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语文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髙。”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构造 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余教授的讲 解,使我对三维目标的处理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 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从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 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 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 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 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 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只有具有这样的“生态关怀”,学生们才会在学 习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一个不断丰富 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个满足看生命成长需要的人。这样的语文学习, 有谁会说不快乐呢?其实,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 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 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 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 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 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 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创设宽松、平和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 教师应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种请下来,能与生同喜同忧, 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刺,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 们,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进行鼓励。特别是学 生的质疑问题,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切不可因学生的见解 或提出的问题顶撞了你,打断了的教学思路,就蛮横地予以否定,如果这样,就 等于扼杀了它创新思想的萌芽,那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1)要用好眼神。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 目光和眼神应该是亲切自然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2)要注意面部 表情,多对学生微笑,多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3)要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 曾看到过这几句教学用语,我非常欣赏,如:“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 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你们专注的表情,使我快乐 给我鼓励
如何落实语文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 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构造 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余教授的讲 解,使我对三维目标的处理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 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 题, 从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 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 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 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 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 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只有具有这样的“生态关怀”,学生们才会在学 习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一个不断丰富 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个满足看生命成长需要的人。这样的语文学习, 有谁会说不快乐呢?其实,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 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 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 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 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 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 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一、创设宽松、平和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 教师应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种请下来,能与生同喜同忧, 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刺,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 们,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进行鼓励。特别是学 生的质疑问题,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切不可因学生的见解 或提出的问题顶撞了你,打断了的教学思路,就蛮横地予以否定,如果这样,就 等于扼杀了它创新思想的萌芽,那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1)要用好眼神。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 目光和眼神应该是亲切自然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2)要注意面部 表情,多对学生微笑,多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3)要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 曾看到过这几句教学用语,我非常欣赏,如:“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 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你们专注的表情,使我快乐, 给我鼓励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让许多人折服,曾从一本书上看到过他的 个教学片断,他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写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 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不过气来了。”一位小朋友读杂 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也有“气”。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如何读 好这句话,而是开玩笑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 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儿。"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 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这 次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经常与学生进行这样 平等的对话,一定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学语 文 突显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读中享受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 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 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髙尚。老师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 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 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读中突现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 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潺潺流水,悟得 到灿烂人生..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 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享受的东西填满。不是吗?《桂林 山水》告诉你桂林有多美,《林海》告诉你大兴安岭有多美;《第一场雪》告诉 你冬天有多美;《鸟的天堂》美,《迷人的张家界》也美……一语文书就是一个 美不胜收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章中显现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 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的乐趣。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可爱 的草塘》,你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聆 听着画外音的朗诵,你心中自有一些快意;目睹着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 品味着老师精美的诵读,你心中自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满足 三、搭建民主之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 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尊重每个学生,搭建民主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 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 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 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 自我的平台,把我自己定位为一个他们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让许多人折服,曾从一本书上看到过他的一 个教学片断,他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写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 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不过气来了。”一位小朋友读杂 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也有“气”。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如何读 好这句话,而是开玩笑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 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儿。”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 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这 次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经常与学生进行这样 平等的对话,一定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学语 文。 二、突显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读中享受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 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 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老师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 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 、亲切地表 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读中突现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 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潺潺流水,悟得 到灿烂人生……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 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享受的东西填满。不是吗?《桂林 山水》告诉你桂林有多美,《林海》告诉你大兴安岭有多美;《第一场雪》告诉 你冬天有多美;《鸟的天堂》美,《迷人的张家界》也美……一语文书就是一个 美不胜收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章中显现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 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的乐趣。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可爱 的草塘》,你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聆 听着画外音的朗诵,你心中自有一些快意;目睹着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 品味着老师精美的诵读,你心中自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满足。 三、搭建民主之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 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尊重每个学生,搭建民主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 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 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 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 自我的平台,把我自己定位为一个他们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让同学们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 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课后的练习。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述不清 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我努力 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要是学生切身体验,我都 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所谓的差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哪怕他们有些许的进 步,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收获的喜悦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 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 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 中“话”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我分配课文中人物的角色, 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角色,另外有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 关系,使各角色朗读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教材各种人物不同 的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精彩极了”和 ˆ糟糕透了”》时采用此法,巴迪父母这两个对待孩子不同态度迥然不同的人物栩 栩如生,跃然眼前,使学生们感到书上的人物立体起来,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四、体验生活之甘甜,让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 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其中的难度和教学中辛酸就不言而喻了。在习 作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 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 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他们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 整洁,还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 西。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 学生去校园观“千朵万朵压枝低”,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郊外去 “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 天让学生走向田野,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景色.让学生用眼去寻 找美,用心去发现美,去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去品味“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情景,去享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惬意。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 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 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 血有肉,丰富多彩了。我还常常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 作的快乐,交流作文的方法和感受。让成功者增强信心,让欣赏者产生兴趣,让 不甘落后者奋起直追。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那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也一定是 幸福的。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 享受温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 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
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让同学们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 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课后的练习。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述不清 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我努力 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要是学生切身体验,我都 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所谓的“差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哪怕他们有些许的进 步,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收获的喜悦。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 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 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 中“话”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我分配课文中人物的角色, 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角色,另外有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 关系,使各角色朗读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教材各种人物不同 的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时采用此法,巴迪父母这两个对待孩子不同态度迥然不同的人物栩 栩如生,跃然眼前,使学生们感到书上的人物立体起来,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四、体验生活之甘甜,让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 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其中的难度和教学中辛酸就不言而喻了。在习 作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 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 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他们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 整洁,还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 西。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 学生去校园观“千朵万朵压枝低”,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郊外去 “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 天让学生走向田野,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景色……让学生用眼去寻 找美,用心去发现美,去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去品味“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情景,去享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惬意。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 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 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 血有肉,丰富多彩了。我还常常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 作的快乐,交流作文的方法和感受。让成功者增强信心,让欣赏者产生兴趣,让 不甘落后者奋起直追。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那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也一定是 幸福的。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 享受温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 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
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 乐,让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不再是割裂的任务,而实现于潜移默化中,溶于快乐 的体验中!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纳溪区逸夫实验小学黄永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 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 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 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 我的一些认识 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 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 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 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 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 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 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 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 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 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 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 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
