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5503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ttlement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不限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人是居住环境的主 体,完善的人居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是 一门正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 居环境的涵义、基本框架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论。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住区到 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城 市规划与设计论,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 境的相生与制约关系,从时空的不同层面构建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初步建立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拥有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基本知识。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People began to seek a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nature of the health,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Human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sentiment of people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Human Settlements as an science continues to develop cross-disciplinary.Through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ason on the meaning of Human Settlements,we can expound the basic framework rch met logy.Space to the homes from ther region to the city to the residential area,and from ancient time to modem,way of thinking from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of C.A.Doxiadi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feng shui systematic study of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aints of mutual relations,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ime and s ace to build the cont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initially established symbiotic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5503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Settlement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不限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人是居住环境的主 体,完善的人居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是 一门正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 居环境的涵义、基本框架思想及其研究方法论。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住区到 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城 市规划与设计论,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 境的相生与制约关系,从时空的不同层面构建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初步建立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拥有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基本知识。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People began to seek a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nature of the health,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sentiment of people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Human Settlements as an science continues to develop cross-disciplinary. Through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ason on the meaning of Human Settlements, we can expoun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Space to the homes from the region to the city to the residential area, and from ancient time to modern, way of thinking from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C.A.Doxiadi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feng shui, systematic study of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constraints of mutual relations, 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ime and space to build the cont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 initially established symbiotic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居环境概论是自然科学系列的通识限选课程之一,主要面向我校非资环类 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居环境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熟 悉其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认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人居环境分 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综合 提高学生对物质技术环境与精神文化艺术环境的认识与素养,让学生理解城市、 居住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重要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绪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的构成与分类 3.初步了解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概述 1.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人 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 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两个概念的比较:是否自然因素总体?基本都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 象的总体。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 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自然环境要素: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 4.基于范围的环境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字宙环境
natur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hav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basic knowledg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人居环境概论是自然科学系列的通识限选课程之一,主要面向我校非资环类 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居环境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熟 悉其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认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人居环境分 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综合 提高学生对物质技术环境与精神文化艺术环境的认识与素养,让学生理解城市、 居住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重要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绪论: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悉环境的构成与分类; 3.初步了解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概述 1.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人 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 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两个概念的比较:是否自然因素总体?