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七章 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5,文件大小:368.9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七章 (一)经济转型的方式 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方式曾是过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米90年代初,西方学者侧重研究论证撒进式改革道路的 优越性,而中国学者则忙于分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近几年,学术界普遍把前苏联东欧地区的经济转型统一归为激进式道 路,而把中国作为渐进式改革的典型。但是,在具体分析前苏联东欧地区经济转型时,又有许多人把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等国作为温 进转型的国家,面认为匈牙利采取的是渐进式道路。中国作为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范例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热点之 一,这里仅介绍对东欧中亚径济转型方式的研究。 1.两种经济转型方式的不同 一般认为,东欧中亚经济转型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即一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以波兰和俄罗斯为代表:另一种是渐进的经 济转型,以匈牙利为代表 激进的“休克疗法”是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最主要、最普的方式。“休克疗法”(sh0 ck therapy)本来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用 药物或电流诱发人体休克,从而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的方法”。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术语开始被用来称滑一种微进的反危机措施和 毕其功于一的经济体制转型方式。经济领域的“休克疗法“是由关国哈佛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发明的,最初于1985年 在南关洲的玻利锥亚试用,并获得巨大成功。到1987年,哥伦比亚不仅通货膨胀率由1985年的23000%降到了1强,而且经济出现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84年的-12%跃升为1987年的2.1%。这一结果,使得“休克疗法”声减远扬,也使其发明人萨克斯名声鹏起。 后来,萨克斯又接受联合国的趣请,担任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啊根廷政府的经济项问,同样取得了成功, 1989年东欧剧变后,萨克斯又被西方国际金融组织举荐到东欧。1990年1月1日,波兰在东欧首次实施了“休克疗法”这一激进的 过波方式。此后,匈牙利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也先后接受了“休克疗法”,“休克疗法”迅速成为俄罗斯和东威国家经济转型的主要 形式。萨克断把东歌中亚的“休克疗法”概括为稳定化、自由化与私有化,并认为这是经济转轨的“三大支柱”· 有论者认为,“休克疗法”与渐进方式的不同不在于转型的内容要素的不同,而在于改革的顺序性及力度的差异上,具体区别如 下: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休克疗法”国家紧缩政策更为严历和严格:经济自由化的步骤不同,“休克疗法”国家的价格 自由化、外贸自由化和货币可兑换性多采取迅速的一步到位的方式,匈牙利则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私有化方式不同,甸牙利拒绝采用 无偿分配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方式,直接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国有企业。有人认为不同之处还在于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稳定经济的措 施不同,激进方式把克服通货膨胀作为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而渐进战略把制止生产下降和防止失业摆在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致治研究所副所长格林贝格教投等四位学者撰写的报告认为,把东政中亚经济转型方式止 结为要么是激进的体克疗法,要么是渐进主义的“两难推理并不真实”·我国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把东做中亚经济转型方式划分为非 此即彼的“休克疗法一渐进主义”两种,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现实。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的激进或渐进方式,学术界确有不同的理解。如有的认为。改苹的方式内生于改革目标,而改苹目标 又是社会结构特别是宪法制度的产物,激进与渐进的分野不在于速度、方式和次序的不同,而在于对待宪法制度的态度不同。渐进改 革的根本特点是对原有的完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态度,因而具有温和连续的特点:微进方式由于对原有的先法制度采取 了完全香定的态度,因而具有全而彻底的特点。还有人认为,渐进改苹的定义是增量政革,即重在“立新”,而不“破旧”:激进方 式是直接对存量政革,即直接的“破旧立新”。从这一意义来说,东欧中亚国家都采取了激进的转型方式。参 笔者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的确存在激进与渐进的方式之分,但是,在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中,“渐进”和“激进”只是 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渐进过波方式只是显示同“休克疗法”有所区别的一种提法,在东欧中亚 凡是不采取萨克斯的“休克疗法”所进行的经济转型,往往都被认为是渐进过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实行“休克疗法”的波兰和捷 克与拒绝“休克疗法”的匈牙利三国的经济转型,除了具体细节有所差别外,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都是激进的“休克疗法”。在经 济转型的要素、措施和进度方面,两者其实并无实质的区别。同是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其转型的具体指施和力度也各不相同, 其差异往往不亚于与渐进方式之间的区别。即使是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在激进政革进程中也包括某些渐进的因素,例如波兰的

第七章 (一)经济转型的方式 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方式曾是过渡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学者侧重研究论证激进式改革道路的 优越性,而中国学者则忙于分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近几年,学术界普遍把前苏联东欧地区的经济转型统一归为激进式道 路,而把中国作为渐进式改革的典型。但是,在具体分析前苏联东欧地区经济转型时,又有许多人把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等国作为激 进转型的国家,而认为匈牙利采取的是渐进式道路。中国作为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范例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热点之 一。这里仅介绍对东欧中亚经济转型方式的研究。 1.两种经济转型方式的不同 一般认为,东欧中亚经济转型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即一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以波兰和俄罗斯为代表;另一种是渐进的经 济转型,以匈牙利为代表。 激进的“休克疗法”是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方式。“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本来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用 药物或电流诱发人体休克,从而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术语开始被用来称谓一种激进的反危机措施和 毕其功于一的经济体制转型方式。经济领域的“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发明的,最初于1985年 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试用,并获得巨大成功。到1987年,哥伦比亚不仅通货膨胀率由1985年的23000%降到了15%,而且经济出现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84年的-12%跃升为1987年的2.1%。这一结果,使得“休克疗法”声威远扬,也使其发明人萨克斯名声鹊起。 后来,萨克斯又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担任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阿根廷政府的经济顾问,同样取得了成功。 1989年东欧剧变后,萨克斯又被西方国际金融组织举荐到东欧。1990年1月1日,波兰在东欧首次实施了“休克疗法”这一激进的 过渡方式。此后,匈牙利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也先后接受了“休克疗法”。“休克疗法”迅速成为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主要 形式。萨克斯把东欧中亚的“休克疗法”概括为稳定化、自由化与私有化,并认为这是经济转轨的“三大支柱”。 有论者认为,“休克疗法”与渐进方式的不同不在于转型的内容要素的不同,而在于改革的顺序性及力度的差异上,具体区别如 下: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休克疗法”国家紧缩政策更为严厉和严格;经济自由化的步骤不同,“休克疗法”国家的价格 自由化、外贸自由化和货币可兑换性多采取迅速的一步到位的方式,匈牙利则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私有化方式不同,匈牙利拒绝采用 无偿分配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方式,直接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国有企业。有人认为不同之处还在于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稳定经济的措 施不同,激进方式把克服通货膨胀作为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而渐进战略把制止生产下降和防止失业摆在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格林贝格教授等四位学者撰写的报告认为,把东欧中亚经济转型方式归 结为要么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要么是渐进主义的“两难推理并不真实”。我国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把东欧中亚经济转型方式划分为非 此即彼的“休克疗法—渐进主义”两种,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现实。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的激进或渐进方式,学术界确有不同的理解。如有的认为,改革的方式内生于改革目标,而改革目标 又是社会结构特别是宪法制度的产物,激进与渐进的分野不在于速度、方式和次序的不同,而在于对待宪法制度的态度不同。渐进改 革的根本特点是对原有的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态度,因而具有温和连续的特点;激进方式由于对原有的宪法制度采取 了完全否定的态度,因而具有全面彻底的特点。还有人认为,渐进改革的定义是增量改革,即重在“立新”,而不“破旧”;激进方 式是直接对存量改革,即直接的“破旧立新”。从这一意义来说,东欧中亚国家都采取了激进的转型方式。参 笔者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的确存在激进与渐进的方式之分,但是,在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中,“渐进”和“激进”只是 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渐进过渡方式只是显示同“休克疗法”有所区别的一种提法,在东欧中亚 凡是不采取萨克斯的“休克疗法”所进行的经济转型,往往都被认为是渐进过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实行“休克疗法”的波兰和捷 克与拒绝“休克疗法”的匈牙利三国的经济转型,除了具体细节有所差别外,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都是激进的“休克疗法”。在经 济转型的要素、措施和进度方面,两者其实并无实质的区别。同是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其转型的具体措施和力度也各不相同, 其差异往往不亚于与渐进方式之间的区别。即使是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在激进改革进程中也包括某些渐进的因素,例如波兰的

