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3,文件大小:331.8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一篇当代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出现 迅猛发展,并从物质到观②深刻地影响着个人、民族、田家等各种行为主体以及整个国际结构的存在,使世界日盐成为一个紧密联系 的有机整体。这一趋势要求我们站在“全球政治经济学”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在此框架中存在的各利 重大问题。 一、关于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互动的理论探素 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学者研究视野中,政治与经济属于两个基本独立的、其至是剂裂的领域,在经济学中被当作核心的问愿, 在国际政治学尤其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学派那里则只属于“低端”问愿,与权力、冲突、战争、安全等“高端”政治问题完金 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传统的研究取向和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遭到尖锐的请问,建构一种综合世 理论的要求被提上日程。 (一)政治经济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一般关系 国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得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其早期的理论代表包括重商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是以关照综合性的社会 政治经济问题为特点,但是在认识论基础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却相去甚远,在重商主义者看来,闲家财高与国家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民族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确立国家的权力,其对外目标是国家的安全和自主,对内是保障社会秩序和统治,而财富是权力的绝对 基本因素,实力又是国家获取并保持财富的必要的手段,因而国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对外贸易活动,安排相应的对外贸易结 构,必要时则须运用国家所拥有的暴力。其后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政治经济学批驳了重商主义片面强调一国相对 于他国之权力的面要性,指出在经济生活中,与政治权力相比较而言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总体生产能力 才是国家财富中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古具政治经济学论证了白由的经济贸易交往和市场制度将有益于所有国家,从而为自由贸易型 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后来的自由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完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革命性变革的前提下,批判地维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有价值的理论因素,创 立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它明确地宜布“政治径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志来,而是从 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 规律的科学”。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作出上述规定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 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 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这实际上又指出了玫治经济学在发现和揭示社会变革的动力利 途径方面的独特意义 依据马克思思格斯对于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避的闹释,尤其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的研究,0世纪初期一些著名 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布哈林等人集中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的帝国主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尤其是列宁对时代理 论、莹斯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加以系统的 闸释,为政治经济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相结合树立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 然而,当20世纪初期国际政治学作为系统的学科体系建立起来以后,专业化、学科化倾向却使得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之间日 益疏离,沿着各自独立的方向演进。有的学者指出,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学派长期主导学科发展方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因 素。作为一种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而且很快上升成为主流学派,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就是把政治 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并根据国际政治的独特性质对这些原则重新加以表述、修正和规定。权力概念成为将致治学和国 际政治学与其他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相区别的关键,强调政治分离于经济、政治超越于经济、权力逻辑显要于经济动机以及国家间政治 关系决定着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主张,成为长期支配着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研究的理论传统和思维定势。此外,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战 后初期冷战的迅速兴起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关苏之间那种尖锐的政治对立、激烈的外交竞争和严重的军事对抗所共同构成的压力条件 下,在关苏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意图而使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经济手段在内的各种方式扩大自身影响之际,国际关系的实

第一篇 当代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出现 迅猛发展,并从物质到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个人、民族、国家等各种行为主体以及整个国际结构的存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 的有机整体。这一趋势要求我们站在“全球政治经济学”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在此框架中存在的各种 重大问题。 一、关于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互动的理论探索 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学者研究视野中,政治与经济属于两个基本独立的、甚至是割裂的领域,在经济学中被当作核心的问题, 在国际政治学尤其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学派那里则只属于“低端”问题,与权力、冲突、战争、安全等“高端”政治问题完全 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传统的研究取向和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遭到尖锐的诘问,建构一种综合性 理论的要求被提上日程。 (一)政治经济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一般关系 国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得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其早期的理论代表包括重商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是以关照综合性的社会 政治经济问题为特点,但是在认识论基础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却相去甚远。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国家财富与国家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民族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确立国家的权力,其对外目标是国家的安全和自主,对内是保障社会秩序和统治,而财富是权力的绝对 基本因素,实力又是国家获取并保持财富的必要的手段,因而国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对外贸易活动,安排相应的对外贸易结 构,必要时则须运用国家所拥有的暴力。其后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批驳了重商主义片面强调一国相对 于他国之权力的重要性,指出在经济生活中,与政治权力相比较而言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总体生产能力 才是国家财富中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了自由的经济贸易交往和市场制度将有益于所有国家,从而为自由贸易理 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后来的自由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完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革命性变革的前提下,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有价值的理论因素,创 立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它明确地宣布“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 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 规律的科学”。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作出上述规定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 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 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这实际上又指出了政治经济学在发现和揭示社会变革的动力和 途径方面的独特意义。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尤其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的研究,20世纪初期一些著名 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布哈林等人集中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的帝国主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尤其是列宁对时代理 论、垄断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加以系统的 阐释,为政治经济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相结合树立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 然而,当20世纪初期国际政治学作为系统的学科体系建立起来以后,专业化、学科化倾向却使得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之间日 益疏离,沿着各自独立的方向演进。有的学者指出,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学派长期主导学科发展方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因 素。作为一种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而且很快上升成为主流学派,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就是把政治 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并根据国际政治的独特性质对这些原则重新加以表述、修正和规定。权力概念成为将政治学和国 际政治学与其他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相区别的关键,强调政治分离于经济、政治超越于经济、权力逻辑显要于经济动机以及国家间政治 关系决定着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主张,成为长期支配着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研究的理论传统和思维定势。此外,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战 后初期冷战的迅速兴起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美苏之间那种尖锐的政治对立、激烈的外交竞争和严重的军事对抗所共同构成的压力条件 下,在美苏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意图而使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经济手段在内的各种方式扩大自身影响之际,国际关系的实

