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上) 李建欣 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这个词的词根是yuj,与英语中的yoke同源,①这个词在 《梨俱吠陀》中已经多次出现,其意义有多种,如给牛马上驾具、获得神通力、联系等等:其中第 一种意义也在以后的吠陀典籍中被广泛运用。“盖自梨俱吠陀以来,宗教苦行(Tapas)或净行 (brahmacarya)为人所重。情欲奋发,不可克制,有如劣骑,驾服劣骑,必有技巧.因此瑜伽字原 用之于牛马者,乃用之为制服情欲方法之名称。”② 到了印度古文法学家波你尼(panini)的时代,瑜伽一词具有了专门修行方法的意义。波你 尼区分了瑜伽的两种意义:一是指三昧行法;一是指联系。在《薄伽梵歌》中,我们发现也在这两 种意义上使用瑜伽一词。当然以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瑜伽具有了更宽泛的含 义,如联系、结合、冥想、精神统一等等。随着瑜伽在中国的传播和深入,我国曾把瑜伽译为 “道”、“禅”、“相应”等等。钵颠阔梨在《瑜伽经》中把瑜伽定义为“断灭心的作用”,③ 由于可资利用的直接资料的缺乏和印度人没有保存下来可靠的历史记载,因此瑜伽发展 的历史至今还不大为人所知;我们目前只能依靠一些间接的材料将瑜伽发展史大致分为五个 时期:(1)原始瑜伽;(2)前古典瑜伽;(3)古典瑜伽;(4)后古典瑜伽;(5)近现代瑜伽。 一、原始瑜伽 关于瑜伽的起源尽管有种种推断,但它在古印度的源远流长是勿庸置疑的;“据印度传说, 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就有希瓦(Sadshiva)发明秘密(Tantra)瑜伽,流传于喜玛拉雅山区。”①如 果说上述仅为传说不足为凭的话,下面引用的考古学发现作为现在唯一可靠的证据将向人们 证实:瑜伽比现在的出土文物更为古老,在这些雕像和印章之前的很早时期,印度已经形成一 整套完备的瑜伽修行体系。“瑜伽的最早遗迹由莫蒂默·威勒爵士(Mortimer Wheeler)于1922 年在印度河谷的莫亨焦·达罗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其中一个上彩釉的印章陶器描绘了一位以 莲花式趺坐的男人,两位崇拜者伸展双手立于他的两侧,他们后面是两条高昂着头的蛇。另一 个滑石印章也是一男子呈莲花坐姿,只是下面多了一个基座,他旁边有象、狮子、水牛、犀牛各 一头和一对鹿;人有四面,带有头巾。另一个只有上半身,双眼闭合,作冥思状,上衣仅遮一肩, 留有胡须和长长的头发。还有一位只是作莲花式而深思的男子,类似的印章在哈拉帕也多有发 掘,这些印章被认为是公元前三千年的。”③ 我们注意到这三个印章中的男子都呈莲花坐姿,而“莲花是瑜伽的标志,意思是瑜伽像出 (①黄心川:《印度哲学史3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0N页。 汤用形:《印度哲学史路》第105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 《锨经1.2。 陈兵:《佛教掉学与东方文明第1一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⑤ V.Worthington,A History of Yoga,p.11,London,1989. ·34·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徽 . 哲 学 南亚 研 究 年第 期 9 9 8 1 1 论印度瑜伽哲学思 想的发展 ( 上 ) 李建欣 瑜伽 是梵 文 y o g a 一词 的音译 , 这个词 的词 根是 y uj , 与英语中的 y o k e 同源 , ①这个 词在 《梨 俱吠陀》中已 经 多次出现 , 其意 义 有多种 , 如给牛马 上驾具 、 获得 神通 力 、 联 系等等 ; 其中第 一 种意义也 在以后 的吠陀典籍中被广泛运 用 。 “ 盖 自梨俱吠 陀 以来 , 宗教 苦行 ( T 叩as ) 或净行 ( b ar h m ac ar ya ) 为 人所 重 。 情欲奋 发 , 不 可 克制 , 有 如 劣骑 。 驾服 劣骑 , 必 有技巧 。 因此瑜 伽 字原 用之于 牛马 者 , 乃用 之为制 服情欲方法 之名称 。 ” ② 到 了印度 古文 法 学家 波 你尼 ( p a in in ) 的时 代 , 瑜 伽 一词具 有了专 门修 行方 法 的 意义 。 波 你 尼 区分了瑜 伽 的两种 意 义 : 一是 指三 昧行法 ; 一是 指联 系 。 在《 薄伽 梵歌 》中 , 我们发 现也 在这两 种意 义上 使用瑜 伽一 词 。 当然 以后随 着人 们认识的深入 和应 用的广泛 , 瑜 伽具 有 了更宽泛 的含 义 , 如 联 系 、 结 合 、 冥 想 、 精 神 统 一 等 等 。 随 着瑜 伽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和 深 入 , 我 国 曾把瑜伽 译 为 “ 道 ” 、 “ 禅 ” 、 “ 相 应 ” 等等 。 钵颠 阔梨在《 瑜伽 经 》中把 瑜伽 定义 为 “ 断 灭心 的作用 ” 。 ③ 由于可 资利 用 的直接 资料 的缺 乏 和 印度人 没有 保存 下来可 靠 的历史记载 , 因 此瑜伽 发展 的 历史 至今还 不大 为人 所 知 ; 我 们 目前只 能依靠一些 间接 的材料 将瑜伽 发 展 史大 致分为 五个 时 期 : ( 1 ) 原 始瑜伽 ; ( 2 ) 前古 典瑜 伽 ; ( 3 ) 古典瑜 伽 ; ( 4 ) 后 古典瑜 伽 ; ( 5 ) 近 现代瑜伽 。 一 、 原始瑜伽 关于瑜伽 的起 源尽管有种种推断 , 但它在古印度 的源远 流长是 勿庸置疑的 ; “ 据 印度传说 , 在 距今七 千年之前 , 就 有 希瓦 (S ad s hi v a ) 发 明秘密 ( T a n tr a ) 瑜 伽 , 流 传于 喜玛 拉 雅 山 区 。 ” ④如 果说上 述仅 为 传说不足 为凭 的话 , 下面 引 用的考 古学 发 现作 为现 在 唯一 可靠 的证 据将 向人 们 证实 : 瑜伽 比现 在 的 出土文物 更 为古 老 , 在 这些 雕像 和 印章 之前 的 很早 时期 , 印度 已 经形 成 一 整 套 完备 的瑜 伽 修行 体系 。 “ 瑜 伽 的最 早遗迹 由莫蒂默 · 威 勒 爵士 ( M or it m e : w h e el e r ) 于 1 9 2 2 年 在 印度河 谷 的莫亨焦 · 达罗进行考古发掘 时发现 。 其 中一个 上彩釉 的 印章 陶器描 绘了一位 以 莲花 式跃 坐 的 男人 , 两 位 崇拜 者伸 展双手立 于他 的两 侧 , 他 们后面 是 两条 高 昂着 头 的蛇 。 另一 个 滑 石 印章 也是 一 男子 呈莲花 坐 姿 , 只是下 面 多了 一个 基座 , 他旁 边 有象 、 狮 子 、 水 牛 、 犀牛 各 一 头和 一对 鹿 ; 人有四 面 , 带 有头 巾 。 另一个 只有 上 半身 , 双 眼 闭合 , 作冥 思 状 , 上 衣仅遮 一肩 , 留有胡须和 长长 的头 发 。 还有 一位 只是作 莲花 式而深 思 的男子 。 类似 的印章 在 哈拉 帕也 多有发 掘 。 这些 印 章被认 为是 公元 前三千 年的 。 ” ⑤ 我 们注意 到这 三个 印章 中的男子 都呈莲 花坐 姿 , 而 “ 莲花是 瑜 伽 的标 志 , 意 思是 瑜伽 像 出 黄心 川 : 《 印度哲学 史 》商 务印书 馆 . 19 8 9年 。 第 3 04 页 。 汤 用 彤 : 《 印度 哲学史略 》第 1 0 5页 。 