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 小球转动大球1 1971年4月7日上午,即第31届世乒赛闭落的当天,中国代表团立即派副团长宋中向关国代表闭发出访华邀请,中国邀请关国代表 团访华的消息迅速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反响。周总理当日在体委关于接待美国等五国乒乓球队的报告上批到:“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 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清息,超过31届国际比赛的消总。”这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大好时机,其政治意义大于体有意义。最后,除了两名 队员外,其余的人包括正、副团长斯廷霍文和哈里森,关国乒协副主席博根和布本,队长霍华德,队员科恩等共15人,外加4名记者都 实现了访华的愿望。周总理在此后的多次讨论外事工作的会议上,一再强调毛主席决策的英明伟大。 美同国名院接到消息后,立即向自宫报告,认为议次激诗的用章。“起码有一部分是作为回答美用最沂采取的主动行动的一种姿 态”。尼克松总统旋即召开国家安全特别会议研究对华政策,指示驻日大使迈耶,要运动员务必去北京。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 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间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1971年4月17日,美国乒乓球队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离开了中国。美国队离华前,一再表示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中 方给以肯定的答复。斯廷霍文一到洛杉列就向世界宜布,中国乒乓球队不久将访美。他在6月26日发给宋中的电报中情不自禁地告 之,“你们即将访关的消息已在美国人民中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乒赛”这一幕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政治影响却向太平洋两岸散播开来,为中关人民的交往和中关两国的外交突破敲开了大门。 早在1970年11月和12月间,关国政府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中方提出,希望派出美方官员到北京同中方对话,讨论台湾问题和特解 决的其他问题。由于当时关国正指使南越伪军侵犯老挝,中方推迟作出答复,中关之间口信沟通也暂告中断。1971年4月21日,周总理 借“乒乓外交”刮起的春风,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美国白宫传去口信,提出中方愿在北京接待美国总统特使或总统本人,以时论解决 关国从台湾撒军这个根本问题。随后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传话,终于实现了当年7月芙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之行, 为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访华打下了基础, 5月30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乒乓外交”时说,4月7日,毛主席把乒乓球一弹过去,“就转动了世界,小球转司 了大球,发动世界麻!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总统在中南海住处谈及中美关系的历程。毛主席说:“过去2年总是谈不视,所以就打乒乓 球”。他把“乒乓外交”看作是打开中美关系的一次创举,是中方采取的一次推动历史进程的重大举措。 讨论题 1.乒乓外交是如何体现中田外交的高超智慧的? 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有何影响 案例点评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联美反苏”的外交致策,改善了与以美田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外交上取得了重 大成就。这种政策的具体实连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不过,当时中美双方处在相互有求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难免有相互打 牌的问愿。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政府多次申明反对打中国牌,中国也不打美国牌。 ②1971年4月7日,第31届世乒赛闭幕当天,中国代表团向美国代表团发出整请。这是中美关系上的一次创举。正是在这一创举 下,才有了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的秘密访华,才有了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才有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中关联合公报》。可见是 小球转动大球,威力不小
第八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1 小球转动大球1 1971年4月7日上午,即第31届世乒赛闭幕的当天,中国代表团立即派副团长宋中向美国代表团发出访华邀请,中国邀请美国代表 团访华的消息迅速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反响。周总理当日在体委关于接待美国等五国乒乓球队的报告上批到:“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 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31届国际比赛的消息。”这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大好时机,其政治意义大于体育意义。最后,除了两名 队员外,其余的人包括正、副团长斯廷霍文和哈里森,美国乒协副主席博根和布本,队长霍华德,队员科恩等共15人,外加4名记者都 实现了访华的愿望。周总理在此后的多次讨论外事工作的会议上,一再强调毛主席决策的英明伟大。 美国国务院接到消息后,立即向白宫报告,认为这次邀请的用意,“起码有一部分是作为回答美国最近采取的主动行动的一种姿 态”。尼克松总统旋即召开国家安全特别会议研究对华政策,指示驻日大使迈耶,要运动员务必去北京。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 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1971年4月17日,美国乒乓球队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离开了中国。美国队离华前,一再表示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中 方给以肯定的答复。斯廷霍文一到洛杉矶就向世界宣布,中国乒乓球队不久将访美。他在6月26日发给宋中的电报中情不自禁地告 之,“你们即将访美的消息已在美国人民中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乒赛”这一幕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政治影响却向太平洋两岸散播开来,为中美人民的交往和中美两国的外交突破敲开了大门。 早在1970年11月和12月间,美国政府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中方提出,希望派出美方官员到北京同中方对话,讨论台湾问题和待解 决的其他问题。由于当时美国正指使南越伪军侵犯老挝,中方推迟作出答复,中美之间口信沟通也暂告中断。1971年4月21日,周总理 借“乒乓外交”刮起的春风,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美国白宫传去口信,提出中方愿在北京接待美国总统特使或总统本人,以讨论解决 美国从台湾撤军这个根本问题。