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 本篇侧重于从国际和园内两个层次讲解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以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多而体,研究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是不受学科限制的大要目,因而需要广泛地吸取最新的研究成 果,将其融进教学当中】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对资本主义的概念及其历史进程的理解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前提。尽管教材中通常没有直接纳入有关内容,但 在课堂讲授中可以适当引入,特别是结合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基木今一资木丰义与发法瓷本主义因家 资本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十分常用的概念与术语,但其具体含义与指代范围却显得较为模糊。其中,对资本主义概念的 讨论并非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定义,而是旨在把握资本主义的基本共性,以便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时代资 本主义的特殊形式与道路:同时也借此领会研究资木主义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一词与资本、资本家相互关联。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它们的来历与沿革进行了颠为详尽的考察,认为“资 本”一词于12世纪一13世纪出现:“资本家”一词大概产生于17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一词在18世纪中叶已被收入个别词典,但在 19世纪才逐渐具备现代含义,自20世纪初开始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在政治论争与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也有人认为,现代 意义上的“资本”一词大约出现于1630年,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一词作为“社会主义”的反义词而出现。不同历史时期、不 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人对资本主义的概念有不网的看法。直到现在,资本主义一词仍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概念 之一”,并被一些西方学者批评为意义不确切,不过它终究已被承认为“不可缺少的”一个名词。一般来讲,人们在谈论资本主义的 时候,主要指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其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的理解尤其成为把操资本主义的概念与认识 资本主义的其太路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与批判是举世公认的资本主义研究的经奥学说。虽然马克思生前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间,但 有“资本家时代”、“资本家的生产方式”等与“资本主义”异曲同工的用语 我国学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由中国广插电视出饭社出版,郑建邦主编的《国际关系辞典) 中,给资本主义下的定义为: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刻削雇佣劳动为基础,并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制度。由渐江教有出版 社出版,胡福明主编的《政治学词典》也给资本主义作了类似的定义。 在西方学者跟中,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更多是用来描述一种经济制度。例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资本主义定义 为“主要由在自由市场中竞争的私有企业所构成的一种经济制度”。一些历史学家对资本主义发生史的研究也着重于考察资本主义的 经济的物质生活基础与“技术性格”。例如,华商历史学家黄仁字将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归纳为:“资金广泛的流通(侧 extension of credit)”,“经理人才不烦人身关系的屈佣(impersonal□nagement)”与“技术上之支持因素通盘使用(pooling of svic心[aci1 ities)”在研究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时,他概括了资本主义的核心内容,认为“从技术角度(不 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看来,资本主义不外一种国家的组织,近过社会经济诸因素…施用‘商业的系统”(syste■of commerce)‘去 增进国民的财富”,其基本特征包括:“以商业的组织使全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承认个人的私人财产权,提侣资金流通,人才 用,技术因素共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不仅指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它还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社会”。在政治上,“资本与国家的融治合 作”已经历了几个世纪。单有商人和商业资本,并不能构成资本主义的体制,资本主义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本身即变成了国家。“资本 主义拥戴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就维护了自己”,在精神文化层面,资本主义充分“利用文化为加周社会大
第四章 第三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 本篇侧重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讲解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以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研究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是不受学科限制的大题目,因而需要广泛地吸取最新的研究成 果,将其融进教学当中。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对资本主义的概念及其历史进程的理解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前提。尽管教材中通常没有直接纳入有关内容,但 在课堂讲授中可以适当引入,特别是结合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基本概念—资本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十分常用的概念与术语,但其具体含义与指代范围却显得较为模糊。其中,对资本主义概念的 讨论并非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定义,而是旨在把握资本主义的基本共性,以便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时代资 本主义的特殊形式与道路;同时也借此领会研究资本主义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1.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一词与资本、资本家相互关联。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它们的来历与沿革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察,认为“资 本”一词于12世纪~13世纪出现;“资本家”一词大概产生于17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一词在18世纪中叶已被收入个别词典,但在 19世纪才逐渐具备现代含义,自20世纪初开始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在政治论争与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也有人认为,现代 意义上的“资本”一词大约出现于1630年,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一词作为“社会主义”的反义词而出现。不同历史时期、不 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人对资本主义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直到现在,资本主义一词仍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概念 之一”,并被一些西方学者批评为意义不确切,不过它终究已被承认为“不可缺少的”一个名词。一般来讲,人们在谈论资本主义的 时候,主要指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其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的理解尤其成为把握资本主义的概念与认识 资本主义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与批判是举世公认的资本主义研究的经典学说。虽然马克思生前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但 有“资本家时代”、“资本家的生产方式”等与“资本主义”异曲同工的用语。 我国学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郑建邦主编的《国际关系辞典》 中,给资本主义下的定义为: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并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制度。由浙江教育出版 社出版,胡福明主编的《政治学词典》也给资本主义作了类似的定义。 在西方学者眼中,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更多是用来描述一种经济制度。例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资本主义定义 为“主要由在自由市场中竞争的私有企业所构成的一种经济制度”。一些历史学家对资本主义发生史的研究也着重于考察资本主义的 经济的物质生活基础与“技术性格”。例如,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将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归纳为:“资金广泛的流通(wide extension of credit)”、“经理人才不顾人身关系的雇佣(impersonal management)”与“技术上之支持因素通盘使用(pooling of service facilities)”;在研究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时,他概括了资本主义的核心内容,认为“从技术角度(不 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看来,资本主义不外一种国家的组织,通过社会经济诸因素……施用‘商业的系统’(system of commerce)‘去 增进国民的财富’”,其基本特征包括:“以商业的组织使全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承认个人的私人财产权,提倡资金流通,人才活 用,技术因素共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不仅指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它还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社会”。在政治上,“资本与国家的融洽合 作”已经历了几个世纪。单有商人和商业资本,并不能构成资本主义的体制,资本主义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本身即变成了国家。“资本 主义拥戴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就维护了自己”。在精神文化层面,资本主义充分“利用文化为加固社会大
