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丘脑下部) Gn-R时 下垂体) LH.FSH 子宫肌层 通素 病灶 第一节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编者:乔玉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编者:乔玉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三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均是妇产科 常见病,临床上常可并存。 ·二者虽同为内膜异位引起的疾病,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和 组织发生学是不相同的,临床表现亦有差异,实际上是两 种不同的疾病
[概述] •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均是妇产科 常见病,临床上常可并存。 • 二者虽同为内膜异位引起的疾病,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和 组织发生学是不相同的,临床表现亦有差异,实际上是两 种不同的疾病。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三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定义] -一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 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 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 以外的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 膜异位症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定义]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 膜组织 (腺体和间质)出现 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 以外的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 膜异位症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流行病学] ·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10%~15%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 ·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生育多者 ·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 。 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剂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 发展
[流行病学] • 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10%~15% •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 • 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生育多者 • 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 • 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剂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 发展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三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1860年Von Rokitansky首先描述子宫内膜异位症 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完全 解释内异症的所有方面
[发病机制]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1860年Von Rokitansky首先描述子宫内膜异位症 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完全 解释内异症的所有方面 本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第二大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种植学说] 1921年首次提出该学说(Sampson). 异位的内膜来源于子宫内膜组织, 这些组织转移宫腔以外的部位, 并种植和生长
[种植学说] 1921年首次提出该学说(Sampson) 异位的内膜来源于子宫内膜组织, 这些组织转移宫腔以外的部位, 并种植和生长。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三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1)经血逆流 经期时,妇女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 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 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 Sampson,1921 部分月经逆向流动进入腹腔
(1)经血逆流 经期时,妇女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 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 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Sampson,1921
第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2) 医源性种植 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内异症或 阴道分娩后会阴切口处出现内异症, 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2) 医源性种植 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内异症或 阴道分娩后会阴切口处出现内异症, 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3)淋巴及静脉播散 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 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 兰三供 输尿管 肠 鼻 监
(3)淋巴及静脉播散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 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