随后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传话,终于实现了当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之行, 为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访华打下了基础。 5月30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乒乓外交”时说,4月7日,毛主席把乒乓球一弹过去,“就转动了世界,小球转动 了大球,震动世界嘛!”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总统在中南海住处谈及中美关系的历程。毛主席说:“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所以就打乒乓 球”。他把“乒乓外交”看作是打开中美关系的一次创举,是中方采取的一次推动历史进程的重大举措。 讨论题: 1.乒乓外交是如何体现中国外交的高超智慧的? 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有何影响? 案例点评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联美反苏”的外交政策,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外交上取得了重 大成就。这种政策的具体实施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不过,当时中美双方处在相互有求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难免有相互打 牌的问题。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政府多次申明反对打中国牌,中国也不打美国牌。 ②1971年4月7日,第31届世乒赛闭幕当天,中国代表团向美国代表团发出邀请。这是中美关系上的一次创举。正是在这一创举 下,才有了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的秘密访华,才有了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才有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中美联合公报》。可见是 小球转动大球,威力不小
③乒乓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其实是民问外交中的一种。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日就发挥了民问外交的作用,通过友好 访问、经贸、会议等进行各种形式的中日民间外交。这种中日外交中的灵活策略,使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新世纪,虽然中国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民间外交的传统不可丢,发挥民间外交化茅盾于从大变小、化冲突于有为无、化问 于多到少的独特作用。 附录 《小球转动大球》案例使用说明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对乒乓外交这一历史史实的回顺,向学生说明民间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种独特形式:使学生明白调整中关关系,是中 国因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中“?0年代基本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内容的辅助教学。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于“事例一一说明”型案例。其基本结构和教学思路是:一、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向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发生巡请:二、中 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谊赛及其交往:三、借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四、最终促使小球转动打球。 三、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上,乒乓外交向世界证明,民间交往和外交对促进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十分重要的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是调整大国向关系的重要 环节 2.乒兵外交还向世界证明,中国在处理国家阀关系的高超智慧,旨在向人们说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东方智慧是外交谋略取之 不尽的养料源地, 案2 中国人反躬自问2 日本认罪为什么这么难?也许是最重题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不争气,外加对持这个问题的原则不一贯、进退无序。战前的中国造成 日本侵略者得辽之历史原因姑且不论,只说成后。二战刚一结来,中国即陷入内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视共产党为心腹之志,为了抢 占地盘。不惜利用战败的日军抵制共产堂领导的抗日部队,今其不但不要就近缴械,还要作“有效的防卫,以待国军接收”。从此时 起,国民政府就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一系列所谓“以德报怨”政策,包括放弃赔偿要求、救免战犯等,再无心思为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势 力、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闲成立之后,对日本的政策是以民促官,大力开展对日民间友好工作,确实卓有成 效。不过当时与中田交往的多为进步友好人士,代表日本人中的反成势力。他们倒是一见中国人就先表示道散,以未能阻止军国主义 而内孩。中国方面则总是说,不该由他们负责,强调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严格地把广大人民与“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开来。 这在原则上然正确,但是可能形成一种错觉,过高估计了和平友好人士的人数和影响,而对上述植根于日本民众中的那种复杂心理 的顾固性估计不足。诚然,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日本侵路所造成的灾难,中国政府在与日本政府交涉中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坚持日本应 该明确悔过的立场。但是在国内有关近代史的宜传教有上,以民族划线还是以阶级划线,常不一贯。曾有一度,在强调阶级斗争时, 把日本侵略以前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有一次我在与洋人闲谈中随便提到,日据时期我们在沦陷区吃“杂和面”的经历时,就有洋 人问,日本侵略前,中国人不也是挨吗? 在对外政策与策略上,对日本常采取实用主义。五六十年代的大背景是一切围绕建立反关统一战线,把在所有问题上的斗争矛头 都引向美田。这大体上没有错,但是联系到反对核武器运动,刚好与日本人把自己当作战争受害者(不是受本国军国主义之害,而是在 国际上受害)的态度合拍。60年代初,中国经常派非官方代表团参加一年一度在东京或广岛、长崎举行的反对原子弹大会,笔者也曾与 焉。中国代表团的方针就是反对单纯反核武器的“和平主义”观点,而是要把日本人受原子弹之苦的悲愤之情引导到认清罪魁祸首是