厦而提供的全部支特”,“资本主义的安全可以说部分地有赖于文化”。马克斯·韦伯是第一个积极宜扬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者,并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并为一谈。韦伯的论著使人们看到,“在资本主义这一个大愿目之下,思想、宗教与法制及经济相互衔 接”,但“单独用思想作研究资本主义的线索,容易误入迷途”。 总的来看,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不受学院门系限制的大题目,“是inter-discip1 inary的一种题目” 2资本主义与市场径济 尽管自由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但是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体制是围绕市场经济组 的”,但“资本主义不应与市场经济本身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市场活动早已存在,但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所承担的形式并不能 对社会的基本结构造成决定性的损害。“它的影响仅停留在社会表面,无法控制生产过程。尤其是同劳动的关系”:面在资本主义社 会中,市场的经济运动却得到充分随展,因此资本主义是一种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度差别的、典型的市场经济,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长期以来社会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市场持然对立的看法,双方却“均接受了把现实的资本主义等同于理想的‘自由市 场'这种假设”,“两者都犯了把资本主义世界中所谓非规管化(deregulatio)浪潮视为推动自由市场的措施,以及视社会主义等同 于压抑各种活泼的市场,并将国有化/集体化视为反资本主义的透误,因面 …可能进支持‘自由主义统识的共谋关系之中” 卡尔·博兰尼arl Polanyi)、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沃勒斯坦(Imanuel Wallerstein)等人剖析了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 中市场因素的作用与非市场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对市场的作用,他们尖榄地指出,所谓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市场”的命题实际 上是神话:“资本主义的关键因素并非是自由市场,而是垄断”,“它是反市场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中的基本元素” 问题不是要不要国家,而是“谁将是国家干预的直接受益者”。对市场与资本主义的这一区分甚至使他们得出令人“手足无措”的结 论:“市场(布罗代尔意义上的市场)的胜利不再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相反,它转而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标志”。这种理论具有革命料 的意义,特别是它“漫制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言目热情,并使左翼运动始终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取得突破,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资源配置的两 种不同方式和经济运行的两种不问的调节机制。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 场都得要。 3.资本主义与现代化 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从作为“近代世界发展中心和现代化隙型”与“现代化发展‘稻 模””的欧美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几个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体制和这个国家的‘维新”和‘现代化”有何 区别?在实用的角度说来,如果两种运动凝聚为一,将无法分拆”,但是现代化过程绝不是把众多不同传统融会在单一的“西方 化”现代镜式的过程。在两百多年的进程中,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按式经济形态可大致归纳为三大发极类型:“资本主义类 型”、“社会主义类型”及“混合类型”。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不同类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化所包含的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不可忽视,“社会主义虽然可以通过革命的方式 取消或政变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登开或绕过这种生产关系去建立设想的新生产方式,但却不能绕开资本主义所达到的名 会生产力水平去建立新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实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质上是用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 想,采取各种方法去赶超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这是落后国家转向先进的跃式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4.发达姿本丰义国家 当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称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西方国家。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阵营,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位于地球的 西半球,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把它们统称为西方国家,并且主要指那些在资本主义阵营里起重要作用的国家,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当今发 达因家,所以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泛指发达国家。 (②)发达国家。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称谓。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泛指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标志是这 些国家的生产高度社会化,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高。“发达”一词的使用与当代人
厦而提供的全部支持”,“资本主义的安全可以说部分地有赖于文化”。马克斯·韦伯是第一个积极宣扬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者,并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并为一谈。韦伯的论著使人们看到,“在资本主义这一个大题目之下,思想、宗教与法制及经济相互衔 接”,但“单独用思想作研究资本主义的线索,容易误入迷途”。 总的来看,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不受学院门系限制的大题目,“是inter-disciplinary的一种题目”。 2 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 尽管自由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但是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体制是围绕市场经济组织 的”,但“资本主义不应与市场经济本身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市场活动早已存在,但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所承担的形式并不能 对社会的基本结构造成决定性的损害。“它的影响仅停留在社会表面,无法控制生产过程,尤其是同劳动的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 会中,市场的经济运动却得到充分施展,因此资本主义是一种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度差别的、典型的市场经济。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长期以来社会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市场持截然对立的看法,双方却“均接受了把现实的资本主义等同于理想的‘自由市 场’这种假设”,“两者都犯了把资本主义世界中所谓非规管化(deregulation)浪潮视为推动自由市场的措施,以及视社会主义等同 于压抑各种活泼的市场,并将国有化/集体化视为反资本主义的谬误,因而……可能堕进支持‘自由主义’统识的共谋关系之中”。 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人剖析了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 中市场因素的作用与非市场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对市场的作用,他们尖锐地指出,所谓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市场”的命题实际 上是神话:“资本主义的关键因素并非是自由市场,而是垄断”,“它是反市场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中的基本元素”, 问题不是要不要国家,而是“谁将是国家干预的直接受益者”。对市场与资本主义的这一区分甚至使他们得出令人“手足无措”的结 论:“市场(布罗代尔意义上的市场)的胜利不再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相反,它转而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标志”。这种理论具有革命性 的意义,特别是它“遏制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盲目热情,并使左翼运动始终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取得突破,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资源配置的两 种不同方式和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的调节机制。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 场都得要。” 3.资本主义与现代化 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从作为“近代世界发展中心和现代化原型”与“现代化发展‘楷 模’”的欧美国家的情况来看,这几个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体制和这个国家的‘维新’和‘现代化’有何 区别?在实用的角度说来,如果两种运动凝聚为一,将无法分拆”。但是现代化过程绝不是把众多不同传统融会在单一的“西方 化”现代模式的过程。在两百多年的进程中,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按其经济形态可大致归纳为三大发展类型:“资本主义类 型”、“社会主义类型”及“混合类型”。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不同类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化所包含的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不可忽视,“社会主义虽然可以通过革命的方式 取消或改变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关系,也就是避开或绕过这种生产关系去建立设想的新生产方式,但却不能绕开资本主义所达到的社 会生产力水平去建立新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实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质上是用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 想,采取各种方法去赶超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这是落后国家转向先进的跳跃式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当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称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西方国家。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阵营,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位于地球的 西半球,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把它们统称为西方国家,并且主要指那些在资本主义阵营里起重要作用的国家,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当今发 达国家,所以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泛指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称谓。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泛指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标志是这 些国家的生产高度社会化,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高。“发达”一词的使用与当代人