私有化讲展相对缓慢,捷克的货币完全自由总换是分若干步爱、经过几年时间才完成的。而实行新讲改苹的国家,也并不排除在特定 阶段或某些领域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 2.洗轻不同转型方式的原因 “最能引起争议的问愿就是有关转型的速度和方式的问愿。有人主张休克疗法,其理由是你不可能分两步跳过一条沟去:同时, 也有人主张渐进式的转型,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 (①)选择渐进方式的原因 斯蒂格利茨(们oseph E.Stig11tz)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范式对杜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政府承诺不会中途放弃改药 的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理由表明渐进式改革的优越性: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有利于政府选择那些成功系数较大的领域进行改 革”,使投资者圆意投资:另一方面,“在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和组织都需要学习…学习只能循序渐 进”。渐进式转型可以从几个方面促进这一学习过程,避免激进式改革时必然导致的信息损失,因为各个阶段的信息是相互关联的, 拥有一些信息总比从头开始要好。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渐进方式的合理性。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创立的制 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质。制度实质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行为规划,由正式束(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 正式规)和实施机制构成。正式钓束是指人们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 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面非正式约束的强制性较弱,其来源是文化,其演进只 能是新进的,从而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转轨无疑是一个制度重建的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 制度的过程,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实中,句牙利选择渐进转型方式的原因有:认为渐进式的改革也会发挥作用并有助于减少改苹带来的社会成本:认为在宏观经 济相对稳定,且经过漫长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文化己深入整个社会的国家,有可能瓣免激进式的改革。在转型前,甸牙利的宏观经济 相对稳定,通货膨张不很严重,处于可控水平,政府的财政赤字也不很高,并没有出现债务危机。尤其重要的是,匈牙利已有20年市 场取向或革的经验和基础,其经济转型起点较高。例如,匈牙利的价格改革早在1968年就已逐步展开,到1988年,自由定价的范围己 达80%。因此。匈牙利的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到变前经济改苹的一种继续。这些有利条件,使匈牙利可以根据本国当时的具体务 件相对从容和逐步地实现经济转型。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以甸牙利的情况论证了渐进改革付出的社会代价并不一定比激进政革的代价 2)洗怪“休克疗法的原因】 “休克疗法”的发明人萨克斯认为,之所以实行激进的转轨方式是因为:经济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零敲碎 击的做法不会起作用:激进的转轨方式可碱少行政体系的阻力:波兰等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首先进行迅速的体制转轨。此外,还有 在以下观点: )认为东欧国家和假罗斯完全是在形势所途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样。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过,除了微进的“休克疗法”, 别无选择。 2)有些学者认为,东欧中亚国家选择休克疗法,除了玻利维亚的成功效应外,还有以下原因: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追使 各国只能采用激进的措施来稳定宏观经济:历次经济改革的失败使人们对渐进式改革失去了信心:西方国家把采取“休克疗法”作为 提供贷款和减缓债务的条件,增加了休克疗法的吸引力。如萨克斯保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谈判成功,3年内向波兰提供2! 亿美元贷款 3)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新上台的执政党看来,激进的休克疗法“是排毁共产党人赖以东山再起的经济基础的必不可少的 决定性步骤”。另外,新政权希望通过激进改革来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因为剧变初期人们慎向于支持与旧体制决裂最彻底的政党。 莫斯科市市长户日科夫也认为罗斯私有化实际上是为了政治利益而牺了家的经济利益

私有化进展相对缓慢,捷克的货币完全自由兑换是分若干步骤、经过几年时间才完成的。而实行渐进改革的国家,也并不排除在特定 阶段或某些领域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 2.选择不同转型方式的原因 “最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就是有关转型的速度和方式的问题。有人主张休克疗法,其理由是你不可能分两步跳过一条沟去;同时, 也有人主张渐进式的转型,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 (1)选择渐进方式的原因。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范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政府承诺不会中途放弃改革 的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理由表明渐进式改革的优越性: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有利于政府选择那些成功系数较大的领域进行改 革”,使投资者愿意投资;另一方面,“在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和组织都需要学习……学习只能循序渐 进”。渐进式转型可以从几个方面促进这一学习过程,避免激进式改革时必然导致的信息损失,因为各个阶段的信息是相互关联的, 拥有一些信息总比从头开始要好。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渐进方式的合理性。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创立的制 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质。制度实质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由正式约束(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非 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构成。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 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约束的强制性较弱,其来源是文化,其演进只 能是渐进的,从而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转轨无疑是一个制度重建的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 制度的过程,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实中,匈牙利选择渐进转型方式的原因有:认为渐进式的改革也会发挥作用并有助于减少改革带来的社会成本;认为在宏观经 济相对稳定,且经过漫长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文化已深入整个社会的国家,有可能避免激进式的改革。在转型前,匈牙利的宏观经济 相对稳定,通货膨胀不很严重,处于可控水平,政府的财政赤字也不很高,并没有出现债务危机。尤其重要的是,匈牙利已有20年市 场取向改革的经验和基础,其经济转型起点较高。例如,匈牙利的价格改革早在1968年就已逐步展开,到1988年,自由定价的范围已 达80%。因此,匈牙利的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剧变前经济改革的一种继续。这些有利条件,使匈牙利可以根据本国当时的具体条 件相对从容和逐步地实现经济转型。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以匈牙利的情况论证了渐进改革付出的社会代价并不一定比激进改革的代价 小。 (2)选择“休克疗法”的原因。 “休克疗法”的发明人萨克斯认为,之所以实行激进的转轨方式是因为:经济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零敲碎 击的做法不会起作用;激进的转轨方式可减少行政体系的阻力;波兰等国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首先进行迅速的体制转轨。此外,还存 在以下观点: 1)认为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完全是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过,除了激进的“休克疗法”, 别无选择。 2)有些学者认为,东欧中亚国家选择休克疗法,除了玻利维亚的成功效应外,还有以下原因: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迫使 各国只能采用激进的措施来稳定宏观经济;历次经济改革的失败使人们对渐进式改革失去了信心;西方国家把采取“休克疗法”作为 提供贷款和减缓债务的条件,增加了休克疗法的吸引力。如萨克斯保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谈判成功,3年内向波兰提供20 亿美元贷款。 3)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新上台的执政党看来,激进的休克疗法“是摧毁共产党人赖以东山再起的经济基础的必不可少的 决定性步骤”。另外,新政权希望通过激进改革来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因为剧变初期人们倾向于支持与旧体制决裂最彻底的政党。 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也认为俄罗斯私有化实际上是为了政治利益而牺牲了国家的经济利益

4)体克疗法理论上的完美性。激进式转型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实质上都是 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因此,经济转型的核心 就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最大限度减少攻府的干预,尽快实现经济的自由化。为此,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须采取激进的方式。 这就是所谓的“华盛倾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转型的一些基本命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只有实现了宏观经济 的稳定,经济转型才可能成功:只有私有产权得到了确立,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作出有效的反应:只有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企业追求 利润的行为才会导致社会满意的结果:除非彻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否则经济增长将受到严重的抑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是经济转型 成功的必要条件。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源于新古典主义的激进方案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和说服力,正如德国经济学 家海因里·马泽斯金所说,迅速过渡方案将优越于循序渐进方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也认为,如果市场制度的各种必 要条件能够迅速到位,如果土地、住宅、零售设施和服务业能立即实行私有化,就在技术上为大工业迅速私有化创造了可能,过波的 痛苦间隔可以减少 )激进方案的实施成本更低。新古典主义的基本理论论证是:如果分步过波,径济会长期处于无效状态,经济扭曲程度可能 加严重。若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在最初的阶段,成本可能大一些,但总成本要小一些。激进政苹可以迅速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 系,灌免渐进式改革会出现的双轨制,从而减少两种体制摩擦的成本。 6)“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选择。“长痛”是“钝刀子制肉”,“短痛”带来的一次性冲击很大,但波过最困难的阶段后即 可取得成功, 3.“休克疗法”的后果及其原因 “休克疗法”十分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难以逆转。在向市场经济转 型方面,这些国家为此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代价,“休克疗法”被普道认为是失败的。 ()在经济转型的头几年,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物价飞涨、经济衰退、工人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 灾难性后果。各国经济的下降幅度是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从未有过的.。其中,波兰190年一1991年两年的工业产值下降了近40%,当时 被认为是战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出现过的巨大的生产衰退”。俄罗斯1992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41,%,工业生产下降 了5配,,基本建设投资下降了7。这5年所造成的损失已超过卫国战争5年的损失。按联合国制定的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的俄罗斯国 内生产总值1996年为5853亿美元,是美国的8.6%。同1990年相比,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的差距扩大了将近一倍(1990年占美国的 16.4%). (2)“休克疗法”在部分国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成效。如在波兰,“休克疗法”使1989年2000%的通货影胀率一年后降到250%。两 年后又降到60,4场。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急剧的大幅度的下降。只是经济衰退时间较短,1992年止跌回稳,从1993年就开始进入稳定的 发展阶段,因此被西方评为“了不起的成功”,“休克疗法”在被兰之所以取得了好于其他国家的效果,原因在于: 首先,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较好。波兰历史上素有西方民主传统,而且在剧变前已进行了多次市场取向的改革,波兰社会改革意 识强,且对市场经济比较然悉,并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 其次,各派政治力量在经济改革的基本问题上没有原侧性分歧,经济政策且有一贯性,堂派斗争对经济影响不大, 再次,政策措施具有连续性。许多改苹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革的继线,转型前的大部分经济法律法规仍是 转型初期经济活动的制约和依据,避免了经济体制上出现大的断层 最后,西方的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回升。波兰是西方对原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和平演变的桥头堡,西方有意 波兰树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因而在提供贷款、减免债务等方面对波兰实行镇斜政策。 (③)“休克疗法”在俄罗斯遗到彻底失败,且带来深重灾难。俄罗斯出现了从1929年~1933年以来国家从未发生过的工业生产规模 和投资的崩溃式的下降,四年内生产下降就已超过了50%:农工综合体的扩大再生产己经停止: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近4%的财富举提 在7%的俄罗斯居民手中,近40%的唇民沦为最贫困阶层