质性内容不能不集中于政治决策以及与此相关的外交决策和军事安全决策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由于其革命性结论及与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因而被当作“异端”而长期遭到拒斥。 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日益明显且突出,并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1973年第四沙 中东战争爆发后由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以石油禁运方式发起的“石油虚”以及由此引发的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是测地震墙了西方 大国政界和学界,以致连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摩根索也不得不承认,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之间旧有的功能性关系已经发生了 增变,一些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的军事弱国“垄断或半垄断地控制了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行至关重要的原料”。而这些经济发达国 家却又不能像传统强权主义那样以直接出兵的方式攫取对这些原料的控制和支配。这种情形必然促使国际关系研究者反省和探讨以往 研究取向的弊病和缺陷。其实早在1970年,后来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开创者之一的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就已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西方的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大有落后于客观形势之虞,其主要弊端在于国际政治学与国际经 济学之间相互视而不见的认识鸿沟持续扩大,而国际关系研究也将由此陷入绝境,在她看来,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建构一种综 合性的理论,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结合起来 (仁)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制 在上述背景下,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一国际政治经济学(1 nternationa1 Political Econony,IPE)应运而生.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是国际社会中名 类行为主体的对外政治和经济行为,以及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城中的一门交叉性边 学科。 这一新生的学科在不同学者那里又因其研究侧重和偏好取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意在强 调其以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全球(或世界)政治经济学”意在强调其与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在闲家主义取向上的分 歧:“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则意在强调用政治学的方法研究国际经济关系问题。但无论冠之以何种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总的 特点就是关注当今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问愿的相互关联、全球化时代因家之间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问思。这一学派发展势 头之迅猛,可以从西方学术界流行的一个说法中窥见一斑:“要成为一位国际关系学者,就要求首先是一位IPE学者”。 在研究范式上,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新重商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学说(個际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等)。也有学者 认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每个范式内部又因具体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倾向而演化为不同的 路径,如自由主义内部的跨国主义、多元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重商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世界体系论、依附论、阶级 论国际主义等。从目前所涉及的概念和研究领域来讲,大致可以概括为9个:权力、相互依存、依附、交换、比较利益、剥削、互 惠、合作、经济治国方策、资本主义、发展、重商主义、帝国主义、保护主义、一体化、霸权、自由主义、无政府状态、机制等。 近些年里,当代经济学中的理性途择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十分“抢眼”,具体表现为“国际合作机击 模式”理论的提出以及研究的不新升温。“国际合作机制模式所要研究和分析的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问愿,特别是国际合作的组 织形式、规则和规范以及国际合作的结构功能问题。”这一理论模式的主张者大都认为,国际关系中并不只有冲突,还存在着国际 作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关系所及的每一个问题领域都存在着某种合作机制一只要存在行为的规范性,就必然存在着 话用于这种合作机制的某些原则、准则或规则”,同时,作为以闲家间多边协议方式体现的合作机制又是可以用来解释国家行为和国 家间合作的因果性或构成性的变量要素 另外还有比较政治经济学异军突起,耶示了政治经济学走向复兴的又一条路径。国际政治经济学集中研究和讨论全球化背景下国 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比较政治经济学承继了政治经济学注重研究国家、阶级、阶层、体制发展、过波 经验、帝国主义、民主等问题的传统,但强调这种研究应当包含政治的各个层次,其方法是比较研究同理论架构相结合,在具体的个 案比较中寻求对于一般研究主题的意义,对比较政治学领域内的重大理论命题展开新的论说, 萌着国际关系进入后冷战阶段,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研究取向进一步得到了来自全球化潮流的有力的推动,所涉及的领域继续打 展,应当说,这一发展方向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给以高度的重视

质性内容不能不集中于政治决策以及与此相关的外交决策和军事安全决策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由于其革命性结论及与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因而被当作“异端”而长期遭到拒斥。 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日益明显且突出,并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1973年第四次 中东战争爆发后由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以石油禁运方式发起的“石油战”以及由此引发的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强烈地震撼了西方 大国政界和学界,以致连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摩根索也不得不承认,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之间旧有的功能性关系已经发生了 嬗变,一些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的军事弱国“垄断或半垄断地控制了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行至关重要的原料”,而这些经济发达国 家却又不能像传统强权主义那样以直接出兵的方式攫取对这些原料的控制和支配。这种情形必然促使国际关系研究者反省和探讨以往 研究取向的弊病和缺陷。其实早在1970年,后来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开创者之一的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就已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西方的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大有落后于客观形势之虞,其主要弊端在于国际政治学与国际经 济学之间相互视而不见的认识鸿沟持续扩大,而国际关系研究也将由此陷入绝境。在她看来,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建构一种综 合性的理论,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结合起来。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在上述背景下,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应运而生。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是国际社会中各 类行为主体的对外政治和经济行为,以及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门交叉性边缘 学科。 这一新生的学科在不同学者那里又因其研究侧重和偏好取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意在强 调其以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全球(或世界)政治经济学”意在强调其与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在国家主义取向上的分 歧;“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则意在强调用政治学的方法研究国际经济关系问题。但无论冠之以何种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总的 特点就是关注当今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问题的相互关联、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问题。这一学派发展势 头之迅猛,可以从西方学术界流行的一个说法中窥见一斑:“要成为一位国际关系学者,就要求首先是一位IPE学者”。 在研究范式上,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新重商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学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等)。也有学者 认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每个范式内部又因具体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倾向而演化为不同的 路径,如自由主义内部的跨国主义、多元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重商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世界体系论、依附论、阶级 论国际主义等。从目前所涉及的概念和研究领域来讲,大致可以概括为19个:权力、相互依存、依附、交换、比较利益、剥削、互 惠、合作、经济治国方策、资本主义、发展、重商主义、帝国主义、保护主义、一体化、霸权、自由主义、无政府状态、机制等。 近些年里,当代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十分“抢眼”,具体表现为“国际合作机制 模式”理论的提出以及研究的不断升温。“国际合作机制模式所要研究和分析的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问题,特别是国际合作的组 织形式、规则和规范以及国际合作的结构功能问题。”这一理论模式的主张者大都认为,国际关系中并不只有冲突,还存在着国际合 作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关系所及的每一个问题领域都存在着某种合作机制……只要存在行为的规范性,就必然存在着 适用于这种合作机制的某些原则、准则或规则”,同时,作为以国家间多边协议方式体现的合作机制又是可以用来解释国家行为和国 家间合作的因果性或构成性的变量要素。 另外还有比较政治经济学异军突起,昭示了政治经济学走向复兴的又一条路径。国际政治经济学集中研究和讨论全球化背景下国 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比较政治经济学承继了政治经济学注重研究国家、阶级、阶层、体制发展、过渡 经验、帝国主义、民主等问题的传统,但强调这种研究应当包含政治的各个层次,其方法是比较研究同理论架构相结合,在具体的个 案比较中寻求对于一般研究主题的意义,对比较政治学领域内的重大理论命题展开新的论说。 随着国际关系进入后冷战阶段,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研究取向进一步得到了来自全球化潮流的有力的推动,所涉及的领域继续扩 展,应当说,这一发展方向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给以高度的重视

