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irculatory and Movement System Drugs 课程代码 PHAR1156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整合药学班 学 分 3.0 学 时 54 主讲教师 林芳、许国强、李环球、曹莉、孙雄华、钱培刚、刘扬、徐乃玉 修订日期 2021.7.23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指定散材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开发的思路和理论知识
《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irculatory and Movement System Drugs 课程代码 PHAR1156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整合药学班 学 分 3.0 学 时 54 主讲教师 林芳、许国强、李环球、曹莉、孙雄华、钱培刚、刘扬、徐乃玉 修订日期 2021.7.23 指定教材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9 版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 4 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5 版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8 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8 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8 版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开发的思路和理论知识
(二)课程目标: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传出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 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 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尤其是白血病、风湿性和类风 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松症、重症肌无力、休克等疾病。 课程目标1:掌握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和内容。 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和内容。 课程目标3: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和内容。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 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 目标 药物的研发思路和 1 内容 (1)掌握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工艺优化与处方筛选: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 课程 运动系统疾病治疗 建立与质量控制技术:掌握药物及制剂的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新药研发的基本方 目标 药物的研发思路和 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 2 内容 (2)具有较好的新药研发能力,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 药物制剂基本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课程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目标 治疗药物的研发思 3 路和内容
(二)课程目标: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传出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 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 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尤其是白血病、风湿性和类风 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松症、重症肌无力、休克等疾病。 课程目标 1:掌握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和内容。 课程目标 2:掌握运动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和内容。 课程目标 3: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思路和内容。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 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 目标 1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 药物的研发思路和 内容 (1)掌握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工艺优化与处方筛选;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 建立与质量控制技术;掌握药物及制剂的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新药研发的基本方 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 (2)具有较好的新药研发能力,包括药物分子设计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 药物制剂基本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课程 目标 2 运动系统疾病治疗 药物的研发思路和 内容 课程 目标 3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药物的研发思 路和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 1.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2.治疗白血病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3.伊马替尼的设计与合成 4.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5.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6.白血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7. 伊马替尼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8. 伊马替尼的成药性分析 9. 伊马替尼的剂型设计 10. 伊马替尼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 (一)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1.发病机制 2. 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与合成 3. 治疗关节性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4.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5.治疗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6.运动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7.塞来昔布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8.塞来昔布的成药性分析 9.塞来昔布的剂型设计 10.芳酸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1. 塞来昔布的质量标准研究 (二)骨质疏松症 1.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 1.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2. 治疗白血病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3. 伊马替尼的设计与合成 4.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5.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6. 白血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7. 伊马替尼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8. 伊马替尼的成药性分析 9. 伊马替尼的剂型设计 10. 伊马替尼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章 运动系统疾病 (一)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1. 发病机制 2. 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与合成 3. 治疗关节性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4.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5. 治疗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6. 运动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7. 塞来昔布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8. 塞来昔布的成药性分析 9. 塞来昔布的剂型设计 10. 芳酸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1. 塞来昔布的质量标准研究 (二)骨质疏松症 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2.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3.雌激素的设计与合成 4.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5.骨质疏松症模型的构建与活性评价 6. 雌激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7. 雌激素的成药性分析 8. 雌激素的剂型设计 9. 性激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0. 雌激素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三章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1.胆碱能神经 2. 肾上腺素能神经 3.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4. 休克的发病机制 5. 新斯的明的设计与合成 6.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7. 治疗休克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8.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9.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0.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成药性分析 11.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剂型设计 12. 莨菪烷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3.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四、学时分配
2.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3. 雌激素的设计与合成 4.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5. 骨质疏松症模型的构建与活性评价 6. 雌激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7. 雌激素的成药性分析 8. 雌激素的剂型设计 9. 性激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0. 雌激素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三章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1. 胆碱能神经 2. 肾上腺素能神经 3.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4. 休克的发病机制 5. 新斯的明的设计与合成 6.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7. 治疗休克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8.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9.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0.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成药性分析 11.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剂型设计 12. 莨菪烷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3.