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1.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A.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B.摆脱封建神学束缚的要求 C.建立新的宗教教派的要求D.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解析:中世纪西欧的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要求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 运动 答案:B 2.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 神秘主义 B.现代主义 漫主义 D.人文主义 解析: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开始,故选 答案:D 3.观察下列三幅艺术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嘲圈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A.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D.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解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思想贯穿 在当时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中。A、B、C三项均是对作品的正确评论。故选D项。 答案:D 4.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 6 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14 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 A.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 B.摆脱封建神学束缚的要求 C.建立新的宗教教派的要求 D.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解析:中世纪西欧的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 神的蒙昧之中。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要求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 运动。 答案:B 2.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 ) A.神秘主义 B.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 D.人文主义 解析: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开始,故选 D。 答案:D 3.观察下列三幅艺术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A.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D.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解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思想贯穿 在当时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中。A、B、C 三项均是对作品的正确评论。故选 D 项。 答案:D 4.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解析: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立 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与 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16世纪的德意志,罗马教会成 为众矢之的。 答案:D 5.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 《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解析:“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的思想,旨在否定和挑战教会的权威,故选D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1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米洛的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 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图2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 作品中的三女神平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 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请回答 (1)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能够诞生诸如《米洛的维纳斯》雕塑这样的杰出艺术作品 的原因。 (2)从图2到图3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 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别列举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并简要说明他是如何体现人性之美 的。 解析:第(1)题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第(2)题要注意观察图2到
2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解析: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立 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与 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 16 世纪的德意志,罗马教会成 为众矢之的。 答案:D 5.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 《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解析:“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体现了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 的思想,旨在否定和挑战教会的权威,故选 D。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图 1 图 2 图 3 图 1 是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米洛的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 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图 2 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 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 作品中的三女神平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 3 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 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请回答: (1)据图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能够诞生诸如《米洛的维纳斯》雕塑这样的杰出艺术作品 的原因。 (2)从图 2 到图 3 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别列举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并简要说明他是如何体现人性之美 的。 解析:第(1)题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第(2)题要注意观察图 2 到
图3内容的变化,并注意理解相关的说明,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题属开放性的 设问,但回答时必须要切题,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1)思想:古希腊对人的重视(或古希腊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政治:自由民主的政 治氛围。经济:工商业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前提。 (2)变化:从服膺宗教神学到提倡人文主义。原因: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 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3)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肯定了人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 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突出了人性。 课后作业知能强化 基础巩固 1.“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等言论出现的共同背 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B.英国工业革命兴起 C.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该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的产 物。故选A项。 答案:A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下列对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它的基本主张 B.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的观点 C.为适应资本原始积累需要它主张实行禁欲主义 D.对它的过分推崇容易导致出现社会混乱 解析:人文主义者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因此,C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3.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核心思想是() A.弘扬人文精神 B.倡导宗教改革 C.宣扬主权在民 D.批判封建专制 解析:《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A 项正确。B项是指宗教改革,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3 图 3 内容的变化,并注意理解相关的说明,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题属开放性的 设问,但回答时必须要切题,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1)思想:古希腊对人的重视(或古希腊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政治:自由民主的政 治氛围。经济:工商业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前提。 (2)变化:从服膺宗教神学到提倡人文主义。原因:14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 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3)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肯定了人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 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突出了人性。 基础巩固 1.“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等言论出现的共同背 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B.英国工业革命兴起 C.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该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的产 物。故选 A 项。 