二、经济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它给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蕴涵着严峻的挑战。由 于历史发展程度或利益、立场的区别,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和认识也存在严重的分歧。认识当今世界,不能不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所 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和问题,以及这一历史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这个词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是最近20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概念及范田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意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5·奥斯特雷首先提出的,主 要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用来描述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 域中的扩散。 国际货币基会组织认为,全球化是通过留易、资金流动、技术通现、信总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即世界范 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柄 赖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 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于尔根·弗里德里希斯博士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不新强化的网络化”,国外 有的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指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一些左翼学者从体制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 球化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有的学者从制度角度认为全球化是现代制度或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罗马俱乐部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 全球问愿意识和全球共识的达成。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要界定全球化,必须首先明确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它没有终极的状态 和归宿。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全球化定义为“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 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特点: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这不仅指全球化在多领城、多 层面上发生,面且还是全球化的参与者是多元化的,即由国家、民族、因际组织、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以及个人共同参与 的,第二,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全球化在推动了同一性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特点 的条件,使他们有可能根据其他参与者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另一方而,同一性也会强化参与主体的自我认同意识。因此,不能 忽视全球化带来的多样性、多元化。第三,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新旧事物和历史的矛盾以 及多种参与主体间的矛盾。它们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的冲突,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不同文化和文明间 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冲突等。 有的学者力求给经济全球化下一个全面完整的定义,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在科 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制减,规范生入 要泰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菩的一种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因际范围内统一运 作的一种经济,无论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均实现国际化,亦称“全球的网络化’'。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看法,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随着各国经济相互得 赖、相互影响的加深,各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超越国界,在全球广泛扩散的过程,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反映· 2.经济全球化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有的学者从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入手,加深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

二、经济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它给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蕴涵着严峻的挑战。由 于历史发展程度或利益、立场的区别,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和认识也存在严重的分歧。认识当今世界,不能不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所 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和问题,以及这一历史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这个词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是最近20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概念及范围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意 见。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首先提出的,主 要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用来描述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 域中的扩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即世界范 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 赖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 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于尔根•弗里德里希斯博士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不断强化的网络化”,国外 有的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指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一些左翼学者从体制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 球化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有的学者从制度角度认为全球化是现代制度或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罗马俱乐部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 全球问题意识和全球共识的达成。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要界定全球化,必须首先明确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它没有终极的状态 和归宿。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全球化定义为“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 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特点: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这不仅指全球化在多领域、多 层面上发生,而且还是全球化的参与者是多元化的,即由国家、民族、国际组织、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以及个人共同参与 的。第二,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全球化在推动了同一性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特点 的条件,使他们有可能根据其他参与者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同一性也会强化参与主体的自我认同意识。因此,不能 忽视全球化带来的多样性、多元化。第三,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新旧事物和历史的矛盾以 及多种参与主体间的矛盾。它们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的冲突,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不同文化和文明间 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冲突等。 有的学者力求给经济全球化下一个全面完整的定义,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在科 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 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国际范围内统一运 作的一种经济,无论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均实现国际化,亦称‘全球的网络化’。”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看法,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 赖、相互影响的加深,各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超越国界,在全球广泛扩散的过程,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反映。 2.经济全球化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有的学者从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入手,加深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

(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起点而发展的,但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国际化 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新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它是市场克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要求。它强调国家主权,在此前提下,各个国家以交换、投资和信贷为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 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它们是资本积累的整础。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可见,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 准备。 (2)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该。它们的联系在于“全球化是全 球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上,才会有全球一体化:而全球一体化只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全球化周定下来,从 而会大大推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区别在于:全球化是导致经济成为全球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客观的状态:而全球 体化则需要有人为的努力,即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经济组织,因此,是人们(通过国家)主观意志的产物。经济 全球化中,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除市场机制之外,更要有各国互相协调。以联合的力量对世界经济进行干 预和调节,即要有协调机制。” 有的学者这样表述两者的差别: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国与国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如果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 说,也就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而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发展和扩大,揭示了世界上除 了极个别国家之外,几平都被纳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之中的客观事实,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趋 向。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还有的学者把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都视为一体化,但把前者称为“非制度性一体化”,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有 的学者从概念渊源上指出,“在国际经济学中,全球化概念是从·一体化'转变而来的 (仁)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进程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资本主义诞生伊始,全球化 的种子就萌芽了,只不过那时的全球化并非全为经济目的。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存在、发展了数百年。 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指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 化过程已经开始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才刚刚开始的。有学者指出:“新大陆发现和环球航路的 开通,标志着世界各民族开始建立经济联系,开始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可以说播下了经济全球化的种子。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加 速扩大,世界加速发展,并朝着全球化方向前进。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进程很难被称为‘全球化:,因为那个时期的世男 经济尚未具有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经过大约40年的过渡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才进入经济全球化时 期。这不但表现在资本的流量和金融工具的种类上,还表现在世界经济涉及的范围更广阁,被纳入世界市场的鞋立国家更多,交通、 通讯、信息的成本锐减,以及各园在科学技术、生产、资本、市场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问愿,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到日前为止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蚀和单一中 心的确立: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达:多中心的复兴和单一中心的衰落。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 权的确立。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世界范用内大规模拓展殖民地,用式力摇毁了亚洲、非洲、南北美洲 的古代文明中心,把这些一度繁染吕盛的地区文明中心钠入到西方势力的范围中,并把西方制度和文化强行推广到这些地区,西方中 心地位逐渐确立起来。英国成为西方中心的核心,殖民地进布全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 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止,经历了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变。早在1880年,关国的经济实力流处在发达工量 化国家的首位,美因中心的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起来的。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 方面体现在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力量对世界市场整合的推动:另一方面体现在运输、通讯技术的革新,使物质与信息的流动可以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起点而发展的,但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国际化 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它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要求。它强调国家主权,在此前提下,各个国家以交换、投资和信贷为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 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它们是资本积累的基础,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可见,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 准备。 (2)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联系在于:“全球化是全 球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上,才会有全球一体化;而全球一体化只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全球化固定下来,从 而会大大推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区别在于:全球化是导致经济成为全球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客观的状态;而全球一 体化则需要有人为的努力,即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经济组织,因此,是人们(通过国家)主观意志的产物。经济 全球化中,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除市场机制之外,更要有各国互相协调,以联合的力量对世界经济进行干 预和调节,即要有协调机制。” 有的学者这样表述两者的差别: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国与国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如果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 说,也就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而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发展和扩大,揭示了世界上除 了极个别国家之外,几乎都被纳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之中的客观事实,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趋 向。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还有的学者把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都视为一体化,但把前者称为“非制度性一体化”,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有 的学者从概念渊源上指出,“在国际经济学中,全球化概念是从‘一体化’转变而来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进程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资本主义诞生伊始,全球化 的种子就萌芽了,只不过那时的全球化并非全为经济目的。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存在、发展了数百年。 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指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 化过程已经开始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才刚刚开始的。有学者指出:“新大陆发现和环球航路的 开通,标志着世界各民族开始建立经济联系,开始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可以说播下了经济全球化的种子。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加 速扩大,世界加速发展,并朝着全球化方向前进。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进程很难被称为‘全球化’,因为那个时期的世界 经济尚未具有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经过大约40年的过渡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才进入经济全球化时 期。这不但表现在资本的流量和金融工具的种类上,还表现在世界经济涉及的范围更广阔,被纳入世界市场的独立国家更多,交通、 通讯、信息的成本锐减,以及各国在科学技术、生产、资本、市场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到目前为止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蚀和单一中 心的确立;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迭;多中心的复兴和单一中心的衰落。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 权的确立。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拓展殖民地,用武力摧毁了亚洲、非洲、南北美洲 的古代文明中心,把这些一度繁荣昌盛的地区文明中心纳入到西方势力的范围中,并把西方制度和文化强行推广到这些地区,西方中 心地位逐渐确立起来。英国成为西方中心的核心,殖民地遍布全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 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止,经历了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变。早在1880年,美国的经济实力就处在发达工业 化国家的首位,美国中心的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起来的。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 方面体现在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力量对世界市场整合的推动;另一方面体现在运输、通讯技术的革新,使物质与信息的流动可以