4)休克疗法理论上的完美性。激进式转型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实质上都是 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因此,经济转型的核心 就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最大限度减少政府的干预,尽快实现经济的自由化。为此,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须采取激进的方式。 这就是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转型的一些基本命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只有实现了宏观经济 的稳定,经济转型才可能成功;只有私有产权得到了确立,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作出有效的反应;只有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企业追求 利润的行为才会导致社会满意的结果;除非彻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否则经济增长将受到严重的抑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是经济转型 成功的必要条件。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源于新古典主义的激进方案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和说服力,正如德国经济学 家海因里·马泽斯金所说,迅速过渡方案将优越于循序渐进方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也认为,如果市场制度的各种必 要条件能够迅速到位,如果土地、住宅、零售设施和服务业能立即实行私有化,就在技术上为大工业迅速私有化创造了可能,过渡的 痛苦间隔可以减少。 5)激进方案的实施成本更低。新古典主义的基本理论论证是:如果分步过渡,经济会长期处于无效率状态,经济扭曲程度可能更 加严重。若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在最初的阶段,成本可能大一些,但总成本要小一些。激进改革可以迅速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 系,避免渐进式改革会出现的双轨制,从而减少两种体制摩擦的成本。 6)“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选择。“长痛”是“钝刀子割肉”,“短痛”带来的一次性冲击很大,但渡过最困难的阶段后即 可取得成功。 3.“休克疗法”的后果及其原因 “休克疗法”十分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难以逆转。在向市场经济转 型方面,这些国家为此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代价,“休克疗法”被普遍认为是失败的。 (1)在经济转型的头几年,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物价飞涨、经济衰退、工人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 灾难性后果。各国经济的下降幅度是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从未有过的。其中,波兰1990年~1991年两年的工业产值下降了近40%,当时 被认为是战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出现过的巨大的生产衰退”。俄罗斯1992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41.5%,工业生产下降 了52.5%,基本建设投资下降了75%。这5年所造成的损失已超过卫国战争5年的损失。按联合国制定的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的俄罗斯国 内生产总值1996年为5853亿美元,是美国的8.6%。同1990年相比,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的差距扩大了将近一倍(1990年占美国的 16.4%)。 (2)“休克疗法”在部分国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成效。如在波兰,“休克疗法”使1989年2000%的通货膨胀率一年后降到250%,两 年后又降到60.4%。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急剧的大幅度的下降。只是经济衰退时间较短,1992年止跌回稳,从1993年就开始进入稳定的 发展阶段,因此被西方评为“了不起的成功”。“休克疗法”在波兰之所以取得了好于其他国家的效果,原因在于: 首先,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较好。波兰历史上素有西方民主传统,而且在剧变前已进行了多次市场取向的改革,波兰社会改革意 识强,且对市场经济比较熟悉,并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 其次,各派政治力量在经济改革的基本问题上没有原则性分歧,经济政策具有一贯性,党派斗争对经济影响不大。 再次,政策措施具有连续性。许多改革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的继续,转型前的大部分经济法律法规仍是 转型初期经济活动的制约和依据,避免了经济体制上出现大的断层。 最后,西方的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回升。波兰是西方对原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和平演变的桥头堡,西方有意把 波兰树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因而在提供贷款、减免债务等方面对波兰实行倾斜政策。 (3)“休克疗法”在俄罗斯遭到彻底失败,且带来深重灾难。俄罗斯出现了从1929年~1933年以来国家从未发生过的工业生产规模 和投资的崩溃式的下降,四年内生产下降就已超过了50%;农工综合体的扩大再生产已经停止;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近40%的财富掌握 在7%的俄罗斯居民手中,近40%的居民沦为最贫困阶层

“体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是国内外各界公认的事实。人们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国内外普途认为“体克疗法”照抄西方经济模式,不适合俄罗斯的国情。1996年俄美两国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了俄罗斯经济 问题,终于认识到,经济改革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方案不符合俄罗斯国情。斯蒂格利茨和俄罗斯“500天计划”的作者沙塔林都特这 一观点。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撰文指出:“90年代的经验雄斜地证明,将外国课本上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我国是无法进行没有太大代 价的真正颗利的改革” 首先,休克疗法采取的是一整套自由化的和货币主义的措施,它通过紧缩政策恢复市场均衡,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经济自由化园 使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休克疗法苦要企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供求作出灵敏反应,而这种反应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作 出。像罗斯在实行休克疗法的过程中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其次,像政府推行的是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与像罗断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的 特点不相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与俄罗斯原来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不相适应:自由市场径济不重视居民社会保障,使俄罗 斯经济转轨具有反人民性质。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时,叶利软不得不承认“过去在政苹中试图抄袭西方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美国 (纽约时报》1992年4月2日的述评也认为:“休克疗法”的最大致命伤是机械地把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纲领强加给一个完全没有先决条 件的社会,连萨克斯本人也说:“我觉得自己像一名外科医生,把病人的肚子划开却发现原以为肚子里有的东西一样也没有” 2)“休克疗法”的具体措施违反经济转轨规律:它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货币 紧缩政策,在缺乏厚始资本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放开汇率,这一切在经济学上犯忌:体克疗法违反市场 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机制形成的非短期性: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之间存在矛盾。它们互相牵制,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明目标:休克疗法 的推行者把成败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基德上,而西方却口惠而实不至,在内外交闲的情况下,必然陷入失败的境地。 3)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理论认识上存在以下误区:将经济体制、经济调节手段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认为要向市场经济过波,就 必须实行私有化:神化市场的作用:将西方的援助当作“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把改革的动力主要放在国内,挖据国内的积极性。 )与东欧各国不同,俄罗斯是在原统一国家急速解体的情况下进行体制转型的,统一经济空间的断裂使经济转型变得艰:俄罗 斯的军工企业在经济中的巨大比重成了它启动或革时的沉重负担,肿的军事化生产的转轨所需的投入远远高于转轨带来的好处: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在俄罗斯存在时间较长。而在东欧国家存在时间较短,在俄罗斯引入市场经济是一个新制度的强制植入过程 在东欧转型中市场因索的成长几乎是内生的。另外,政局更为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休克疗法的失败。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经济转型问题,论证了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是一个艰难费时而渐进的过程,激进 过波的体克疗法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成熟的市场径济。因为市场作为一种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发挥作用的。从 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非正式规则的可移植性差,它取决于国家的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休克疗法”几乎在一夜之间就 摧毁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非正式约束却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因此,“休克疗 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规框架,却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灵魂一民主、自由和竞争精神。改变了的正式 约束与未变的非正式束之间出现了“紧张”状态,表现为国家理念失却,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加,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片 混乱,整个社会呈现无序状态。 总之,“休克疗法”作为遍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的一种办法来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作为经济 转型的途径来说,却是不足取的。 当然,俄罗斯经济改革者也站在自由主义改革派的立场上进行了自我辩护。例如,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工作中心负责人、经济学 博士B·马乌教授对经济改革失败的结论进行了反驳,认为“批评者的共同特点是研究方法的极端抽象化,脱高对事物的具体分析,以 错误的判断充当具体分析,经常把经济理论与经济致策等同起来。他们提出一些应该做到但在政治上做不到的建议,其原因就在于对 俄罗斯的现实只知其皮毛,即无视经济政策的具体问题,缺乏对俄罗斯转型特点的了解”。他也承认“,罗斯的改苹远不是十分成功 的”,但是认为通货膨张、失业、社会贫困化和两极分化加剧等后果不应归罪于自由化和稳定化。不是“体克疗法”,而是放弃“休 克疗法”导致了许多矛居,包括预算危机的尖锐化,而这又引起了严重的制度危机和政权危机。他还认为俄罗斯转型是在国家政权刻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是国内外各界公认的事实。人们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国内外普遍认为“休克疗法”照抄西方经济模式,不适合俄罗斯的国情。1996年俄美两国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了俄罗斯经济 问题,终于认识到,经济改革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方案不符合俄罗斯国情。斯蒂格利茨和俄罗斯“500天计划”的作者沙塔林都持这 一观点。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撰文指出:“90年代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将外国课本上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我国是无法进行没有太大代 价的真正顺利的改革” 首先,休克疗法采取的是一整套自由化的和货币主义的措施,它通过紧缩政策恢复市场均衡,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经济自由化促 使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休克疗法需要企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供求作出灵敏反应,而这种反应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作 出。俄罗斯在实行休克疗法的过程中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其次,俄政府推行的是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与俄罗斯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的 特点不相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与俄罗斯原来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不相适应;自由市场经济不重视居民社会保障,使俄罗 斯经济转轨具有反人民性质。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时,叶利钦不得不承认“过去在改革中试图抄袭西方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美国 《纽约时报》1992年4月2日的述评也认为:“休克疗法”的最大致命伤是机械地把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纲领强加给一个完全没有先决条 件的社会。连萨克斯本人也说:“我觉得自己像一名外科医生,把病人的肚子划开却发现原以为肚子里有的东西一样也没有” 2)“休克疗法”的具体措施违反经济转轨规律:它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货币 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放开汇率,这一切在经济学上犯忌;休克疗法违反市场 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机制形成的非短期性;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之间存在矛盾,它们互相牵制,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休克疗法 的推行者把成败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基础上,而西方却口惠而实不至。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必然陷入失败的境地。 3)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理论认识上存在以下误区:将经济体制、经济调节手段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认为要向市场经济过渡,就 必须实行私有化;神化市场的作用;将西方的援助当作“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把改革的动力主要放在国内,挖掘国内的积极性。 4)与东欧各国不同,俄罗斯是在原统一国家急速解体的情况下进行体制转型的,统一经济空间的断裂使经济转型变得艰难;俄罗 斯的军工企业在经济中的巨大比重成了它启动改革时的沉重负担,臃肿的军事化生产的转轨所需的投入远远高于转轨带来的好处;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在俄罗斯存在时间较长,而在东欧国家存在时间较短,在俄罗斯引入市场经济是一个新制度的强制植入过程, 在东欧转型中市场因素的成长几乎是内生的。另外,政局更为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休克疗法的失败。 5)近年来,学术界开始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经济转型问题,论证了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是一个艰难费时而渐进的过程,激进 过渡的休克疗法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因为市场作为一种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发挥作用的。从 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非正式规则的可移植性差,它取决于国家的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休克疗法”几乎在一夜之间就 摧毁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非正式约束却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因此,“休克疗 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规框架,却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灵魂—民主、自由和竞争精神。改变了的正式 约束与未变的非正式约束之间出现了“紧张”状态,表现为国家理念失却,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加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片 混乱,整个社会呈现无序状态。 总之,“休克疗法”作为遏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的一种办法来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作为经济 转型的途径来说,却是不足取的。 当然,俄罗斯经济改革者也站在自由主义改革派的立场上进行了自我辩护。例如,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工作中心负责人、经济学 博士B·马乌教授对经济改革失败的结论进行了反驳,认为“批评者的共同特点是研究方法的极端抽象化,脱离对事物的具体分析,以 错误的判断充当具体分析,经常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等同起来。他们提出一些应该做到但在政治上做不到的建议,其原因就在于对 俄罗斯的现实只知其皮毛,即无视经济政策的具体问题,缺乏对俄罗斯转型特点的了解”。他也承认“俄罗斯的改革远不是十分成功 的”,但是认为通货膨胀、失业、社会贫困化和两极分化加剧等后果不应归罪于自由化和稳定化。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放弃“休 克疗法”导致了许多矛盾,包括预算危机的尖锐化,而这又引起了严重的制度危机和政权危机。他还认为俄罗斯转型是在国家政权软