答案:A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下列对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它的基本主张 B.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的观点 C.为适应资本原始积累需要它主张实行禁欲主义 D.对它的过分推崇容易导致出现社会混乱 解析:人文主义者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因此,C 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3.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核心思想是( ) A.弘扬人文精神 B.倡导宗教改革 C.宣扬主权在民 D.批判封建专制 解析:《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宗教改革,C、D 两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答案:A 4.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下列各项,属于莎士比 亚代表作品的是() A.《十日谈》 B.《歌集》 C.《神曲》 D.《哈姆雷特》 解析:《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作品:《神曲》是但丁的作品:《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作品,故排除 A、B、C三项。 答案:D 5.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 张() A.追求人的自由 B.追求现世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观念 解析:题干中“屋顶以上的事”即天主教神学的说教,那么,“屋顶以下的事”自然是人世间的 现世幸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故选B 答案:B 6.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 马丁·路德疾呼() A.废除神学信仰 B.加强宗教仪式 C.信仰即可得救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解析:题干反映了天主教会“因行称义”的思想,强调教权至上,针对此行为,马丁·路德提 出信仰即可得救,宣传通过自身信仰即可得救,不用通过教会,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故C项正确。 马丁·路德同样信仰宗教,故A项错误:B、D两项都是天主教会的主张,错误。 答案:C 7.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人们只要信仰上帝便可获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节, 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 8.《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在欧洲揭开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使德意志、英国等国(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4 答案:A 4.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下列各项,属于莎士比 亚代表作品的是( ) A.《十日谈》 B.《歌集》 C.《神曲》 D.《哈姆雷特》 解析:《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作品;《神曲》是但丁的作品;《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作品,故排除 A、B、C 三项。 答案:D 5.16 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 张( ) A.追求人的自由 B.追求现世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观念 解析:题干中“屋顶以上的事”即天主教神学的说教,那么,“屋顶以下的事”自然是人世间的 现世幸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故选 B。 答案:B 6.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 马丁·路德疾呼( ) A.废除神学信仰 B.加强宗教仪式 C.信仰即可得救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解析:题干反映了天主教会“因行称义”的思想,强调教权至上,针对此行为,马丁·路德提 出信仰即可得救,宣传通过自身信仰即可得救,不用通过教会,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故 C 项正确。 马丁·路德同样信仰宗教,故 A 项错误;B、D 两项都是天主教会的主张,错误。 答案:C 7.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人们只要信仰上帝便可获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节, 这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 8.《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在欧洲揭开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使德意志、英国等国( )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解析:宗教改革后,德国盛行路德教,英国主要是英国国教,还有清教,故A、B、C三项的说 法不正确。但两国的改革都使本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故选D项。 答案:D 能力提升 9.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 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十四五世纪”“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结合所学当指文艺复兴,故 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故A错误:智者学派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源头,根据时间可知B 错误:宗教改革兴于十六世纪,故D错误。 答案:C 10.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水 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A.歌颂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 C.推崇人文主义 D.反对天主教会 解析:根据这两部书的内容分析,歌颂反抗精神与《十日谈》不符:推崇人文主义,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与《水浒传》不符:揭露社会黑暗二者同时具备。故选B项 答案:B 1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只是宗教内部的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和上帝,故A、C两项错 误: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故B项错误。故应选D项。 答案:D 12.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
5 解析:宗教改革后,德国盛行路德教,英国主要是英国国教,还有清教,故 A、B、C 三项的说 法不正确。但两国的改革都使本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故选 D 项。 答案:D 能力提升 9.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 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十四五世纪”“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结合所学当指文艺复兴,故 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故 A 错误;智者学派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源头,根据时间可知 B 错误;宗教改革兴于十六世纪,故 D 错误。 答案:C 10.在 14—17 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水 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 A.歌颂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 C.推崇人文主义 D.反对天主教会 解析:根据这两部书的内容分析,歌颂反抗精神与《十日谈》不符;推崇人文主义,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与《水浒传》不符;揭露社会黑暗二者同时具备。故选 B 项。 答案:B 1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只是宗教内部的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和上帝,故 A、C 两项错 误;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故 B 项错误。故应选 D 项。 答案:D 12.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 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
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 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解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 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C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 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 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三“……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 引起“震动”?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有何更深层次的意义? 答案:(1)这种观点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古希腊 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人文主义。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信心。 (3)宗教改革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 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6
6 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 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解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 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 C 项。 答案:C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 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1506 年 1 月 4 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 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三 “……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 引起“震动”?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有何更深层次的意义? 答案:(1)这种观点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古希腊 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人文主义。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信心。 (3)宗教改革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 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