基本都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 象的总体。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 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自然环境要素: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 光等。 环境要素的基本特点: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 4.基于范围的环境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聚落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环境,它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 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 规模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第二节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关注?有什么行动? 关注主要源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资源的有限性: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环境的挑战。 最早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广泛关注的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 春天》。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 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住房改善讲程:广州的城市环境变迁 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已成为世界与个人普遍的共识。对人居环境的理性认 识是现代人责任的基础,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这也正是本课程学习的主 要意义或者说目的所在。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构成诸因素的内在关系? 2、请按适当的层次分析一下你所在的聚落环境 3、三十年来广州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情境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 授课目标:建立制度自信,了解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忘初心。 第二讲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城市的涵义、性质、功能与特点。 2.了解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二)教学内容 问题:大家希望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聚落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环境,它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 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 规模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第二节 现代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关注?有什么行动? 关注主要源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资源的有限性;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环境的挑战。 最早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广泛关注的是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 春天》。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987 年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 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广州的城市环境变迁。 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已成为世界与个人普遍的共识。对人居环境的理性认 识是现代人责任的基础,为社会,为他人,也为自己。这也正是本课程学习的主 要意义或者说目的所在。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构成诸因素的内在关系? 2、请按适当的层次分析一下你所在的聚落环境。 3、三十年来广州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情境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我国的住房改善进程 授课目标:建立制度自信,了解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忘初心。 第二讲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城市的涵义、性质、功能与特点。 2.了解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二)教学内容 问题:大家希望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现代都市的真正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儿?无数在城市长大的人,舍不得离开, 无数乡村的年轻人,要搬进都市:这究竞是为了什么?城市向人提供了什么?还 应该向人提供什么? 在城市里,你就得“奋斗”,你得拼命熟悉主宰今日生活的城市规则,如此, 你才能“适者生存”、进而步步高升,成为有车有房的“成功人士” 一你的生 活,似乎才能显现应有的“体面”与“尊严”… 第一节城市的功能 1.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 2.城市的功能:《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交通与休憩四大功能。 3.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 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4.城市的实质:人类的聚居形式之 一;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 摇篮和藏库:一种社会活动与生活方式, 5.城市的特征:密集性一物质与精神的密集,即人、物质、空间与活 动的高度密集:高效性一一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 一多功能与多类型。 城市的吸引力:繁华、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便利、文明与文化、景观等。 城市的问题:拥挤、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生活负担、人际关系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熟悉而陌生的 环境;意味着这里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梦想成真的地方… 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质量,首先是确保就业,维持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条件: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个和 谐的社会里:第四是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第五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 障和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最后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环境以及 食品安全等。 中国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宜居与高效的过论 城市的本意乃是效率,不是首先为了适合人的居住而设立的。“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高效与宜居间做出多大的妥协。世界上有 各色不同的城市,城市的特色就是妥协的结果。 一个适合任何人的城市其潜在的内涵乃是对任何人都不适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才是真正宜居的天堂,是实践“天人合一”的理想 之地。 第二节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霍华德:田园城市。源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比较: 2.盖迪斯:城市地区规划。提倡综合规划和区域观念,把城市和乡村都纳
现代都市的真正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儿?无数在城市长大的人,舍不得离开, 无数乡村的年轻人,要搬进都市: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城市向人提供了什么?还 应该向人提供什么? 在城市里,你就得“奋斗”,你得拼命熟悉主宰今日生活的城市规则,如此, 你才能“适者生存”、进而步步高升,成为有车有房的“成功人士”——你的生 活,似乎才能显现应有的“体面”与“尊严”…… 第一节 城市的功能 1.城市的概念: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 2.城市的功能:《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交通与休憩四大功能。 3.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 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4.城市的实质:人类的聚居形式之一;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 摇篮和藏库;一种社会活动与生活方式。 5.城市的特征: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即人、物质、空间与活 动的高度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城市的吸引力:繁华、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便利、文明与文化、景观等。 城市的问题:拥挤、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生活负担、人际关系… 城市:对我们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熟悉而陌生的 环境;意味着这里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梦想成真的地方…… 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质量,首先是确保就业,维持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条件;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个和 谐的社会里;第四是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第五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 障和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最后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环境以及 食品安全等。 中国城市问题:关于城市宜居与高效的讨论 城市的本意乃是效率,不是首先为了适合人的居住而设立的。 “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高效与宜居间做出多大的妥协。世界上有 各色不同的城市,城市的特色就是妥协的结果。 一个适合任何人的城市其潜在的内涵乃是对任何人都不适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才是真正宜居的天堂,是实践“天人合一”的理想 之地。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霍华德:田园城市。源于城市与乡村的二元比较。 2.盖迪斯:城市地区规划。提倡综合规划和区域观念,把城市和乡村都纳