弱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交织着经济危机和经济转型的“解构和重构”的复杂过程,因面使得“俄罗斯改苹的进程和对俄罗斯改革的分 析都相当困难” (二)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 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是这些国家社会制度变迁在经济领域的实施和体现。制度变迁的初始状态与方向的相同。决定了这些国家无 论采取激进的“体克疗法”,还是渐进的经济转型,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是基本相同的。 有人把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要素(或“四化”,即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和制度化),也有人概括为五要素,即私有 化、自由化、稳定化、制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传国际接轨)。但不管“几化”,都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通过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转换基本经济制度。 (②)通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机制转型。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 经济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等内容. (③)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调整经济致策,稳定宏观经济。 三者之间,稳定宏观经济是必要条件,私有化是基础,经济自由化是核心,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与现实后果 各国经济转轨的大方向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既有发达市场径济与不发达市场径济之分,又有不同的模 式,如美因的白由市场经济模式,欧洲市场经济模式,以及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等。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目标有 于建立在发达国家经过考验的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具体是哪一种模式。各国在转轨初期存在争论。曾直接参与了许多因家政 革设计的萨克斯190年初就指出,这种争吵没有意义,主要争论的应当是转型的方式,而不是目标。在他看来,对东欧而言,可供 择的西欧模式是相同的,它们都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私有产权居支配地位、决策权分散化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在东欧国家,目前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与转轨初期当政者所宣扬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区别。转轨初期,当政者官目接受自由主义 的市场经济理论,在模式和转轨战略的选择上较多地听信外国问的建议。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在“全面私有化”的基础上实行“完 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这不符合东欧国家的国情,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从1992年开始,东欧国家展开了一场温 烈的政治斗争和围绕目标选择的经济争论,随后,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做了较大的调整。目前,一种具有东欧特色的“社会市场径 济”正在形成之中。 阀牙利没有接受西方顾问的建议,又由于历史上受德国影响甚深,一直向德国看齐,从一开始藏以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为 第一参照,明确提出其目标模式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政洲福利市场经济 另外,东欧国家的不同政治力量和以不同政治力量为依托的学者主张不同的经济目标模式,如有“新保守主义市场经济模 式”、“(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等等。 俄罗斯在转轨初期,明确选择了关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乌克兰和中亚国家选择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但中亚国家之间 也有某些差别,如哈萨克斯坦一面重视西方国家的市场模式,同时也对东方一些国家,如韩国、土耳其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烦感兴 趣。吉尔吉撕斯坦在宜传上向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做法上却接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明确宜布实 行“而向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 现在看来,经过10年的经济转型,东欧中亚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仍没有最终定型,仍具有过渡性质。过渡性在俄罗斯表现得尤为 突出

弱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交织着经济危机和经济转型的“解构和重构”的复杂过程,因而使得“俄罗斯改革的进程和对俄罗斯改革的分 析都相当困难” (二)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 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是这些国家社会制度变迁在经济领域的实施和体现。制度变迁的初始状态与方向的相同,决定了这些国家无 论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的经济转型,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是基本相同的。 有人把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要素 (或“四化”,即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和制度化),也有人概括为五要素,即私有 化、自由化、稳定化、制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但不管“几化”,都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通过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转换基本经济制度。 (2)通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机制转型。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 经济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等内容。 (3)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调整经济政策,稳定宏观经济。 三者之间,稳定宏观经济是必要条件,私有化是基础,经济自由化是核心,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与现实后果 各国经济转轨的大方向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既有发达市场经济与不发达市场经济之分,又有不同的模 式,如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欧洲市场经济模式,以及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等。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目标在 于建立在发达国家经过考验的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具体是哪一种模式,各国在转轨初期存在争论。曾直接参与了许多国家改 革设计的萨克斯1990年初就指出,这种争吵没有意义,主要争论的应当是转型的方式,而不是目标。在他看来,对东欧而言,可供选 择的西欧模式是相同的,它们都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私有产权居支配地位、决策权分散化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在东欧国家,目前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与转轨初期当政者所宣扬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区别。转轨初期,当政者盲目接受自由主义 的市场经济理论,在模式和转轨战略的选择上较多地听信外国顾问的建议。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在“全面私有化”的基础上实行“完 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这不符合东欧国家的国情,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从1992年开始,东欧国家展开了一场激 烈的政治斗争和围绕目标选择的经济争论,随后,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做了较大的调整。目前,一种具有东欧特色的“社会市场经 济”正在形成之中。 匈牙利没有接受西方顾问的建议,又由于历史上受德国影响甚深,一直向德国看齐,从一开始就以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为 第一参照,明确提出其目标模式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欧洲福利市场经济” 另外,东欧国家的不同政治力量和以不同政治力量为依托的学者主张不同的经济目标模式,如有“新保守主义市场经济模 式”、“(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等等。 俄罗斯在转轨初期,明确选择了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乌克兰和中亚国家选择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但中亚国家之间 也有某些差别,如哈萨克斯坦一面重视西方国家的市场模式,同时也对东方一些国家,如韩国、土耳其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颇感兴 趣。吉尔吉斯斯坦在宣传上倾向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做法上却接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明确宣布实 行“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 现在看来,经过10年的经济转型,东欧中亚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仍没有最终定型,仍具有过渡性质。过渡性在俄罗斯表现得尤为 突出

实找表明。胡着自由声场经济的自由化改革并没有把镜罗斯引向既定的目标,却使俄罗斯离真正的民主政治和真正的市场经济的 距离越来越远。如俄罗斯“亚博户”集团领导人里格里·亚夫林斯基1998年5月撰文指出,1996年总统选举结果表明,俄罗斯不会再走 共产主义的道路,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是成为带有社团主义和犯罪特征的半民主寡头统治的国家,还是成为一个正常的西方式 的推行市场经济的民主国家。他认为,今天俄罗斯的经济一方面在逐步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而又巩固了社团主义的、带有列 罪特征的资本主义,并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咨资本主义的模式。俄罗斯的市场是由寡头驱动的,寡头们的最大目标是增加个人财富。俄 罗斯高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相距遥远 俄罗斯用休克疗法快速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很快破灭后,便按黑其自身的逻辑如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所 言“一直在摸索着、乱碰着前进,对全国性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目前镜罗斯而临着一次新的选择。正如丘拜断所言,俄罗斯利 会今后主要的政治分歧不再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歧,而是两种资本主义的分歧。 一种是自由资本主义,它的基础是法制和能碗 保与执行法律的强大国家:另一种是现在的官僚和任人唯亲的资本主义, 关于21世纪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俄科学院杜会政治研究所的学者们得到的资料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既非杜会主义亦非资本 主义的某种“第三条道路”。珍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取向,如爱国主义、公平、精神至上、人道主义,同时也重视资本主义现实中 的某些范畴,如技术进步、尊重人权等 普京执政一年多来,在经济路线上结束了10年来举棋不定的局面,明确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力主铲除寡头对政治的影响,表 示支持市场经济改革,但将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发展高效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在总结0世纪90年代的教训时他 说。“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必须转向实施相对我国条件来说最为合理的改革战略”,我们只 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摸索自己的改革道路和寻找自己的模式,只有将市场径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 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见,有俄罗斯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大致蓝图已日益清晰,这就是市场经济基本原侧和国家宏观调控与 俄罗斯具体条件的结合,并将是面向社会的。但这将是一个不短的过程,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因家的私有化 1.对私有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私有化一词被普遍认为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但从与西方国家私有化含义的对比角度来看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有两 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认为,私有化一词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因此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私有化关于西方经 济学中的私有化含义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仅是改变法律意义的所有制关系,更主要的是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不 能把私有化狭义地理解为把国有制变为私有制。俄罗斯的私有化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私有化,即“既指产权私有化,也包括管理的分酸 化和市场化”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学者讲的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不是社会主义公有企业的私有化,二者在形式上有共同 点,性质上却大不相同。因此,西方学者的私有化定义对我们讨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是不够用的。私有化传到社会主义因家后具 有了不同的含义,意味着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关系的政变,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变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性质转变为资 本主义。 与此类似,关于俄罗斯等国家私有化的含义,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两种不问的理解。一种理解强调不应把私有化简单地理解为就是 搞私有制,它是一个把国有资产按不同条件转让或出售给集体、合作社、股份公司、外国商行和个人,而形成的所有制转换的普遍过 程,既包括把国有资产转为私人所有,也包括把它转为法人(股份公司、集体企业)所有。它是一个把国有企业资产转为私人所有,转 为非国有成分法人所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初次私有化之后的所有权再分配过程的内通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强调利 有化是一个内函较为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所有制转换的普避过程,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要条件和要求。另一种理解认为,私有化 意味着国有财产或公有财产转归私人所有,只是私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与现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私有化的归宿就是建立现代利 有制。现代私有制的特点是:国有经济作为私有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有一定规模的发展:股份公司比传统的私人企业具有更重要的地 位和作用,成为现代私有制的重要形式:“私有”在形式上较多地表现为法人的私有以及“混合所有”:不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 业,资本的所有者与资本的生产者之间的雇钾劳动关系没有改变。 2.关于如何理解私有化的方法论