跨越空间的障碍。美因霸权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使美国式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成为许多国家模仿的对象。当然,必须注意到,美 国中心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面临着两种力量的桃战,一种来自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欧集团,另一种来自取得独立后的第三世界。 前者量然一度成功地渴制住了关国势力的扩大,但没有能力把白己的影响转化为全读性的力量:后者量然在政治独立上取得了闲际 可,但无法彻底脱离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这个阶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美国霸权的衰落,其政治形响和义 化影响在国际范围和美国因内受到了批判或抵制:二是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同面。许多曾经被压制的力量和众多新兴的 力量纷纷登场亮相,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身份意识和参与权利。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全球意识、全球共识、全球 行动也初露端倪。全球化进程正在摆脱由单一中心主导的特点,形成多元推动、多元共存的发展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L.同际分工发展到新阶 如果说过去国际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最近20年来,国际分工发展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侧重产 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科技革命加强了产品结构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水平分工的发展。这种世界范国 的国际分工,使得各因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 2。世界贸易迅猛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 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度报告》统计,1992年1999年世界贸易量 年均增长事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1997年世界贸易增长了9.7%,世界生产增长了4.1%。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 响,世界贸易的增长有所回落,分别为4.2%和4..,但仍然高于世界生产增长率的2.5%和3.3%。1985年至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8%上升到35%。这说明,各因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大的部分需要通过世界贸易才能得以实现,表明世界贸易 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原有的关贸总协定正式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 易体制开始形成。截至2000年10月底,世界贸易组织拥有成员134个。它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岐视和公平贸易 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可见,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3.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损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全球跨国投资的总流量连续猛增,1991年至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 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领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另外,一个引人注日的现象是,不论在世界贸易中所 占份额,还是吸引的跨国投资总额,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都在增加。直接投资额的快速增长表明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表明,生产的水平分工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4.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国际化的最早模式是欧洲货币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为了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西方国 家的大银行纷纷进行大规模收购和合并。如法国里品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1998年金融机构合并家 数和金额屡创纪录,这些巨型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全球性经昔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 展。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远远大于商品市场的波动,日益庞大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很可能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一国而言】 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5.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 跨倒公司可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活动扩张得很快,在加 速经济全球化方而发挥着主导作用

跨越空间的障碍。美国霸权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使美国式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成为许多国家模仿的对象。当然,必须注意到,美 国中心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面临着两种力量的挑战,一种来自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欧集团,另一种来自取得独立后的第三世界。 前者虽然一度成功地遏制住了美国势力的扩大,但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影响转化为全球性的力量;后者虽然在政治独立上取得了国际认 可,但无法彻底脱离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这个阶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美国霸权的衰落,其政治影响和文 化影响在国际范围和美国国内受到了批判或抵制;二是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局面。许多曾经被压制的力量和众多新兴的 力量纷纷登场亮相,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身份意识和参与权利。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全球意识、全球共识、全球 行动也初露端倪。全球化进程正在摆脱由单一中心主导的特点,形成多元推动、多元共存的发展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分工发展到新阶段 如果说过去国际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最近20年来,国际分工发展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侧重产 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科技革命加强了产品结构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水平分工的发展。这种世界范围 的国际分工,使得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 置。 2.世界贸易迅猛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 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度报告》统计,1992年~1999年世界贸易量 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1997年世界贸易增长了9.7%,世界生产增长了4.1%。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 响,世界贸易的增长有所回落,分别为4.2%和4.6%,但仍然高于世界生产增长率的2.5%和3.3%。1985年至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8%上升到35%。这说明,各国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大的部分需要通过世界贸易才能得以实现,表明世界贸易 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原有的关贸总协定正式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 易体制开始形成。截至2000年10月底,世界贸易组织拥有成员134个。它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 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可见,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3.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全球跨国投资的总流量连续猛增,1991年至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 长率为11 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不论在世界贸易中所 占份额,还是吸引的跨国投资总额,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都在增加。直接投资额的快速增长表明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表明,生产的水平分工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4.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国际化的最早模式是欧洲货币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为了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西方国 家的大银行纷纷进行大规模收购和合并。如法国里昂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1998年金融机构合并家 数和金额屡创纪录,这些巨型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全球性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 展。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远远大于商品市场的波动,日益庞大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很可能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一国而言, 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5.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 跨国公司可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活动扩张得很快,在加 速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6,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加强 国际经济协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主要用来协调各国间的经济矛盾。西方七因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 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则侧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在果西哥 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有的学者从全球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上分析全球化发展的动因,指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两大方面,即技术革新和世 市场的扩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克服了空间障碍,市场为经济生活的射大提供了强大动力。技术为市场的整合和深化 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市场为技术提供了需求动力。 有的学者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四个方面: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引草: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 微观基础: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条件。 有的学者重点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因索,归纳起来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 由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具体说来,有五个方面:第一,新科技革命的高潮。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其成果 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产业内分工得到更大发展,产生了为在全球合理配置生 产要素而进行全球经济合作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全球经济合作所需要的各种手段。这一切又促进了因际贸易和因际投资迟速增 长。第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上经过摸索,纷纷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 经济改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东欧刷变后,也致力于 发展市场经济。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政治障碍和体制障得己经大大削弱,全球经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 力,第三,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跨国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合作中主要的、积极的微观主体,第四。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协议的达成。国际贸易组织的诞生表明,全球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统一规范己制步形成。巨额的国际资本 流动和欧元的诞生,已经把制定全球金融监管统一规范的工作提上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第五,经济地区化的加强。三大地区经济 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示范。 (五)经济全球化的特礼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面,对全球化特征与实质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窥视到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有观点认为,全 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是东西方趋同。 有的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 面:第一,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一方面,全球化是一种单一化,它表现在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 的文明体系之间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另一方面,与上述单一化过程相件随的则是特殊化和多样化。市 场经济虽然正在全球扩展,但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同的,其差异并不见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与英 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就有很大差别,第二,全球化是整合和碎裂,或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全球化是一种整合,是一体化,具棒 表现为国际组织的增加,尤其是跨国组织的作用大大增强,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困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跨国大公司的作用日益增大。 因家间的整合程度极大地提高,以致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如国家主权,相当程度上开始消解,因家间的一体化运动十分活跃,如的 洲一体化、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亭等。但另一方面,各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得到强调。如民族独立和民族自治运动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向纵深发展,一些中小民族也纷纷要求自治,如原苏联各加盟共 和国的独立,南斯拉夫联盟的科索沃问避等。区城白治、地方白治和社区主义浪满也伴随着全球化高涨,而不是消退。第三,全球化 是集中化与分敢化的统一。一方面,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本、信总、权力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尤其是集中到跨国公司。另 方面,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分散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中小资本在世界各国仍然极其活跃,资本的集中化并没有影响它们的发 展:信息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不可能被垄断: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互联网是集中化与分散化 统一的最好的例子。第四,全球化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全球化正在冲破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规范为