③乒乓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其实是民间外交中的一种。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日就发挥了民间外交的作用,通过友好 访问、经贸、会议等进行各种形式的中日民间外交。这种中日外交中的灵活策略,使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新世纪,虽然中国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民间外交的传统不可丢,发挥民间外交化矛盾于从大变小、化冲突于有为无、化问 题于多到少的独特作用。 附录: 《小球转动大球》案例使用说明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对乒乓外交这一历史史实的回顾,向学生说明民间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种独特形式;使学生明白调整中美关系,是中 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中“70年代基本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内容的辅助教学。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于“事例——说明”型案例。其基本结构和教学思路是:一、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向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发生邀请;二、中 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谊赛及其交往;三、借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四、最终促使小球转动打球。 三、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乒乓外交向世界证明,民间交往和外交对促进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十分重要的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是调整大国间关系的重要 环节。 2.乒乓外交还向世界证明,中国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高超智慧,旨在向人们说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东方智慧是外交谋略取之 不尽的养料源地。 案例2 中国人反躬自问2 日本认罪为什么这么难?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不争气,外加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不一贯、进退无序。战前的中国造成 日本侵略者得逞之历史原因姑且不论,只说战后。二战刚一结束,中国即陷入内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视共产党为心腹之患,为了抢 占地盘,不惜利用战败的日军抵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令其不但不要就近缴械,还要作“有效的防卫,以待国军接收”。从此时 起,国民政府就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一系列所谓“以德报怨”政策,包括放弃赔偿要求、赦免战犯等,再无心思为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势 力、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日本的政策是以民促官,大力开展对日民间友好工作,确实卓有成 效。不过当时与中国交往的多为进步友好人士,代表日本人中的反战势力。他们倒是一见中国人就先表示道歉,以未能阻止军国主义 而内疚。中国方面则总是说,不该由他们负责,强调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严格地把广大人民与“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开来。 这在原则上固然正确,但是可能形成一种错觉,过高估计了和平友好人士的人数和影响,而对上述植根于日本民众中的那种复杂心理 的顽固性估计不足。诚然,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日本侵略所造成的灾难,中国政府在与日本政府交涉中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坚持日本应 该明确悔过的立场。但是在国内有关近代史的宣传教育上,以民族划线还是以阶级划线,常不一贯。曾有一度,在强调阶级斗争时, 把日本侵略以前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有一次我在与洋人闲谈中随便提到,日据时期我们在沦陷区吃“杂和面”的经历时,就有洋 人问,日本侵略前,中国人不也是挨饿吗? 在对外政策与策略上,对日本常采取实用主义。五六十年代的大背景是一切围绕建立反美统一战线,把在所有问题上的斗争矛头 都引向美国。这大体上没有错,但是联系到反对核武器运动,刚好与日本人把自己当作战争受害者(不是受本国军国主义之害,而是在 国际上受害)的态度合拍。60年代初,中国经常派非官方代表团参加一年一度在东京或广岛、长崎举行的反对原子弹大会,笔者也曾与 焉。中国代表团的方针就是反对单纯反核武器的“和平主义”观点,而是要把日本人受原子弹之苦的悲愤之情引导到认清罪魁祸首是
美帝国主义,从而反对日本现政府追随美国的政策。军于美军多作日本的起源、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责,在那种场合就顾不上了。又如 有关苏联与日本北方四岛之争,在与苏“牢不可破”时期支持苏联,在70年代苏联成为主要微人时又偏向日本,在中关建交之后,当 与美国摩擦严重时,往往幻想利用美日矛盾,联日反美。还有在文化上认同日本为“儒家”文化,纳入“亚洲价值观”的范畴的说法 也在我国为盛行,企图以此来抵制“西化”·这是把政治文化与一般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混为一谈了。据我了解,真正对日本 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家鲜有同意这种观点的。 假设几十年来两国发展形势易地而处,中国没有经过那么多折腾,走那么多弯路,在政治、经济、敦育、国民素质等各方面都优 于日本,那么今天就该是日本需要中国的贷款、投资和技术而不是相反,可以断言,日本朝野对中国的态度必有所不同,翻历史案的 逆流不会这样据张。当然这是假设,却是甲午战争以米摆在国人面前的老问题。往者已矣,来者如何? 讨论题 1,中国对特日本战争认罪问题上有何失误 之.中国今后如何应对日本认罪难的事件再度发生 率例点评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揭开了新的一页。从建国后到政革前,先有“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后又有“一条线,一大 片”的外交政策。总体看取得了较辉煌的成果,但问避也不少本案例以中日关系中的日本认罪难进行分析,说明中国这个时期的外 交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②本案例好就好在中国人的反躬自问,虽然日本应当反思认罪,但也许最重要的在于中国人自己不争气。如原则前后不一、说法 进退无序、政策实用主义、问题偏相日方等等。认真总结这些教训,有助于外交政策的连贯一致性,有利于问题的合情合理解决,有 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国家关系上,尤其是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应该一分为二,不能偏相日方,应该是非分明,不能感情用事,这也是今后 中日关系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处理中日关系上,要大局着想,小处着银,对一些问题要仔细考虑,如案例所讲,在强调阶级斗争时, 把日本侵略以前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这叫人有口难辩, 附录 《中国人反躬白问》案例使用说明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中的问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新中国的对日外交总体是好多,但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使学 生思考日本认罪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当然日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新中因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的辅助教学。