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 13 第二章 运动系统疾病 24 第三章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15 五、教学进度 表3: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4 12月7日 一 1 血液系统疾病 14 12月7日 一 2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14 12月8日 二 1 治疗白血病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14 12月8日 二 2 伊马替尼的设计与合成 14 12月8日 二 3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4 12月8日 4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14 12月9日 三 1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表 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 13 第二章 运动系统疾病 24 第三章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15 五、教学进度 表 3: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4 12 月 7 日 一 1 血液系统疾病 14 12 月 7 日 一 2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14 12 月 8 日 二 1 治疗白血病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14 12 月 8 日 二 2 伊马替尼的设计与合成 14 12 月 8 日 二 3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4 12 月 8 日 二 4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14 12 月 9 日 三 1 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药研究与发现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4 12月9日 三 2 白血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4 12月9日 三 3 伊马替尼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4 12月10日 四 1 伊马替尼的成药性分析 14 12月10日 四 2 伊马替尼的剂型设计 14 12月11日 五 3 伊马替尼的质量标准研究 14 12月11日 五 4 伊马替尼的质量标准研究 15 12月14日 运动系统疾病 15 12月14日 2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15 12月15日 二 1 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15 12月15日 二 2 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与合成 15 12月15日 二 3 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与合成 15 12月15日 二 治疗关节性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5 12月16日 三 运动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4 12 月 9 日 三 2 白血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4 12 月 9 日 三 3 伊马替尼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4 12 月 10 日 四 1 伊马替尼的成药性分析 14 12 月 10 日 四 2 伊马替尼的剂型设计 14 12 月 11 日 五 3 伊马替尼的质量标准研究 14 12 月 11 日 五 4 伊马替尼的质量标准研究 15 12 月 14 日 一 1 运动系统疾病 15 12 月 14 日 一 2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15 12 月 15 日 二 1 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15 12 月 15 日 二 2 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与合成 15 12 月 15 日 二 3 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与合成 15 12 月 15 日 二 4 治疗关节性疾病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5 12 月 16 日 三 1 运动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5 12月16日 三 2 塞来昔布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5 12月16日 三 3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15 12月16日 三 4 治疗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15 12月17日 四 1 塞来昔布的成药性分析 15 12月17日 四 2 塞来昔布的剂型设计 15 12月18日 五 3 芳酸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5 12月18日 五 4 塞来昔布的质量标准研究 16 12月21日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6 12月21日 2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16 12月22日 二 1 雌激素的设计与合成 16 12月22日 二 2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6 12月22日 3 骨质疏松症模型的构建与活性评价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5 12 月 16 日 三 2 塞来昔布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5 12 月 16 日 三 3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15 12 月 16 日 三 4 治疗痛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药研究与开发 15 12 月 17 日 四 1 塞来昔布的成药性分析 15 12 月 17 日 四 2 塞来昔布的剂型设计 15 12 月 18 日 五 3 芳酸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5 12 月 18 日 五 4 塞来昔布的质量标准研究 16 12 月 21 日 一 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6 12 月 21 日 一 2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化学药研究与发现 16 12 月 22 日 二 1 雌激素的设计与合成 16 12 月 22 日 二 2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6 12 月 22 日 二 3 骨质疏松症模型的构建与活性评价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6 12月22日 4 雌激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6 12月23日 三 1 雌激素的成药性分析 16 12月23日 三 2 雌激素的剂型设计 16 12月23日 三 3 性激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6 12月23日 三 4 雌激素的质量标准研究 16 12月24日 四 1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16 12月24日 四 2 胆碱能神经 16 12月25日 五 3 肾上腺素能神经 16 12月25日 五 4 肾上腺素能神经 17 12月28日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17 12月28日 2 休克的发病机制 17 12月29日 二 1 新斯的明的设计与合成 17 12月29日 二 2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6 12 月 22 日 二 4 雌激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6 12 月 23 日 三 1 雌激素的成药性分析 16 12 月 23 日 三 2 雌激素的剂型设计 16 12 月 23 日 三 3 性激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6 12 月 23 日 三 4 雌激素的质量标准研究 16 12 月 24 日 四 1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 16 12 月 24 日 四 2 胆碱能神经 16 12 月 25 日 五 3 肾上腺素能神经 16 12 月 25 日 五 4 肾上腺素能神经 17 12 月 28 日 一 1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17 12 月 28 日 一 2 休克的发病机制 17 12 月 29 日 二 1 新斯的明的设计与合成 17 12 月 29 日 二 2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7 12月29日 二 3 治疗休克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7 12月30日 三 1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7 12月30日 三 2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7 12月30日 三 3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成药性分析 17 12月30日 三 4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剂型设计 17 12月31日 四 1 莨菪烷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7 12月31日 四 2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2.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版 3.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4.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5.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6.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周次 日期 星期 节次 教学内容 17 12 月 29 日 二 3 治疗休克的中药研究与开发 17 12 月 30 日 三 1 传出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7 12 月 30 日 三 2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7 12 月 30 日 三 3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成药性分析 17 12 月 30 日 三 4 新斯的明和拟肾上腺素的剂型设计 17 12 月 31 日 四 1 莨菪烷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17 12 月 31 日 四 2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9 版 2.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 4 版 3.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5 版 4.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8 版 5.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8 版 6.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8 版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翻转课堂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 目标 考核要点 考核方式 课程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 随堂测验+ 目标 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 翻转课堂+ 1 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 期末考试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 课程 目标 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 随堂测验+ 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 翻转课堂+ 2 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 期末考试 程 骨质疏松症、重症肌无力、休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 随堂测验+ 目标 与合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翻转课堂+ 3 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 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 期末考试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采取到课率+随堂测验+翻转课堂形式获得
3. 翻转课堂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表 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 目标 考核要点 考核方式 课程 目标 1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 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 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 随堂测验+ 翻转课堂+ 期末考试 课程 目标 2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 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 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 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 随堂测验+ 翻转课堂+ 期末考试 课程 目标 3 骨质疏松症、重症肌无力、休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 与合成、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 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 随堂测验+ 翻转课堂+ 期末考试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 50%;平时成绩采取到课率+随堂测验+翻转课堂形式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