6.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加强 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主要用来协调各国间的经济矛盾。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 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则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在墨西哥 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有的学者从全球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上分析全球化发展的动因,指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两大方面,即技术革新和世界 市场的扩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克服了空间障碍,市场为经济生活的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力。技术为市场的整合和深化 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市场为技术提供了需求动力。 有的学者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四个方面: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引擎;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 微观基础;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条件。 有的学者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 由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具体说来,有五个方面:第一,新科技革命的高潮。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其成果 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产业内分工得到更大发展,产生了为在全球合理配置生 产要素而进行全球经济合作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全球经济合作所需要的各种手段。这一切又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增 长。第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上经过摸索,纷纷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 经济改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东欧剧变后,也致力于 发展市场经济。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政治障碍和体制障碍已经大大削弱,全球经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 力。第三,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跨国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合作中主要的、积极的微观主体。第四,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协议的达成。国际贸易组织的诞生表明,全球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统一规范已初步形成。巨额的国际资本 流动和欧元的诞生,已经把制定全球金融监管统一规范的工作提上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第五,经济地区化的加强。三大地区经济 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示范。 (五)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面,对全球化特征与实质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窥视到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有观点认为,全 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是东西方趋同。 有的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 面:第一,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一方面,全球化是一种单一化,它表现在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 的文明体系之间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另一方面,与上述单一化过程相伴随的则是特殊化和多样化。市 场经济虽然正在全球扩展,但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同的,其差异并不见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与英 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就有很大差别。第二,全球化是整合和碎裂,或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全球化是一种整合,是一体化,具体 表现为国际组织的增加,尤其是跨国组织的作用大大增强,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跨国大公司的作用日益增大; 国家间的整合程度极大地提高,以致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如国家主权,相当程度上开始消解,国家间的一体化运动十分活跃,如欧 洲一体化、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等。但另一方面,各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得到强调。如民族独立和民族自治运动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向纵深发展,一些中小民族也纷纷要求自治,如原苏联各加盟共 和国的独立,南斯拉夫联盟的科索沃问题等。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和社区主义浪潮也伴随着全球化高涨,而不是消退。第三,全球化 是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一方面,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尤其是集中到跨国公司。另一 方面,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分散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中小资本在世界各国仍然极其活跃,资本的集中化并没有影响它们的发 展;信息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不可能被垄断;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互联网是集中化与分散化 统一的最好的例子。第四,全球化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全球化正在冲破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规范为

世界各因所共同接纳和遵守,许多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直到现在才第一次获得其直正的国际意义。但是。各因在接纳这些普遍的因 际准则时,始终没有忘记本国的传统和特征,将国际准则与本土传统结合起来,使国际标准本土化 有的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两重性。经济全球化推动人力、技术、资本、商品、服务、信息进行跨国 界的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即资源、资本、信息和劳动的优化配置,对生产力的增长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全球化也有消极 的一面。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不断争夺市场,在发生贸易纠纷时实行双重标准,以经济手段来干涉别国 内政和侵犯其主权。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及其大企业往往借“自由化”的名义以金雅手段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放弃经济和货 币政策的自主权。在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也在扩大。另外,国际货物、资本和人员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交往,为金融投机、毒品 走私、非法移民和跨国恐怖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类犯罪活动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严重的安全问题。第二,不均衡性。各国由于发 水平的差异和受不同内外因素的制约,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是不均衡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在分配经济成果 时,得益多的是少数西方大因和少数富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也呈现不均衡趋势,形成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而固内贸易和 投资日显不足:国际游资充裕,企业资金紧缺:资本流动的绝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资金数量和份颤微不足道 的情况。第三,竞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因家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在增多。西方大国为了争 夺市场和经济主导权,贸易争端领域不断扩大,金融领域的争夺也十分突出,金融危机正在从发达国家向政策失控和机制不健全的发 展中国家蔓延。第四,融合浅透性,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结构、体制、观念、消费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和 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五 经济政治化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政治动机有时通过经济活动来表现。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 的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进而推行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甚至把西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别的国家。美国竭力推行经 济全球化来为其全球战路服务,欧盟建立单一货币也是抗衡美元的主要手段,减少和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西方在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经 贸关系时,强调所谓“人权” “民主”、 “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等条件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一些西方国家的援助也往往带有 一定的政治条件,侵犯别国的主权」 (六)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是全球化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应的学术成果也比较丰富。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有关学者关于经济全球 化对国际关系影响方面的成果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综合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的内涵大大丰富。传统的国际关系就 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在当代国际体系中越来越大地显示出其独立性。第二, 因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区域化迅速加快。第四,全球化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 有学者从总体上和综合研究的角度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十大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第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互作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第三, 经济全球化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桃截,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第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全世界袍 围内形成生产体系:第五,经济全球化为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莫定了基陆,有助于全球性市场的日趋形成:第六,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 企业的合并和素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七,经济全球化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迫使国际金融机构加强监 管职能:第八,经济全球化导致园际关系发生深远变化,相互协调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第九,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名 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桃战:第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全球性国际问趣日益增多。 有的学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全球化促进生产力的 大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使各国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中实现优势互 补,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二,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各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更紧密、更直接, 使各及其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摆脱本国市场狄小的限制,更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根据全球市场的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大生产能 力,实行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与此同时,各国和各企业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这种强有力的市场机制,迫使企业改进经

