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土》、《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 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 A.注重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素养 B.开创人类体育竞技运动先河 C.雕塑水平成就突出领先世界 D.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精神 【答案】D 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到了希腊人那里,我们马上便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家里一样。” 这句话旨在说明希腊文明奠定了欧洲人的 A.社会习俗 B.道德规范 C.法律秩序 D.精神基础 【答案】D 3.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 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崇尚知识美德 B.重视道德规范 C.尊崇法律权威 D.追求政治民主 【答案】C 4.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哲理,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 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 何实用目的。”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古希腊人探索科学偏重理性 B.科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惊异 C.古希腊人重求知而轻视实用 D.古希腊科学比东方科学要先进 【答案】D 5.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 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答案】A 第1页
第 1 页 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土》、《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 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 A.注重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素养 B.开创人类体育竞技运动先河 C.雕塑水平成就突出领先世界 D.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精神 【答案】D 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到了希腊人那里,我们马上便感觉到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家里一样。” 这句话旨在说明希腊文明奠定了欧洲人的 A.社会习俗 B.道德规范 C.法律秩序 D.精神基础 【答案】D 3.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 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崇尚知识美德 B.重视道德规范 C.尊崇法律权威 D.追求政治民主 【答案】C 4.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哲理,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 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 何实用目的。”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古希腊人探索科学偏重理性 B.科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惊异 C.古希腊人重求知而轻视实用 D.古希腊科学比东方科学要先进 【答案】D 5.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 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答案】A
6.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 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答案】C 7.柏拉图认为,“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如教育得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 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据此可知,柏拉图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②赞同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 ③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 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中的城邦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答案】C 8.继普罗泰格拉之后的智者进一步强调“自然”,认为“自然”高于“法律”,因此把人分为希腊人和野蛮人是对 自然的限制和束缚,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为法律是“人类的暴君”。由此可见,智者 A.否定神的权威,凸显人的地位 B.强调法律至上,君权服从法律 C.认为人人平等,鼓吹自然权利 主张理性至上,强调人无贵贱 【答案】C 9.苏格拉底说:“普罗塔哥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 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 罗塔哥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答案】B 10.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一个人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如他曾经说:“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 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 第2页
第 2 页 6.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 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答案】C 7.柏拉图认为,“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如教育得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 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据此可知,柏拉图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②赞同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 ③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 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中的城邦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8.继普罗泰格拉之后的智者进一步强调“自然”,认为“自然”高于“法律”,因此把人分为希腊人和野蛮人是对 自然的限制和束缚,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为法律是“人类的暴君”。由此可见,智者 A.否定神的权威,凸显人的地位 B.强调法律至上,君权服从法律 C.认为人人平等,鼓吹自然权利 D.主张理性至上,强调人无贵贱 【答案】C 9.苏格拉底说:“普罗塔哥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 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 罗塔哥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 40 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答案】B 10.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一个人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如他曾经说:“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 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
A.不受法律约束的人与禽兽相同 B.禽兽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 C.有德行的人应遵守法律坚持正义 D.古希腊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 【答案】C 11.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 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 在古代雅典 A.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答案】B 12.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受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 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去世前,曾要求他的助手寻找一位最优秀的继承者。他的助手四处奔波,通过各种渠道所找到的 人均被苏格拉底拒绝。最后他的助手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 格拉底说,“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其实,毎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 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到“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并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指控。许多审 判官表示可以赦免他,但要他保证不得再追求知识、探索哲学。苏格拉底只要略表妥协就可免于一死。他的亲友、 门徒也都劝他或交纳赎金,或逃亡。然而70岁的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有人见证说:“他表现了英勇不屈的精神, 因为自从他认定了,对他来说,死比继续活下去更好以来,他就一直坚定不移地面向死亡迎上前去,即使是对别的 美好的事情也没有这样坚定,他从来没有对死亡表现过任何软弱……” 第3页
第 3 页 A.不受法律约束的人与禽兽相同 B.禽兽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 C.有德行的人应遵守法律坚持正义 D.古希腊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 【答案】C 11.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 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 在古代雅典 A.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答案】B 12.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受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 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去世前,曾要求他的助手寻找一位最优秀的继承者。他的助手四处奔波,通过各种渠道所找到的 人均被苏格拉底拒绝。最后他的助手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 格拉底说,“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 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受到“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并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指控。许多审 判官表示可以赦免他,但要他保证不得再追求知识、探索哲学。苏格拉底只要略表妥协就可免于一死。他的亲友、 门徒也都劝他或交纳赎金,或逃亡。然而 70 岁的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有人见证说:“他表现了英勇不屈的精神, 因为自从他认定了,对他来说,死比继续活下去更好以来,他就一直坚定不移地面向死亡迎上前去,即使是对别的 美好的事情也没有这样坚定,他从来没有对死亡表现过任何软弱……
(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2)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坚定地面向死亡,支撑他的是什么精神? (3)联系“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苏格拉底对人文精神的贡献是什么? 【答案】(1)充满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善于扬长避短,挖掘自己的潜力。 (2)捍卫人的理性、尊严;追求人的思想自由 (3)“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过分强调个 人主观的感受,造成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由此提出人类理性的价值,即认识人自己,追求知识才能产生美德,有了 理性才能产生尊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 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 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 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 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以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 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 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为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 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里,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 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案】(1)相同之处:以法治国;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统治 不同之处: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仍是人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是民主政 治的产物,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原因:韩非: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亚里土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反思: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的批判;民主政治传统和法制观念影响深远。 第4页
第 4 页 (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2)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坚定地面向死亡,支撑他的是什么精神? (3)联系“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苏格拉底对人文精神的贡献是什么? 【答案】(1)充满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善于扬长避短,挖掘自己的潜力。 (2)捍卫人的理性、尊严;追求人的思想自由。 (3)“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过分强调个 人主观的感受,造成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由此提出人类理性的价值,即认识人自己,追求知识才能产生美德,有了 理性才能产生尊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 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 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 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 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以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 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 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为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 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里,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 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案】(1)相同之处:以法治国;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统治。 不同之处: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仍是人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是民主政 治的产物,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原因:韩非: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反思;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的批判;民主政治传统和法制观念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