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2010.02.08修订第四次) 泰山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前言 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21世纪是医学高度和快速岁 展的世纪,也是医学先进科学技术大量投入临床诊疗的世纪,国民对健康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临床医生的 要求会更高,作为培养临床医学生最常用临床基本技能的诊断学教学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医学要求。反 管诊断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医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诊断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理论必须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适应21世纪的科学发展利 临床需要。 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仍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诊断分析能力的训练。 诊断学教学手段应适应2世纪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诊断学教学常用手段,加 实验室硬件建设以达到模拟病房化,发挥多媒体形象化教学优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最大可能的螨 高诊断学教学质量。针对现代临床诊疗对诊断学教学的要求,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诊圈 学)为蓝本,讨论制定了我校医学本科相关专业诊断学教学大纲,以指导诊断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恳请》 事诊断学教学的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指导和进行不断的修正,以适应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与临床诊疗 需求 诊断学教学由两部分完成,即课堂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临床医学与英语本科、临床医学计生方向本科用)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2010.02.08修订第四次) 泰山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前 言 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21世纪是医学高度和快速发 展的世纪,也是医学先进科学技术大量投入临床诊疗的世纪,国民对健康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临床医生的 要求会更高,作为培养临床医学生最常用临床基本技能的诊断学教学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医学要求。尽 管诊断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医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就要求诊断学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理论必须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的适应21世纪的科学发展和 临床需要。 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仍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诊断分析能力的训练。 诊断学教学手段应适应2l世纪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诊断学教学常用手段,加 实验室硬件建设以达到模拟病房化,发挥多媒体形象化教学优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最大可能的提 高诊断学教学质量。针对现代临床诊疗对诊断学教学的要求,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诊断 学》为蓝本,讨论制定了我校医学本科相关专业诊断学教学大纲,以指导诊断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恳请从 事诊断学教学的专家和广大教师进行指导和进行不断的修正,以适应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与临床诊疗的 需求。 诊断学教学由两部分完成,即课堂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 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临床医学与英语本科、临床医学计生方向本科用)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诊断学绪论、问诊 2 常见症状 10 基本检查方法、一般状态检查 2 头颈部检查 2 胸部以及肺部检查 心脏血管检查 6 腹部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 4 外生殖器、肛门、四肢、脊柱检查 4 全身体格检查 2 病历书写 4 心电图 12 肺功能检金查 2 内镜检查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2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4 总计 64 绪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诊断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的 敦学内容: 1.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总体介绍。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片。 问诊
教学内容 理论 实验 诊断学绪论、问诊 2 常见症状 10 基本检查方法、一般状态检查 2 头颈部检查 2 胸部以及肺部检查 4 心脏血管检查 6 腹部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 4 外生殖器、肛门、四肢、脊柱检查 4 全身体格检查 2 病历书写 4 心电图 12 肺功能检查 2 内镜检查 2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2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4 总 计 64 课时安排 绪 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诊断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1.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总体介绍。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片。 问 诊
教学目的: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骤,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开始,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 展过程,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熟练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问诊方法、技巧:熟知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临床音义 2.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一般项目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 1.问诊注意事项。 2.问诊内容中的现病史问诊要求,主诉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问诊内容、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1.教学投影片;2.问诊教学课件放映 常见症状 教学目的: 1.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2.症状与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常见症状中的名词物概念。 2.正确认识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心悸、呕血与便血、腹泻、黄疸、 意识障碍等 具体教学要求分述以下: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 .咸边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四)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及其疾病诊断的意义。 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意义。 1.疼痛的位置与放射。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痛疼的原因。 5、疼痛伴随症状与体征。 (仁)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及关节肌肉痛等临床特点。 2.重点讲授各种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疼痛的特点。 三、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概念。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目的: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骤,也是收集临床资料的开始,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和 展过程,为临床确立诊断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熟练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问诊方法、技巧;熟知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临床意义; 2.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一般项目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重点 1.问诊注意事项。 2.问诊内容中的现病史问诊要求,主诉内容的确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问诊内容、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1.教学投影片;2.问诊教学课件放映。 常 见 症 状 教学目的: 1.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2.症状与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常见症状中的名词概念。 2.正确认识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心悸、呕血与便血、腹泻、黄疸、 意识障碍等。 具体教学要求分述以下: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 l、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四)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及其疾病诊断的意义。 二、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发生机理及意义。 1.疼痛的位置与放射。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痛疼的原因。 5、疼痛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及关节肌肉痛等临床特点。 2.重点讲授各种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疼痛的特点。 三、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概念。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意义