中华书局 , 工9 6。年 。 《瑜 伽 经 》 1 . 2 。 陈兵 :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 明》第 1一 2 页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 9 9 2 年 。 V . W o r 一l 飞i : 飞g r o n , A H i s t o ry 可 ’ 物即 , p . 1 1 , L o n d o n , 1 9 8 9 . 任` ①②③闰⑤à3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宗救·哲学 水的莲花,永远存在于世界上。”①莲花座是瑜伽行法中最基本的姿势。因此可以确证远在公元 前三千年以前古印度就已流行着瑜伽思想和行法了。在印度河谷还发现了与苏美尔(Sumeria) 通商的遗物,由此可以设想瑜伽行法可能传播到现在的伊朗和今天伊拉克所在的底格里斯河 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突然中断,这与越过兴都库什山的雅 利安人的入侵有关。雅利安人中流行婆罗门教。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作为祭司为最高 种姓,刹帝利作为统治者是第二种姓。其余则处于被统治地位。但在古印度却有一支为数可观 的自由思想家队伍游离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生活之外。在雅利安人把他们自己的吠陀宗 教强加给被征服的人们之前,这些民间信仰和土著的巫术被认为是印度宗教的起源,它比婆罗 门教要古老得多,它的代表者是那些分立于婆罗门的吠陀宗教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各种自由思 想家,即瑜伽行者、苦行者、圣者、祖师、流浪哲人、先知或森林哲学家,婆罗门教信奉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他们特别重视宗教仪式,祭祀一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为取悦神,他们 不惜以牲畜甚或人作为牺性。因此大规模地屠宰性畜被视为当然,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马祭要 持续三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劳民伤财。雅利安宗教的残忍性与僵死专制的种姓制度使这些 自由思想家深恶痛绝,因为他们特别提倡非暴力和不伤害任何生物。他们反对祭祀、鄙视吠陀 和种姓制度,自然不会为握有生杀予夺权力的婆罗门所容忍。后者到处搜寻、杀害这些自由思 想家。为避祸他们远离人群遁入森林,收徒授学,讲道传法。他们之间信仰并不相同,有无神论 者、有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对轮回和业的信奉程度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份不一,有一些人是医 治者,另一些人是巫师或通灵的人,但修炼瑜伽像一条红线把他们联系起来。这些自由思想家 都实施苦行、冥想、非暴力、瑜伽行法。 除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文物和历史悠久的民间瑜伽修行者外,原始瑜伽的踪迹还可 以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一吠陀本集中找到,尤其是《梨俱 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在《梨俱吠陀》中,除了上面提到的yoga一词和它的动词词根yuj经常 出现外,也没有更多直接的瑜伽遗迹。但如果我们把苦行作为瑜伽的最初形态的话,就会发现 宗教苦行在《梨俱吠陀》中极受重视。其中有一首诗表达了这样的观念:真理和正义,以及包容 它们于其中的整个宇宙都由苦行而生。②早在《梨俱吠陀》时代就有七位圣者(rishi)共同使用 了苦行的方法③;在天堂的人口处,他们的灵魂听到这样的呼唤: 那些因苦行而(成为)不可战胜的,/靠苦行奋力前进,直达灵光的,/那些实践了最严厉苦 行的(灵魂)一/天堂之门正是为他们而开!④ 在《梨俱吠陀》第十卷第一百三十六首中描绘了一位长发褐衣仙人,他临风飘举,驾临诸神 曾至的地方。凡俗之人目之所触,皆为其体,而他本人因被赋予神通力,御风而行,与风暴神一 起从东西海里狂饮,并随风超升,与诸神同高,超越一切形式,与诸神一起为拯救人类而努力。 “长发仙人与神灵和万物为伍,能够通达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在他的‘心灵深处’能洞察宇宙 万物并拥有主宰万物的力量。”⑤ 在《阿闼婆吠陀》第十五卷中曾记载了一个“誓戒者教团”(Vratyas),据研究与原始瑜伽有 ①林中鹏主编(中华气功学》第265页。 ②《梨俱陀10.190。 ②《梨俱吠陀》10.109.4. ③《梨俱吠能10.154.2, ⑤转引自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309页。 ·35·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1 9 9 8年 第 1期 宗教 · 哲 李 水的莲花 , 永远存在 于世 界上 。 ” ①莲花座 是瑜伽 行法 中最 基本 的姿势 。 因此可 以确 证远在 公元 前三千年以前古印度就 已流 行着 瑜伽 思想 和行法 了 。 在 印度河 谷还 发现 了与苏美 尔 ( S u m er i a) 通商的遗物 , 由此 可 以设 想 瑜伽 行法 可能 传播到 现 在 的伊 朗和 今天 伊拉克所 在 的底 格 里斯 河 和 幼发 拉底 河流 域 。 印度河 流域 文 明大 约在公 元前 1 5 0 0年 突 然 中断 , 这与越过兴都 库 什 山的雅 利安人 的入侵有关 。 雅 利安人 中流 行 婆罗 门教 。 他 们建 立 了种 姓 制度 , 婆罗 门作 为 祭司 为最 高 种姓 , 刹帝利 作 为统治者 是第二种 姓 。 其余则 处于 被统 治 地位 。 但在古 印度 却有 一 支 为数 可观 的 自由思 想家队伍游离于 当时的社 会结构和宗 教生 活 之外 。 在 雅 利安人把他 们 自己 的 吠 陀宗 教 强加 给被征服 的人 们之 前 , 这些 民间信仰和 土著的巫 术被 认为是 印度 宗 教的起 源 , 它 比 婆罗 「〕教要 古 老得 多 , 它 的代表者 是那 些分立 于婆 罗 门的 吠 陀宗教 之 外并 与之对 立 的 各种 自由 思 想家 , 即瑜 伽行者 、 苦行者 、 圣 者 、 祖师 、 流浪哲人 、 先知 或森林哲学家 。 婆罗门教 信奉 吠 陀天启 、 祭祀万 能 、 婆罗门至 上 , 他们特别重视宗教仪式 , 祭祀一 直是 他 们的主 要 活动 。 为 取悦神 ,他 籽 不 惜以牲畜甚或人作为牺牲 。 因此大规模地 屠宰牲畜被视为 当然 , 宗教仪 式 中最 重要 的乌祭要 持续三周 , 耗费大 量人力物 力 , 劳民伤财 。 雅利安 宗教的残 忍性与僵死 专制的种姓制度 使这些 自由 思想家 深恶 痛绝 , 因为他 们特别提 倡非暴 力和 不 伤 害任 何 生物 。 他 们 反对 祭 祀 、 鄙 视吠 陀 和种 姓 制 度 , 自然不 会 为握有 生 杀予 夺权力 的婆 罗 门所 容 忍 。 后 者到 处 搜 寻 、 杀害 这些 自由思 想家 。 为避祸他 们远离 人群遁 入 森林 , 收 徒授 学 , 讲道传 法 。 