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类、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 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 路,提高学科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 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和情怀,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生态原理和方 法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二、课程教学要求 普通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 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等或普通生物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一)数学重点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二)教学难点 种群动态变化,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群 落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的能流和次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 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 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 习的自觉性。 2.观察和实践的方法。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 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 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课时、教学资 源有限等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对主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采用间接观 一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 等进行阅读或观看,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出现的特点、变化的动态,剖析其中存在的 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类、环境生态工程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 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 路,提高学科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 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和情怀,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生态原理和方 法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二、课程教学要求 普通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 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等或普通生物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二)教学难点 种群动态变化,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群 落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的能流和次级生产力,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 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 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 习的自觉性。 2.观察和实践的方法。 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 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 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课时、教学资 源有限等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对主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采用间接观 察——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 等进行阅读或观看,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出现的特点、变化的动态,剖析其中存在的 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3.运用发现法教学。利用生态学实验和野外实习,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 课程学习中。 (二)教学手段 1.多蝶体技术的应用。要求采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2.课堂讨论。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防止空泛议论:及时启发导 向,不使讨论偏离中心议题。 3.专题讲座。在教学之余,利用在当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安排学生参加生态学及 其相关的学术活动。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地球上的生命与生物圈 (2)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居 2,重、难点提示 ()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作用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论:观察法:实验法: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生态系统(2学时) 1.教学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生态系统的特征 (3)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2.重、难点提示 ()生态系统结构 三大功能类群十无机环境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动态及调节:负反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信 传递等 3)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特征 (4)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5)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 (6)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演替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10学时) 1.教学内容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①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②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③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④士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重、难点提示 ()环境因子、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光因子、温度因子及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对生物的适应 2)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对生物危害的机理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10学时) 1.教学内容
3.运用发现法教学。利用生态学实验和野外实习,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 课程学习中。 (二)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采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2. 课堂讨论。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防止空泛议论;及时启发导 向,不使讨论偏离中心议题。 3. 专题讲座。在教学之余,利用在当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安排学生参加生态学及 其相关的学术活动。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地球上的生命与生物圈 (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重、难点提示 (1) 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作用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论:观察法;实验法;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生态系统(2学时) 1.教学内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 生态系统的特征 (3)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2.重、难点提示 (1) 生态系统结构:三大功能类群+无机环境 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动态及调节: 负反馈、生态平衡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信息 传递等 (3) 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特征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5)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 (6)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演替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10学时) 1.教学内容 (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3)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①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②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③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④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重、难点提示 (1) 环境因子、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光因子、温度因子及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对生物的适应 (2)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对生物危害的机理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10学时) 1.教学内容
(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种群生活史 3)种内和种间关系 2.重、难点提示 (1)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相关的):种群调节方式(假说):繁殖策略:K选择和选择:R-CS型生活史式样 列种内关系:密府效应一一最后产量衡值法3/自疏法 (3)种间关系:竞争和生态位, 植物的防卫作用: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4)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形成与分化 第五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8学时) 1.教学内容 (1)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生物群落的动态 2.重、难点提示 1)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种类数量特征:种间的关联: 2)群落的结构:生活型 垂直结构(层片:层次):水平结构(镶嵌性):外貌:季相:群落交错区:边 缘效 (3)群落的动态:演替一一演替系列,演替项级 (4)影响演替的因素:内因,植物的繁殖体、动物活动、生物关系改变:内部环境改变:外因:外接环境改 变,人类干扰 (5)岛屿生物学理论:演替顶级理论和学说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类型(4学时) 1.教学内容 (1)陆地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3)景观生态学 2.重、难点提示 ()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4)植被的分布规律 第七章生态系统的功能(6学时) 1.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重、难点提示 ()物质循环一般特征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八章生态系统与景观(2学时) 1.教学内容 山)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 (2)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类型 B)景观规划与管理 2.重、难点提示 ()景观概念及特征 (2)景观动态及其监测方法
(1)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 种群生活史 (3) 种内和种间关系 2.重、难点提示 (1) 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相关的);种群调节方式(假说);繁殖策略:K选择和r选择;R-C-S型生活史式样 (2)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 (3) 种间关系:竞争和生态位,植物的防卫作用;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4) 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形成与分化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8学时) 1.教学内容 (1)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 生物群落的动态 2.重、难点提示 (1)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种类数量特征;种间的关联; (2) 群落的结构:生活型—— 垂直结构(层片;层次);水平结构(镶嵌性);外貌;季相;群落交错区;边 缘效应 (3) 群落的动态:演替 —— 演替系列,演替顶级 (4) 影响演替的因素:内因,植物的繁殖体、动物活动、生物关系改变;内部环境改变;外因:外接环境改 变,人类干扰 (5) 岛屿生物学理论;演替顶级理论和学说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类型(4学时) 1.教学内容 (1) 陆地生态系统 (2) 水域生态系统 (3) 景观生态学 2.重、难点提示 (1) 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 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4) 植被的分布规律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6学时) 1.教学内容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重、难点提示 (1) 物质循环一般特征 (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八章 生态系统与景观(2学时) 1.教学内容 (1) 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 (2)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类型 (3) 景观规划与管理 2.重、难点提示 (1) 景观概念及特征 (2) 景观动态及其监测方法
第九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4学时) 1.教学内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重、难点提示 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第十章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2学时) 1.教学内容 1)全球变化的内容和影响 ②全球变化的势 (3)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2.重、难点提示 (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 (2)减缓全球变化的机制 七、实验教学内容 八、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2 0 生态系统 2 0 三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 10 0 四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10 0 五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8 0 六 生态系统的类型 4 0 七 生态系统的功能 6 0 八 生态系统与景观 2 0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4 0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2 0 总计 48 0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考试+平时成绮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生态学》,毕润成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 [2]《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09年: [3]《基础生态学》(第而版),牛翠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4学时) 1.教学内容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重、难点提示 (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第十章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2学时) 1.教学内容 (1) 全球变化的内容和影响 (2) 全球变化的趋势 (3) 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2.重、难点提示 (1) 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 (2) 减缓全球变化的机制 七、实验教学内容 无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生态系统 2 0 三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 10 0 四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10 0 五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8 0 六 生态系统的类型 4 0 七 生态系统的功能 6 0 八 生态系统与景观 2 0 九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4 0 十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2 0 总计 48 0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考试+平时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生态学》,毕润成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 [2]《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基础生态学》(第而版),牛翠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