1,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各自特点。 2.心源性(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咳痰、咯血的概念 2.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3.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五水种 1.水肿的概念。 2.不同病因所至水肿的发生机理、水肿的特点。 3.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六.紫绀 1.紫绀的概念. 2.紫绀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3.紫绀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七、心悸 1.心悸的概念。 2.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及发生机理 3.心悸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八、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一)呕血 L叹血的常风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鲜血便 2、柏油样便 3、隐血便 九。腹泻 1,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概念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3.急、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三种不同类型黄疸的胆红素代谢。 4.引起不同种类黄疸的常见病因。 5.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 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概念
1.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各自特点)。 2.心源性(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咳痰、咯血的概念。 2.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3.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4.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5.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五、水肿 1.水肿的概念。 2.不同病因所至水肿的发生机理、水肿的特点。 3.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六、紫绀 1.紫绀的概念。 2.紫绀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3.紫绀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七、心悸 1.心悸的概念。 2.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及发生机理 3.心悸的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八、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一)呕血 l、呕血的常见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l、鲜血便。 2、柏油样便 3、隐血便。 九、腹泻 1.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概念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病因与发生机理。 3.急、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十、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三种不同类型黄疸的胆红素代谢。 4.引起不同种类黄疸的常见病因。 5.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一、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级。 3.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疾病与症状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重点: 1.症状的概念。 2.引起各症状的常见病因、症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3.各症状的临床意义及相近症状的鉴别。 教学万式: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8一12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供学生自学与 考。 2.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教学手段: 1.结合症状学教学课件以及临床教学病历进行教学。 2.自制部分教学图片和投影教学片用于症状学课堂教学。 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视、触、叩、听检体方法,熟练、全面、系统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不遗漏病理体 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1.视诊的内容,视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触诊方法的分类,各种触诊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指征,触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的分类,叩诊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叩诊音的分类及各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方法的分类,听诊的临床用途。听诊器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视、触、叩、听检查手法。 2.触诊检查方法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强调重点内容及临床用途。 2.强调检查手法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检查方法,对于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够合理、准确的做出临床判圈 或结论, 教学要求: 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熟练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内容,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的判断方法,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1 管检查)的检查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2.意识障碍的判断方法、分级。 3.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疾病与症状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重点: 1.症状的概念。 2.引起各症状的常见病因、症状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3.各症状的临床意义及相近症状的鉴别。 教学方式: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8—12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供学生自学与参 考。 2.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教学手段: 1.结合症状学教学课件以及临床教学病历进行教学。 2.自制部分教学图片和投影教学片用于症状学课堂教学。 基本检查方法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视、触、叩、听检体方法,熟练、全面、系统的完成全身体格检查,不遗漏病理体 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的应用指征。 教学内容: 1.视诊的内容,视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触诊方法的分类,各种触诊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指征,触诊的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的分类,叩诊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叩诊音的分类及各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方法的分类,听诊的临床用途。听诊器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视、触、叩、听检查手法。 2.触诊检查方法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强调重点内容及临床用途。 2.强调检查手法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一 般 状 态 检 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检查方法,对于出现的异常状态,能够合理、准确的做出临床判断 或结论。 教学要求: 正确解释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熟练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内容,掌握一般检查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的判断方法,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 管检查)的检查方法,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3.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 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检查方法、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5.