他 们之 间信仰 并 不相 同 , 有 无神 论 者 、 有 神论者和 不可 知论者 ; 对 轮回和业的信奉程 度也 不一样 。 他 们 的身份 不一 , 有一 些人是 医 治者 , 另 一些 人是 巫师 或 通灵 的人 , 但修炼 瑜 伽像 一条 红 线把 他 们联 系起来 。 这些 自由思 想家 都实 施 苦行 、 冥想 、 非暴 力 、 瑜 伽行 法 。 除 了 印度河 流 域文 明 出土 的文物 和 历史 悠 久的 民间瑜 伽修行 者外 , 原 始瑜 伽 的踪迹还 可 以在世 界 上现 存最 古 老的宗教 典籍 、 婆罗 门教 的重 要 经典— 吠 陀本 集中找 到 , 尤 其是《梨 俱 吠陀》和《 阿 阔婆吠 陀 》 。 在《梨 俱吠 陀 》中 , 除了上 面提 到 的 y og a 一 词 和它 的动词 词 根 y uj 经常 出现 外 , 也没 有更 多 直接的瑜伽遗迹 。 但如果我 们把苦行 作为瑜 伽 的最 初形 态 的话 , 就 会 发 现 宗 教苦行在《梨 俱吠陀 》中极 受重视 。 其中有一首诗表达了这样 的观念 : 真 理 和正 义 , 以 及 包 容 它 们于 其 中的整个 宇宙 都由苦行 而 生 。 ②早 在 《梨 俱吠 陀 》时 代就有 七 位 圣者 (r i s hi ) 共 同使 用 了苦行的方法③ ; 在天堂 的人 口 处 , 他 们的灵魂听到这样 的呼唤 : 那 些 因 苦 行而 ( 成 为 ) 不 可 战 胜 的 , / 靠苦行 奋 力 前 进 , 直达 灵光 的 , / 那 些 实 践 了 最严 厉 苦 行 的 ( 灵魂 )— / 天 堂之 门 正是 为他 们 而 开 ! ④ 在 《梨俱吠 陀 》第十卷 第一百 三 十六首 中描 绘 了一位 长发 褐衣仙 人 , 他 临风飘举 , 驾临诸神 曾至 的地 方 。 凡俗 之人 目之 所 触 , 皆为其体 , 而 他本人 因被 赋 予神通 力 , 御风 而行 , 与风 暴神 一 起从东西海里狂饮 , 并随 风超升 , 与诸神 同高 , 超越一 切 形式 , 与 诸神 一 起为拯救人类而努力 。 “ 长发 仙人与神灵 和万 物 为伍 , 能够通达此 岸世界 与彼 岸世 界 , 在他 的 `心 灵深处 ’ 能 洞察宇宙 万 物并拥有主宰万物的力 量 。 ” ⑤ 在 《阿 阔婆吠 陀》第十五卷 中曾记载了一个 “ 誓戒者 教 团 ” ( V r at y as ) , 据 研 究与原始 瑜伽 有 ① 林中鹏主编《 中华气功学 》第 26 5页 。 ② ( 梨俱吠 陀 》 1 0 . 1 90 。 ③ 《梨俱吠 陀 》 1 0 . 2 0 9 . 4 。 ④ 《梨俱 吠陀 》 1 0 . 1 5 4 · 2 。 ⑤ 转 引 自黄心 川 : 《印度哲学史》第 3 09 页
宗教·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关系。他们发明了一种通过演唱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来调整呼吸的方法,这与瑜伽的调息 (pranayama)有关。古印度这支不断迁移的神圣教团是靠“智戒”(vrata)来维系的,他们并不属 于正统的婆罗门教社会,而是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他们崇拜暴风神和风神。这支教 团开始在古印度的东北部迁徙,后来大部分改宗为正统婆罗门教而且过定居的生活。他们中的 一些成员据说能“使其男性生殖器保持安静”,这意谓着彻底的禁欲(brahmacarya)。 原始瑜伽时期是根据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3000一前1800年)的出土文物和四吠陀中赞歌 描写进行推断的。印度河流域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了踰伽行法在印度源远流长。《梨俱吠陀》 和《阿闼婆吠陀》中的有关描述至少说明了原始瑜伽的一些基本特点,在原始瑜伽时期,瑜伽思 想和行法,尚未形成体系。人们要追踪瑜伽在原始时期的表现,只能根据后来已经成熟的瑜伽 体系和行法去向古代典籍寻找蛛丝马迹。依此,我们发现瑜伽在原始时期更多地体现为苦行。 另外,当时的瑜伽和神话传说同人们的巫术实践摻杂在一起,与此相应,人们重视瑜伽是因为 通过修习瑜伽可以获得神通力。 二、前古典瑜伽加 前古典瑜伽自初期奥义书(公元前800年)开始,是指包含在初中期奥义书和印度史诗《摩 河婆罗多》,尤其是其中的《薄伽梵歌》、《解脱法》(Moksha-Dharma)和《续神歌》(Aungita)中 的瑜伽思想和行法。这一时期的瑜伽大部分都建立在吠檀多不二论超验哲学基础上,瑜伽的观 念和实践在与数论(Samkhya)的更紧密的联系中得到发展,因为这些发展大都记录在《摩诃婆 罗多》中,所以前古典瑜伽又叫史诗瑜伽。 奥义书的出现是对吠陀“祭祀万能”的反动,它作为天启圣典(shruti)是属于智慧方面的, 直接与前此吠陀传统的重视祭祀相对立。它们明显背离了古代吹陀所重视的祭祀主义精神。奥 义书一开始就试图成为秘密教义,以老师向学生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它反映了古印度人民开 始从神话传说和巫术祭祀的迷雾中走出,从他力到自力,从神话思维到理性思维,用他们还稍 显稚拙的逻辑思维力来思考“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神、自然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死后的命运等等哲学问题了”,①奥义书中哲理玄思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相关主题:(一)梵(宇宙 的超自然核心)我(人们存在的超自然核心)合一,(二)人们再生(punarjanman)的观念;(三) 业和果报的观念,它解释一个人行为的来世报应,(四)业的报应和未来的再生可以通过精神实 践来对之施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弃绝和冥想,后来达到解脱的实践方式就只是修习瑜 伽了。瑜伽的终极目的是中断这永无休止的生死轮回,终止业的产生和报应,唤醒人与超自然 大我的合一。 奥义书中的哲思是通过对智瑜伽(jnana yoga,智慧和知识的瑜伽)的冥想实践获致的,在 不少的奥义书中都提到冥想和其他瑜伽实践在为圣人获得直觉的洞见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例如,在《歌者奥义》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什么比思想更高呢?有,冥想比思想更高。”在历 史上人们第一次通过这些方式飞跃到抽象思维的阶段,久而久之,对抽象终极真实的哲理思辨 终于成为人们的主要方法。奥义书则是使用这种方法的第一批成果。 作为修行方法的“瑜伽”一词最早出现于《鹧鸪氏奥义》中。在一个人的修持之中,“信仰为 ①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52页。 ·36·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教 · 哲 母 南亚 研 究 1 9 89 年第 1期 关 系 。 他 们 发 明了 一 种 通过演唱 他 们 自己 创 作的歌 曲来调 整 呼 吸 的方法 , 这与瑜 伽 的调 息 ( rP a an ya m a ) 有关 。 古印度这支不断迁 移的神圣 教 团是 靠 “ 誓戒 ” ( vr at a ) 来维系 的 , 他 们并不属 于正统的 婆罗 门教社会 , 而 是有他 们 自己的风 俗 习惯和信仰 。 