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1.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 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 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而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 人的努力,故A项错误、B项正确:理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材料中体现不出理性 色彩,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没有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 答案:B 2.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在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是人开 始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所以选项A不正确:主张世俗权力取代神权统治,是在宗教改革时期 所以选项C不正确: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所以选项D不正确。故选 答案:B 3.观察下列三幅艺术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 1 -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 6 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 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 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而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 人的努力,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理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材料中体现不出理性 色彩,故 C 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没有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故 D 项错 误。 答案:B 2.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 )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在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是人开 始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所以选项 A 不正确;主张世俗权力取代神权统治,是在宗教改革时期, 所以选项 C 不正确;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所以选项 D 不正确。故选 B。 答案:B 3.观察下列三幅艺术作品并结 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A.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D.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解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思想贯 穿在当时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中。A、B、C三项均是对作品的正确评论。故选D项 答案:D 4.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解析: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 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 者与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16世纪的德意志,罗 马教会成为众矢之的 答案:D 5.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大圆顶,不 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人类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解析:布鲁内列斯奇生活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人文 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类要求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 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 一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 2 - A.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B.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C.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D.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解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思想贯 穿在当时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中。A、B、C 三项均是对作品的正确评论。故选 D 项。 答案:D 4.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解析: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 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 者与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 16 世纪的德意志,罗 马教会成为众矢之的。 答案:D 5.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在 1420—1436 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大圆顶,不 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人类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解析:布鲁内列斯奇生活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人文 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类要求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 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 “贱”。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薄伽丘提出的进步思想是什么? 2)薄伽丘和莎士比亚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莎士比亚对人类的赞美与薄 伽丘对人性的肯定相比有什么发展变化。 (3)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欧洲文学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 材料中概括归纳出平等思想。第(2)问注意比较角度:两人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注意从时代思想 主流和关注现实生活入手分析,尤其关注莎士比亚在思想上的层次性。第(3)问对欧洲文学的影 响侧重于对文学发展成果和流派的分析。 答案:(1)人生而平等 (2)共同点: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歌颂现实生活。发展变化:薄伽丘对人性的赞颂,大多集 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则赋予人类更高的追求,讴歌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 的高尚和尊严。 (3)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早期和晚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 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课后作业知能强化 基础巩固 1.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欧洲绘画、雕塑作品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 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 哀却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 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 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 D.造型艺术开始从世俗走向神殿 解析:文艺复兴之前的圣母大多是神情呆滞、不可亲近,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表情丰富, 反映了人性的美,这种变化正是人文主义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答案:C 2.《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 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 3 - 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薄伽丘提出的进步思想是什么? (2)薄伽丘和莎士比亚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莎士比亚对人类的赞美与薄 伽丘对人性的肯定相比有什么发展变化。 (3)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欧洲文学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 材料中概括归纳出平等思想。第(2)问注意比较角度:两人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注意从时代思想 主流和关注现实生活入手分析,尤其关注莎士比亚在思想上的层次性。第(3)问对欧洲文学的影 响侧重于对文学发展成果和流派的分析。 答案:(1)人生而平等。 (2)共同点: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歌颂现实生活。发展变化:薄伽丘对人性的赞颂,大多集 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则赋予人类更高的追求,讴歌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 的高尚和尊严。 (3)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早期和晚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 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基础巩固 1.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欧洲绘画、雕塑作品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 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 哀却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 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 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 D.造型艺术开始从世俗走向神殿 解析:文艺复兴之前的圣母大多是神情呆滞、不可亲近,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表情丰富, 反映了人性的美,这种变化正是人文主义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答案:C 2.《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 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人文主义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主权在民的原则 解析:文艺复兴前,欧洲盛行所谓的“圣像图”,把上帝、圣母等形象神圣化,画像泛着圣 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提倡人性,重视人的作用,这种思想在绘画领域也得到 了体现。《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B 3.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 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 A.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B.