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检查注意事项、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内容;2、检查及判断方法3、一般状态出现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影像教学课件、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练对头、颈部进行系统全面体检,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为建立临床诊 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正确解释有关概念】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检查顺序与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检查:大小、形态、头部皮肤、头发、颅骨等。 2.头部器官检查:检查方法、从上到下、有外向内、双侧对比、先左后右 (1).眼:眉、眼睑、睫毛、脸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眼球等。 (2).耳:外耳、中耳、听力。 (3).鼻:外鼻、鼻孔、鼻中隔、鼻粘膜、嗅觉、副鼻实等。 (4).口腔检查 3.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 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头、颈部体格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异常体征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教学投影等参与教学活动。 胸部、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运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按照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及顺序,准确系统地进 体检,能够发现患者已表现出的异常体征并对其作出判断,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该节内容中出现名词并能作正确解释。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 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胸部及肺部检查达到系统、熟练、全面。熟疑 柿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3.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语颤减弱或消失、增强的临床意义。 (③)叩诊: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肺部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 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检查方法、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5.淋巴结的检查方法、检查注意事项、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内容;2、检查及判断方法;3、一般状态出现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影像教学课件、教学投影片、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的:熟练对头、颈部进行系统全面体检,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为建立临床诊断 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正确解释有关概念。 2.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检查顺序与检查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检查:大小、形态、头部皮肤、头发、颅骨等。 2.头部器官检查:检查方法、从上到下、有外向内、双侧对比、先左后右。 (1).眼:眉、眼睑、睫毛、脸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眼球等。 (2).耳:外耳、中耳、听力。 (3).鼻:外鼻、鼻孔、鼻中隔、鼻粘膜、嗅觉、副鼻窦等。 (4).口腔检查: 3.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 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头、颈部体格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异常体征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现场示教。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带、教学投影等参与教学活动。 胸部、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运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按照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内容及顺序,准确系统地进行 体检,能够发现患者已表现出的异常体征并对其作出判断,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该节内容中出现名词并能作正确解释。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 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胸部及肺部检查达到系统、熟练、全面。熟悉 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3.肺和胸膜的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语颤减弱或消失、增强的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肺部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及各类呼吸音的分布区。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吸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喝音: 干啰音;鼾音、哨笛音 湿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 捻发音。干、湿性啰音的鉴别点。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⑤)呼吸系统常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 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 1、体格检查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 2、体检内容的全面性; 3、异常胸部或肺部体征的确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方法,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检查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课件。 2、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带 3、正常及异常呼吸录音带。 4、教学投影片. 5.教学挂图 6、自制教学投影片。 7、教学模拟人。 心脏检查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准确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能够头 建立正确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能够熟练的对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进行正确解释。 2.能较正确地叩出心界,熟悉心界各部分的组成 3.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5.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 6.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恶脉搏检查方法及常见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及各类呼吸音的分布区。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强,呼吸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啰音: 干啰音;鼾音、哨笛音。 湿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 捻发音。干、湿性啰音的鉴别点。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 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 1、体格检查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 2、体检内容的全面性; 3、异常胸部或肺部体征的确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方法,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检查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课件。 2、胸部及肺部体格检查教学录像带。 3、正常及异常呼吸录音带。 4、教学投影片。 5、教学挂图。 6、自制教学投影片。 7、教学模拟人。 心 脏 检 查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准确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能够为 建立正确临床诊断提供物理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能够熟练的对该节内容中出现的名词进行正确解释。 2.能较正确地叩出心界,熟悉心界各部分的组成。 3.掌握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掌握第一、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5.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 6.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常见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心尖搏动 (2)心前区震颜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即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1)洛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和心律,常见的心律失常。 (③)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强度、性质、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额外心音」 (5)心脏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性质、时期、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音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 1.正确熟练的心脏检查方法 2.心脏出现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 3.