他 们崇拜暴 风 神和 风神 。 这支教 团开始 在古 印度 的东北部 迁徙 , 后来大部分改宗 为正统婆罗门教而 且过定居 的生 活 。 他们中的 一些成 员据说能 “ 使 其男性生殖 器保持安静 ” , 这 意谓着 彻底 的禁 欲 ( b r ha m ac ar y a ) 。 原始瑜 伽 时期 是根据 印度 河文 明 ( 约公 元前 30 0 一 前1 8 0 0年 ) 的 出土文 物和 四 吠 陀中 赞歌 描写进行推断 的 。 印度河 流域的出土 文物有 力地证 明了瑜伽 行法 在印 度源远流长 。 《梨 俱吠 陀 》 和《阿 阔婆吠陀》中的有关描述至少 说明了原始瑜伽 的一些 基本特点 。 在原 始瑜伽 时期 , 瑜伽 思 想和 行法 , 尚未形 成 体系 。 人 们要追踪瑜伽在 原 始时期 的表 现 , 只能根 据后来 已 经成 熟的瑜伽 体系和行法 去 向古 代典 籍寻 找蛛 丝 马迹 。 依此 , 我 们发现 瑜 伽在 原 始时 期更 多 地体现 为苦 行 。 另外 , 当时 的瑜 伽和 神话 传说 同人们的巫术实践 掺杂在 一起 。 与此相 应 , 人 们重视瑜 伽 是因 为 通过修习瑜伽可以获得神通力 。 二 、 前古典瑜伽 前古典瑜伽 自初 期奥义 书 (公 元前 8 0 年 ) 开 始 , 是指包含 在初 中期奥义 书和 印度史诗《摩 诃婆罗多》 , 尤 其是其 中的《 薄伽梵歌 》 、 《解 脱法 》 ( M o k s h a 一 D h a r m a ) 和《 续神歌》 ( A u n g i t a ) 中 的瑜伽 思想 和行法 。 这一时期的瑜伽 大部分都建立在 吠檀多不二 论超验哲学 基础 上 , 瑜伽 的观 念和 实践在与数论 ( S a m k h y a) 的更紧密的联系 中得到 发展 。 因为这些 发展 大都记录在 《摩诃婆 罗多 》中 , 所以前古典瑜伽 又 叫史诗瑜伽 。 奥义 书 的出 现是对吠 陀 “ 祭祀万 能 ” 的反 动 , 它 作为天启圣 典 s( h ur it ) 是属 于 智 慧方面 的 , 直 接与前此 吠 陀传统的重 视祭 祀相对立 。 它 们明 显背离了古代吠 陀所重 视的祭祀 主义精神 。 奥 义书 一开始 就试 图成 为 秘密教 义 , 以老师 向学生 口 耳相 传 的方式进 行 。 它反 映 了古 印度 人 民开 始从神话传说和 巫术祭祀的迷 雾中走 出 , 从他力到 自力 , 从神话 思维到理性 思维 , 用 他 们还稍 显稚拙的逻辑思维力来思考 “ 人的本质 , 世界的根源 , 人和神 、 自然的关系 , 灵 魂和 肉体的关系 , 死后的命运等等哲学 问题了 ” 。 ①奥义书中哲理 玄思主要 围绕以下 四 个 相关主题 : ( 一 ) 梵 ( 宇宙 的超 自然核 心 ) 我 ( 人 们存在 的超 自然 核 心 ) 合 一 ; ( 二 ) 人 们再 生 ( p u n a r j a n m a n ) 的 观念 ; ( 三 ) 业和果 报的 观念 , 它解 释 一个人行 为 的来世报应 ; ( 四 ) 业 的报 应和未 来 的再生 可 以 通过 精神 实 践 来对 之施 加影 响 , 其 中最重要 的方式 是弃绝 和冥 想 。 后 来达到解脱 的 实践方式 就 只是 修习瑜 伽 了 。 瑜 伽 的终极 目的是 中断这永 无休止 的生死轮 回 , 终 止业 的产 生 和报应 , 唤醒人 与超 自然 大我 的合一 。 奥义 书 中的哲思是 通过 对智瑜伽 ( jan an y o g a , 智慧和 知识的瑜伽 ) 的冥 想 实践 获致 的 。 在 不少 的奥义 书中都提到 冥想 和其他瑜伽 实践在 为圣 人获得 直觉的洞 见方面 起到 了极 其重要 的 作 用 。 例如 , 在《歌者 奥义 》中有这样的句子 : “ 有什么 比思想更高呢 ?有 , 冥 想 比思想 更高 。 ” 在 历 史上 人 们第一 次通过这些 方式飞跃到 抽象思维的阶段 , 久而 久之 , 对抽象终极 真 实的哲理 思辨 终于 成为人 们的主 要方法 。 奥义书则是 使用 这种方 法 的第一批 成果 。 作为 修行 方法 的 “ 瑜 伽 ” 一词 最早 出现 于《鹤 鸽 氏奥义 》中 。 在 一个 人 的修持之中 , “ 信仰 为 ① 黄心川 : 《印度哲学史》第52 页 。 . 3 6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宗散·哲学 其头,法律为右翼,真理为左翼,瑜加为躯干,原素为其尾。”①其后,在《石氏奥义》中更是多次 出现瑜伽一词。“当五识和心意停息,思维不再起动,这才达至高境。此境被称为瑜伽,诸感官被 牢牢地抑制住,此时再不分心,输咖是其始,也是其终。”②这与《瑜伽经》中的看法已比较接近: “制感,使感觉器官与相应的对象分离,置于心的控制之下”,③“执持,使心专注一处,不使驰 放”。④ 在同一时期的《白骡奥义》中,瑜伽行法得到系统的阐述:静坐的姿势要胸、颈、头保持一 致,挺直身体,坐姿对称,使意通过各种器官进人心;呼吸的调整要求气息长而细,从鼻孔出入; 控制意念要像制服野马一样;®静修地点的选择:“一块清洁平整的地方,无火、烟、沙石和水 塘,在这里不分心,不刺眼,可避风”,@修行中容易出现雾、烟、太阳、萤光、闪电、水晶、明月等 幻想;瑜伽的现实作用是超出生、老、病、死的束缚;瑜伽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亲证梵我,获得最 后的解脱。瑜伽在此是一种获得解脱的手段。正是在《白骡奥义》中,我们第一次看到禅定瑜伽 和数论瑜伽,通过它们可以认识终极真理。 瑜伽行法在《慈氏奥义》中得到系统的发展,形成了最初的“六支行法”:即调息(Pranaya- ma)、制感(Pratyahara)、禅定(Dhyana)、执持(Dharana)、思辨(Tarka)、三昧(Samadhi)⑦。与 《瑜咖经》中的“八支行法”相比,我们发现这里只出现了后五支,而且把禅定放到了执持的前面 而不是后面。“八支行法”中第五位(本是禅定的位置)在这里却是思辨(后来在“八支行法”中消 失了)。无论如何,正是在这“六支行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瑜伽经》中的“八支行法”,不过增加了 加强道德修养的禁制、劝制和坐法,去掉了具有抽象思维功能的思辨,意在强调瑜伽修行中直 觉和意志的作用。 在奥义书中,梵我合一是其核心思想,是人的终极信仰,是人生和宇宙的大道,与之相比, 瑜伽只是明心见道之术。两者是道与术的关系,而且除了瑜伽之外,弃绝也可以达到解脱,因此 瑜伽在奥义书中不占重要地位。它只是作为沙门思想家们和民间人士的修行实践被吸收进来。 只有到了《摩诃婆罗多》,尤其是其中的《薄伽梵歌》时,瑜伽才作为主题之一被认真对待,才在 圣典之中俨然有一席之地:瑜伽才被宽泛地理解且加以分类,自成系统了。 《薄伽梵歌》是一切瑜伽圣书中最有名的。在《薄伽梵歌》中,印度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程 度的发挥,吠檀多、数论、瑜伽、正统婆罗门教,还有对克里希那神的崇拜等种种成分融为一体。 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婆罗门教与民间信仰。这二支在印度人头脑中斗争一千多年的思想潮流在 这十八章中水乳交融在一起,而且几乎都是运用瑜伽的术语。很显然,这些民间信仰中最重要 的数论哲学和奢那教一直是与婆罗门教针锋相对的,因此它们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变通性来达 成这种混合;另一方面,瑜伽没有智性内容,所以尽管数论和普那教是无神论的、二元论的,商 羯罗以前的大多数瑜伽行者还是接受了数论哲学。