实践表明,朝着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化改革并没有把俄罗斯引向既定的目标,却使俄罗斯离真正的民主政治和真正的市场经济的 距离越来越远。如俄罗斯“亚博卢”集团领导人里格里·亚夫林斯基1998年5月撰文指出,1996年总统选举结果表明,俄罗斯不会再走 共产主义的道路,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是成为带有社团主义和犯罪特征的半民主寡头统治的国家,还是成为一个正常的西方式 的推行市场经济的民主国家。他认为,今天俄罗斯的经济一方面在逐步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又巩固了社团主义的、带有犯 罪特征的资本主义,并已经建立了一个强盗资本主义的模式。俄罗斯的市场是由寡头驱动的,寡头们的最大目标是增加个人财富。俄 罗斯离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相距遥远。 俄罗斯用休克疗法快速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很快破灭后,便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如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所 言“一直在摸索着、乱碰着前进,对全国性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目前俄罗斯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正如丘拜斯所言,俄罗斯社 会今后主要的政治分歧不再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歧,而是两种资本主义的分歧。一种是自由资本主义,它的基础是法制和能确 保与执行法律的强大国家;另一种是现在的官僚和任人唯亲的资本主义。 关于21世纪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的学者们得到的资料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既非社会主义亦非资本 主义的某种“第三条道路”。珍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取向,如爱国主义、公平、精神至上、人道主义,同时也重视资本主义现实中 的某些范畴,如技术进步、尊重人权等。 普京执政一年多来,在经济路线上结束了10年来举棋不定的局面,明确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力主铲除寡头对政治的影响,表 示支持市场经济改革,但将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发展高效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在总结20世纪90年代的教训时他 说,“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必须转向实施相对我国条件来说最为合理的改革战略”,我们只 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摸索自己的改革道路和寻找自己的模式,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 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见,有俄罗斯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大致蓝图已日益清晰,这就是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国家宏观调控与 俄罗斯具体条件的结合,并将是面向社会的。但这将是一个不短的过程,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 1.对私有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私有化一词被普遍认为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但从与西方国家私有化含义的对比角度来看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有两种 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认为,私有化一词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因此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私有化关于西方经 济学中的私有化含义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仅是改变法律意义的所有制关系,更主要的是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不 能把私有化狭义地理解为把国有制变为私有制。俄罗斯的私有化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私有化,即“既指产权私有化,也包括管理的分散 化和市场化”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学者讲的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不是社会主义公有企业的私有化,二者在形式上有共同 点,性质上却大不相同。因此,西方学者的私有化定义对我们讨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是不够用的。私有化传到社会主义国家后具 有了不同的含义,意味着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关系的改变,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改变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性质转变为资 本主义。 与此类似,关于俄罗斯等国家私有化的含义,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强调不应把私有化简单地理解为就是 搞私有制,它是一个把国有资产按不同条件转让或出售给集体、合作社、股份公司、外国商行和个人,而形成的所有制转换的普遍过 程,既包括把国有资产转为私人所有,也包括把它转为法人(股份公司、集体企业)所有。它是一个把国有企业资产转为私人所有,转 为非国有成分法人所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初次私有化之后的所有权再分配过程的内涵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强调私 有化是一个内涵较为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所有制转换的普遍过程,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要条件和要求。另一种理解认为,私有化 意味着国有财产或公有财产转归私人所有,只是私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与现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私有化的归宿就是建立现代私 有制。现代私有制的特点是:国有经济作为私有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有一定规模的发展;股份公司比传统的私人企业具有更重要的地 位和作用,成为现代私有制的重要形式;“私有”在形式上较多地表现为法人的私有以及“混合所有”;不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 业,资本的所有者与资本的生产者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没有改变。 2.关于如何理解私有化的方法论

有学者指出,“私有化”是一种错误思潮,起源于西方国家,然后蔓延到发展中国家,接着又盛行于前苏联东欧国家。这种思满 的出发点是否定国有经济。否定公有制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排斥国有经济的,是排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对于私有化,我们应 该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明 如何理解私有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如何认识产权理论的问度。近0多年来,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一讲到产权理论,几乎都 言必称科斯定理,言必称产权学派或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我国的一些学者在讲到产权理论时,也是如此。实际上,并不存在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产权即财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除了所有权,还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 权、经营权、索取权和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其中,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是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所有制不是人 之间关于物的权利关系,而是生产资科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只有把握所有 制的性质,才能说清楚所有权的性质。此外,财产的各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所有者,这时的财产所有权包含了 财产的各种权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财产权可以分解,财产的各种权利可以互相分高,上述产权理论对理解前社会主义因家的私 有化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罗斯学者拉狄金区分了私有化的“技术性定义”和“制度性定义”,认为私有化不仅是包括在技术性定义中的向私人(自然人和利 非国家法人)出售财产等界定财产权利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在制度性定义中的建立新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体制结构,以及国家逐渐 自行解除其在市场经济中非固有的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职能的过程。既然普遍承认所有制是任何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在俄过渡经济中 的私有化就具有制度性质:并且,只有在新经济制度所有要素都已成熟的状态下,私有产权才能在经济上充分实现,应当说,这种从 社会经济制度转变、私有产权的全面实现这个高度拓宽对私有化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事实上的私有化,比起单纯从个别企业角度、财 产分配与再分配角度认识私有化前进了一大步。 我国有学者提出,在讨论什么是私有化时,有必要把个别企业私有化与社会经济制度意义上的私有化区别开来,以及有必要区分 开从所有权上看的私有化和从所有制上看的私右化 西方没有社会经济制度私有化的概念,西方私有化的定义都是从个别企业私有化的角度给出的,因面对于分析前社会主义国家的 私有化是不够用的。很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化的特点是个别企业私有化,不论私有化程度有多高,都不会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而前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化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制度私有化,是在个别企业私有化的基础上实现“制度转型”、“制度变迁”,即整个社 会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私有化并不需要全部公有企业私有化,个别企业私有化之量变与社会经济制度 私有化之质变也并不是完全同一的过程。 同样,由于西方没有所有制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从所有权角度考察私有化的,西方国家的私有化也不存在生产关系性质上的变 化,因而单纯的所有权私有化的观点对于分析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是不够用的。从所有权角度考察的私有化。不仅指完整的所有 权由国家转移到私人手里,也指基本的或大部分所有权权能由国家向私人转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 从根本上说,是所有制的私有化,即从经济关系上看的私有化。是使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重新分离的过程,是健 劳动者再变为密佣劳动者的过程,是劳动与其产品异化的过程,因面是重新确立资本主义原则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把私有化仅仅归 结为所有权的私有化,就掩盖了所有权名义不变下发生的所有制在事实上的私有化。其理论根源是把所有制混同于所有权,把社会 义公有制归结为生产资料共有权。 另外,应把东欧中亚因家的私有化放在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来认识,不能单纯地把私有化只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一般主要措施来 看待。私有化、价格自由化和财税金融体制的改苹同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但私有化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不同,它是对公有制葛 础的根本改造,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性质变化. 最后,在认识转型国家私有化含义时,还应区分开私有化和“所有制政革”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人们在谈论俄罗斯等困的或 苹时已很少提到所有制改苹,而只说私有化了,似乎私有化涵盖了所有制改革的全部内容。而实际上,严格地讲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 念。所有制政革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私有化,同时也包括私营企业及合资企业的准入等一切所有制领域的变苹措施。只是在俄罗 斯等国私有化成为所有制改革最关键的、最主要的主导内容,在具体实我中,所有制改革的其他内容往往也纳入了私有化计划及其实 施过程之中,笔者认为,不能因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是混为一体的,就认为两者在概念上也是统一的