心脏体听诊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后,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心脏检查教学课件。 2.心音录音带或教学光盘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听诊训练。 3.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部分形像化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用于教学活动.。 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的病理 征,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及腹部包块的检查),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1)心尖搏动。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3.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和心律,常见的心律失常。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心音强度、性质、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4)额外心音。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2)分析杂音的要点、部位、性质、时期、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检查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 1.正确熟练的心脏检查方法 2.心脏出现异常体征时的临床意义。 3.心脏体听诊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后,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心脏检查教学课件。 2.心音录音带或教学光盘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听诊训练。 3.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制部分形象化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用于教学活动。 腹 部 检 查 教学目的:正确的应用腹部体格检查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的病理体 征,为建立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教学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及腹部包块的检查),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一视诊 、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部皮肤;4、腹壁静脉;5、蠕动波。 (二)触诊 1、触诊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及肝、脾、肾、膀胱的触诊。 (三)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腹部检查的方法及要点。腹部检查中的触诊检查。 2.腹部检查使异常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启发式、互动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利用物理诊断教学投影片、教学课件,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全面的完成神经系统检查,能够正确的判断体格 中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及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锥体束征 1)Babinski sign 2)oppenheim sign 3)GOrdon sign, 4)Chaddock sign 5)HOffmann sign 6)阵挛:髌阵挛及踝躁阵挛 商膜束敷征 1)颈项强直. 2)Kernig sign
教学内容: 1、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一)视诊 l、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部皮肤;4、腹壁静脉;5、蠕动波。 (二)触诊 l、触诊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及肝、脾、肾、膀胱的触诊。 (三)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腹部检查的方法及要点。腹部检查中的触诊检查。 2.腹部检查使异常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启发式、互动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利用物理诊断教学投影片、教学课件,自制部分教学投影胶片。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应用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系统全面的完成神经系统检查,能够正确的判断体检 中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及所代表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锥体束征 1)Babinski sign 2)oppenheim sign 3)G0rdon sign、 4)Chaddock sign 5)H0ffmann sign 6)阵挛:髌阵挛及踝躁阵挛。 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Kernig sign
Lasegue sign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强调神经反射检查手法准确到位,体检方法规范,检查结果判断准确,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父 析符合临床实际。 教学方式: 1.课堂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3.病例分析(脑血管意外、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病历)以加强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对于临床诊断意义白 认识。 教学手段: 1.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讲解神经系统体征。 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录像教学课件。 3.教学病历应用于病例讨论或诊断分析。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正确应用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及四肢的体格检查方法按照检查顺序进性体格检 查,能够判断已经存在的异常体征并能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及男、女外生殖器检查的重要性 2.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男、女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检查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方法: 2.异常体征的辨认、判断及体征出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示教异常体征并解说其临床意义。 病历书写 教学目的:充分认识医疗档案一病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独立收集临床资料,系统分析临床资料,能够韩 正确的确立临床诊断,能够独立完成符合住院病历要求的住院病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分 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1.诊断的步骤与诊断的思维方法 (1)临床资的收集、整理。 (2)临床资料的分析。 (3)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4)初步诊断的提出与确立。 2.病历编写 (1)病历的重要性。 (2)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
Lasegue sign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强调神经反射检查手法准确到位,体检方法规范,检查结果判断准确,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分 析符合临床实际。 教学方式: 1.课堂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3.病例分析(脑血管意外、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病历)以加强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对于临床诊断意义的 认识。 教学手段: 1.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讲解神经系统体征。 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录像教学课件。 3.教学病历应用于病例讨论或诊断分析。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能够正确应用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及四肢的体格检查方法按照检查顺序进性体格检 查,能够判断已经存在的异常体征并能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 教学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及男、女外生殖器检查的重要性 2.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男、女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检查方法及检查注意事项。 2.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检查方法; 2.异常体征的辨认、判断及体征出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课件结合图片、挂图等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示教,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示教异常体征并解说其临床意义。 病历书写 教学目的:充分认识医疗档案—病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独立收集临床资料,系统分析临床资料,能够较 正确的确立临床诊断,能够独立完成符合住院病历要求的住院病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 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1.诊断的步骤与诊断的思维方法 (1)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 (2)临床资料的分析。 (3)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4)初步诊断的提出与确立。 2.病历编写 (1)病历的重要性。 (2)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