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4,文件大小:108.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12402 课程名称:中国自然地理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中国自然地理具有专业基础性的特征,所以学习该课程应注意掌握中因自然地理 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 及其地域系统的特点。 该课程总体框架分中国自然环境、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区划与区域地理特征 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士开发整治等四篇。具体包括中国国土概况及其分异形成演化过程 与机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环境变迁:国土资源、水资源、气 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及东 部季风区、西北干早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七大自然地区的分区介绍,最后讨论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 国综合国土整治方案 课程从不同时空 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全球环境变 化对我国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各种生态脆弱带的演变趋势及其恢复能力, 探讨各种自处灾害发生与演变时程及相应的减灾措施等。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is profession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students.The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 environment of China,the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ar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 The course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a.the natural resourc s of China,natural division and regional g 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land development.The inud as follows:the profiles of Chinese lan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landform,climate,hydrology,soil,vegetation,animals,and environmental chang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 and resources,water 1

1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12402 课程名称:中国自然地理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中国自然地理具有专业基础性的特征,所以学习该课程应注意掌握中国自然地理 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 及其地域系统的特点。 该课程总体框架分中国自然环境、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区划与区域地理特征、 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土开发整治等四篇。具体包括中国国土概况及其分异形成演化过程 与机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环境变迁;国土资源、水资源、气 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及东 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七大自然地区的分区介绍,最后讨论 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综合国土整治方案。课程从不同时空尺 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全球环境变 化对我国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各种生态脆弱带的演变趋势及其恢复能力, 探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与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减灾措施等。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is profession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students. The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ar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 The course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natural divisions and regio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include as follows: the profiles of Chinese lan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landform, climate,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animal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 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climate resources,biological resources,marine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m monsoon n northwest arid region,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and its sev natural region partition the discu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 control scheme of China.The Course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development trends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eople-land systems from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ur country from global change and the ability of variou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It also discusses the causes,evolution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 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 点掌握 国自然 理的 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 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因地区为模板,培养学生归纳 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 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国民自豪感以及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区域自然资源 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 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通过与案例结合,扩大本专 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的能力, 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 课程思政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 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国土概况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了解中国之地大物博,增强国民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节地理位置和疆域 1主要内容

2 resources, climate resources, biological resources, marine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monsoon region, northwest arid reg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and its seven natural region partiti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control scheme of China. The Course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eople-land systems from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 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ur country from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recovery ability of various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auses,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 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的介绍,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时 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 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国地区为模板,培养学生归纳 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 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国民自豪感以及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区域自然资源与 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 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通过与案例结合,扩大本专 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 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 国土概况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了解中国之地大物博,增强国民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疆域 1.主要内容

1.1地理位置 1.2疆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海岸,西风带影响弱,季风气候显著,但大陆性气候仍然有 所体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第二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委风影响品葵、节围广阔 12地形复杂 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1,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1.4人类活动影响深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季风显著、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 求 掌握中 自然 境的基本特征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基本的疆域概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 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煤体教学手段。 第二意中国现代自然环墙形成的古地理出景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第 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了解中国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增加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一节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1.主要内容 1.1第三纪的构造演化 1.2第三纪自然地带的演变 2堪本概今和知识占 第三纪,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东部边缘海的出现和台湾新生代地 槽的褶皱升起,以及继承燕山运动阶段的构造体系发生的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 的格局 早晚第三纪的主要区别在于季风环流取代了原来的行星风系环流系统。气候的经 度地带性增强。自然地带上主要表现为东部亚热带干早区的消失,而西部干早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 3

3 1.1 地理位置 1.2 疆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海岸,西风带影响弱,季风气候显著,但大陆性气候仍然有 所体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基本疆域概况 第二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 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1.2 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1.3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1.4 人类活动影响深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季风显著、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 思考与实践 1.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基本的疆域概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 中国现代自然环境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了解中国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增加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1.主要内容 1.1 第三纪的构造演化 1.2 第三纪自然地带的演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第三纪,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东部边缘海的出现和台湾新生代地 槽的褶皱升起,以及继承燕山运动阶段的构造体系发生的升降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 的格局 早晚第三纪的主要区别在于季风环流取代了原来的行星风系环流系统。气候的经 度地带性增强。自然地带上主要表现为东部亚热带干旱区的消失,而西部干旱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2.1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2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 带荒漠的扩展 2.3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 2.4黄土堆积 2.5海平面变化 2.6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概念 和知识点 第四纪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以及重大环境事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第三节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3.1全新世气候演化 3.2全新世人类文明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世 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 1.我国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2试论术第四纪中闲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降升的耦合关系? 试论述中国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四 写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地貌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了解地貌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知人类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用,认知 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貌的基本特行 1.主要内容 1.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2.1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2.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2.4 黄土堆积 2.5 海平面变化 2.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第四纪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以及重大环境事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第三节 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1.主要内容 3.1 全新世气候演化 3.2 全新世人类文明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 思考与实践 1. 我国第三纪构造与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2. 试论述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 3. 试论述中国全新世的环境演变特征以及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 地貌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了解地貌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知人类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用,认知 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2 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3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地 貌类型复杂多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红 地貌形成因素 1主要 2.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向 2.2气候因 2.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2.4人类活动因素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质因素、气候因索、地表物质组成因素、人类活动因索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醒地貌形成的其本因志 (三)思考与实践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气候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了解中国现代气候 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 通过中国人民对季风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案例,认知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开 拓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季风气候显著 1,2气候大陆性强 1,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多样 3间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大气环流及主要天气系统 1主要内容 2.1主要环流 5