们普调认同的讲步标准有若密切联系,“生产,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被视为衡量‘讲步”的惟一标准,至少是决定性的标 准”,因此,“非殖民化之后, ‘西方:是世界上最进步的部分被大多数世人所认同” (3)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国家是从经济模式上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法源于德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即历史上存在两 种“理念经济模型”(“市场经济”和“集中管理经济”)的理论,市场经济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战后基本上所有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又把它们叫微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 (4)北方国家。相对于南方国家面言,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对发达国家的称谓。因为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和新西当 除外),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因此将发达国家又称为北方国家 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曾经按照不同标准对发达国家进行过统计。世界上最有形响的 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成员。涵盖范围更大、同时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师CD)的成员 国为发达国家的范围。经合组织现有30个成员国,包括:关国、加拿大、日本、美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 德国、希酷、冰岛、丹麦、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椰减、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土耳其、墨西哥(1994)、 捷克((1995)、甸牙利(1996)、波兰1996、韩国(1996)、斯洛伐克(200)。可以看出,近年来经合组织实际上还吸收了一些新兴的 业化国家以及中东欧的转轨国家, (仁)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概括和分析 论及资本主义形成的作者一般都认为,资本主义“归根溯源始于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诞生迄今500年历程的发展具有 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般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成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另外,它还特指随着“黄金时代”的结束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围绕当 代资木主义展开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与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多种见解与学说。近年来,对后者的研究尤其热门。有关成果 对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有益的启发 1.中国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概括和分析 总的来说,“就中国学术界面言,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国内学界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分段基木上都以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作为分段的依据。一些人仍坚持沿用列宁的分析,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处于塞断资本主义阶段,或者说当代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垄断资本主义范围内的一个小阶段:多数学者则主张将战后资本主义作为超越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新阶段,并 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对这一新阶段的概括。与此相类似,还有其他提法,例如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末 至60年代初,资本主义逐渐由金融整断资本主义过波到了以跨国公司为支柱的跨国莹新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中 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出现的明显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也高度关注,并在介绍和评析国外有关成果的基陆上开展了进一步的 研究,但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得到广泛认可的概括。 李踪认为,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包括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萌芽阶段,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阶段:2)初级阶段,即白由竞争阶段:(3)中级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高级阶段。即战后的国家常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袭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从一般花断资本主义演化来的,其中最糯 本的一点,即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于预,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他指出,到宁 曾经认定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但今天看来“是言之过早了”:“用他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来观察今天资本主义 的新发展,就应如实地把当代资本主义当做超越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个新阶段”· 黄素庵与甄炳禧同志以四次阶段性的大转变来概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史:(1)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最初几十年,由商业资本主义、重 商主义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大转变:(②)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茶断资本主义的第二次大转变: (3)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第三次大转变,即由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4)第四次大转变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次最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73一1975和1980-1982),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正在出现新的产业
们普遍认同的进步标准有着密切联系,“生产,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被视为衡量‘进步’的惟一标准,至少是决定性的标 准”,因此,“非殖民化之后,‘西方’是世界上最进步的部分被大多数世人所认同”。 (3)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国家是从经济模式上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法源于德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即历史上存在两 种“理念经济模型”(“市场经济”和“集中管理经济”)的理论。市场经济国家即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战后基本上所有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又把它们叫做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 (4)北方国家。相对于南方国家而言,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对发达国家的称谓。因为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除外),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因此将发达国家又称为北方国家。 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曾经按照不同标准对发达国家进行过统计。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 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成员。涵盖范围更大、同时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 国为发达国家的范围。经合组织现有30个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 德国、希腊、冰岛、丹麦、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土耳其、墨西哥(1994)、 捷克(1995)、匈牙利(1996)、波兰(1996)、韩国(1996)、斯洛伐克(2000)。可以看出,近年来经合组织实际上还吸收了一些新兴的工 业化国家以及中东欧的转轨国家。 (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概括和分析 论及资本主义形成的作者一般都认为,资本主义“归根溯源始于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诞生迄今500年历程的发展具有 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般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另外,它还特指随着“黄金时代”的结束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围绕当 代资本主义展开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与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多种见解与学说。近年来,对后者的研究尤其热门。有关成果 对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有益的启发。 1.中国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概括和分析 总的来说,“就中国学术界而言,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国内学界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分段基本上都以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作为分段的依据。一些人仍坚持沿用列宁的分析,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或者说当代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垄断资本主义范围内的一个小阶段;多数学者则主张将战后资本主义作为超越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新阶段,并 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对这一新阶段的概括。与此相类似,还有其他提法,例如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末 至60年代初,资本主义逐渐由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了以跨国公司为支柱的跨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中 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出现的明显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也高度关注,并在介绍和评析国外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 研究,但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得到广泛认可的概括。 李琮认为,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包括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萌芽阶段,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阶段;(2)初级阶段,即自由竞争阶段;(3)中级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4)高级阶段,即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演化来的,其中最根 本的一点,即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他指出,列宁 曾经认定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但今天看来“是言之过早了”;“用他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来观察今天资本主义 的新发展,就应如实地把当代资本主义当做超越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个新阶段”。 黄素庵与甄炳禧同志以四次阶段性的大转变来概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史:(1)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最初几十年,由商业资本主义、重 商主义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大转变;(2)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第二次大转变; (3)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第三次大转变,即由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4)第四次大转变 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次最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和1980—1982),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正在出现新的产业