有学者指出,“私有化”是一种错误思潮,起源于西方国家,然后蔓延到发展中国家,接着又盛行于前苏联东欧国家。这种思潮 的出发点是否定国有经济,否定公有制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排斥国有经济的,是排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对于私有化,我们应 该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明。 如何理解私有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如何认识产权理论的问题。近20多年来,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一讲到产权理论,几乎都 言必称科斯定理,言必称产权学派或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我国的一些学者在讲到产权理论时,也是如此。实际上,并不存在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产权即财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除了所有权,还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 权、经营权、索取权和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其中,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是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所有制不是人们 之间关于物的权利关系,而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只有把握所有 制的性质,才能说清楚所有权的性质。此外,财产的各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所有者,这时的财产所有权包含了 财产的各种权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财产权可以分解,财产的各种权利可以互相分离。上述产权理论对理解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 有化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俄罗斯学者拉狄金区分了私有化的“技术性定义”和“制度性定义”,认为私有化不仅是包括在技术性定义中的向私人(自然人和 非国家法人)出售财产等界定财产权利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在制度性定义中的建立新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体制结构,以及国家逐渐 自行解除其在市场经济中非固有的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职能的过程。既然普遍承认所有制是任何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在俄过渡经济中 的私有化就具有制度性质;并且,只有在新经济制度所有要素都已成熟的状态下,私有产权才能在经济上充分实现。应当说,这种从 社会经济制度转变、私有产权的全面实现这个高度拓宽对私有化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事实上的私有化,比起单纯从个别企业角度、财 产分配与再分配角度认识私有化前进了一大步。 我国有学者提出,在讨论什么是私有化时,有必要把个别企业私有化与社会经济制度意义上的私有化区别开来,以及有必要区分 开从所有权上看的私有化和从所有制上看的私有化。 西方没有社会经济制度私有化的概念,西方私有化的定义都是从个别企业私有化的角度给出的,因而对于分析前社会主义国家的 私有化是不够用的。很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化的特点是个别企业私有化,不论私有化程度有多高,都不会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而前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化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制度私有化,是在个别企业私有化的基础上实现“制度转型”、“制度变迁”,即整个社 会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私有化并不需要全部公有企业私有化,个别企业私有化之量变与社会经济制度 私有化之质变也并不是完全同一的过程。 同样,由于西方没有所有制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从所有权角度考察私有化的,西方国家的私有化也不存在生产关系性质上的变 化,因而单纯的所有权私有化的观点对于分析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是不够用的。从所有权角度考察的私有化,不仅指完整的所有 权由国家转移到私人手里,也指基本的或大部分所有权权能由国家向私人转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 从根本上说,是所有制的私有化,即从经济关系上看的私有化,是使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重新分离的过程,是使 劳动者再变为雇佣劳动者的过程,是劳动与其产品异化的过程,因而是重新确立资本主义原则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把私有化仅仅归 结为所有权的私有化,就掩盖了所有权名义不变下发生的所有制在事实上的私有化。其理论根源是把所有制混同于所有权,把社会主 义公有制归结为生产资料共有权。 另外,应把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放在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来认识,不能单纯地把私有化只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一般主要措施来 看待。私有化、价格自由化和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同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但私有化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不同,它是对公有制基 础的根本改造,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性质变化。 最后,在认识转型国家私有化含义时,还应区分开私有化和“所有制改革”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人们在谈论俄罗斯等国的改 革时已很少提到所有制改革,而只说私有化了,似乎私有化涵盖了所有制改革的全部内容。而实际上,严格地讲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 念。所有制改革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私有化,同时也包括私营企业及合资企业的准入等一切所有制领域的变革措施。只是在俄罗 斯等国私有化成为所有制改革最关键的、最主要的主导内容,在具体实践中,所有制改革的其他内容往往也纳入了私有化计划及其实 施过程之中。笔者认为,不能因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是混为一体的,就认为两者在概念上也是统一的

3实行私有化的原因 ()理论基础. 俄罗斯私有化理论形成于苏联末期。其主要论点认为,国有制是产生新型异化的根源,搞私有化可以克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异 化、劳动异化,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认为私有化可以实现社会公正,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可以带来效率。 东欧中亚经济转型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其私有化理论也主要来源于此。其中,具代表性的著名的科斯定理对东欧中亚的 所有制成革影响巨大。科斯强调的是产权的重要性。根据科斯的理论,如果产权关系清晰,则个人会主动地去创造有效的经济安排: 为确保经济效率而需要做的一切,就是使产权明。那么,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国有资产私有化。对此,美国总统经 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刷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教授进行了批评,认为科斯定理是科斯谬误,产权清晰是“产权神 话”,实质是要私有化。“产权明晰不一定产生效率”,“缺乏私有产权关系不是问愿的症结所在”,“市场经济成功的核心是:竞 争、市场和分权”,并指出“经济学中没有一个神话像‘产权神话那样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周。这一神话认为人们需要做的所有事 情就是正确地分配产权,如此一来,经济效率就有了保证…这一神话的危害在于,它误导了很多转型中的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产权 问题上。此处原著中还有“即集中在私有化问愿上”一句,该中译本不知何故没有译出。 西方经济学界认为,俄罗斯对“私有制”的理解还停留在19世纪古典资本主义时期,选样私有化是由于理论认识上对私有制先验 性的极端崇拜造成的。俄罗斯年轻的改革者认为私有化是计划经济的对立面,并没有完全理解现代西方的产权理论,而是以“情 绪”替代“理智”,政治目的优于经济考虑。西方学者承认,从未有过人们普接受的产权理论。私有制的优越,大多情况下包含着 人们哲学性的思考、经验性的阐述和理论上的推理。甚至连被誉为新产权理论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艾尔奇安也承认,私有产权是市场 经济及其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仍是一种尚未证实的信仰和主张而己。 (2)现实原因。 实践中,俄罗斯选择走私有化的道路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要与社会主义制度决裂,必须排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有全 盘私有化,培有出作为新的自由社会支柱、构成社会中间力量的广泛的私有者阶层,才能为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辟道路。俄罗斯 府一位负责私有化的官员米哈伊洛夫在1993年11月一次官方组织的会议上直言不请地说:“私有化进程与俄罗斯经济健度化没有关 系。私有化只是政变所有制形式,为未来的经济变革莫定基础。加快私有化步伐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而是为了使政苹进老 具有不可逆转性。”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公开宜布:“私有化与其是一项经济措施,不如说更像一次政治社会改革”,“是 为了打碎社会主义的格”,解决的是经济基础的问恩,是俄罗撕政治革命不可逆转的根本保证。世界银行1996年的发展报告也认 为,对俄罗斯的改革者们而言,迅速与过去制断联系是最重要的,私有化是必须的,它在短期内未必会改善企业经营,但它会保住早 改苹的成果。 一直参与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并曾于1997年出任俄罗斯联邦副总理兼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主席的科赫博士的直言不讳印证了上述 说法,他说:“我无法与那些埋怨我们的人苟同,他们说私有化毫无新意,太匆忙、太公式化、太标准化,毫不灵活。这个任务既艰 巨,又有价值,成果极大,缺点几乎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这次行动,赞成资本主义的势力绝不可能赢得1996年总统选举的胜利,我们 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看到股本市场吸引着几十亿美元的投资。我们的努力在溢化我国经济政治改苹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促使这些 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行动。” 总之,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决定了它们必然选择私有化的道路。 4不同国家的私有化各有特色 东欧中亚私有化如果按私有化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两种。大私有化指大中型国有或市政所有企业的私 有化,一般通过先股份化然后再出售股票来实现。小私有化指小企业(假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标准各国均有不同规定)的私有化,主要涉 及零售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小私有化的实现,主要采用直接出售、拍卖和退归原主等方式。如果按资产分配方式来划分,可分 为“有偿私有化”、“无偿私有化”和重新私有化(退还原主)三种。由于存在资金短缺和私有化规模庞大的矛盾,为了快速实现私有