它的主要概念神我(purusha)、原初物质 (prakriti)和三德(gunas),耆那教的轮回和业报观念以及在时间之外存在的终极真实的思想 也被吸收进来。数论和耆那教的这些观念在早期奥义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综合和强调,《薄 ①《鹤鸪氏奥义》2.4.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下同。 ②《石氏奥义》6.10一11, ②《霸伽经2.54。 ④《输加经》3.1。 《白骡奥义)2.8-15. ⑧《白骡奥义》2.10。 简《越民爽文6.18: ·37·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1 9 9 年第 8 1期 宗教 。 哲 李 其头 , 法 律为 右翼 , 真理为 左翼 , 瑜伽 为 躯 干 , 原素为其尾 。 ’ ,①其 后 , 在《 石 氏奥 义 》中 更是多 次 出现瑜伽一 词 。 “ 当 五识和 心意停息 , 思维不 再起动 , 这才达至 高境 。 此境被称为瑜 伽 , 诸感官 被 牢牢地抑 制住 , 此 时再不分心 , 瑜伽 是其始 , 也是 其 终 。 ” ②这与《瑜 伽经 》中的看法 已 比较接近 : “ 制感 , 使感觉 器 官 与相 应 的 对象 分离 , 置 于 心 的控制 之 下 ” ; ③ “ 执 持 , 使 心 专 注 一 处 , 不 使驰 放 ” 。 ④ 在 同一时 期的 《白骡 奥义 》 中 , 瑜 伽 行法 得到 系 统 的 阐述 : 静坐 的 姿势要胸 、 颈 、 头 保持 一 致 , 挺直身体 , 坐姿对称 , 使 意通过各种器官 进人 心 ; 呼吸 的调整 要求气息长 而细 , 从鼻孔 出入 ; 控 制意念 要 像制服野 马一 样 ; ⑤静修地点的选 择 : “ 一 块清洁 平 整 的地 方 , 无火 、 烟 、 沙 石和 水 塘 , 在这 里不 分心 , 不刺眼 , 可避风 ” ; ⑥ 修行中容易 出现 雾 、 烟 、 太 阳 、 萤 光 、 闪 电 、 水晶 、 明 月 等 幻 想 ; 瑜伽 的现 实作用是 超 出生 、 老 、 病 、 死 的束缚 ; 瑜伽 要达 到 的最终 目的是亲 证梵我 , 获得 最 后 的解脱 。 瑜 伽在 此 是 一种 获得 解脱的手 段 。 正 是在《 白骡奥 义 》 中 , 我 们第一 次看 到 禅 定瑜 伽 和 数论瑜 伽 , 通过它 们可 以认识终极真理 。 瑜伽行 法在 《慈 氏奥义 》中得到 系统的 发展 , 形 成 了最 初 的 “ 六支行法 ” : 即调 息 (P ar an y a - m a ) 、 制 感 ( p r a t y a h a r a ) 、 禅定 ( D h y a n : ` ) 、 执持 ( D h a r a n a ) 、 思辨 ( T a r k a ) 、 三 昧 ( S a m a d h i ) ⑦ 。 与 《 瑜伽 经 》中的 “ 八支行法 ” 相比 , 我 们发现这里 只出现 了后 五支 , 而且 把禅定放到 了执持的前面 而 不 是后 面 。 “ 八支行法 ” 中第五位 ( 本是 禅定的位置 ) 在这 里却 是 思辨 (后 来在 “ 八 支行法 ” 中消 失 了 ) 。 无论如 何 , 正是在这 “ 六支行法 ” 的 基础 上形成 了《瑜伽 经 》中的 “ 八支行法 ” , 不过 增加 了 加 强道德修养的禁制 、 劝制和坐 法 , 去掉 了具有抽象 思维功 能 的思辨 , 意在 强调瑜伽 修行 中直 觉和意 志的作用 。 在奥义 书中 , 梵我合一是其核 心 思想 , 是人 的终极信仰 , 是人生和 宇宙的大道 , 与之相 比 , 瑜伽 只是 明心见道之术 。 两者是道与术的关系 , 而且 除了瑜伽 之外 , 弃绝也可以达到解脱 , 因此 瑜伽 在奥义 书中不占重要 地位 。 它 只是作为沙门思想家们和民间 人士 的修行实践被吸收进来 。 只有到 了《摩诃婆罗 多》 , 尤其是其 中的《薄伽梵歌》时 , 瑜伽 才作为主 题之一 被认真 对待 , 才在 圣典之中俨然有一席之地 ; 瑜 伽才被宽泛地理 解且加 以分类 , 自成系统了 。 《薄伽 梵歌 》是一 切瑜伽圣 书中最有名的 。 在《薄伽 梵歌 》中 , 印度人 的综合能力得到 最大程 度的发挥 , 吠檀多 、 数论 、 瑜伽 、 正 统婆罗 门教 , 还有对克里 希那神的崇拜等种种成 分融为一体 。 其 中最 为显 赫的是婆罗门 教与民 间信仰 。 这二支 在 印度 人 头脑 中斗争一 千 多年的 思想 潮 流在 这十八章 中水 乳交 融在一 起 , 而 且 几乎 都是运 用瑜 伽 的术语 。 很 显然 , 这些 民间信仰 中最 重要 的数论哲学 和 誉 那教 一 直是与婆罗 门教 针锋相对 的 , 因 此它 们双 方都没有足 够的变通性来达 成这种混 合 ; 另一 方面 , 瑜伽 没有智性 内容 , 所以尽管数论和晋那教是 无神论的 、 二 元论的 , 商 揭罗 以 前的大 多数瑜伽 行 者还是接受 了数论 哲学 。 它 的主要概念神 我 (P ur us h a) 、 原初物 质 ( rP ak irt i) 和 三 德 ( g u an s ) , 普那 教 的轮 回和业 报 观 念 以 及在 时 间 之 外存 在 的终极 真 实的 思 想 也 被吸收进 来 。 数论和 誉 那教的这些 观念 在早 期 奥义 书 中 已 得到 一 定 程度 的综 合和 强调 , 《 薄 》 2 . 4 。 徐 梵没译《五十奥 义书 》 . 中国 社会科学出 版社 , 1 9 8 4年 。 下 同 。 10 一 1 1 。 8 一 1 5 。 1 0 。 1 8 。 龟口.性盛 … 义)6 :5 耗)2
宗款·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伽梵歌》通过把这些新思想融汇进古老婆罗门教中从而推进了这个综合过程。 数论和者那教是无神论和二元论,而婆罗门教是有神论和一元论,《薄伽梵歌》还是把它们 统合在一起。这样,在钵颠阔梨和商羯罗以后时代的瑜伽行者就变成了有神论和一元论者。《薄 伽梵歌》用一元论来解释终极真理,用二元论来解释字宙的运行,以此来完成这种综合。正像早 期印度万神殿的众神被降低来拥戴梵我合一一样。宇宙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一神我和原初物 质也被降低来支持梵我合一的观念。这似乎昭示着婆罗门教对沙门思潮的胜利,但事实是:梵 我合一是通过瑜伽冥想而不是通过智性来达成的。瑜伽行者以内省和沉思绕过了思考的过程, 人们的心智被引导着超越自已进入直觉和整体观的领域,由内省而不是外观来进行思考。 《薄伽梵歌》提出有三条道路可以达到解脱,即:业瑜伽(karma yoga)、智瑜伽(jnana yoga) 和奉爱瑜伽(bhakti yoga)。前二种瑜伽主要在第一到第十二章得到说明,后一种瑜伽在后六章 得到阐明。在第二章后半部分引入了业瑜咖主题,其中心意思是:根据自己的职责而行动,而不 要追求它的结果;专注于自我,漫游于诸根境而不为所动;冥想自我,控制心意,闭锁感官;满足 于自我,安住于梵界并且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第三章开始便引出了前两种瑜伽:“在此界有两种 信仰,很久以前我就将它阐述,一种属于数论派,安那客(人名)!它藉智瑜伽立其足,一种属于 瑜伽派,而以业瑜伽为其础。”①至于智瑜伽和业瑜伽的关系,“愚夫说数论和瑜伽有别,学者与 愚夫则迥然不同,只要正确坚持其一,就能喜获双成。信数论者能达之境,信瑜伽者也能够到 达,把数论和瑜跏视为一体,才算是正确的观察。”② 第六章以克里希那再次定义业瑜伽开始:为所应为而不念其结果的人才是真正的瑜伽行 者。他等视万物,独处清幽,冥思自我。其冥修姿势是:“端坐于席止根动,控制心猿和意马,凝聚 心神于一点,为净自我修瑜伽。