入视野,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 3.芒福德: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观与自然观 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新技术与人文关系的统一:提倡城 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创造 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4.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建设步骤:基本评价。 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为什么考虑研究人类聚居?什么是人类聚居?人类聚居 是如何构成的?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己成世界关注焦点。从1986年开始,联合国将每 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世界人居日”。旨在让全世界关注住房和城市化问 题。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认识城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的对我们当今认识城市有何启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授课目标:感悟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三讲“天人合一”:千年人居情结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类一环境系统”的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一环境系统列 1.“人类一环境系统”的含义 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影响与制约的 对立统一体。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对立统一 “人类中心论”是一个古老命题。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与环境 的关系问题引人注目。近年米对“人类一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迅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之巢居和穴居:炎热或高海拔地区的穴居方式,可获得 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
入视野,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 3.芒福德:以人为中心的区域观与自然观 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新技术与人文关系的统一;提倡城 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认为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创造 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 4.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建设步骤;基本评价。 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为什么考虑研究人类聚居?什么是人类聚居?人类聚居 是如何构成的?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世界关注焦点。从 1986 年开始,联合国将每 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世界人居日”。 旨在让全世界关注住房和城市化问 题。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认识城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的对我们当今认识城市有何启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授课目标:感悟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三讲 “天人合一”:千年人居情结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类—环境系统”的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环境系统” 1. “人类—环境系统”的含义 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影响与制约的 对立统一体。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对立统一。 “人类中心论”是一个古老命题。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与环境 的关系问题引人注目。近年来对“人类—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迅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之巢居和穴居:炎热或高海拔地区的穴居方式,可获得 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
寒冷地区建筑:爱斯基摩雪屋的外观和室内布置。 干热地区建筑:埃及的民居。 中国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能 够满足封建家庭伦理逍德的一套制度。 “天井院”式住宅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江南人口稠密, 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而且三面或四面 的房屋都建两层:江南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 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客家围龙屋。窑洞建筑。 第二节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 1、“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作为一个明确的 命题(或者成语),‘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2、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绎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对“天”的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神(帝)、道德、义理、自然之道。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含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大自然,三指最 高原理。 天作为一个哲学系统的最高范畴,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儒 家为天(德),道家为道,佛家为佛,基督教则为神。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以天为最高实体,具有主宰力量。要了解天的运 行发展的趋势,知天命。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道是宇宙间最高实体的天。“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人道合一) 《庄子·齐物论》中天人合一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审美意蕴的主要源泉。 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于道,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 的基础,由天及人,使社会机制等不违背天道自然。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 合,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天人合一”观: 人们皈依佛教的目的是想成佛,成佛才能与佛合为一体,超越生死轮回, 摆托人生苦恼,获得解脱。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磐”。 3.《黄帝内经》的基本解读 论人生命之形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从人 的生命的形成到人的形体的构造都认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 论人生理之变化:自然界的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等。 论人病理之变化:昼夜变化,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