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和遵守,许多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直到现在才第一次获得其真正的国际意义。但是,各国在接纳这些普遍的国 际准则时,始终没有忘记本国的传统和特征,将国际准则与本土传统结合起来,使国际标准本土化。 有的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两重性。经济全球化推动人力、技术、资本、商品、服务、信息进行跨国 界的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即资源、资本、信息和劳动的优化配置,对生产力的增长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全球化也有消极 的一面。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不断争夺市场,在发生贸易纠纷时实行双重标准,以经济手段来干涉别国 内政和侵犯其主权。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及其大企业往往借“自由化”的名义以金融手段迫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放弃经济和货 币政策的自主权。在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也在扩大。另外,国际货物、资本和人员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交往,为金融投机、毒品 走私、非法移民和跨国恐怖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类犯罪活动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严重的安全问题。第二,不均衡性。各国由于发展 水平的差异和受不同内外因素的制约,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是不均衡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在分配经济成果 时,得益多的是少数西方大国和少数富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也呈现不均衡趋势,形成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而国内贸易和 投资日显不足;国际游资充裕,企业资金紧缺;资本流动的绝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资金数量和份额微不足道 的情况。第三,竞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在增多。西方大国为了争 夺市场和经济主导权,贸易争端领域不断扩大,金融领域的争夺也十分突出,金融危机正在从发达国家向政策失控和机制不健全的发 展中国家蔓延。第四,融合渗透性。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结构、体制、观念、消费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和 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五, 经济政治化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政治动机有时通过经济活动来表现。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 的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进而推行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甚至把西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别的国家。美国竭力推行经 济全球化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欧盟建立单一货币也是抗衡美元的主要手段,减少和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西方在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经 贸关系时,强调所谓“人权”、“民主”、“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等条件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一些西方国家的援助也往往带有 一定的政治条件,侵犯别国的主权。 (六)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是全球化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应的学术成果也比较丰富。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有关学者关于经济全球 化对国际关系影响方面的成果。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综合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的内涵大大丰富。传统的国际关系就 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在当代国际体系中越来越大地显示出其独立性。第二, 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区域化迅速加快。第四,全球化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 性。 有学者从总体上和综合研究的角度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十大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第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互作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第三, 经济全球化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第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全世界范 围内形成生产体系;第五,经济全球化为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全球性市场的日趋形成;第六,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 企业的合并和兼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七,经济全球化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迫使国际金融机构加强监 管职能;第八,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关系发生深远变化,相互协调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第九,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经 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 有的学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全球化促进生产力的 大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使各国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中实现优势互 补,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二,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各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更紧密、更直接, 使各国及其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摆脱本国市场狭小的限制,更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根据全球市场的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大生产能 力,实行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与此同时,各国和各企业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这种强有力的市场机制,迫使企业改进经

背管理,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积极开发新产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第三,科技研究与开发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实现 全球化。科技研究与开发已不是个别企业和个别国家的事,它越来越需要广泛的国际参与和多国合作,这会促进科技的更快发展和科 技成果在全球的更快传播,从而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借 助“后发优势” 推动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种种阻碍和破坏,从而具有消极性和破坏性。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 中,资本主义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首先是对外扩张,以获取最大利阁,这会得到充分表现:资本主 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将更为突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居以及由此引发的摩擦、冲突、震端和危机也会更加广泛和深刻:在资本 义主导下,平等互利原则和客用间的合作展清破坏:资本车义大用一手操织世界经济事务,世界经济基本上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总 的看来,经济全球化的进步性是主要的,它的消极性和破坏性也不可忽视 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问题不能仅限于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两分法”分析,即一方面看到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这是主流,另一方面看到其消极作用,要引起注意和加以防范。还应该深入研究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当代资本 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者说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是否是当代资本主义正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阀 到一个新质的阶段?这些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实质上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质阶段的综合结果和外在表现。经济全球 化趋势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现资 本主义的各种矛店和刻疾。在不可能有“世界政府”加以干预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言目性和自发性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性 的经济金融风险和危机。他们援引美因经济学家莱斯特·艺罗的话说,“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裂缝,这些裂缝孕育着地震。人们不 知道地震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以怎样的方式爆发,然而却知道它总有一天会爆发。”也就是说,“全球资本主义”意味着全球 性危机不可灌免,而且一旦爆发,其灾难程度将是空前的。关国政策研究所所长卡瓦耐认为,经济全球化给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并把它概括为六个方面:不平等现象扩大、就业机会和工资减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遭到破坏、社区的瓦解和政府作用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明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存在意见分歧。国内学者大多认为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提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 位,它们自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西方一些人士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表现有 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市场,使其国内产量受到严重冲击, 丧失了某些原有的产业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源。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 给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等于输入失业。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等于是把国内的就业机会输出 给发展中国家。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工资的降低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其根据是国际贸易中的斯托尔玻-樱尔森定理,自由 贸易将降低一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损害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缺少,因此会导致工资的降低利 生活水平的下降。持这种观点的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美国共和党前总统候选人帕特 里克·布坎南、美团“经济政策学会”等。我国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认为发达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根本原因不在发 展中国家的冲击,而在于发达国家自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给发达国家的就业所带来的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发达国家就业问愿的 真正病因在于本国内在机制的缺陷,发达国家只有通过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改善教育和培训等白身努力才能 解决: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差距下降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受冲击最 小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不会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既有难得的 历史机遇,也有严酸的挑战。国内学者对此有不少著述,笔者综述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个庞大的群体,内部差异很大,不同类型的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得失祸福自然不尽相同。就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历史机通而,全球化给一些具有潜力的发 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闲家差距的难得历史机会。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有利

营管理,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积极开发新产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第三,科技研究与开发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实现 全球化。科技研究与开发已不是个别企业和个别国家的事,它越来越需要广泛的国际参与和多国合作,这会促进科技的更快发展和科 技成果在全球的更快传播,从而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借 助“后发优势”,推动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种种阻碍和破坏,从而具有消极性和破坏性。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 中,资本主义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首先是对外扩张,以获取最大利润,这会得到充分表现;资本主 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将更为突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摩擦、冲突、震荡和危机也会更加广泛和深刻;在资本主 义主导下,平等互利原则和各国间的合作屡遭破坏;资本主义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世界经济基本上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总 的看来,经济全球化的进步性是主要的,它的消极性和破坏性也不可忽视。 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问题不能仅限于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两分法”分析,即一方面看到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这是主流,另一方面看到其消极作用,要引起注意和加以防范。还应该深入研究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当代资本 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者说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是否是当代资本主义正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到一个新质的阶段?这些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实质上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质阶段的综合结果和外在表现。经济全球 化趋势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现资 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痼疾。在不可能有“世界政府”加以干预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性 的经济金融风险和危机。他们援引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的话说,“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裂缝,这些裂缝孕育着地震。人们不 知道地震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以怎样的方式爆发,然而却知道它总有一天会爆发。”也就是说,“全球资本主义”意味着全球 性危机不可避免,而且一旦爆发,其灾难程度将是空前的。美国政策研究所所长卡瓦耐认为,经济全球化给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并把它概括为六个方面:不平等现象扩大、就业机会和工资减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遭到破坏、社区的瓦解和政府作用 的削弱。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存在意见分歧。国内学者大多认为,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 位,它们自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西方一些人士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表现有三 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市场,使其国内产量受到严重冲击, 丧失了某些原有的产业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源。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 给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等于输入失业。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等于是把国内的就业机会输出 给发展中国家。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工资的降低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其根据是国际贸易中的斯托尔玻-萨缪尔森定理,自由 贸易将降低一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损害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缺少,因此会导致工资的降低和 生活水平的下降。持这种观点的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美国共和党前总统候选人帕特 里克•布坎南、美国“经济政策学会”等。我国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认为发达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根本原因不在发 展中国家的冲击,而在于发达国家自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给发达国家的就业所带来的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发达国家就业问题的 真正病因在于本国内在机制的缺陷,发达国家只有通过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改善教育和培训等自身努力才能 解决;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差距下降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受冲击最 小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不会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既有难得的 历史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国内学者对此有不少著述,笔者综述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内部差异很大,不同类型的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得失祸福自然不尽相同。就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历史机遇而言,全球化给一些具有潜力的发 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难得历史机会。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有利