头颈躯体要端直,保持安稳不摇荡,意注自己鼻尖顶,切勿顾盼 于四方”,③在第十二章中谈到了奉爱瑜伽,“凡凝思于冥有者,均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因为无形 的冥有之态,有形者很难以体验到,”④此所谓智瑜伽行者,其路难,其人少;“有人以我(克里希 那)为最终目的,唯借瑜伽把我冥想,将诸业全部奉献给我,并且虔诚地将我敬仰。”⑤如果这太 困难,他们就把他们自己整个交给他,控制自己全部的欲望。“对待万有,友好、怜悯而无仇怨, 等视苦乐宽厚忍让,既无我所,亦无我慢”,⑥其心智专一于人化为克里希那的梵我之上。 业瑜伽在《薄伽梵歌》中第一次得到清晰的说明。这种瑜伽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正是通过 《薄伽梵歌》瑜伽实践才第一次进入日常生活,一种新的瑜伽行法传播开来,这不是奥义书中的 传统苦行和冥想的智瑜伽,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积极瑜伽。它不是对过去瑜伽实践的扬弃而是补 充。修习这种瑜伽的结果是社会的和心理的而不是超自然的。 这一时期的瑜伽从奥义书到《薄伽梵歌》逐步完成了瑜咖行法与吠檀多不二论超验哲学的 合一,使瑜伽这一发源于印度原住民、流行于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民间信仰中的灵修实践由异 端逐渐成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古典喻咖八支几乎都先后出 现,这已预示着古典瑜伽的形成。 ①《薄梵歌3.3.张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下同, 《薄伽梵歌》5.4-5, ③ 《薄伽梵歌6.12一13。 ④ 《薄伽梵歌》】2.5。 《薄伽梵歌12.6。 ⑥《薄蜘梵歌12.13, ·38·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徽 . 哲 学 南互 研 究 9 1 8 年第 9 期 1 伽梵歌 》通过 把 这些新 思 想融汇进古 老婆罗 门教 中从而 推进了这个 综合过程 。 数 论和 晋 那教是无神 论和二 元论 , 而婆罗 门教是有 神论 和一元 论 , 《薄伽 梵歌 》还 是把 它 们 统合在 一起 。 这样 , 在钵颠 阁梨和商揭罗以后 时代的瑜伽 行者 就变成 了有神论和 一 元论者 。 《薄 伽梵歌 》用 一元 论来解释 终极 真理 , 用二元 论来解释宇宙的 运行 , 以此 来完 成这 种综合 。 正 像早 期印度万 神 殿的众神被降低来拥 戴梵我合一一 样 。 宇宙 中 的两个 基 本要 素— 神 我和 原初物 质也 被 降低来支持梵我 合一 的观 念 。 这似乎昭示 着 婆罗门教 对 沙门思 潮 的胜利 , 但事实是 : 梵 我合 一是 通过瑜伽 冥 想而不 是通过 智性来达成 的 。 瑜 伽行 者以内省和 沉思绕过 了思考 的过程 , 人 们的心智被引 导着超越 自己进 入直觉 和整体观 的领域 , 由内省而 不是 外观来进行思 考 。 《薄伽梵歌》提 出有三条道路 可 以达到解 脱 , 即 : 业瑜 伽 (k ar m a y og a ) 、 智瑜伽 ( jan an y og a ) 和 奉爱 瑜伽 b( h a kt i yo g a ) 。 前二 种瑜伽主要 在第一到第十二 章得到 说明 , 后 一种瑜 伽在 后六 章 得 到 阐 明 。 在第 二章 后半部分 引入 了业瑜伽 主题 , 其 中心意 思是 : 根 据 自己 的职责而行动 , 而 不 要 追求它 的结果 ; 专注于 自我 , 漫游 于诸根 境而不 为所 动 ; 冥 想 自我 , 控 制心 意 , 闭锁感 官 ; 满 足 于 自我 , 安 住 于梵界 并且 履行 自己 的职责 。 在第三章 开始便 引 出了前两 种瑜 伽 : “ 在此 界有两种 信仰 , 很 久 以前我就将它 阐述 , 一种属 于数 论派 , 安 那客 ( 人 名!) 它藉智 瑜伽 立 其足 , 一 种属 于 瑜伽 派 , 而 以 业瑜伽为 其础 。 ” ①至于 智瑜 伽和 业瑜 伽 的关 系 , “ 愚 夫说数论和瑜伽 有别 , 学 者 与 愚 夫则迥 然不 同 , 只要 正 确坚持其一 , 就能喜获双 成 。 信数论 者 能达 之 境 , 信瑜伽 者也 能 够到 达 , 把数 论和 瑜伽 视为 一体 , 才算是正确 的观察 。 ’ ,② 第六章 以克里 希那 再次 定 义业瑜 伽开 始 : 为所应 为而 不念 其结 果 的人 才 是真 正 的瑜伽 行 者 。 他 等视万物 , 独处清 幽 , 冥 思 自我 。 其冥修姿势是 : “ 端 坐于席止 根动 , 控制 心猿和意 马 , 凝聚 J合神 于 一点 , 为净 自我修瑜 伽 。 头颈 躯体要端直 , 保持安稳 不摇 荡 , 意 注 自己 鼻尖 顶 , 切 勿顾盼 于 四 方 ” 。 ③在第十二 章中谈到 了奉爱瑜伽 , ` 凡凝思于冥 有者 , 均有无 穷无 尽 的烦恼 , 因为无形 的冥 有 之态 , 有形 者很难 以体验 到 。 ” ④此 所谓 智瑜 伽行 者 , 其路难 , 其 人少 ; “ 有 人 以我 ( 克 里希 那 ) 为最 终 目的 , 唯 借瑜 伽把 我 冥想 , 将诸业全部奉献给我 , 并且虔诚地 将我敬仰 。 ’ ,⑤如 果这太 困难 , 他 们就把他 们 自己整 个交给他 , 控制 自己 全 部的欲望 。 “ 对待万有 , 友好 、 怜悯而 无 仇怨 , 等视苦乐宽厚忍让 , 既无我 所 , 亦 无我慢 ” , ⑥其 心智专一 于人化 为克里希 那的梵我之上 。 业 瑜伽 在 《薄伽 梵歌 》中第一 次得 到 清晰的说明 。 这种瑜 伽可 以多 种方式进行 。 正 是通 过 《薄伽 梵歌》瑜伽实践 才第一次进入 日常生 活 , 一 种新的瑜伽 行法 传播开来 。 这不 是奥义书 中 的 传统苦行和冥 想的智瑜 伽 , 而 是 日常生 活中的积 极瑜 伽 。 它 不是 对过去瑜伽 实践 的扬 弃而 是补 充 。 修习这种瑜伽 的结果 是社 会的和 心理的而 不是超 自然的 。 这一 时期的瑜 伽从奥义 书到 《薄伽梵 歌》逐 步完 成 了瑜 伽行 法与 吠檀 多不 二论 超验哲学 的 合一 , 使瑜 伽这一 发源 于 印度原住 民 、 流行于 与婆罗门教 相对 立的民 间信仰中的 灵修实践 由异 端逐渐 成 为正 统 , 由强调行 法 到行 为 、 信仰 、 知识三 者并 行 不悖 。 古典瑜 伽八支 几 乎 都先后 出 现 , 这已 预 示着 古典瑜 伽 的形成 。 》 3 . 3 。 张保胜译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1 9 8 9年 。 下同 。 》 5 . 4一 5 。 》 6 . 1 2一 1 3 。 》 12 . 5 。 》 1 2 . 6 。 》 1 2 . 1 3 。 薄薄簿伽伽梵梵歌歌 心.岌山叮钱 . 才奋龟吸即口妞ó 八O ①②③④⑤⑧3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宗教·哲学 三、古典瑜伽 古典瑜伽(自公元前200年始)来源于钵颠阔梨的《瑜伽经》,在以后几世纪中随着众多注疏 的出现而得到发展,它的哲学基础不再是吠檀多不二论,而是来自于数论的二元论。公开宣称 以严格的二元论立场来解释现实。因此,古典瑜伽是指由钵颠阔梨的《瑜伽经》及其广泛的注解 文献发展而成的哲学体系。它又被称为“王瑜伽”,是印度哲学六大古典体系之一。 传统认为金胎(Hiranyagarbha)这个神话中的人物是瑜伽的创始人,但却没有文献可以证 明这一点,钵颠阔梨不是瑜加的创立者,他只是把以前已经存在的关于瑜伽的知识和行法予以 系统化,是集其大成者。