寒冷地区建筑:爱斯基摩雪屋的外观和室内布置。 干热地区建筑:埃及的民居。 中国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环境特点;能够形成私密性居住环境;能 够满足封建家庭伦理道德的一套制度。 “天井院”式住宅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江南人口稠密, 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而且三面或四面 的房屋都建两层;江南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 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客家围龙屋。窑洞建筑。 第二节 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 1、“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作为一个明确的 命题(或者成语),‘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2、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绎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对“天”的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神(帝)、道德、义理、自然之道。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含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大自然,三指最 高原理。 天作为一个哲学系统的最高范畴,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儒 家为天(德),道家为道,佛家为佛,基督教则为神。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以天为最高实体,具有主宰力量。要了解天的运 行发展的趋势,知天命。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道是宇宙间最高实体的天。“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人道合一) 《庄子·齐物论》中天人合一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审美意蕴的主要源泉。 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于道,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 的基础,由天及人,使社会机制等不违背天道自然。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 合,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天人合一”观: 人们皈依佛教的目的是想成佛,成佛才能与佛合为一体,超越生死轮回, 摆托人生苦恼,获得解脱。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磐”。 3.《黄帝内经》的基本解读 论人生命之形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人 的生命的形成到人的形体的构造都认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 论人生理之变化:自然界的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等。 论人病理之变化:昼夜变化,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
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藏的变化 论人医理之运用:治病时必须与大自然相适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在药物使用时要注意天时的寒暖影响。 推导演绎时空范式图。 4.“天人合一”由哲学向人居理想的嬗变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演绎了天地万物与人的需求间的紧密关 联。伴随着阴阳、五行、八卦以及封建文化与伦理规范在生活和居住建筑中潜移 默化的影响、渗透,“天人合一”的理想成为了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一种理想追求, 并由于人居环境的综合特性,表现尤为突出。 (三)思考与实践 1.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如何以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有和启示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授课目标: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树立文化自信 第四讲理想人居的环境结构棋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风水术的沿革,熟悉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2.把握理想人居环境的基本风水结构,了解风水术对自然环境要素的选择 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水”概说 演示风水案例一、二。 1.什么是风水? 《辞海》:也叫“堪奥”。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辞源》: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 福。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风水]指宅基地或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 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风水词源: 郭璞(晋)《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
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藏的变化。 论人医理之运用:治病时必须与大自然相适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在药物使用时要注意天时的寒暖影响。 推导演绎时空范式图。 4.“天人合一”由哲学向人居理想的嬗变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演绎了天地万物与人的需求间的紧密关 联。伴随着阴阳、五行、八卦以及封建文化与伦理规范在生活和居住建筑中潜移 默化的影响、渗透,“天人合一”的理想成为了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一种理想追求, 并由于人居环境的综合特性,表现尤为突出。 (三)思考与实践 1.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如何以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有和启示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授课目标: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树立文化自信。 第四讲 理想人居的环境结构模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风水术的沿革,熟悉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2.把握理想人居环境的基本风水结构,了解风水术对自然环境要素的选择 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水”概说 演示风水案例一、二。 1.什么是风水? 《辞海》: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辞源》: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 福。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风水] 指宅基地或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 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风水词源: 郭璞(晋)《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
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我的风水涵义: 风水是指导人们如何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和方 法并以此获得好运或心理满足的一种术数和技巧。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建筑环境的 选择与处理。 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天、 地、人三者之间,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不偏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注重天 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协调和自然美。 2.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风水属于民俗文化范畴,研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 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人居住方面的称为阳宅。 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基址选择: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地形: (2)形态布置: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房屋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 通道、供水排水等的安排: (3)满足心理需求:添加符号或装饰,趋吉避凶。 3.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1)形势宗: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又称形法、 峦头派: (2)理气宗:注重在时空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生肖、三元运气等,包括三元、三合、九星、玄空等法。 实际上,不论是峦头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认为峦头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 则是风水之用。 第二节“风水宝地”的环境结构模式 1,基本原则: 负阴抱阳,阴阳调和:背山面水,坐北向南:山环水绕,屈曲有情。 图解“四神兽”环境结构模式及其象征意义。 2.村落风水的环境结构 (1)村基的选择一一择地 乡村,位于自然之怀,既是居息场所,也是农耕生产基地。 基本步骤: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等。 村基理想模式:枕山、环水、面屏。 非理想基地的完善:引水:引沟:挖塘:开湖:筑堤造桥等:植树、培补龙 背砂山