革命”,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阶段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虽通到新的困难,但仍属战后相对稳 定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延续”。 2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概括与分析 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历程的研究是多角度的,从经济的演变、文化的变迁、生产与市场的变化、企业组织与金融组织的调整等彩 个方面、多种形式加以描述和概括。他们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形成史的研究尤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例如,诺斯着画 从所有权体系的变迁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孕有、发展过程:布罗代尔测以极为丰富的史料,描述了15世纪至18 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他独特的解释框架。但对资本主义整个发展进程的概括,更多的、更主要的恐怕还是 从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的角度,尽管这只是资本主义成长过程的表达方式之一。“将产业革命等于资本主义,严格讲也是不正确的。 非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出现经济奇迹…然而,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发震在历史上极为吻合,说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并行是 再恰当不过的。”从产业苹命中可以看到,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成功地演变来的”。例如,西方学者普递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80 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们的研究与概括“首先考虑的是新技术、新的通讯方式、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路、信息高 速公路等,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观点”。 目前,国内对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介绍、讨论较多的主要包括: (1)“后工业社会”论,关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其“后工业社会”思想进行全面的理 论闸述和事例分析:1976年又出版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着重从文化角度探讨“后工业社会”·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与 业社会相比其特征是:“在经济上,它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在技术上,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的中心:在社会学上,它是新的 技术权贵的兴起以及新的阶层原则的开始。”后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包括:“新的技术权贵的等级制度和科学的官僚科层化:能 者统治和平等:对立文化的反对遵从道德法规的刺激,公众社会和一致的困难,”在理论上,后工业社会概②的核心思想是“生产力 (技术)取代了社会关系(财产)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轴心”而且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并非基于一种社会制度的概念,“我并不认为社会是 有机的或者是结合得可以作为一个单一制度来加以分析的”。在谈到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时,贝尔指出:“我们可以说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序列以及前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序列都是来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定义中包括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技术)在内。他把当前的生产方式称为资本主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这个词限制在社会关系方而,面 把工业这个词限制在技术方面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看到不同的序列如何显示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有社会主义的后工 社会,也可以有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简言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私人所有制,在后工业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理 论知识的中心地位”·贝尔认为,其“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就是使西方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更容易理解的一种‘生导方法””,这是基 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由于财产关系、所有制关系性质的模糊。中间阶级的壮大以及技术的大跃进、生产率的大提高,“把生 产‘力°带到了中心地位并重新提出把工业社会的概念作为有别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另一种可能”。贝尔的观点被称为未米 学派。未来学派的共同点是都以当前突飞猛进的科技作为对西方社会发展走势进行预测的出发点。同时,未来学研究与发达资本主义 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不仅佣明了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状况,更直指资本主义的文化矛 盾以及更广泛的资产阶级社会矛盾,从而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贝尔认为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各自拥有相互矛后 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efficiency)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equality)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 (se1f-rea1 ization or se1f-gratification)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新裂就形成了15O年来两方社会的紧张冲突” 2)“晚明格木丰义■论。静明济本丰义是许名学者都使用的将令。地闲经济中学家天纳·松巴特在20世幻打出版的《现代洛木丰 义》一书中已提出将资本主义区分为“早期资本主义” (13世纪中至18世纪中)、“盛期资本主义”(1750年至1914年)和“晚期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标准是一种经济制 度从与衰败中的上一个经济制度相重叠,发展到处于单一、纯粹的状态,再发展到被新兴制度所取代的不同阶段。但在当代系统论述 晚期资本主义概念和理论的还是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 欧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第二个 阶段是帝国主义下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三个阶段为始于20世纪0年代的“晚期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后工业阶段”、“跨国资 本主义”或“消费资本主义”·曼德尔以为“今天的消费社会才算是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实现”,而“早年,前资本主义的组织一直受
革命”,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阶段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虽遇到新的困难,但仍属战后相对稳 定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延续”。 2.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概括与分析 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历程的研究是多角度的,从经济的演变、文化的变迁、生产与市场的变化、企业组织与金融组织的调整等多 个方面、多种形式加以描述和概括。他们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形成史的研究尤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例如,诺斯着重 从所有权体系的变迁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孕育、发展过程;布罗代尔则以极为丰富的史料,描述了15世纪至18 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他独特的解释框架。但对资本主义整个发展进程的概括,更多的、更主要的恐怕还是 从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的角度,尽管这只是资本主义成长过程的表达方式之一。“将产业革命等于资本主义,严格讲也是不正确的。 非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出现经济奇迹……然而,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极为吻合,说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并行是 再恰当不过的。”从产业革命中可以看到,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成功地演变来的”。例如,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80 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们的研究与概括“首先考虑的是新技术、新的通讯方式、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高 速公路等,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观点”。 目前,国内对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介绍、讨论较多的主要包括: (1)“后工业社会”论。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其“后工业社会”思想进行全面的理 论阐述和事例分析;1976年又出版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着重从文化角度探讨“后工业社会”。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与工 业社会相比其特征是:“在经济上,它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在技术上,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的中心;在社会学上,它是新的 技术权贵的兴起以及新的阶层原则的开始。”后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包括:“新的技术权贵的等级制度和科学的官僚科层化;能 者统治和平等;对立文化的反对遵从道德法规的刺激,公众社会和一致的困难。”在理论上,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核心思想是“生产力 (技术)取代了社会关系(财产)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轴心”;而且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并非基于一种社会制度的概念,“我并不认为社会是 有机的或者是结合得可以作为一个单一制度来加以分析的”。在谈到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时,贝尔指出:“我们可以说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序列以及前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序列都是来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定义中包括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技术)在内。他把当前的生产方式称为资本主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这个词限制在社会关系方面,而 把工业这个词限制在技术方面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看到不同的序列如何显示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有社会主义的后工业 社会,也可以有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简言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私人所有制,在后工业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理 论知识的中心地位”。