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问题一思考”型案例,其结构和教学思路是:一、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的政策:二、新中国成 立后,对以民促官外交活动中过高估计了和平友好人士的作用:三、对外政策上,对日本采取了实用主义,如在反对原子弹大会上和 北方四岛问题上一味偏祖日方。 三、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愿 1,是非分明是中国人的行事准则,然而在对待日本侵略中国的问愿时,态度不够坚决,斗争不太到位,指施不很得力,是应值得 记取的教训
美帝国主义,从而反对日本现政府追随美国的政策。至于美军轰炸日本的起源、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责,在那种场合就顾不上了。又如 有关苏联与日本北方四岛之争,在与苏“牢不可破”时期支持苏联,在70年代苏联成为主要敌人时又偏向日本。在中美建交之后,当 与美国摩擦严重时,往往幻想利用美日矛盾,联日反美。还有在文化上认同日本为“儒家”文化,纳入“亚洲价值观”的范畴的说法 也在我国颇为盛行,企图以此来抵制“西化”。这是把政治文化与一般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混为一谈了。据我了解,真正对日本 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家鲜有同意这种观点的。 假设几十年来两国发展形势易地而处,中国没有经过那么多折腾,走那么多弯路,在政治、经济、教育、国民素质等各方面都优 于日本,那么今天就该是日本需要中国的贷款、投资和技术而不是相反,可以断言,日本朝野对中国的态度必有所不同,翻历史案的 逆流不会这样嚣张。当然这是假设,却是甲午战争以来摆在国人面前的老问题。往者已矣,来者如何? 讨论题: 1.中国对待日本战争认罪问题上有何失误? 2.中国今后如何应对日本认罪难的事件再度发生? 案例点评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揭开了新的一页。从建国后到改革前,先有“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后又有“一条线,一大 片”的外交政策。总体看取得了较辉煌的成果,但问题也不少。本案例以中日关系中的日本认罪难进行分析,说明中国这个时期的外 交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②本案例好就好在中国人的反躬自问,虽然日本应当反思认罪,但也许最重要的在于中国人自己不争气。如原则前后不一、说法 进退无序、政策实用主义、问题偏袒日方等等。认真总结这些教训,有助于外交政策的连贯一致性,有利于问题的合情合理解决,有 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在国家关系上,尤其是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应该一分为二,不能偏袒日方,应该是非分明,不能感情用事,这也是今后 中日关系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处理中日关系上,要大局着想,小处着眼,对一些问题要仔细考虑,如案例所讲,在强调阶级斗争时, 把日本侵略以前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这叫人有口难辩。 附录: 《中国人反躬自问》案例使用说明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中的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新中国的对日外交总体是好多,但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使学 生思考日本认罪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当然日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的辅助教学。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问题——思考”型案例,其结构和教学思路是:一、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的政策;二、新中国成 立后,对以民促官外交活动中过高估计了和平友好人士的作用;三、对外政策上,对日本采取了实用主义,如在反对原子弹大会上和 北方四岛问题上一味偏袒日方。 三、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是非分明是中国人的行事准则,然而在对待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时,态度不够坚决,斗争不太到位,措施不很得力,是应值得 记取的教训
2,在日木与他国关系上,中国人常讲的前因后果,因果报应的观点,表示不明确。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原子弹轰炸 广岛、长蟑和苏联占领北方四岛的问题 案3 相似、相知、相近一一中法关系的基德3 中国和法国都是在所处地风内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国。相近和相似的地位和影响。才使两国在相互审视的过程中,有了相近和相 似的祝角和看法。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是亚洲的大闲,法国是欧洲的大国。中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胜闲,在亚洲。它当时面临着如何同日本 一这个近代史上的宿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今经济上远超过自己的近邻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以确保亚洲地区的和平 和发展。法国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欧洲,它刚刚同德国一一这个近代史上的宿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今在经 济上远超过自己的近邻签署友好关系,以便在法德和解、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欧洲的联合,确保欧洲地区的和平和发展,戴高乐将军从 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出发,感受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治现实情况,都不会 不关系到中国、涉及到中因。在这个大陆上,特别不可能想象有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和和平”。于是,法国迈出了与中国建立外交 关系的决定性的一步。 40年过去了,中法关系中这一条莫基性的基础,不仅没有削弱或者动摇,反而更加牢靠和坚实。同法国一样,中国成了世界核大 国之一,成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不管是面对两个超级大国,还是一个超级大国,中国和法国都只是地区大国,或者 是世界第二流大国,这个基本事实没有改变。中法两国不仅要在各自地区发挥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亚欧合作,更要承担起联合国常 任理事国的特殊责任,在世界新的多极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以后,为法制定了一条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明确反对两个超级大主率 世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同美国的关系明显紧张。