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我的风水涵义: 风水是指导人们如何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和方 法并以此获得好运或心理满足的一种术数和技巧。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建筑环境的 选择与处理。 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天、 地、人三者之间,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不偏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注重天 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协调和自然美。 2.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风水属于民俗文化范畴,研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 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人居住方面的称为阳宅。 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基址选择: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地形; (2)形态布置: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房屋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 通道、供水排水等的安排; (3)满足心理需求:添加符号或装饰,趋吉避凶。 3.风水理论与流派分布 (1)形势宗: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又称形法、 峦头派; (2)理气宗:注重在时空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生肖、三元运气等,包括三元、三合、九星、玄空等法。 实际上,不论是峦头形势派还是理气派,都认为峦头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 则是风水之用。 第二节 “风水宝地”的环境结构模式 1.基本原则: 负阴抱阳,阴阳调和;背山面水,坐北向南;山环水绕,屈曲有情。 图解“四神兽”环境结构模式及其象征意义。 2.村落风水的环境结构 (1)村基的选择 —— 择地 乡村,位于自然之怀,既是居息场所,也是农耕生产基地。 基本步骤: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等。 村基理想模式:枕山、环水、面屏。 非理想基地的完善:引水:引沟;挖塘;开湖;筑堤造桥等;植树、培补龙 背砂山
案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安徽宏村。 (2)外部空间组织 水口: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水口的规划与建筑学意义。 景观、建筑小品与象征:呈现既封闭又开散的园林化空间:龙首当镇:兴文 运等。 (3)吉凶观与村落内部空间 村落中的住房:宅周小环境:邻里关系、绿化:立宅坐向与平面布置:门、 路、墙:排水与天井。 公共建筑:宗祠、书院、奎楼、文阁。 3.城市风水环境结构 (1)选址 城址选择在传统的风水观念看来,只是反映在地理空间上的环境优选,而并 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意义。 (2)空间组织 水口:城市框架:城墙的设置及形状:内部空间架构。 (三)思考与实践 1.谈谈风水术发生流变的原因与后果。 2。风水思想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理想的人居环境结构分析 授课目标:认识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并逐步凝练的认知传 承。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朴素的哲学思辨与归纳思维 第五讲风水人居的文化脉络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阴阳观念、五行学说、易经八卦对风水发展的影响。 2.了解传统住宅设计中的风水观念,把握现代住宅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及 其与风水术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 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
案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安徽宏村。 (2)外部空间组织 水口: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水口的规划与建筑学意义。 景观、建筑小品与象征:呈现既封闭又开敞的园林化空间;龙首当镇;兴文 运等。 (3)吉凶观与村落内部空间 村落中的住房:宅周小环境:邻里关系、绿化;立宅坐向与平面布置;门、 路、墙;排水与天井。 公共建筑:宗祠、书院、奎楼、文阁。 3.城市风水环境结构 (1)选址 城址选择在传统的风水观念看来,只是反映在地理空间上的环境优选,而并 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意义。 (2)空间组织 水口;城市框架;城墙的设置及形状;内部空间架构。 (三)思考与实践 1.谈谈风水术发生流变的原因与后果。 2. 风水思想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理想的人居环境结构分析 授课目标:认识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并逐步凝练的认知传 承。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朴素的哲学思辨与归纳思维。 第五讲 风水人居的文化脉络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阴阳观念、五行学说、易经八卦对风水发展的影响。 2.了解传统住宅设计中的风水观念,把握现代住宅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及 其与风水术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 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
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 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 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 面。 五行是指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 约,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天干地支:字宙为空间与时间过程的结合。我国古人以天干划分空间,以地 支代表时间。源于古历法,后作为时空参照系。 2、《易经》与八卦 《易经》(《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 先民容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一”(阳爻)和象征阴的“一一”(阴 爻)为基本符号组成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 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 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者万物不同的性质,《说卦》解释。 《易经》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厌)。 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3、河图与洛书 河图为八卦之母,洛书为理气之源。 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远古黄河现龙马,洛水现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先天八卦”。殷商 末年,周文王被囚浅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继之演绎出“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 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4、推演八宅风水人居的形成于文化含义。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说明五行学说在风水术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易经与八卦 授课目标: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 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 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 面。 五行是指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 约,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天干地支:宇宙为空间与时间过程的结合。我国古人以天干划分空间,以地 支代表时间。源于古历法,后作为时空参照系。 2、《易经》与八卦 《易经》(《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 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阳爻)和象征阴的“- -”(阴 爻)为基本符号组成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 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 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说卦》解释。 《易经》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厌)。 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3、河图与洛书 河图为八卦之母,洛书为理气之源。 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远古黄河现龙马,洛水现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先天八卦”。殷商 末年,周文王被囚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继之演绎出“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 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4、推演八宅风水人居的形成于文化含义。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说明五行学说在风水术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讨论。 (五)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点:易经与八卦 授课目标: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