贝尔认为,其“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就是使西方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更容易理解的一种‘主导方法’”,这是基 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由于财产关系、所有制关系性质的模糊,中间阶级的壮大以及技术的大跃进、生产率的大提高,“把生 产‘力’带到了中心地位并重新提出把工业社会的概念作为有别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另一种可能”。贝尔的观点被称为未来 学派。未来学派的共同点是都以当前突飞猛进的科技作为对西方社会发展走势进行预测的出发点。同时,未来学研究与发达资本主义 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不仅阐明了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状况,更直指资本主义的文化矛 盾以及更广泛的资产阶级社会矛盾,从而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贝尔认为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各自拥有相互矛盾 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efficiency)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equality)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 (self-realization or self-gratification)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150年来西方社会的紧张冲突”。 (2)“晚期资本主义”论。晚期资本主义是许多学者都使用的概念。德国经济史学家沃纳·松巴特在20世纪初出版的《现代资本主 义》一书中已提出将资本主义区分为“早期资本主义” (13世纪中至18世纪中)、“盛期资本主义”(1750年至1914年)和“晚期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标准是一种经济制 度从与衰败中的上一个经济制度相重叠,发展到处于单一、纯粹的状态,再发展到被新兴制度所取代的不同阶段。但在当代系统论述 晚期资本主义概念和理论的还是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 欧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第二个 阶段是帝国主义下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三个阶段为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晚期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后工业阶段”、“跨国资 本主义”或“消费资本主义”。曼德尔以为“今天的消费社会才算是资本主义最彻底的实现”,而“早年,前资本主义的组织一直受
到旺有资本主义的容忍和剩削,到了今天,它们终于在新的社会组织里被初底消灭了。”曼德尔认为,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自 18世纪经过‘原本”的工业革命以后因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驱动而形成”的,因此他的分段主要着眼于资本的发展进程,而不是 以科技本身为轴心.曼德尔的三分模式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一种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科技 是资本发展的成果而非成因,要探讨科技苹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就得从资本发展的各个阶段说起。”曼德尔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的划分直接启发了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詹明信(Fredric Janeso)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分期,其现实主义一现代主义一 后现代主义的三分法基本上与曼德尔的三分模式相对应。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劲旅 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也提出了他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哈贝马斯 将资本主义区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或古典的“竞争性的资本主义”)与当代的“晚期资本主义”(域“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有国 家来决定和管理的资本主义”)。晓期资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合法性危机”问恩。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系 统”、“行政系统”和“合法性系统”表现出新的特点,使这个制度本身面临着“生态的平衡”、“人类学的平衡”和“国际的平 衡”这三个世界性的问愿,特别是造成了“对制度具有特别破坏性的问题”,也即系统所特有的危机,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径济、政 与社会文化危机倾向中,政治系统(国家)的“合法化危机”是最根本的。合法化问避也就是对统治秩序合法性的信念,它的意义在于 通过一定的“规范系统”为解决阶级社会中“不平等却合法分配社会剩余产品的问题”提供“结构力量”要解决合法性危机,需要诉 诸合理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论说,“具有其现实的基础和历史依据,是对资本主义 高科技社会所造成的反常现象的具体写照”,但他“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其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第 一,“把政治危机、文化危机视为现代资本主义总危机的重要内容”,“用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来淡化经济危机”:第二,从解释学 的角度提出消除危机的构想虽“颇为新颜”,但“并不想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 “也不能真正摆脱资本主义的压抑性 统治” (3)“福特资本主义”与“后福特资本主义”论,“福特资本主义”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所代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有着密切联 系,后来被西方左翼学者在广义上使用,来命名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形态 福特主义发源于美国,油着美闲霸权地位的确立参诱到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20世纪0年代福特主义的增长“长波”达到顶点,70 年代中期因危机的爆发而告终。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途进行结构性调整,“后福特资本主义”已初见端倪。 福特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性质是由一定的“积累战略”(积累模式)及与其相应的“统 治结构”来界定的。当特定的积累模式和统治结构的框架已不能调动足够的力量通制利润率的下降,资本的进一步增值要求改变现行 结构时,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就会历史地爆发,呼唤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形态”。尽管不同国家的福特主义具有各自的民族特 征,但福特主义的概念台在描绘“通过市场中介作用促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性结构变化”,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 年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关键性结构特征”, (4)“历史资本主义”论。“历史资本主义”是沃勒斯坦的概括,以强调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必须“从其全部历史和绍 特的具体实践中加以考察”。沃物斯坦的历史资本主义论与其“世界体系”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资本主义论的重要特色就在于 从“世界体系”的层面上谈论资本主义,而不是以国家为研究单位。沃勒斯坦的历史资本主义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第一,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是一个“万物商品化”的过程,并导致一个等级化的世界“商品体系”、 “工资水平”体系与资 积累的“地理结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其职能和地域都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也越来越等级化”,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存在着一个被严密掩盖着的“不平等交换机制”,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两根 化 第二,历史资本主义的政治以资本积累为核心,国家组织是其中最有效的杠杆。沃氏特别指出,与人们通常的见解相反,国家政 权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在资本积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国家作为最大限度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关 键机制,其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国际层面上,在所有资本积累者相互争斗这一资本积累机制的作用下,历史资本主义的国家 体系是一个“权力等级”体系,但它并不是一个“世界帝国”,因为“经济体系的结枸基础和主要资本积累者清可见的利益,都 世界经济向世界帝国的转化根本对立”。在此,沃物斯坦还从一个瑞新的角度,联系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说了国际关系长期以来存
到既有资本主义的容忍和剥削;到了今天,它们终于在新的社会组织里被彻底消灭了。”曼德尔认为,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自 18世纪经过‘原本’的工业革命以后因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驱动而形成”的,因此他的分段主要着眼于资本的发展进程,而不是 以科技本身为轴心。曼德尔的三分模式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一种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科技 是资本发展的成果而非成因,要探讨科技革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就得从资本发展的各个阶段说起。”曼德尔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的划分直接启发了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分期,其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三分法基本上与曼德尔的三分模式相对应。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劲旅—“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也提出了他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哈贝马斯 将资本主义区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或古典的“竞争性的资本主义”)与当代的“晚期资本主义”(或“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有国 家来决定和管理的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合法性危机”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系 统”、“行政系统”和“合法性系统”表现出新的特点,使这个制度本身面临着“生态的平衡”、“人类学的平衡”和“国际的平 衡”这三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造成了“对制度具有特别破坏性的问题”,也即系统所特有的危机。在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 与社会文化危机倾向中,政治系统(国家)的“合法化危机”是最根本的。合法化问题也就是对统治秩序合法性的信念,它的意义在于 通过一定的“规范系统”为解决阶级社会中“不平等却合法分配社会剩余产品的问题”提供“结构力量”要解决合法性危机,需要诉 诸合理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论说,“具有其现实的基础和历史依据,是对资本主义 高科技社会所造成的反常现象的具体写照”,但他“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其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第 一,“把政治危机、文化危机视为现代资本主义总危机的重要内容”,“用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来淡化经济危机”;第二,从解释学 的角度提出消除危机的构想虽“颇为新颖”,但“并不想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不能真正摆脱资本主义的压抑性 统治”。 (3)“福特资本主义”与“后福特资本主义”论。“福特资本主义”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所代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有着密切联 系,后来被西方左翼学者在广义上使用,来命名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形态。 福特主义发源于美国,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渗透到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20世纪60年代福特主义的增长“长波”达到顶点,70 年代中期因危机的爆发而告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结构性调整,“后福特资本主义”已初见端倪。 福特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性质是由一定的“积累战略”(积累模式)及与其相应的“统 治结构”来界定的。当特定的积累模式和统治结构的框架已不能调动足够的力量遏制利润率的下降,资本的进一步增值要求改变现行 结构时,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就会历史地爆发,呼唤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形态”。尽管不同国家的福特主义具有各自的民族特 征,但福特主义的概念旨在描绘“通过市场中介作用促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性结构变化”,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 年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关键性结构特征”。 (4)“历史资本主义”论。“历史资本主义”是沃勒斯坦的概括,以强调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必须“从其全部历史和独 特的具体实践中加以考察”。沃勒斯坦的历史资本主义论与其“世界体系”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资本主义论的重要特色就在于 从“世界体系”的层面上谈论资本主义,而不是以国家为研究单位。沃勒斯坦的历史资本主义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 第一,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是一个“万物商品化”的过程,并导致一个等级化的世界“商品链体系”、“工资水平”体系与资本 积累的“地理结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其职能和地域都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也越来越等级化”,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存在着一个被严密掩盖着的“不平等交换机制”,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两极 化。 第二,历史资本主义的政治以资本积累为核心,国家组织是其中最有效的杠杆。沃氏特别指出,与人们通常的见解相反,国家政 权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在资本积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国家作为最大限度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关 键机制,其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国际层面上,在所有资本积累者相互争斗这一资本积累机制的作用下,历史资本主义的国家 体系是一个“权力等级”体系,但它并不是一个“世界帝国”,因为“经济体系的结构基础和主要资本积累者清晰可见的利益,都与 世界经济向世界帝国的转化根本对立”。在此,沃勒斯坦还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联系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说了国际关系长期以来存
在的“均势”现象与原则,他指出:“对弱国和强国都发生制约作用的权力平衡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消除的政治附加现象。它根植于历 史资本主义过程中资本积累的方式中。” 第三,历史资本主义文化的两个基本信条是“种族主义”与“普道主义”。“种族主义是为劳动力等级化以及极不平均的报酬 配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是在世界范围内对直接生产者进行控制的机制”:“普着主义”是“用来创造、社会化和再生产干部的 主要意识形态”,“被用来把别国的资产阶级和世界各类中间阶层的行为纳入使生产过程实现最紧密一体化、使国家体系最顺利运 的轨道,从而推动资本积累” 第四,历史资本主义在经过四五百年的繁荣以后,在②0世纪初进入了“结构危机”:历史资本主义体系终将完结,一个平等“社 会主义世界秩序”将会到来,尽管还不知道它“将会怎样运行”。虽然沃勒斯坦青定了社会主义的前景,但他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进 步的进化模式”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进步观是“一个大陷阱”:不同意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与以前的历史体系相比是一个进步的看 法,认为历史资本主义代表了退步,“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存在着绝对贫因化”。 除以上提到的几种对发达资本主义加以概括和分析的概念与理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作者的观点也值得注意。例如,人们不约而 同地注意到了当令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与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之间的密切联系,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研究资本主义问题的知名 左翼知识分子、埃及学者德米尔·阿明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场危机和全球主义的新阶段”:英田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 ·斯特兰奇通过研究西方金融领域的动荡、变化与运作过程,揭示了“赌场资本主义”的内幕;美国学者罗伯特特意以“骑国资本主 义”为他的苦作命名,分析了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新变化。另外,综合性地考察和分析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 势,并为此提供了不少分析素材的作者及其作品包括:(1)哈拉尔的《新资本主义》。该书作者认为,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运动利 8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造反,关国“工业社会的‘旧资本主义””已经消亡,“适合于后工业社会的未来的‘新资本主义'”正在形 成。作者以企业为重点,进而论及构成社会秩序的其他重要机构,提出大公司充当了向信总时代转变的先锋,正在成为“民主的自日 企业”:企业的变化将带来整个经济制度的变化,“并最终改变西方社会本身”,这些变化构成了“新资本主义”“新资本主 义”是“更高级形式的资本主义”,“是民主与自由企业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结合”。(②)彼得·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德鲁克 认为,由于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西方“社会结构”得到根本上的政变,形成了“新的社会动力”,出现了“新的政治 学”。社会的阶级结构不再是“资本家与无产者”,而是“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资本家的地位下降,被“职业经理”取代 养老基金取代老牌资本家日益控制金钱的供应和分配:特大国家和多种跨国组织取代民族国家的惟一权力机构地位等。因此,西方社 会已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③)莱斯特·瑟罗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瑟罗以全球视野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经 济、社会组织结构的命运以及出路问题,特别分析了资本主义体制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3.中外学者对战后资本主义稳步发展原因的分析 无论对资本主义制度采取何种立场,人们大都承认,第二次世界大虚后资本主义的繁荣与稳定是一种客观现实。“资本主义在当 今世界上仍然占据并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继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二次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是如何起死回生”,“这个问 愿,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日”。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能够保持活力原因的讨论中,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 爸 ()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尽管有人不无道理地指出,“创新性的高科技发明”并非资本主义发展达数黄金时代的“具决定性因素 的力量”,但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仍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相联的一个关键问恩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的关系。 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都认为,资本主义具有“经济效率高”、“直接为经济创造力提供活动余地”的突出优 点。“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国家长期富裕的充分条件,有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从未进入顶层。但看来的确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对资本主 义加以批判和抨击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历史性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它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揭露 和鞭挞。 早在19世纪,当多数人都预言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时,马克思作为“惟一例外”己经指出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的经济潜 力”。同时马克思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桎枯,资本主义基本矛后的发展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崩
在的“均势”现象与原则,他指出:“对弱国和强国都发生制约作用的权力平衡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消除的政治附加现象。它根植于历 史资本主义过程中资本积累的方式中。” 第三,历史资本主义文化的两个基本信条是“种族主义”与“普遍主义”。“种族主义是为劳动力等级化以及极不平均的报酬分 配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是在世界范围内对直接生产者进行控制的机制”;“普遍主义”是“用来创造、社会化和再生产干部的 主要意识形态”,“被用来把别国的资产阶级和世界各类中间阶层的行为纳入使生产过程实现最紧密一体化、使国家体系最顺利运行 的轨道,从而推动资本积累”。 第四,历史资本主义在经过四五百年的繁荣以后,在20世纪初进入了“结构危机”;历史资本主义体系终将完结,一个平等“社 会主义世界秩序”将会到来,尽管还不知道它“将会怎样运行”。虽然沃勒斯坦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前景,但他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进 步的进化模式”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进步观是“一个大陷阱”;不同意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与以前的历史体系相比是一个进步的看 法,认为历史资本主义代表了退步,“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存在着绝对贫困化”。 除以上提到的几种对发达资本主义加以概括和分析的概念与理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作者的观点也值得注意。例如,人们不约而 同地注意到了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与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之间的密切联系,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研究资本主义问题的知名 左翼知识分子、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场危机和全球主义的新阶段”;英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 ·斯特兰奇通过研究西方金融领域的动荡、变化与运作过程,揭示了“赌场资本主义”的内幕;美国学者罗伯特特意以“跨国资本主 义”为他的著作命名,分析了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新变化。