此时,中美关系也由于美帝国主义不愿放弃敌视中国人民的顽固立场而处 干对立状态。与此同时,中苏分鼓已逐步公开尖锐化,那种认为中国是苏联附庸的西方偏见不攻自破。法国一方面同苏联搞缓和以牵 制美国。另一方面又想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以牵制苏联。中法两国且然社会制度不同,对某些国际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在独立自 主、反对大国霸权这个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避却有着共同语言。1964年2月,在中法宜布建交后,周总来总理在接见法新社记者 时赞扬到:“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法国政府,采取了与某些西方因家不同的态度,决定同中国建交,这就树立了一个勇于面对现实、 于独立自主的榜样。” 0年过去了,中法两国的领导人一代换一代,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有了很大的提高,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但是,两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却一直延续下来,仍然是今天中法关系密切发展的深厚基础。在当今世界上,在国际事务中具 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中,敢于抵制强权政治,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仍然当属中国和法国。 经济上相互苦求 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国的市场需求也不段扩大。但是,由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法因在旧 殖民地的影响日益收缩。法国先是失去了印度文那,撒出了亚洲,接着,非洲法属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法国的传统海外市场受到严 重神击。加上在欧洲又面临着美国的激烈竟争,因此,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个庞大市场自然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而在中法油 交之前,中国经济已度过了建国后又一个严重困难时期。在面临着美继续封、苏联背信弃义的情况下,中国要发展经济,也有加 强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必要。戴高乐将军曾指出:“法国的技术越来越有价值,而中国又为法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 0年过去了,中法两因这种经济上相互吸引的互补性,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今天,中国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宏图」 不仅为中法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也为中法之间在新世纪发展全面伙件关系奠定了基础
2.在日本与他国关系上,中国人常讲的前因后果,因果报应的观点,表示不明确。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原子弹轰炸 广岛、长崎和苏联占领北方四岛的问题。 案例3 相似、相知、相近——中法关系的基础3 中国和法国都是在所处地区内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国。相近和相似的地位和影响,才使两国在相互审视的过程中,有了相近和相 似的视角和看法。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是亚洲的大国,法国是欧洲的大国。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亚洲,它当时面临着如何同日本 ——这个近代史上的宿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今经济上远超过自己的近邻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以确保亚洲地区的和平 和发展。法国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欧洲,它刚刚同德国——这个近代史上的宿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今在经 济上远超过自己的近邻签署友好关系,以便在法德和解、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欧洲的联合,确保欧洲地区的和平和发展。戴高乐将军从 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出发,感受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治现实情况,都不会 不关系到中国、涉及到中国。在这个大陆上,特别不可能想象有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和和平”。于是,法国迈出了与中国建立外交 关系的决定性的一步。 40年过去了,中法关系中这一条奠基性的基础,不仅没有削弱或者动摇,反而更加牢靠和坚实。同法国一样,中国成了世界核大 国之一,成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不管是面对两个超级大国,还是一个超级大国,中国和法国都只是地区大国,或者 是世界第二流大国,这个基本事实没有改变。中法两国不仅要在各自地区发挥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亚欧合作,更要承担起联合国常 任理事国的特殊责任,在世界新的多极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以后,为法国制定了一条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明确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主宰 世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同美国的关系明显紧张。此时,中美关系也由于美帝国主义不愿放弃敌视中国人民的顽固立场而处 于对立状态。与此同时,中苏分歧已逐步公开尖锐化,那种认为中国是苏联附庸的西方偏见不攻自破。法国一方面同苏联搞缓和以牵 制美国,另一方面又想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以牵制苏联。中法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对某些国际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在独立自 主、反对大国霸权这个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却有着共同语言。1964年2月,在中法宣布建交后,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法新社记者 时赞扬到:“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法国政府,采取了与某些西方国家不同的态度,决定同中国建交,这就树立了一个勇于面对现实、 敢于独立自主的榜样。” 40年过去了,中法两国的领导人一代换一代,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有了很大的提高,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但是,两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却一直延续下来,仍然是今天中法关系密切发展的深厚基础。