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 乐,让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不再是割裂的任务,而实现于潜移默化中,溶于快乐 的体验中!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纳溪区逸夫实验小学 黄永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 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 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 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 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 我的一些认识。 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 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 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 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 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 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 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 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 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 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 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 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
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 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硏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 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 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 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 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 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 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 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 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 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 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 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 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 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 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 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 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 6-10 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 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 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 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 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 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 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 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 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 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 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 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 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 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 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 -4 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 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 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 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 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 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 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 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 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 “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 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 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 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 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 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 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 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 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 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 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 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 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 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 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 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 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 “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 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 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 6 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 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 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 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 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 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 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 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 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 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 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 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通过自学,学生能_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 条件对象程度 行为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 对象程度 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 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 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对象程度 行为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 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 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 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 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 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 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 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 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 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 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 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自学,学生 能 迅速无误 地 读出 5 个生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 深入 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 准 确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 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 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 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 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 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 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 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 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 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
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 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 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 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 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 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 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 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 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 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 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 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一复读 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 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 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 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 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 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髙, 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 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 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 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 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 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
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 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 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 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 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 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 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 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 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 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 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 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 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 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 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 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 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 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 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 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 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 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 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 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
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 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 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 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 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 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课 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下面列举目标描述的一些行为动词 供大家参考 学习 举例 常用行为动词 水平 语文 1、了解—一说出、背诵、辨认、回忆、会写、读准、认识、学习、 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学会、把握、了解、写下、 再认等 熟记 知 2、理解一一解释、说明、阐明、比较、|理解、展示、扩展、使用、 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分析、区分、判断、获得、 识/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表现、扩大、拓展 收集、整理等 3、应用一一应用、使用、质疑、辩护 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评价、掌握、运用、懂得 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联系上下文 技能—一模拟、重复、再现、例证、讲述、表达、阅读、复述 技|临摹、扩展、缩写等 诵读、写出、倾听、观察、 朗读、推想、揣摩、想像 2、独立操作一一完成,表现、制定、转述、讲述、选择、扩写 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续写、改写、发现,房么 能|试验等 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3、迁移一一联系、转换、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 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 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 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 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 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课 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下面列举目标描述的一些行为动词 供大家参考。 学习 水平 常 用 行 为 动 词 举 例 语 文 知 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 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 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 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 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 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 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 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 学会、把握、了解、写下、 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 分析、区分、判断、获得、 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 联系上下文 技 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 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 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 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 诵读、写出、倾听、观察、 朗读、推想、揣摩、想像、 转述、讲述、选择、扩写、 续写、改写、发现、借助、 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感受、尝试、体会、参加 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 程 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论、积累、体验、策划 与 交流、制定计划、收藏、 分享、合作、探讨、沟通、 方 法 情|反应—一遵守、拒绝、认可、认同、喜欢、有--的愿望、体 德/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会、乐于、敢干、抵制 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有兴趣、欣赏、感受、愿 态|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意、体味、尊重、理解(别 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人)、抵制、辨别(是非)、 度|克服、拥护、帮助等 品味、关 与领悟一一形成、养成、具有、热爱、 价|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 养成、领悟 值 观 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了解 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对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有很大帮助, 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 提髙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 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 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 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学习“课标”后的一些认识, 权作抛砖。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 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 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 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 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
过 程 与 方 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 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 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 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 论、积累、体验、策划、 交流、制定计划、收藏、 分享、合作、探讨、沟通、 组织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 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 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 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 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 克服、拥护、帮助等 1、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 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 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 会、乐于、敢干、抵制、 有兴趣、欣赏、感受、愿 意、体味、尊重、理解(别 人)、抵制、辨别(是非)、 品味、关心 养成、领悟 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了解 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对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有很大帮助, 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 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 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 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学习“课标”后的一些认识, 权作抛砖。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 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 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 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 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