关于《瑜伽经》的作者钵颠阔梨,我们所知不多,西方和印度的许多学者 倾向于把他与对古代著名文法学者被你尼文典所作注释《大疏》(Mahabhasya)的作者看作一 人。例如,印度达斯古普塔(S.N.Dasgupta)即持此见解,并由此把《瑜伽经》的编写时间推定为 公元前二世纪,①而美国的伍兹教授(J.H.Woods)却认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把两个钵颠 阔梨混为一谈,从而把《瑜伽经》的编写时间定为公元300一500年之间.②这一论断似乎为多数 的学者所认可。 钵颠阔梨虽然不是瑜伽的首创者,但他在对瑜伽的体系化的努力方面功不可没。他不仅搜 集了瑜伽实践的不同形式、网罗了曾经或可能与瑜伽有关的种种观念,而且把它们全部嫁接到 数论超验哲学之上,形成了瑜伽现在的形式。在他对瑜伽传统进行系统化时,引入了新的概念 、 和术语,显示了古典瑜伽作为印度教的主要派别或哲学体系的自律性。 对《瑜伽经》的分析研究也表明,它并没有表现出创造的企图,但这种出色而巧妙的系统化 对瑜伽所作的贡献并不亚于其创立者。《瑜伽经》全书分四章,共195个简短的经;它是按照讨论 的主题来分章的。前三章以定义和分类的方式编写,这表明这些材料业已存在,钵颠阔梨只是 给予系统化,从中看不出传道的热情和批倒其他流派的野心,孜孜于阐发本体系思想;他甚至 不急于建立一个体系,而只是把已有的材料系统化。有不少学者认为第四章是后人增补的,其 原因如下:首先,第四章的写作风格与前三章迥异;其次,第四章像是在重复第二章的内容,其 中的有些主题在前三章都以相似的方式被讨论过;再次,第四章的篇幅相形过于短小,只有34 节,而前三章都有50一55节。另外,大部分批判佛教的内容都出现在第四章,也使人们推测是后 人为增强瑜伽哲学的力量(在假想的佛教哲学的攻击下)而补充了一些新的论据。 第一章为三昧章,说明三昧的性质、类别和目的。第二章为方法章,介绍了实践瑜伽的基本 概念和行法;从第28节开始转入对瑜伽八支的讨论。第三章为神通章,讨论瑜伽的超自然表现, 即所谓的“超自然力”或“神通力”。此外,这一章还包含关于瑜伽实践高级阶段的重要内容。第 四章为独存章,引入“独存”这个哲学概念,讨论修持瑜伽的最后阶段一解脱。 《瑜伽经》对瑜伽思想和行法做出自已的解释和说明,激励其他人去阐发钵颠阔梨的超验 哲学思想。他提出的这种激进的二元论思想在印度教徒中激起广泛的争论。在他看来,有两个 永恒的存在范畴:超自然的自我(purusha)和超自然的世界基础(prakriti):前者包括无数遍在 全知的自我和宇宙景象的被动旁观者,后者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以及自在的宇宙形式。而前者是 先天意识的或超意识的,后者是无意识的或无生命的,它的目的不在自身,而在为无数的自我 D S.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vol.1,p.238.New Dethi,1981. J.H.Woods,The Yoga-System of Patunjali,pp.13-19.Cambridge,1927. ·39·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亚 研 究 年第 期 宗教 1 1 8 9 9 · 哲 母 三 、 古典瑜伽 ) 古典瑜伽 自公元前 年始 来源于钵 颠 阁梨 的《瑜 伽经 》 ( 2 0 , 在以后 几世纪中随着众多注 疏 的出现 而得 到 发展 。 它 的哲学基 础 不再是吠檀多不 二论 , 而 是来 自于 数论 的 二 元论 。 公 开宣 称 以严格 的二 元论立场来解 释现实 。 因此 , 古典瑜 伽是 指 由钵颠 阔梨 的《瑜 伽 经 》及 其 广泛 的注解 文 献发 展而 成 的哲学 体系 。 它 又被 称为 “ 王瑜 伽 ” , 是 印度哲 学六大 古典体系之 一 。 传统认为金胎 ( iH ar yn ag ar b h a ) 这个 神话中的 人物 是瑜伽 的创 始人 , 但却没 有文 献可 以证 明这一点 。 钵 颠阔梨 不是瑜 伽 的创立者 , 他只是把以前已 经存在 的关于瑜伽 的知识和 行法予 以 系统化 , 是集其大 成者 。 关于 《瑜伽 经 》的作者钵 颠阔梨 , 我们所知不多 。 西方和 印度的许多学 者 倾向于把他与对古 代著 名 文法学 者 波 你 尼文 典所 作注 释 《大 疏 )}( M a h ab h a sy a ) 的 作 者看 作 一 人 。 例如 , 印度达 斯古 普塔 (S . N . D as gu tP a ) 即持此 见解 , 并 由此 把 《瑜 伽经 》的编写 时 间推 定为 公 元前二世 纪 ; ①而 美 国的伍兹教授 (J . H . w o d s ) 却 认 为并 没 有 确 凿 的证据可 以把两个 钵 颠 阔梨混 为一谈 , 从 而把《瑜 伽经 》的编写 时 间定 为 公元 30 0 一 5 0 年之 间 。 ②这一论 断似乎为 多 数 的学 者所认可 。 钵颠 阔梨 虽然不 是瑜 伽 的首创者 , 但他 在对瑜 伽 的体 系化 的努 力方面功 不 可没 。 他 不仅 搜 集了瑜 伽实 践 的不 同形式 、 网 罗了 曾经或可 能与瑜 伽有关 的种种观念 , 而且把它 们全 部嫁接到 数 论超 验 哲学 之上 , 形 成 了瑜 伽现 在 的形 式 。 在 他对 瑜 伽 传统 进行 系统化 时 , 引 入 了新 的概 念 和 术语 , 显示 了古典瑜 伽 作 为印度 教的主要 派别或哲学体系的 自律性 。 对《瑜伽 经 》的分析研 究也表明 , 它 并没 有表现 出创造 的企 图 , 但这种出色 而巧 妙 的系统化 对瑜伽所作的贡献并不 亚于 其创立者 。 《瑜 伽经 》全 书分四 章 , 共 1 95 个简短的经 ; 它是按照讨论 的主题来分章 的 。 前三章 以定义 和分类的方式 编写 , 这表 明这 些材 料 业 已 存在 , 钵颠 阔梨 只是 给 予 系统 化 , 从 中看不 出传道 的热情和 批倒 其 他流 派 的野 心 , 孜孜 于 阐发 本体 系思 想 ; 他甚 至 不 急于建立 一个体系 , 而 只是把已 有的材料系统化 。 有 不 少学 者认 为第四 章是 后人 增 补 的 , 其 原 因如 下 : 首先 , 第四 章 的写 作 风格 与前三章 迥异 ; 其 次 , 第四 章 像是 在 重复第二章 的 内容 , 其 中 的有些 主题在 前三章都以相似 的方式 被 讨论过 ; 再 次 , 第四 章 的 篇幅相形过 于 短小 , 只有 34 节 , 而前三章 都 有50 一 5 节 。 另外 , 大部分批 判佛教 的 内容都出现 在第四 章 , 也使 人 们推测 是后 人为增 强瑜 伽哲学 的力量 ( 在 假想 的佛教哲学 的攻 击下 ) 而 补充 了一些 新的论 据 。 第一 章为 三昧 章 , 说明三 昧 的性质 、 类 别和 目的 。 第二章 为方法章 , 介 绍了 实践瑜 伽 的基本 概念 和行法 ; 从第28 节 开始转 入对 瑜伽 八支的讨论 。 第三章 为神通章 , 讨论 瑜伽 的超 自然表现 , 即所谓 的 “ 超 自然力 ” 或 “ 神通 力 ” 。 此外 , 这 一章 还 包含关于 瑜伽 实 践高级阶段 的重要 内容 。 第 四章 为独存章 , 引入 “ 独存 ” 这个 哲学 概念 , 讨论 修持 瑜 伽的最 后 阶段 — 解脱 。 《瑜 伽 经 》对瑜伽 思想 和行 法 做 出 自己 的解 释 和说 明 , 激 励其他 人去 阐 发钵 颠 阁梨 的超 验 哲学 思 想 。 他提 出的 这种 激进 的 二元 论 思想 在印 度教 徒 中激 起 广泛 的 争论 。 在 他看来 , 有 两个 永 恒 的存在范 畴 : 超 自然 的 自我 (P ur us ha ) 和超 自然的世 界 基础 ( rP ak r i t i ) ; 前 者 包括 无数 遍 在 全知 的 自我 和宇 宙景象的被动旁观者 , 后者 包 括有形 和 无形 的以 及 自在 的宇 宙形 式 。 而 前者 是 先 天意识的或超意 识的 , 后者是无 意识的或无 生命的 , 它 的目的不 在 自身 , 而 在 为无 数 的 自我 ① 5 . D a s g u pt a , A H £sr o yr of l, : d记 , ; p h£之。 砷勺 , v o l . i , p . 2 35 . N e w eD lh i , i g s x . ② J . H . w o o d s , 7 ,h e Y O g a 一 匀 s t e m of p a t ` , ,训11 , p p . 1 3 一 1 9 . C a n 、 b r id g e , 1 9 2 7