另外,综合性地考察和分析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 势,并为此提供了不少分析素材的作者及其作品包括:(1)哈拉尔的《新资本主义》。该书作者认为,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运动和 8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造反,美国“工业社会的‘旧资本主义’”已经消亡,“适合于后工业社会的未来的‘新资本主义’”正在形 成。作者以企业为重点,进而论及构成社会秩序的其他重要机构,提出大公司充当了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先锋,正在成为“民主的自由 企业”;企业的变化将带来整个经济制度的变化,“并最终改变西方社会本身”,这些变化构成了“新资本主义”;“新资本主 义”是“更高级形式的资本主义”,“是民主与自由企业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结合”。(2)彼得·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德鲁克 认为,由于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西方“社会结构”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形成了“新的社会动力”,出现了“新的政治 学”。社会的阶级结构不再是“资本家与无产者”,而是“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资本家的地位下降,被“职业经理”取代; 养老基金取代老牌资本家日益控制金钱的供应和分配;特大国家和多种跨国组织取代民族国家的惟一权力机构地位等。因此,西方社 会已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3)莱斯特·瑟罗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瑟罗以全球视野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经 济、社会组织结构的命运以及出路问题,特别分析了资本主义体制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3.中外学者对战后资本主义稳步发展原因的分析 无论对资本主义制度采取何种立场,人们大都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与稳定是一种客观现实。“资本主义在当 今世界上仍然占据并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继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二次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是如何起死回生”,“这个问 题,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能够保持活力原因的讨论中,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 意: (1)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尽管有人不无道理地指出,“创新性的高科技发明”并非资本主义发展达致黄金时代的“具决定性因素 的力量”,但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仍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相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的关系。 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都认为,资本主义具有“经济效率高”、“直接为经济创造力提供活动余地”的突出优 点。“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国家长期富裕的充分条件,有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从未进入顶层。但看来的确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对资本主 义加以批判和抨击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历史性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它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揭露 和鞭挞。 早在19世纪,当多数人都预言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时,马克思作为“惟一例外”已经指出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的经济潜 力”。同时马克思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桎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崩
读。马克思的分析是科学的,只是他过快地估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列宁曾提出,垄断会引起停滞。资本主义的垄断“问任何垄断一样,必然产生停海和腐朽的趋向”·中国学者指出:列宁这里是 指完全、绝对的案断,“实际上,资本主义的茶断,很少或者没有出现绝对的架断,茶断总是与克争并存。”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茶 新资本主义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没有停带,反而如列宁在另一个地方所指出的,‘比从前要快得多’。 ②)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弹性与改革能力,霍布斯鲍姆作为身处西方世界的左翼历史学家,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改革 资本主义得以在战后重获新生的决定性作用。“资本主义内部的重组,再加上经济事务的国际化,形成黄金时代的核心。至于科技苹 命带来的冲击,其例虽多,但是否能解释黄金时代的缘由,却不及前面两项显著。”霍氏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政 策目标归为四项:重建全球贸易和金融制度:利用关国和美元的经济蓟权稳定全球经济体系:“经由公共计划和经济管理的帮助”加 强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充分就业。他还指出,30年间西方思想界与决策者对或革有着一种共识,“资本主义的黄金岁月,若 无这个共识,势无可能形成”,这个共识就是“对于旧有市场制度自由主义的扬弃”, 英国女性主义学者吉普森·格拉汉姆对福特主义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的分析,则实际上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入手,阐释了资本主 义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具有活力的原因。她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结构上和制度上的统一体,具有再生能力,不仅能消化自身的危机, 并能使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资本主义是一种根据其内在的法律就可以再生和扩展自己的粒特的经济形式,甚至能把自 身的危机归为不断增长和发展的需要,并将任何与它不一致的东西(如社会主义)边缘化:而资本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它表现出包围 包容性,可以把一切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囊括进去。 我国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历史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对内、外矛盾和危机的适应调整能力,它的弹性和活力是 不容低估的”:然而,“它的弹性和活力,它的生命力,是有条件的”,并非“毫无止境”,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产生“自我破坏、 自我限制和自我否定的消极腐败属性”在现存制度内“不可能得到根本克服”。 对于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与更新的动因,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来看,对社会弊端与灾滩的反省以及面对各种危机不得不作出反应的 需要,促使资本主义走上调整与改良的道路: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一苏联社会主义所构成的重大 攻治威胁与挑战。 20世纪西欧与美国“因为有了及时的政良才道免了革命”,这“并非是西方国家的统治者天生比较明智,而要归功于社会批判的 传统。这种批判的动力是知识阶层的责任感,其保障是充分的言论自由”。“不平则鸣”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即使政客相互揭短、攻击,客观上也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政府领导是民选的,他们既不能压制奥论,又不能置之不理。这些“促 成了改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反过来,这种改良和妥协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延续” 另外,正是由于有社会主义存在的“刺激”,“资本主义方才幅然大悟,并出于不安之故,着手进行改革,同时并因苏联的“计 划”路线大受欢迎,从中又得到某些改革灵感。”反观冷战结束后,苏联已经解体、工人运动衰落、第三世界的军事意义微不足道等 情势,则大大降低了资本主义主动改革的刺激,这“不音世界的一大警讯 4.对资本主义擎端与危机的批判性分析 对资本主义的基本态度与立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二是进行温和的批判和主张改良:三是激进的批判和 香定,广义地讲,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囊括各种政治观点与理论流派,但是对资本主义加以彻底而科学批判的是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是第一个“资本主义的病理家”,其名若《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的“当头棒喝,喻世警钟”。“马克思主义按其本质来 说是批判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留给人类最重要的思想遗产。马克思对历史社会状况及其矛盾所作的唯物史观分析, 构成了这一理论的核心”。马克思在早期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价值批判的影响,主要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结构、活动和矛居中,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 综合的意义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和它灭亡的必然性,“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由外在价值批判向社会内部的自我 批判的转换”。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当代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照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社会