5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地 貌类型复杂多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貌形成因素 1.主要内容 2.1 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气候因素 2.3 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2.4 人类活动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物质组成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 (三) 思考与实践 1.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国地貌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 气候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了解中国现代气候 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 通过中国人民对季风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案例,认知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开 拓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内容 1.1 季风气候显著 1.2 气候大陆性强 1.3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多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大气环流及主要天气系统 1.主要内容 2.1 主要环流

2.2季风 2.3大气环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主要环流成员:季风、梅雨和寒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 风环 第三节 温与降水的时空特征 1.主要内容 3.1气温 1、气温分布 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 3.2降 1、隆水量分布 2、降水季节分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 热分布概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气候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气候形成的 素是哪些? 温和险 水的特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掌握我国现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况,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了解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熟悉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熟 悉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 通过宜扬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我国环保成就的宜传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表水与地下水 1主要内容 1.1河川径流 水系与流域 2、径流分布 1.2湖泊和沼泽 1、湖泊 6

6 2.2 季风 2.3 大气环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主要环流成员;季风、梅雨和寒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季风环流 第三节 气温与降水的时空特征 1.主要内容 3.1 气温 1、气温分布 2 、气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 3.2 降水 1、 降水量分布 2、降水季节分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水热分布概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气候背景下的水热分布概况 (三) 思考与实践 1. 中国现代气候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气候形成的因素是哪些? 3. 中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五章 陆地水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我国现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况,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了解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熟悉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熟 悉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 通过宣扬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我国环保成就的宣传,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 1.主要内容 1.1 河川径流 1、 水系与流域 2、径流分布 1.2 湖泊和沼泽 1、 湖泊

2、沼泽 1.3山岳冰川 1.4地下水 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岩溶裂隙溶洞水 3 基岩裂隙水 4 冻土孔隙裂隙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河流发育与我国阶梯型地貌和季风气候相联系。三大河源带:青藏高原东南、二 少水流丰水 级阶梯边缘隆起带、边境沿海山地丘陵 、多水带(800-1600mm),过渡带(400-800mm) (200-400mm),缺水带(<200mm 随季风进退,径流汛期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各有不同 中国五大湖区: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云贵 高原湖区 中国三大沼泽区 中国是由 低纬山岳冰川分布最广的国家。按照形成气候背景不同分海洋性冰川和 大陆性冰川两类。 地下水主要划分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 裂隙水四类。 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 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了解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 熟悉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 熟悉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 第二节 主要河流概 1主要内容 2.1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2.2长T 2.3黄河 2.4海河 2.5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长江、黄河、黑龙江、辽河、海河等水系流程及水文概况 3.间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有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1.我国现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况? 2.如何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有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1