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解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的不再是低级的本能方面,而是人间的仁爱和友谊,以及人性的 高尚与尊严,其作品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这可证明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故B项正确。 答案:B 4.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主张() A.追求人的自由 B.追求现世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观念 解析:题干中“屋顶以上的事”即天主教神学的说教,那么,“屋顶以下的事”自然是人世 间的现世幸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故选B 答案:B 5.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教阶制度+圣 银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解析: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信 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B 6.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 4 - B.人文主义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主权在民的原则 解析:文艺复兴前,欧洲盛行所谓的“圣像图”,把上帝、圣母等形象神圣化,画像泛着圣 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提倡人性,重视人的作用,这种思想在绘画领域也得到 了体现。《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B 3.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人。下列选 项能作为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证据的是( ) A.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B.对人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肯定了人的欲望和自然的人性 D.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解析: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的不再是低级的本能方面,而是人间的仁爱和友谊,以及人性的 高尚与尊严,其作品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这可证明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故 B 项正确。 答案:B 4.16 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主张( ) A.追求人的自由 B.追求现世幸福 C.反对禁欲主义 D.反对等级观念 解析:题干中“屋顶以上的事”即天主教神学的说教,那么,“屋顶以下的事”自然是人世 间的现世幸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故选 B。 答案:B 5.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解析: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信 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 B 项正确。 答案:B 6.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人们只要信仰上帝便可获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 节,这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 7.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 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 大量刊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8.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 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 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解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先定论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 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9.“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等言论出现的共同 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B.英国工业革命兴起 C.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该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的 产物。故选A项。 答案:A
- 5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人们只要信仰上帝便可获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 节,这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 7.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 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 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 大量刊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 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 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 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解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先定论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 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 C 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9.“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等言论出现的共同 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B.英国工业革命兴起 C.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该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的 产物。故选 A 项。 答案:A
10.,《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在欧洲揭开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使德意志、英国等 国()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解析:宗教改革后,德国盛行路德教,英国主要是英国国教,还有清教,故A、B、C三项的 说法不正确。但两国的改革都使本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故选D项。 答案:D 11.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 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十四五世纪”“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结合所学当指文艺复兴, 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故A错误;智者学派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源头,根据时间可 知B错误;宗教改革兴于十六世纪,故D错误 答案:C 12.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 《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A.歌颂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 C.推崇人文主义 D.反对天主教会 解析:根据这两部书的内容分析,歌颂反抗精神与《十日谈》不符:推崇人文主义,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与《水浒传》不符;揭露社会黑暗二者同时具备。故选B项 答案: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 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 的阶级为对象,只在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一[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 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 人只要有信仰,不需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不需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
- 6 - 10.《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在欧洲揭开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使德意志、英国等 国( )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解析:宗教改革后,德国盛行路德教,英国主要是英国国教,还有清教,故 A、B、C 三项的 说法不正确。但两国的改革都使本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故选 D 项。 答案:D 11.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 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十四五世纪”“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结合所学当指文艺复兴, 故 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故 A 错误;智者学派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源头,根据时间可 知 B 错误;宗教改革兴于十六世纪,故 D 错误。 答案:C 12.在 14—17 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 《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 A.歌颂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 C.推崇人文主义 D.反对天主教会 解析:根据这两部书的内容分析,歌颂反抗精神与《十日谈》不符;推崇人文主义,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与《水浒传》不符;揭露社会黑暗二者同时具备。故选 B 项。 答案: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 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 的阶级为对象,只在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 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 人只要有信仰,不需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不需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
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特点:限于社会上层;崇尚个人主义。因素: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资产阶级 追求现世的幸福 (2)不同: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或灵魂得救必修通过买“赎罪券”,为教会做贡献)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或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完全可以通过对《圣经》的认识, 直接同上帝对话,只要信仰上帝就能得救)
- 7 - 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特点:限于社会上层;崇尚个人主义。 因素: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资产阶级 追求现世的幸福。 (2)不同: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或灵魂得救必修通过买“赎罪券”,为教会做贡献);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或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完全可以通过对《圣经》的认识, 直接同上帝对话,只要信仰上帝就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