3.实行私有化的原因 (1)理论基础。 俄罗斯私有化理论形成于苏联末期。其主要论点认为,国有制是产生新型异化的根源,搞私有化可以克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异 化、劳动异化,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认为私有化可以实现社会公正,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可以带来效率。 东欧中亚经济转型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其私有化理论也主要来源于此。其中,具代表性的著名的科斯定理对东欧中亚的 所有制改革影响巨大。科斯强调的是产权的重要性。根据科斯的理论,如果产权关系清晰,则个人会主动地去创造有效的经济安排; 为确保经济效率而需要做的一切,就是使产权明晰。那么,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国有资产私有化。对此,美国总统经 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教授进行了批评,认为科斯定理是科斯谬误,产权清晰是“产权神 话”,实质是要私有化。“产权明晰不一定产生效率”,“缺乏私有产权关系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市场经济成功的核心是:竞 争、市场和分权”,并指出“经济学中没有一个神话像‘产权神话’那样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这一神话认为人们需要做的所有事 情就是正确地分配产权,如此一来,经济效率就有了保证……这一神话的危害在于,它误导了很多转型中的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产权 问题上。此处原著中还有“即集中在私有化问题上”一句,该中译本不知何故没有译出。 西方经济学界认为,俄罗斯对“私有制”的理解还停留在19世纪古典资本主义时期,选择私有化是由于理论认识上对私有制先验 性的极端崇拜造成的。俄罗斯年轻的改革者认为私有化是计划经济的对立面,并没有完全理解现代西方的产权理论,而是以“情 绪”替代“理智”,政治目的优于经济考虑。西方学者承认,从未有过人们普遍接受的产权理论。私有制的优越,大多情况下包含着 人们哲学性的思考、经验性的阐述和理论上的推理。甚至连被誉为新产权理论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艾尔奇安也承认,私有产权是市场 经济及其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仍是一种尚未证实的信仰和主张而已。 (2)现实原因。 实践中,俄罗斯选择走私有化的道路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要与社会主义制度决裂,必须摧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有全 盘私有化,培育出作为新的自由社会支柱、构成社会中间力量的广泛的私有者阶层,才能为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辟道路。俄罗斯政 府一位负责私有化的官员米哈伊洛夫在1993年11月一次官方组织的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说:“私有化进程与俄罗斯经济健康化没有关 系。私有化只是改变所有制形式,为未来的经济变革奠定基础。加快私有化步伐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而是为了使改革进程 具有不可逆转性。”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公开宣布:“私有化与其是一项经济措施,不如说更像一次政治社会改革”,“是 为了打碎社会主义的桎梏”,解决的是经济基础的问题,是俄罗斯政治革命不可逆转的根本保证。世界银行1996年的发展报告也认 为,对俄罗斯的改革者们而言,迅速与过去割断联系是最重要的,私有化是必须的,它在短期内未必会改善企业经营,但它会保住早 期改革的成果。 一直参与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并曾于1997年出任俄罗斯联邦副总理兼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主席的科赫博士的直言不讳印证了上述 说法,他说:“我无法与那些埋怨我们的人苟同,他们说私有化毫无新意,太匆忙、太公式化、太标准化,毫不灵活。这个任务既艰 巨,又有价值,成果极大,缺点几乎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这次行动,赞成资本主义的势力绝不可能赢得1996年总统选举的胜利,我们 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看到股本市场吸引着几十亿美元的投资。我们的努力在强化我国经济政治改革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促使这些 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行动。” 总之,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决定了它们必然选择私有化的道路。 4.不同国家的私有化各有特色 东欧中亚私有化如果按私有化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两种。大私有化指大中型国有或市政所有企业的私 有化,一般通过先股份化然后再出售股票来实现。小私有化指小企业(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标准各国均有不同规定)的私有化,主要涉 及零售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小私有化的实现,主要采用直接出售、拍卖和退归原主等方式。如果按资产分配方式来划分,可分 为“有偿私有化”、“无偿私有化”和重新私有化(退还原主)三种。由于存在资金短缺和私有化规模庞大的矛盾,为了快速实现私有

化,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无偿分配的私有化方式。这种全民平分国有资产的无偿私有化,一般被称为“大众私有化”。在大 众私有化方面。各又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如饿罗斯的“证券私有化”、捷克的“投资券私有化”、波兰的“股权证私有化”等。 各国私有化的进程均起步于小私有化。经过约三年左右的时间,小私有化基本顺利实现。 一餐认为,小私有化实现了所有权和经 营权的同步转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尤其是活跃和丰言了消费市场和服务领域。大私有化是各国私有化工作的难点和面 点,其进展情况在各国参差不齐,并各有特色。下面介绍几个主要国家大私有化的情况。 (1)镀罗斯乱有化 俄罗斯的私有化,从1992年1月正式起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私有化阶段。 此阶段从192年1月至1994年6月底,以无偿私有化为主,官方称之为“人民私有化”,学术界有些人则称之为“突击私有化”。 1992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以证券私有化为主的大私有化。证券私有化的实施,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对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造。1992年7月1日,俄总统叶利饮发布总统令,要求除暂时禁止私有化的企业外,其他因营企业都 要在11月1日前实行股份化,把它们改造成开放型的股份公司。结果,到1992年10月1日,俄全国己有近一半的企业被批准实行股份制 改造。 第二步,发放“私有化证券”。从1992年10月1日到1993年1月底,俄政府向全体俄罗斯人每人无偿发放一张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 有化证券”,计划发放1.5万亿户布(俄当时人口钓1.5亿人),相当于田有资产总额的35%.结果,共发放1.48亿张证券,有96%的公民 领取了私有化证券。这种证券属于有价证券,可以用来购买国有财产和私有化企业的股景,也可以转让和出售。与此同时,俄罗斯还 开居专门的证春拍卖,建立了许多私有化证卷投资基金会 第三步,1993年1月开始正式进行私有化企业股票的买卖。 在向本企业职工出售股票时,国家提供三种优惠办法,因而有三种出售方案可供企业选择。 第一种方案:企业内部人可以持股40%。首先,企业职工有权无偿分得占法定资本25%的无表决权的优先股票。之后,还可以优忠 3%的价格购买10%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附属分支机构的领导)还可以再 购买%的普通股票。其余的60%股票,则为国家股份,由相应的财产基金会公开出售。1994年时,俄罗斯有20%以上的企业选择了这种 私有化方案:1995年时,选择这种方案的企业增加到37%左右。 第二种方案:由企业职工控股。经过2/3以上职工的表决通过,企业职工可购买占法定资本51%的普通股票。其余49%的股份,则属 国家所有,向社会公开出售。结果,择这一私有化方案的企业最多,1994年时高达75%以上,1995年时降至%。第三种方案:所 谓“能人方案”。职工不到200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万~500万卢布的中型企业,经职工大会同意,企业职工小组或其他自然人和 法人可以组建一个管理集团,同相应的财产基金会签订协定,保证企业一年内不破产并能完成私有化。在这种条件下,这些“能 人”就可按票面价格购买20%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票。此外,包括这些人在内的企业所有职工还可以30%的优惠幅度再购买20%的普通股 票。俄罗斯只有约2%的企业选择了这一私有化方式。 俄罗斯的证券私有化,是“休克疗法”在所有制领域的体现,它既符合盖达尔的全民财产应全部归还人民的改革主张,也是基于 待私有化的国有资产存量大、国内资金匮乏、外资购买又为民族感情所不容的现实条件下要快速私有化的一种对策选择。但实际上并 不成功。首先,证券私有化不会给企业带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无益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管理的改善。其次,证券私有化也没能完 成其“人民私有化”和实行“人民资本主义”的使命。整个证券私有化进程共“化”掉了2848亿卢布的国有资产,只占国有资产总量 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多为不良资产或非战略性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只有1%是以证券私有化方式改造的。不过,证券私有化以其形 上的公平、在私有化初期通过让企业职工选择私有化方案和选举董事会等措施而体现出的民主,以及其无偿性质,大大减到了私有化 初期的阻力,迅速启动并有力地推动了私有化的快速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1994年6月底,叶利软总统宣

化,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无偿分配的私有化方式。这种全民平分国有资产的无偿私有化,一般被称为“大众私有化”。在大 众私有化方面,各国又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如俄罗斯的“证券私有化”、捷克的“投资券私有化”、波兰的“股权证私有化”等。 各国私有化的进程均起步于小私有化。经过约三年左右的时间,小私有化基本顺利实现。一般认为,小私有化实现了所有权和经 营权的同步转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尤其是活跃和丰富了消费市场和服务领域。大私有化是各国私有化工作的难点和重 点,其进展情况在各国参差不齐,并各有特色。下面介绍几个主要国家大私有化的情况。 (1) 俄罗斯私有化。 俄罗斯的私有化,从1992年1月正式起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私有化阶段。 此阶段从1992年1月至1994年6月底,以无偿私有化为主,官方称之为“人民私有化”,学术界有些人则称之为“突击私有化”。 1992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以证券私有化为主的大私有化。证券私有化的实施,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对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造。1992年7月1日,俄总统叶利钦发布总统令,要求除暂时禁止私有化的企业外,其他国营企业都 要在11月1日前实行股份化,把它们改造成开放型的股份公司。结果,到1992年10月1日,俄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企业被批准实行股份制 改造。 第二步,发放“私有化证券”。从1992年10月1日到1993年1月底,俄政府向全体俄罗斯人每人无偿发放一张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 有化证券”,计划发放1.5万亿卢布(俄当时人口约1.5亿人),相当于国有资产总额的35%。结果,共发放1.48亿张证券,有96%的公民 领取了私有化证券。这种证券属于有价证券,可以用来购买国有财产和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也可以转让和出售。与此同时,俄罗斯还 开展专门的证券拍卖,建立了许多私有化证券投资基金会。 第三步,1993年1月开始正式进行私有化企业股票的买卖。 在向本企业职工出售股票时,国家提供三种优惠办法,因而有三种出售方案可供企业选择。 第一种方案:企业内部人可以持股40%。首先,企业职工有权无偿分得占法定资本25%的无表决权的优先股票。之后,还可以优惠 30%的价格购买10%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附属分支机构的领导)还可以再 购买5%的普通股票。其余的60%股票,则为国家股份,由相应的财产基金会公开出售。1994年时,俄罗斯有20%以上的企业选择了这种 私有化方案;1995年时,选择这种方案的企业增加到37%左右。 第二种方案:由企业职工控股。经过2/3以上职工的表决通过,企业职工可购买占法定资本51%的普通股票。其余49%的股份,则属 国家所有,向社会公开出售。结果,选择这一私有化方案的企业最多,1994年时高达75%以上,1995年时降至48%。第三种方案:所 谓“能人方案”。职工不到200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00万~500万卢布的中型企业,经职工大会同意,企业职工小组或其他自然人和 法人可以组建一个管理集团,同相应的财产基金会签订协定,保证企业一年内不破产并能完成私有化。在这种条件下,这些“能 人”就可按票面价格购买20%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票。此外,包括这些人在内的企业所有职工还可以30%的优惠幅度再购买20%的普通股 票。俄罗斯只有约2%的企业选择了这一私有化方式。 俄罗斯的证券私有化,是“休克疗法”在所有制领域的体现,它既符合盖达尔的全民财产应全部归还人民的改革主张,也是基于 待私有化的国有资产存量大、国内资金匮乏、外资购买又为民族感情所不容的现实条件下要快速私有化的一种对策选择。但实际上并 不成功。首先,证券私有化不会给企业带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无益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管理的改善。其次,证券私有化也没能完 成其“人民私有化”和实行“人民资本主义”的使命。整个证券私有化进程共“化”掉了2848亿卢布的国有资产,只占国有资产总量 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多为不良资产或非战略性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只有11%是以证券私有化方式改造的。不过,证券私有化以其形式 上的公平、在私有化初期通过让企业职工选择私有化方案和选举董事会等措施而体现出的民主,以及其无偿性质,大大减弱了私有化 初期的阻力,迅速启动并有力地推动了私有化的快速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1994年6月底,叶利钦总统宣

