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梁的强度计算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来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梁的强度计算
第九章 梁的强度计算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梁的强度计算
第九章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梁的内力:剪力Q、弯矩M 相应应力:剪应力τ、正应力σ 其中与Q有关,o与M有关。 如图简支梁 P AC、DB段:横力弯曲(M,Q) CD段:纯弯曲(M,Q=0) 本章内容:梁的强度计算问题。M Pa
第九章 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本章内容:梁的强度计算问题。 梁的内力:剪力Q、弯矩M 相应应力:剪应力τ、正应力σ 其中τ与Q有关,σ与M有关。 如图简支梁 AC、DB段:横力弯曲(M ,Q) CD段:纯弯曲(M ,Q=0) z τ Q M σ A B a a C D P P Q图 P P M图 Pa
第一节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实验观察与分析 ①横线仍为直线倾斜角度dθ (a) ②纵线由直变弯,与横线正交,用用 ③上部变宽,下部变窄 k e g、M 假设:①平面假设 ②单向受力假设 k 中性层 M 中性层长度不变的纤维层 中性轴 中性轴_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第一节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一、实验观察与分析: ①横线仍为直线,倾斜角度d ②纵线由直变弯, 与横线正交 ③上部变宽,下部变窄 假设:①平面假设 ②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长度不变的纤维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y o (a) z x b h c o e f g k (b) e f k g z y M M x y z 中性轴 中性层 (c) M e f e f g M k k g z y
二、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中性层 (-)变形几何关系 取梁微段x考虑变形几何 关系,得应变规律: 中性轴 dx pdep (二)物理关系 M 由假设2及虎克定律,梁横截 dx\02 面上的正应力变化规律为: o=Ea=E (c)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二、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一)变形几何关系: ; y d yd dx S = = = 取梁微段dx考虑变形几何 关系,得应变规律: (二)物理关系: y = E = E 由假设2及虎克定律,梁横截 面上的正应力变化规律为: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f e e f d x (a) (b) 中性轴 中性层 z x y f e f e M dx dθ e f e f a b ρ y o1 o2 (c)
(三)静力学关系: N=∞=0→Eya=0-中性轴z必通过形心 M,=u4=02l4=0-中性轴是截面的形心主轴 M.=yol=M→Ejy2=M M 纯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EI dA M 可得正应力计算公式: 注:为避兔符号错误,计算中各量以绝对值代入,σ符号 依点所处区域直接判断。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三)静力学关系: = = 0 = 0 yd E N d = = 0 = 0; zydA E M y z dA = = = y dA M E Mz y dA M 2 z My = —中性轴Z必通过形心 —中性轴是截面的形心主轴 可得正应力计算公式: 注:为避免符号错误,计算中各量以绝对值代入,σ符号 依点所处区域直接判断。 ; 1 E z M = —纯弯曲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o M M dN dA y z y
例9-1图示悬臂梁。试求C截面上a、b两点的正应力和该截面最大 拉、压应力。 3.0kN·m P=1.5kN 解:(1)计算弯矩Mc、惯性矩厶 200 bh 5830cm4 单位:Cm M=-2P=-3KN·m2,1=12 (2)求a、b两点的正应力 M ca=3.09MPao yb 1.54Pa (3)求C截面最大拉应力m和最大压应力amax ax am=463Ma=-m(在截面上下边缘) 返回
例9-1 图示悬臂梁。试求C截面上a、b两点的正应力和该截面最大 拉、压应力。 解:(1)计算弯矩M C 、惯性矩IZ (2)求a、b两点的正应力 M 2P 3KN m, c = − = − 4 3 5830 12 cm bh I z = = 3.09MPa, I M y z c a a = = MPa I M y z c b b = = −1.54 + − = = = − max max max 4.63MPa I M y z c (3)求C截面最大拉应力σ+ max和最大压应力σ- max (在截面上下边缘)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200 C P=1.5kN 18 12 3 3 a o b x y 单位:cm 3.0kN m
例9-218号工字钢制成的简支梁如图示,求D截面上a、b两点处 的正应力。 P=6OKN=P 解:(1)求D截面MDA B D M=30kN. m 0.51 Im 0.5m b (2)查表求/z Iz=1660cm4M图 截面尺寸单位:mm 3.0kN.m (3)求D截面a、b两点的正应力 180 Va =yb 10.7=79.3mm M Da=-143Ma=-0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例9-2 18号工字钢制成的简支梁如图示,求D截面上a、b两点处 的正应力。 解:(1)求D截面MD MD =30kN.m b z D a a a b MPa I M y y y mm = = − = − = = − = 143.3 10.7 79.3 2 180 (3)求D截面a、b两点的正应力 (2)查表求IZ IZ=1660cm4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3.0kN m M图 94 10.7 10.7 180 截面尺寸单位:mm a b z y 0.5m 1m 0.5m C D A B p=60KN=P
第二节梁橫截面上的剪应力 矩形截面梁: 矩形截面剪应力计算公式: Ⅰb τ沿截面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60 h y 24 b234-y h y=±2,=0y=0,xmx=3= 46h 2 bh maxx max 2A2 (r-平均剪应力)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第二节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一、矩形截面梁: 矩形截面剪应力计算公式: I b QS z z * = τ沿截面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 4 ( 6 ) 4 ( 2 2 2 3 2 2 y h bh Q y h I Q z = − = − bh Q bh Qh y h y 2 3 4 6 , 0; 0, 2 3 2 = = = max = = 2 3 2 3 max = = A Q ( −平均剪应力) τmax h τmax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二、其它形状截面的剪应力: 1.工字形截面梁: [A+6 上翼缘 1)腹板上的剪应力:承担截面绝大部 分剪应力,中性轴处有最大剪应力:腹板 OS 下翼缘 max 或 max 2)翼缘上的剪应力:翼缘上的剪应力情况较复杂。竖向分量很 小且分布复杂,一般不考虑;水平分量认为沿翼缘厚度均匀分 布,计算公式与矩形截面的相同,其方向与竖向剪应力方向之间 存在“剪应力流”的规律。 OS 水平1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二、其它形状截面的剪应力: 1. 工字形截面梁: 1)腹板上的剪应力:承担截面绝大部 分剪应力,中性轴处有最大剪应力: z o z I QS 水平 = h d Q 1 或 max 2)翼缘上的剪应力:翼缘上的剪应力情况较复杂。竖向分量很 小且分布复杂,一般不考虑;水平分量认为沿翼缘厚度均匀分 布,计算公式与矩形截面的相同,其方向与竖向剪应力方向之间 存在“剪应力流”的规律。 d QS z z = max max K d z K h1 y 上翼缘 下翼缘 腹板 δ A a δa z τ τmax τmin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2.T字型截面: T字型截面与工字型截面相似,最大剪应力 仍发生在截面中性轴上。其腹板上应力为 OS ld 3.圆形及环形截面: 圆形与薄壁环形截面最大竖向剪应力也都发生{m 在中性轴上,沿中性轴均匀分布,其值为 4 0 圆形截面 max 薄壁环形截面 max A2 返回下一张上一张
2. T字型截面: T字型截面与工字型截面相似,最大剪应力 仍发生在截面中性轴上。其腹板上应力为: I d QS z z * = 3. 圆形及环形截面: 圆形与薄壁环形截面最大竖向剪应力也都发生 在中性轴上,沿中性轴均匀分布,其值为: 薄壁环形截面 1 max 3 4 A Q = 2 max 2 A Q = 圆形截面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