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和工业奇争力的提高,以及出口产品结 构的优化。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亚洲和拉关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普道 是零了结构上的一些妇跟。需要在经济结构这一深层次上讲行改革与调整。东亚闲家正从议样几个方而深化改革:其一,增那科技力 量,加速整体经济从技术“引进型”向“创新型”转变:其二,加快金融白由化步伐:其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 力:其四,加速对外战路与因际市场融合。拉美地区的结构性调整正进入第二阶段,各国为提高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的效率,减轻财 玫支出负担,正在改革政府的财政和金融部门,调整税收、劳工和社会福利制度。第四,经济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考虑或解决发展 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全球化正在把世界纳入一个日益紧密相连的经济统一体中,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加深。不仅发达国家之 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也错综交织。长期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 重,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短缺,与发达国家的盆官差距不断扩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严重损害着它们的利 益。这些问题越来越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这不仅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也是发达国家失业常不断上升的原 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已经与发展中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的资本要寻找出路,原料要子找供应。高 品要寻找市场,都需要依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 愿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如果发达田家依然继续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结果只有两种:其一,导致发达田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本 米就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破裂,全球化进程可能因此中断:其二,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进一步瑟化,导致全球性问题的爆发,如难民 潮、恐怖活动、暴力和动乱等。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说过:“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对美因等发达因家的经济产生影响的时代已经到 来”。因此,发达因家在考虑和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愿。比如,墨西哥是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起始国, 这个问惠一直是困扰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思,也是影响发达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中,美国给以大力支 持和帮助,使墨西哥较快走出了危机。1997年6月,在美国丹佛举行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因把促进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融入 球经济作为努力目标,就减免最贫穷国家的债务问愿取得广泛共识,还提出了非洲发展和与之建立伙伴关系问题。 对于多数发展中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给它们带来了严峻桃成。1998年6月26日,古巴主席卡斯特罗在不结盟运动第23届卫生 部长会议闭幕式上发言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来的苦果是“难以忍受的”,那么,全球化究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战? 第一,全球化扩大了南北之间以及南南之间的贫富差距。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1997年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不利影响是使经济两极分化日益扩大,有可能抵消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十几年中的政革所带来的好处。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刷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战略转变方而,发达国家走 在前边。发达国家正在把传统工业和一级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身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 产业。在经营战略上,发达国家通过大公司的跨国燕并和收购,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名牌,发抖 规模经营的效益。对于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推动本国的结构调整和产业 升级。如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因家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转变,其中有些国家还组建了自己的跨国 司,向全球发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面临根多困难,更无力组建骑国企业。其次,在经济 效益水平和竞争力水平提高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压力。发达国家本来就在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上占有很大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 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以及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跨国公司的兼并与联合,进一步 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经济。重视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其产品竞争力高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多数发展中因家的经济仍属于经济 效益水平低的粗放型、数量型经济。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由数量推动的经济,无法与发达国家由质量推动的经济相比,在全球克 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它们缺少驰名世界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名牌产品少,在全球的意争能力亟待增是。再次,在科技与人才方面。 发展中国家也面临严岐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和综合力竞争的重点是科技,而对人才的争夺又是重中之重。世界研究 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料学家和工程师占世界总数的一半,技术专利也主要在发达国家 手中。随着经济与科技活动的全球化,人才流动也全球化,总的道势是向科技管理水平高、科研设备先进、工资待适优厚的地方流 动。发达用家成为吸引发展中用家人大的地风,这加了发据中用家的人框快和在到技意争中的实势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经济活动全球化,必然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它们更容易受到国际活动的影响。一旦发展中国家出现政策失误,就有可能被国际势力利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在东南亚 金融危机中表现最为突出