7 2、沼泽 1.3 山岳冰川 1.4 地下水 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2 、岩溶裂隙溶洞水 3 、基岩裂隙水 4 、冻土孔隙裂隙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河流发育与我国阶梯型地貌和季风气候相联系。三大河源带:青藏高原东南、二 级阶梯边缘隆起带、边境沿海山地丘陵 径流地带划分:丰水带(>1600mm)、多水带(800-1600mm),过渡带(400-800mm), 少水带(200-400mm),缺水带(<200mm) 随季风进退,径流汛期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各有不同 中国五大湖区: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云贵 高原湖区 中国三大沼泽区: 中国是中低纬山岳冰川分布最广的国家。按照形成气候背景不同分海洋性冰川和 大陆性冰川两类。 地下水主要划分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 裂隙水四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我国现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况 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了解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 熟悉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 熟悉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 第二节 主要河流概况 1.主要内容 2.1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2.2 长江 2.3 黄河 2.4 海河 2.5 珠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长江、黄河、黑龙江、辽河、海河等水系流程及水文概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三) 思考与实践 1. 我国现代河流的时空分布概况? 2. 如何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3.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是什么? 4.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如何? 5.我国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 ,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六章海域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近海海区划分标准,熟悉中国近海海底地貌类型,熟悉中国近海海岸 岛屿类型及形成机制,理解中国近海洋流系统与行星风系和季风系统的关系,了解中 国近海海 水温盐结构 理解中国近海 湖流的形成机制与 分为 深刻理解海域争端背景,增强寸土必争的决心和毅力,树立党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海域概况 1.主要内容 1.2黄海 1.3东海 1.4南海 1.5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近海海区划分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近海海区划分标准 第二节海底地貌 1.主要内容 2.1大陆架 2.2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海底地貌由滨海向深海逐浙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热采中国近海海底地貌类型 第三节海常 1.主要内容 3.1海岸线、海岸带、海宇 3.2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1、基岸海片 平原海片 3、生物海岸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8 3. 我国湖区与沼泽区的空间分布与气候背景是什么? 4. 我国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类如何? 5. 我国地下水的来源和补给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六章 海域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近海海区划分标准,熟悉中国近海海底地貌类型,熟悉中国近海海岸、 岛屿类型及形成机制,理解中国近海洋流系统与行星风系和季风系统的关系,了解中 国近海海水温盐结构,理解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的形成机制与分类。 深刻理解海域争端背景,增强寸土必争的决心和毅力,树立党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海域概况 1.主要内容 1.1 渤海 1.2 黄海 1.3 东海 1.4 南海 1.5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近海海区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中国近海海区划分标准 第二节 海底地貌 1.主要内容 2.1 大陆架 2.2 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海底地貌由滨海向深海逐渐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近海海底地貌类型 第三节 海岸 1.主要内容 3.1 海岸线、海岸带、海岸 3.2 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1、基岸海岸 2、 平原海岸 3、 生物海岸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现代海岸分基岸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三类,岛屿分大陆岛、海洋岛、 冲积岛三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近海海岸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岛屿 1主要内 4.1大陆岛 4.2海洋岛 4.3冲积岛 44海洋 2基本概 和知识占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冲积岛是崇明岛。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岛屿类型及形成机制 第五节海域水文 1主要内容 5.1海流 5.2水团 5.3海温 5.4盐度 影响中国近海的主要海流系统为黑潮、沿岸流和季风漂流。中国近海水团的形成 分布和变化与海流关系切,相应的可划分为外海水团、沿岸水团以及过渡性质的黄 海水团。冷暖洋流改变了水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海流的强 弱和水团的变化。 斤海空间公 布的特点是 表层低, 下层高:近岸低 ,外海 海水的周期性水平变化为潮流,垂直变化为潮汐。中国近海潮波系统主要来自于 太平洋。潮汐按周期性质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中围近海洋流系统与行星风系和季风系统的关系 了醒中闲沂海海水温盐结构 理解 中国 潮汐与潮流的形成机制与分类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近海海区划分及标准是什么? 2中国近海海底地貌类型? 3.中国近海海岸、岛屿类型及形成机制? 4.如何理解中国近海洋流系统与行星风系和季风系统的关系 5.中国近海海水温盐结构如何? 6.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的形成机制与分类情况? 9

9 中国现代海岸分基岸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三类,岛屿分大陆岛、海洋岛、 冲积岛三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近海海岸及形成机制 第四节 岛屿 1.主要内容 4.1 大陆岛 4.2 海洋岛 4.3 冲积岛 4.4 海洋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冲积岛是崇明岛。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中国岛屿类型及形成机制 第五节 海域水文 1.主要内容 5.1 海流 5.2 水团 5.3 海温 5.4 盐度 5.5 潮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影响中国近海的主要海流系统为黑潮、沿岸流和季风漂流。中国近海水团的形成、 分布和变化与海流关系密切,相应的可划分为外海水团、沿岸水团以及过渡性质的黄 海水团。冷暖洋流改变了水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海流的强 弱和水团的变化。近海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是:表层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 海水的周期性水平变化为潮流,垂直变化为潮汐。中国近海潮波系统主要来自于 太平洋。潮汐按周期性质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中国近海洋流系统与行星风系和季风系统的关系 了解中国近海海水温盐结构 理解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的形成机制与分类 (三) 思考与实践 1. 中国近海海区划分及标准是什么? 2. 中国近海海底地貌类型? 3. 中国近海海岸、岛屿类型及形成机制? 4. 如何理解中国近海洋流系统与行星风系和季风系统的关系? 5. 中国近海海水温盐结构如何? 6. 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的形成机制与分类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七章土壤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士过程。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分类原则。 掌握中国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通过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发展史案例介绍,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增强 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节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1主要内容 1.1成土因子 基本概念利 知识点 主要成 因素:地形、气候、母质、植被、时间。主要成土过程:粘化、脱硅过 程和富铝化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土过程 第二节主要土壤类型 1.主要内容 2.1初育士 2.2冻土 2.3变性土 2.4于旱士 2.5高寒腐殖 2.6松软腐殖士 2.7灰土 2.8硅铝土 2.9铁陆铝十 2.10铁铝 2.11潮湿士 2.12盐滞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8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2个土纲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分类原则(1987,南京土壤研究所 第三节土壤分布规律 1.主要内容 10

10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七章 土壤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土过程。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分类原则。 掌握中国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通过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发展史案例介绍,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增强 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1.主要内容 1.1 成土因子 1.2 成土过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主要成土因素:地形、气候、母质、植被、时间。主要成土过程:粘化、脱硅过 程和富铝化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土过程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 1.主要内容 2.1 初育土 2.2 冻土 2.3 变性土 2.4 干旱土 2.5 高寒腐殖土 2.6 松软腐殖土 2.7 灰土 2.8 硅铝土 2.9 铁硅铝土 2.10 铁铝土 2.11 潮湿土 2.12 盐滞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8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2 个土纲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分类原则(1987,南京土壤研究所)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 1.主要内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