布:镜罗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造,4000万人成了股东,100多万人成了小企业主。苦达尔政府曾计划再次发放私有化证 券,但由于改革自身存在的路径依稳,以及政府更替等原因,俄罗斯放弃了这一“人民私有化”计划,进入现金私有化阶段。 第一阶段:现金形有化阶段」 从1994年7月1日开始,俄罗斯进入现金私有化阶段,从无偿转让为主过波到按一定价格出售。第二阶段私有化的目标是吸引投 资,更有效地分配家财产,但实我中被实权派操纵,私有化成为金融寡头和官阶层瓜分国有资产的重要渠道。普通劳动者只能 为看客。. 从1995年开始,俄政府原来制定的计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决定采用一种新的“以贷款换股权”的抵押拍卖的私有化方式,出售 一批盈利较好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国有股票。所谓“抵押拍卖”,是指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委员会,向几家大银行拍卖政府所持有的企 控股权,并以这些控股权为抵押,获得买主(银行)提供的一笔贷款。若一年后政府不能偿还贷款,则企业控股权归银行所有,这种做 法,显然加快了私有化的进度,但也使私有化的端更加突出 “抵押拍实”,实际上是俄政府与大金融集团的一种交易。据报道,这种“抵押拍卖”办法,正是金融巨头波塔宁(1997年任俄政 府第一副总理)向政府提出的。通过“抵押拍卖”,攻府获得了急需的预算资金,金融寡头们则以低康的价格获得了一批最好的工业资 产。到1995年底,俄罗斯共抵押了12家企业,政府获得4.7万亿卢布的收入,占当年私有化总收入之大半。在被抵押拍卖的12家大企业 中,有西伯利亚石袖控股公司51%的控股权:候罗斯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38%的优惠股和51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 (伦敦交易所对该公司资产估价为40化亿美元,面俄抵押拍卖的成交价仪为1.7亿美元):储量全俄第一,开采量全俄第四的“辛丹卡”石 油控股公司的51%的控股权:开采量在全俄居第二的“尤卡撕”石油控股公司的78%的控股权。 996年是俄罗斯的总统选举年。出于竟选的需要,也由于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俄政府决定修改私有化计划。1996年的 私有化进程明显放慢,总共只有4500家企业实现了私有化,比上年减少27%。 1997年,俄罗斯开始实施政府制定的《1997一2000年结构改造和经济增长的中期钢要》,停止了大规模私有化,转为有选择地、 个别地进行私有化:加强周家对私有化过程的监督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企业私有化时,不再向本企业职工和领导提供优惠:私有化 企业的资产评估要按市场价格进行。1997年7月21日,俄罗斯额布新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和市政资产私有化基本法》,用以取代1991年 底通过的私有化法 1997年以后,俄罗斯的私有化开始遵循新的私有化法规定的原则向纵深发展。私有化日益成为没有群众参加的各大财团之间的利 益争夺。财团之间的较量,后来发展到与这些财团有密切联系的政府首脑之间的争斗。在斗争的过程中,揭发出丘拜斯等人关于《俄 罗斯私有化史》一书的“稿酬丑闻”。最后,叶利饮总统不得不亲自出马,先后解除了两任主管私有化工作的副总理科赫和博伊科的 职务。 1998年9月,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后,主张对私有化的方针进行调整。他表示,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稳定,对私有化的 果不做变动,但要停止成批低价出售国有企业的做法,今后出售的将主要是经营效益差的小企业。国有企业将主要通过股份化来政善 资产结构和经营,以吸引投资者。战略性企业将维持国有或由国家控股。普里马科夫把1999年准备实行私有化的大企业,由原定的60 家减为7家。 新千年伊始,普京改府上台后。尽管承认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错误,但始终背定私有化的基本做法和在改变所有制结构 上的成果,认为私有化为市场经济莫定了基瑞,因而主张对私有化既往不咎,反对重新国有化,并本着调整和重组国有资产、增加预 算收入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继续将私有化向纵深推进。2001年,抛售了几家国有股份过低、政府不足以影响公司决策的企业股票和 控股权己归私人所有的企业的服票。俄国有资产部认为,国有公共企业数量必须削减至1000家~1500家,国有股份公司应削减到600家 一80家。目前,以政治目的为动因,以分散国家财产、改变公有制关系为宗旨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己经结束,但是财产权的重新分 和争夺,以及新的所有制关系的调整仍在继续。 (②)进展顺利的波兰私有化

布:俄罗斯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造,4000万人成了股东,100多万人成了小企业主。盖达尔政府曾计划再次发放私有化证 券,但由于改革自身存在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更替等原因,俄罗斯放弃了这一“人民私有化”计划,进入现金私有化阶段。 第二阶段:现金私有化阶段。 从1994年7月1日开始,俄罗斯进入现金私有化阶段,从无偿转让为主过渡到按一定价格出售。第二阶段私有化的目标是吸引投 资,更有效地分配国家财产。但实践中被实权派操纵,私有化成为金融寡头和官僚阶层瓜分国有资产的重要渠道。普通劳动者只能作 为看客。 从1995年开始,俄政府原来制定的计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决定采用一种新的“以贷款换股权”的抵押拍卖的私有化方式,出售 一批盈利较好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国有股票。所谓“抵押拍卖”,是指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委员会,向几家大银行拍卖政府所持有的企业 控股权,并以这些控股权为抵押,获得买主(银行)提供的一笔贷款。若一年后政府不能偿还贷款,则企业控股权归银行所有。这种做 法,显然加快了私有化的进度,但也使私有化的弊端更加突出。 “抵押拍卖”,实际上是俄政府与大金融集团的一种交易。据报道,这种“抵押拍卖”办法,正是金融巨头波塔宁(1997年任俄政 府第一副总理)向政府提出的。通过“抵押拍卖”,政府获得了急需的预算资金,金融寡头们则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了一批最好的工业资 产。到1995年底,俄罗斯共抵押了12家企业,政府获得4.7万亿卢布的收入,占当年私有化总收入之大半。在被抵押拍卖的12家大企业 中,有西伯利亚石油控股公司51%的控股权;俄罗斯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38%的优惠股和51%的有表决权的普通股 (伦敦交易所对该公司资产估价为40亿美元,而俄抵押拍卖的成交价仅为1.7亿美元);储量全俄第一,开采量全俄第四的“辛丹卡”石 油控股公司的51%的控股权;开采量在全俄居第二的“尤卡斯”石油控股公司的78%的控股权。 1996年是俄罗斯的总统选举年。出于竞选的需要,也由于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俄政府决定修改私有化计划。1996年的 私有化进程明显放慢,总共只有4500家企业实现了私有化,比上年减少27%。 1997年,俄罗斯开始实施政府制定的《1997—2000年结构改造和经济增长的中期纲要》,停止了大规模私有化,转为有选择地、 个别地进行私有化;加强国家对私有化过程的监督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企业私有化时,不再向本企业职工和领导提供优惠;私有化 企业的资产评估要按市场价格进行。1997年7月21日,俄罗斯颁布新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和市政资产私有化基本法》,用以取代1991年 底通过的私有化法。 1997年以后,俄罗斯的私有化开始遵循新的私有化法规定的原则向纵深发展。私有化日益成为没有群众参加的各大财团之间的利 益争夺。财团之间的较量,后来发展到与这些财团有密切联系的政府首脑之间的争斗。在斗争的过程中,揭发出丘拜斯等人关于《俄 罗斯私有化史》一书的“稿酬丑闻”。最后,叶利钦总统不得不亲自出马,先后解除了两任主管私有化工作的副总理科赫和博伊科的 职务。 1998年9月,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后,主张对私有化的方针进行调整。他表示,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稳定,对私有化的结 果不做变动,但要停止成批低价出售国有企业的做法,今后出售的将主要是经营效益差的小企业。国有企业将主要通过股份化来改善 资产结构和经营,以吸引投资者。战略性企业将维持国有或由国家控股。普里马科夫把1999年准备实行私有化的大企业,由原定的60 家减为7家。 新千年伊始,普京政府上台后,尽管承认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错误,但始终肯定私有化的基本做法和在改变所有制结构 上的成果,认为私有化为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因而主张对私有化既往不咎,反对重新国有化,并本着调整和重组国有资产、增加预 算收入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继续将私有化向纵深推进。2001年,抛售了几家国有股份过低、政府不足以影响公司决策的企业股票和 控股权已归私人所有的企业的股票。俄国有资产部认为,国有公共企业数量必须削减至1000家~1500家,国有股份公司应削减到600家 ~800家。目前,以政治目的为动因,以分散国家财产、改变公有制关系为宗旨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已经结束,但是财产权的重新分配 和争夺,以及新的所有制关系的调整仍在继续。 (2)进展顺利的波兰私有化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