在当今世界上,在国际事务中具 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中,敢于抵制强权政治,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仍然当属中国和法国。 经济上相互需求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国的市场需求也不段扩大。但是,由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法国在旧 殖民地的影响日益收缩。法国先是失去了印度支那,撤出了亚洲,接着,非洲法属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法国的传统海外市场受到严 重冲击。加上在欧洲又面临着美国的激烈竞争,因此,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个庞大市场自然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而在中法建 交之前,中国经济已度过了建国后又一个严重困难时期。在面临着美国继续封锁、苏联背信弃义的情况下,中国要发展经济,也有加 强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必要。戴高乐将军曾指出:“法国的技术越来越有价值,而中国又为法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 园地。” 40年过去了,中法两国这种经济上相互吸引的互补性,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今天,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宏图, 不仅为中法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也为中法之间在新世纪发展全面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讨论题: 1.如何看待中国与一个西方大国法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义? 2.中法建交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①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的岁月里,值得浓彩重墨的外交闪光点就是中法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如教材所讲,1961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我国 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沉重打击。 ②中法两国之所以能首先走到一起,正如本案例所讲有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相知的共同语言、有相近的经济需求。自建交至今, 中法关系是中国同西方关系里发展较顺利的,这是双方相互审视、认真思考、切合实际的结果。 ③但中国没有借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的大好时机,扩大外交果实。诚如邓小平所讲,50年代西方孤立我们,这是客观所致,60年代 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丧失了机会,自己孤立了自己,这是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附录: 《相似、相知、相近一一中法关系的基础》案例使用说明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向学生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让学生明白了抓住机会,互惠互利的重要。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中“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内容的辅助教学。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关系一回顾”型案例,其结构和教学思路分三方面:一、相似:历史与所处地域,以及经济情况:二、相知: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三、相近:经济上的相互需求。 三、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在中法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共同点成了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也是今后中法关系发展,乃至同其他西方国家关系发展 的主要着力点。 2.共同点有客观存在的,也有主观感受的。在发展国与国的关系上,主观的努力,尽可能消除分歧,是必不可少的
讨论题: 1.如何看待中国与一个西方大国法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义? 2.中法建交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①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的岁月里,值得浓彩重墨的外交闪光点就是中法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如教材所讲,1961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我国 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沉重打击。 ②中法两国之所以能首先走到一起,正如本案例所讲有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相知的共同语言、有相近的经济需求。自建交至今, 中法关系是中国同西方关系里发展较顺利的,这是双方相互审视、认真思考、切合实际的结果。 ③但中国没有借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的大好时机,扩大外交果实。诚如邓小平所讲,50年代西方孤立我们,这是客观所致,60年代 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丧失了机会,自己孤立了自己,这是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附录: 《相似、相知、相近——中法关系的基础》案例使用说明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向学生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让学生明白了抓住机会,互惠互利的重要。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中“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内容的辅助教学。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关系—回顾”型案例,其结构和教学思路分三方面:一、相似:历史与所处地域,以及经济情况;二、相知: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三、相近:经济上的相互需求。 三、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在中法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共同点成了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也是今后中法关系发展,乃至同其他西方国家关系发展 的主要着力点。 2.共同点有客观存在的,也有主观感受的。在发展国与国的关系上,主观的努力,尽可能消除分歧,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