 ” 成员在 1 9 7 6年采用 了 “ 超 觉静坐 ” 法 , 推波助澜更使它 迅速 传播 开来 。 据说 “ 超觉静坐 ” 可使成 千上 万的人减轻 压力 , 达到 一种 平静和 统一 的状态 。 这 种行 法 已 被美国的几 个州 , 教育 当局 、 公用 事业和 私营企业 所接受 。 其有 效性取 决于简单 易行 , 一 个真 言咒语 可使 其不消 歇的 心思得 以集 中 。 睡 眠并不 能 充分安 心 , 只能恢复 体 力 ; 而 置身于 “ 超 觉静 坐 ” 之 中可 使 你的心神 得到 最 充分 的休 息 , 实验 表 明其代谢率低 于 睡 眠状 态 , 心跳 减 速 , 而 同时输氧量 却增 加 , 脑 电图显示一 种高度 活跃而 又深度放 松的 即时效 果 。 玛 哈礼师 称 , 当 达到最深入状态 时意识到 一种 内在的无 限和永 恒的空 , 一种喜乐和极 度平静 的感 觉控制 了你 , 与 三 昧相似 的状态 就此 实现 。 每 日要达到 这种状 态二 次 , 为 此 每 日要 留出 四 十分 种 的时 间 , 在 此 期间你只用静 坐并观 想心 的活动 , 过 一段 时间之后 你所接受 的真言 咒语就 会进 入意识 。 你复 诵 多长 时间 的真言 , 它 就会在 意识中存留多 长时间 , 一 旦它被 其它想 法所代替 , 静坐即 告结束 。 现 在 瑜伽 已 经传遍 了整个 世 界 , 广 为 人知 。 大 多数 人把它看 作一套 保持 体形 的练 习和方 式 ; 而 另有 一些 人把它 当作凝神练意的途 径 ; 对于 另外一 些 日渐 壮大 的人 来说 , 它是 拥 抱生 活 一 切方 面的 彻底 的整 体瑜伽 。 它 的印度成 分始终占主要地 位 。 瑜 伽也 成为现 代科 学 的 研 究对 象 。 诃陀瑜 伽本身 已 成 为一种治疗 方法 , 而对在冥 思期 间物 理和精 神活 动的研 究 已 推动 了生物 反馈 疗法 的发展 , 这 种疗法 对于 治疗 精神 和感情失 调的疾病 有一 定的价值 。 近现 代瑜 伽 出现 了很 多 的特点 : ( 1) 随 着瑜伽 向西方 的 传播 , 印度 瑜伽 在 理论 上 开始 与西 方的宗教 、 哲学 思想甚 至某些科学 相融合 , 这中间试 图将瑜伽与基督教杂揉的人较多 ; (2 ) 瑜伽 与 西方 宗教 和哲 学 的结 合势 必 产生 一些 新 的瑜 伽变 种 , 其典型 的例 子是玛 哈 礼师的 “ 超 觉静 坐 ” ; ( 3) 与印度 的传统瑜 伽不 同的是 , 现 代瑜伽 不再仅 仅局限于 宗教界 , 它 的范 围要 宽泛 得多 , 已 经进 入医学界 、 心理学 界 、 艺术界 、 体育界等等 。 ( 作 者单位 : 北 京旅 游 学院 ) ·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