宗教·哲学 南亚研究 1998年第1期 服务。这些自我或者意识到他们先验的自由或者由于认为他们本身是有限的存在而陷入宇宙 自然之中,因为在宇宙自然的最高存在方式之中,它完全能够“反射”这些自我的“光芒”以致于 产生它有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幻象,而心(作为manas和buddhi)便是字宙自然意识反映的产 物,瑜伽的功能正在于通过从宇宙自然形式中不断地抽离使自我重新意识到它的超自然的桌 性,这是通过修习钵颠阔梨的八支(ashta-anga-yoga),尤其是它的高级阶段禅定和三昧来实现 的,其最高目标是“独存”(kaivalya),自我完美的隔绝.钵颠阔梨的这种撤进的二元论在印度教 内和教外招致不少的批评,古典瑜伽也因此不能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印度教的哲学基础 是不二论,古典瑜咖以后的瑜伽派别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不二论吠檀多的超验哲学之上而不 是对古典瑜伽二元论的继承发展。钵颠阔梨的体系几乎可以认为是由不二论所开创传统中的 一个插曲,因为前古典瑜伽已知的派别都是建立在吠檀多思想基础上的。 印度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度,因此它具有极其悠久而深厚的注释经典的传统,即 便是想要阐发新的思想,也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这对于《瑜伽经》也不例外。《瑜伽经》的 注释著作在公元五百年左右就出现了,即毗耶娑的《瑜伽注》(Yoga-Bhashya),它是现存最古 老的《瑜伽经》注释著作,是人们理解《瑜伽经》的钥匙,是以后注释的基础。尽管他对瑜伽很熟 悉,但他似乎并不是钵颠阁梨的嫡传弟子:他好像更倚重于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数论师频地耶 婆娑(Vindhyavasin)的思想,因此与数论的关系更密切。到九世纪出现了《瑜伽注》的复注《真 理明晰》(Tattvavasaradi),其作者是有名的学者筏遮塞波底·弥室罗(Vacaspati Mishra),这是 一部具有相当学术水准和哲学洞见的著作。十六世纪吠若那比柯宿(识比丘,Vi订jnanabhiksu) 对毗耶娑注所作的《喻伽复注》(Yogavarttika)包含有许多原始资料和对其他印度哲学和宗教 文献的引用。 钵颠溷梨通过他的《瑜伽经》完成了对瑜伽的体系化过程,把瑜伽行法明确地嫁接到数论 哲学之上,从而使数论和瑜伽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数论一瑜伽这对姊妹哲学肩并肩地走进正 统派哲学行列。另外,瑜伽行法至此形成了固定的八支,标志着这一修行体系的定形。 (作者单位:北京旅游学院) ·40·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宗 徽 · 哲 李 南亚 研 究 9 9 年 第 期 8 1 1 服 务 。 这 些 自我或者 意识到 他 们先验 的 自由或 者 由于认为 他 们本身 是有 限 的 存在 而 陷 入 宇 宙 自然之 中 , 因为 在宇 宙 自然的最 高存在 方式 之 中 , 它完 全能 够 “ 反射 ” 这些 自我 的 “ 光芒 ” 以 致于 产 生它 有感 知 力和 理 解 力 的幻 象 , 而 心 (作 为 m an a s 和 b u ,dl ih )便是 宇 宙 自然 意识反 映 的 产 物 。 瑜 伽 的功 能正 在于 通过 从宇 宙 自然形 式 中不 断地抽 离 使 自我重 新 意识到 它 的超 自然 的 票 性 。 这 是通 过修 习钵 颠 阔梨 的八 支 ( a s ht a 一 an g a 一 oy g a) , 尤其是 它的 高级 阶段 禅 定和 三 昧来 实现 的 , 其 最 高 目 标是 “ 独存 ” k( a iva ly a ) , 自我 完美 的隔绝 。 钵颠 阔梨 的这种激 进的 二元 论在 印 度教 内和 教外 招致 不少 的批 评 , 古 典瑜 伽也 因此不 能成 为影响 深远 的哲学 流派 。 印度教 的哲学 基础 是 不二论 , 古典瑜 伽 以后 的瑜 伽派 别 都无一 例外 地 建立在 不 二论吠檀 多的超 验 哲 学 全 上而 不 是 对古 典瑜 伽 二元 论的 继承 发展 。 钵 颠 阔梨 的体系几 乎可 以认为是 由不 二论 所 开 创传统 中的 一个 插 曲 , 因为前 古典 瑜伽 已 知 的派别都是建 立在 吠檀 多思想 基础 上的 。 印度是 一个 非常重 视 传统文化 的国度 , 因此它 具有极 其悠 久而 深厚 的注 释经 典的 传统 , 即 便 是 想 要 阐发 新的 思想 , 也 采用 “ 旧 瓶 装新酒 ” 的方 式 。 这 对 于《 瑜 伽经 》也 不 例外 。 《 瑜 伽经 》的 注 释 著 作在 公 元五 百 年左 右 就 出现 了 , 即毗 耶婆 的《瑜 伽 注 》 ( Y og a 一 B h a s h ya ) 。 它 是 现存 最 古 老 的《瑜 伽经 》注 释 著作 , 是人 们理 解《瑜伽经 》的 钥匙 , 是 以后 注 释的基础 。 尽 管 他对 瑜 伽很 熟 悉 , 但 他似 乎并 不是 钵颠 阁梨的 嫡传弟子 ; 他好像 更倚 重于 生活在 公 元四 世 纪 的数 论师频 地耶 婆 婆 ( iV r 、 d h y a va s in ) 的 思想 , 因此 与数论 的关 系 更密 切 。 到 九世 纪 出现 了《瑜 伽 注 》的复 注 《 真 理 明晰 》 ( T at vt a va s a ar id ) , 其作 者是有 名 的学者筏遮 塞波底 · 弥 室 罗 ( V a c as p a it M i s hr a ) 。 这是 一 部 具有相 当学 术水准 和哲 学 洞 见 的著作 。 十六世 纪 吠若 那 比柯宿 ( 识 比 丘 , iV ian an b h i k s u) 对 毗耶婆注所 作 的《瑜 伽 复注 》 ( Y o g a va r t ika ) 包含有许多原 始资料和 对其他 印度 哲学和 宗 教 文 献的引用 。 钵 颠 阔梨通 过 他的 《瑜 伽经 》完 成 了对瑜 伽 的体系 化过 程 , 把瑜伽 行法 明确地 嫁 接到数 论 哲 学之 上 , 从 而 使数论 和瑜 伽牢 固地 联系在 一起 。 数论 — 瑜 伽这 对姊 妹哲学 肩并 肩地 走进 正 统派哲 学行列 。 另外 , 瑜伽 行法 至此形 成 了固定 的八支 , 标志 着这 一修行 体系的定 形 。 ( 作者 单位 : 北 京旅游 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