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出口产品结 构的优化。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普遍 暴露了结构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在经济结构这一深层次上进行改革与调整。东亚国家正从这样几个方面深化改革:其一,增强科技力 量,加速整体经济从技术“引进型”向“创新型”转变;其二,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其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其四,加速对外战略与国际市场融合。拉美地区的结构性调整正进入第二阶段,各国为提高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的效率,减轻财 政支出负担,正在改革政府的财政和金融部门,调整税收、劳工和社会福利制度。第四,经济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考虑或解决发展中 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全球化正在把世界纳入一个日益紧密相连的经济统一体中,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加深。不仅发达国家之 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也错综交织。长期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 重,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短缺,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严重损害着它们的利 益。这些问题越来越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这不仅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也是发达国家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 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已经与发展中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的资本要寻找出路,原料要寻找供应,商 品要寻找市场,都需要依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 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如果发达国家依然继续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结果只有两种:其一,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本 来就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破裂,全球化进程可能因此中断;其二,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全球性问题的爆发,如难民 潮、恐怖活动、暴力和动乱等。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说过:“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的时代已经到 来”。因此,发达国家在考虑和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比如,墨西哥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起始国, 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发达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中,美国给以大力支 持和帮助,使墨西哥较快走出了危机。1997年6月,在美国丹佛举行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国把促进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融入全 球经济作为努力目标,就减免最贫穷国家的债务问题取得广泛共识,还提出了非洲发展和与之建立伙伴关系问题。 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给它们带来了严峻挑战。1998年6月26日,古巴主席卡斯特罗在不结盟运动第23届卫生 部长会议闭幕式上发言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来的苦果是“难以忍受的”。那么,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挑战? 第一,全球化扩大了南北之间以及南南之间的贫富差距。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1997年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不利影响是使经济两极分化日益扩大,有可能抵消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十几年中的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战略转变方面,发达国家走 在前边。发达国家正在把传统工业和一级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身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 产业。在经营战略上,发达国家通过大公司的跨国兼并和收购,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名牌,发挥 规模经营的效益。对于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推动本国的结构调整和产业 升级。如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转变,其中有些国家还组建了自己的跨国公 司,向全球发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面临很多困难,更无力组建跨国企业。其次,在经济 效益水平和竞争力水平提高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压力。发达国家本来就在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上占有很大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 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以及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跨国公司的兼并与联合,进一步 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经济,重视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其产品竞争力高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属于经济 效益水平低的粗放型、数量型经济。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由数量推动的经济,无法与发达国家由质量推动的经济相比,在全球竞 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它们缺少驰名世界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名牌产品少,在全球的竞争能力亟待增强。再次,在科技与人才方面, 发展中国家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是科技,而对人才的争夺又是重中之重。世界研究与 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世界总数的一半,技术专利也主要在发达国家 手中。随着经济与科技活动的全球化,人才流动也全球化,总的趋势是向科技管理水平高、科研设备先进、工资待遇优厚的地方流 动。发达国家成为吸引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地区,这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短缺和在科技竞争中的劣势。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经济活动全球化,必然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它们更容易受到国际活动的影响。一旦发展中国家出现政策失误,就有可能被国际势力利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在东南亚 金融危机中表现最为突出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受到一定冲击。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 切,它们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增加。而这些问题单靠一国内部法律和致策难以解决,需要各国协作共同解决。这样,一些国际经济关 系规范和惯例逐步形成,要求各国遵守。其次,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银行,它们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些机构都有自己严格的规章制度,各个国家要参与这些回际组织,享有一定的权利,获得一定的利 益,就必须承担遵守规章制度的义务。再次,跨闲公司内部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商品贸易、资本流动和技术转让,使国家控制无能为 力。它们还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持,挤垮弱小国家的民族工业,进而控制一国的经济命脉。总之,全球化使国家主权,主要是经济决 策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和限制,甚至要让渡部分主权。 第五,某些西方大国借全球化之机,推行新的政治经济霸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力图维持不平 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维护其在世界经济、贸易、金融和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继续廉价占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发 达国家还通过它们能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提出前刻的条件,试图保特发展中国家的附属地位。为了制弱 全球化中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发达国家以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为借口,动氧对不符合其单方面规定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以制 相威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它们自己却可以不遵守国际惯例和行为规范,这是经济霸权主义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大国 在政治上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提供了信口。一些西方人士认为,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之后藏是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统 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此,一些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加深之机,通过经济、文化、传媒等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这是对他国内政的粗暴于 涉,是强权政治的表现,因而遭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不结盟运动主席、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指出:“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应该 是干涉的幽灵重新回来的大门,相反,应该是把它拒之门外的大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利是彝,是祸是福,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者们对于发 展中国家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适度开放:其次,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探索符 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再次,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最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走联合自强之路 三、世界经济格局与合国力分折 世界经济故局和世界政治格局是研究世界攻治经济的两个重要橱今,两者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华中地体现了历史难物丰义经济与政 治辩证关系的原理。世界经济格局用于在现实中的各国力量对比研究离不开关于综合国力的分析。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礼 会中的地位、作用、影响的主要尺度,是国际经济比较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当代绝大多数国家用以衡量自身和他因总体实力以及对 国际经济、政治等影响的主要手段,国内外学者因而构建了丰言的综合国力论。 (一)世界经济格局概念的界定 1.世界经济格局的内滴 格局是指事物在客种力量作用下所呈现的结构或状态。世界经济格局测指世界经济领域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 的结枸或状态】 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内涵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同世界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从比较广泛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格局 应包括世界经济各种主体在世养经济中的地位和实力对比,首先是它们占世界经济各种总量的比重,以及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配置, 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方式和态势。世界经济格局仅是世界格局总体的一部分,与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紧密相连,研究世界经济 格局如果脱离世界政治格局,不仅很难全面反映各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当今世界的面貌,甚至世界经济格局本身也很难说清 楚。同时,世经济格局及其变化又是整个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重要基黜。不研究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很难说得清整个世界格局 及其变化。 2.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世界经济格局不同于国际经济秩序,前者强调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和配置而形成的结构状态,国际经济秩序则指国际社会 各国之间发生经济关系的规则和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是随着世界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受到一定冲击。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 切,它们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增加。而这些问题单靠一国内部法律和政策难以解决,需要各国协作共同解决。这样,一些国际经济关 系规范和惯例逐步形成,要求各国遵守。其次,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银行,它们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些机构都有自己严格的规章制度,各个国家要参与这些国际组织,享有一定的权利,获得一定的利 益,就必须承担遵守规章制度的义务。再次,跨国公司内部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商品贸易、资本流动和技术转让,使国家控制无能为 力。它们还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挤垮弱小国家的民族工业,进而控制一国的经济命脉。总之,全球化使国家主权,主要是经济决 策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和限制,甚至要让渡部分主权。 第五,某些西方大国借全球化之机,推行新的政治经济霸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力图维持不平 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维护其在世界经济、贸易、金融和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继续廉价占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发 达国家还通过它们能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提出苛刻的条件,试图保持发展中国家的附属地位。为了削弱 全球化中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发达国家以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为借口,动辄对不符合其单方面规定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以制裁 相威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它们自己却可以不遵守国际惯例和行为规范,这是经济霸权主义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大国 在政治上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提供了借口。一些西方人士认为,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之后就是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统一 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此,一些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加深之机,通过经济、文化、传媒等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这是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 涉,是强权政治的表现,因而遭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不结盟运动主席、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指出:“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不应该 是干涉的幽灵重新回来的大门,相反,应该是把它拒之门外的大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利是弊,是祸是福,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者们对于发 展中国家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适度开放;其次,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探索符 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再次,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最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走联合自强之路。 三、世界经济格局与综合国力分析 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是研究世界政治经济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之间的关联和互动集中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经济与政 治辩证关系的原理。世界经济格局用于在现实中的各国力量对比研究离不开关于综合国力的分析。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 会中的地位、作用、影响的主要尺度,是国际经济比较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当代绝大多数国家用以衡量自身和他国总体实力以及对 国际经济、政治等影响的主要手段,国内外学者因而构建了丰富的综合国力理论。 (一)世界经济格局概念的界定 1.世界经济格局的内涵 格局是指事物在各种力量作用下所呈现的结构或状态。世界经济格局则指世界经济领域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 的结构或状态。 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内涵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同世界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从比较广泛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格局 应包括世界经济各种主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实力对比,首先是它们占世界经济各种总量的比重,以及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配置, 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方式和态势。世界经济格局仅是世界格局总体的一部分,与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紧密相连,研究世界经济 格局如果脱离世界政治格局,不仅很难全面反映各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当今世界的面貌,甚至世界经济格局本身也很难说清 楚。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又是整个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重要基础。不研究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很难说得清整个世界格局 及其变化。 2.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世界经济格局不同于国际经济秩序,前者强调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和配置而形成的结构状态,国际经济秩序则指国际社会中 各国之间发生经济关系的规则和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是随着世界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