溃。马克思的分析是科学的,只是他过快地估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列宁曾提出,垄断会引起停滞。资本主义的垄断“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中国学者指出:列宁这里是 指完全、绝对的垄断,“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垄断,很少或者没有出现绝对的垄断,垄断总是与竞争并存。”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如列宁在另一个地方所指出的,‘比从前要快得多’。” (2)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弹性与改革能力。霍布斯鲍姆作为身处西方世界的左翼历史学家,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改革对 资本主义得以在战后重获新生的决定性作用。“资本主义内部的重组,再加上经济事务的国际化,形成黄金时代的核心。至于科技革 命带来的冲击,其例虽多,但是否能解释黄金时代的缘由,却不及前面两项显著。”霍氏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政 策目标归为四项:重建全球贸易和金融制度;利用美国和美元的经济霸权稳定全球经济体系;“经由公共计划和经济管理的帮助”加 强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充分就业。他还指出,30年间西方思想界与决策者对改革有着一种共识,“资本主义的黄金岁月,若 无这个共识,势无可能形成”,这个共识就是“对于旧有市场制度自由主义的扬弃”。 英国女性主义学者吉普森·格拉汉姆对福特主义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的分析,则实际上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入手,阐释了资本主 义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具有活力的原因。她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结构上和制度上的统一体,具有再生能力,不仅能消化自身的危机, 并能使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资本主义是一种根据其内在的法律就可以再生和扩展自己的独特的经济形式,甚至能把自 身的危机归为不断增长和发展的需要,并将任何与它不一致的东西(如社会主义)边缘化;而资本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它表现出包围、 包容性,可以把一切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囊括进去。 我国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历史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对内、外矛盾和危机的适应调整能力,它的弹性和活力是 不容低估的”;然而,“它的弹性和活力,它的生命力,是有条件的”,并非“毫无止境”,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产生“自我破坏、 自我限制和自我否定的消极腐败属性”在现存制度内“不可能得到根本克服”。 对于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与更新的动因,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来看,对社会弊端与灾难的反省以及面对各种危机不得不作出反应的 需要,促使资本主义走上调整与改良的道路;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苏联社会主义所构成的重大 政治威胁与挑战。 20世纪西欧与美国“因为有了及时的改良才避免了革命”,这“并非是西方国家的统治者天生比较明智,而要归功于社会批判的 传统。这种批判的动力是知识阶层的责任感,其保障是充分的言论自由”。“不平则鸣”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即使政客相互揭短、攻击,客观上也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政府领导是民选的,他们既不能压制舆论,又不能置之不理。这些“促 成了改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反过来,这种改良和妥协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延续”。 另外,正是由于有社会主义存在的“刺激”,“资本主义方才幡然大悟,并出于不安之故,着手进行改革,同时并因苏联的‘计 划’路线大受欢迎,从中又得到某些改革灵感。”反观冷战结束后,苏联已经解体、工人运动衰落、第三世界的军事意义微不足道等 情势,则大大降低了资本主义主动改革的刺激,这“不啻世界的一大警讯” 4.对资本主义弊端与危机的批判性分析 对资本主义的基本态度与立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二是进行温和的批判和主张改良;三是激进的批判和 否定。广义地讲,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囊括各种政治观点与理论流派,但是对资本主义加以彻底而科学批判的是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是第一个“资本主义的病理家”,其名著《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的“当头棒喝,喻世警钟”。“马克思主义按其本质来 说是批判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留给人类最重要的思想遗产。马克思对历史社会状况及其矛盾所作的唯物史观分析, 构成了这一理论的核心”。马克思在早期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价值批判的影响,主要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结构、活动和矛盾中,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 综合的意义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和它灭亡的必然性,“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由外在价值批判向社会内部的自我 批判的转换”。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当代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照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社会
批判理论的内涵:第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唯物主义”的批判: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在本质上是一种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 出发的人本主义批判”。第二,马克思的批判是“以辩证否定为基本方法的建设性批判”,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环 节,“真正坚持了社会批判的创造性原则”: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仅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阶段”,“充满着极端虚无主义的 绝对否定论”。第三,马克思批判意识的基点是“把针对‘酬本”(上层建筑)的批判归结为针对‘原本”(经济基础)的批判”,并且 是“批判的武器”(理论批判)和“武器的批判”(实践批判)辩证统一:法兰克福学派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杜会的现代文化、技术文 明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貌似激进,但实际上把社会批判局限于意识批判,并片面强调科学技术对理性彩响的消极 性,他们的批判实际上只是一种“根本不触动现实的浪漫主义批判”。 总的来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它上升的时期,往往容易产生看好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而在它的下落时期及其后,又 往往容易产生看坏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而且由于现实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着激烈的竞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直接司 响到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因此在冷战结束前后,以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代表,背定与颂场资木主义的论调显得颇 有声势。但总的来说,西方知识界、思您界乃至政界,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始终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经 济造遇挫折,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间题,各种形式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正在重新趋于活 跃。其中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副产品—一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反全球化运动的出现,尤其引发人们注重对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到 病与危机的关注与思考,对“帝国主义理论”的重新发现与研究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例如,在 全球化研究中提出,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化的过程,金融危机就是其突出表现:国家与市场的矛盾是贯穿于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它在冷战后已经上升为世界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的前途是不确定的”。值得 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当前绝大多数左翼知识分子都不再从历史规律性、必然性的观点去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资本主义之所以应当 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不再被看做是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它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合理和不人道。在他们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上是很难有极限的,但这个社会在运作中却带来了许多问题…使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一个不公平 的、不能保证和谐关系的社会
批判理论的内涵:第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唯物主义”的批判;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在本质上是一种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 出发的人本主义批判”。第二,马克思的批判是“以辩证否定为基本方法的建设性批判”,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环 节,“真正坚持了社会批判的创造性原则”;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仅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阶段”,“充满着极端虚无主义的 绝对否定论”。第三,马克思批判意识的基点是“把针对‘副本’(上层建筑)的批判归结为针对‘原本’(经济基础)的批判”,并且 是“批判的武器”(理论批判)和“武器的批判”(实践批判)辩证统一;法兰克福学派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社会的现代文化、技术文 明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貌似激进,但实际上把社会批判局限于意识批判,并片面强调科学技术对理性影响的消极 性,他们的批判实际上只是一种“根本不触动现实的浪漫主义批判”。 总的来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它上升的时期,往往容易产生看好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而在它的下落时期及其后,又 往往容易产生看坏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而且由于现实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着激烈的竞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直接影 响到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因此在冷战结束前后,以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代表,肯定与颂扬资本主义的论调显得颇 有声势。但总的来说,西方知识界、思想界乃至政界,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始终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经 济遭遇挫折,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各种形式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正在重新趋于活 跃。其中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副产品——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反全球化运动的出现,尤其引发人们注重对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弊 病与危机的关注与思考,对“帝国主义理论”的重新发现与研究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例如,在 全球化研究中提出,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化的过程,金融危机就是其突出表现;国家与市场的矛盾是贯穿于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它在冷战后已经上升为世界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的前途是不确定的”。值得 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当前绝大多数左翼知识分子都不再从历史规律性、必然性的观点去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资本主义之所以应当 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不再被看做是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它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合理和不人道。在他们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上是很难有极限的,但这个社会在运作中却带来了许多问题……使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一个不公平 的、不能保证和谐关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