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环境管理体制分析》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汇编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3,文件大小:487.42KB,团购合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第二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014-04-25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 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贵任 第七竞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 第三条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 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吉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切单 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 依法承担贵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培保护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话方式,自微行环培保护义务 第七条 家支持环境保扩 科 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 境保护产业发展,促 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普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宜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 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字校教有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宜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奥论 监督。 第十条国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 境保护主 ,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 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014-04-25 (1989 年 12 月 26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 年 4 月 2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 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 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 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 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 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 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 监督。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 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 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因务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因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 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 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 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 境质量标 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已作规定的项目 定严 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 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 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 亚于国家污染物排放 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 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 的要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 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 调查、评价,建立 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 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二十条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 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 统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 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 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菩者,在污染物推放符合法定婴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 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

第十二条 每年 6 月 5 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 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 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 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 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 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 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 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 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 的要求。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 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 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 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 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 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 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

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第一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墙监察机构和其他负 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 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 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 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 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 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 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具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多 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 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 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扩 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颜危的野生动植物 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 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 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 坏。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 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 补偿 第三十二条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 评估和修复制度。 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 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桌污染和土地沙化、 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 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 推 物病虫害的综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 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

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 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 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 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 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 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 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 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 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 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 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 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 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 坏。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 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 补偿。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 评估和修复制度。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 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 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 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 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

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五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 加强城市园林 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系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 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 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 利用。 第三十八条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 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第三十九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 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条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 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四十 建设项 纺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 者闲置 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 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 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 的责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 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 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 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定征收环墙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挂污费 第四十四条 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环墙影白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 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条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

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 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 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 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 利用。 第三十八条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 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 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条 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 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四十一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 者闲置。 第四十二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 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 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 的责任。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 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 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 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第四十四条 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 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条 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

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各、材料和产品。 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 复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墙污染公共监润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培受到 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总,启动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和有关部门备案 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 业事业单位应 当立即采取措施处 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 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生产、储存、云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 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号 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杆等农 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 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 定。从事帝窝养殖和居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离粪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 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 等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 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 施,并保障其正常坛行。 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 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 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 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 发布国家环境质量 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 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总。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 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 使用情况等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 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 法者名单。 第五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

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 复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 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 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 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 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 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 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 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 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 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 等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 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 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 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 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 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 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 使用情况等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 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 法者名单。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

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六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 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 国家移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 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视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墙和破坏生态行为 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 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 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 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 光提起诉论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补会组织不得通讨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 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 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戒 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 的种类。 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 生产、停产整治等指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国 影响评价文 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 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总的,由县 级以上恤方人民政府环培保护主管部门责今公开,处以罚数,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 尚不构成犯罪的,除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 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 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 渗坑、灌注或者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 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

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六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 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 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 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 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 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 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 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 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 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 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 的种类。 第六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 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 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 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 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 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

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环墙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名和防治污垫设 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 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 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 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地方冬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培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 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撒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 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一)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样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 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算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十)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 我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七十条本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 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 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 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 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 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 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 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条 本法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第二次修正) 2018-01-0 (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 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想据017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名委员会第 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措施 般规定 第二节 工业水污染防治 第三节城镇水污染防治 第四节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第五节船的水污染防治 第五章饮用 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 第六草 水污染事故处置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 众健康,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 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 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剂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 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 第五条 省、市、县、乡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 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 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第六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 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 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有。 第八条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 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帕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 6 月 27 日第二次修正) 2018-01-01 (1984 年 5 月 11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 1996 年 5 月 15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08 年 2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根据 2017 年 6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 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工业水污染防治 第三节 城镇水污染防治 第四节 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第五节 船舶水污染防治 第五章 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 第六章 水污染事故处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 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 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 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 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 第五条 省、市、县、乡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 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第六条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 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 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第八条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 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

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 行检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 人给予表影和奖励。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十二条 不境保护主管部 ]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 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有关地区的 经济、技术条件,确定该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省界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 批准后施行 第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制定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 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己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 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士管 门备案。 向己有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 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 第十六系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围家确定的重要江河、 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 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 确定的重要江河、 湖泊的流域才 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经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县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 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 案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 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七条有关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污染防治规制确定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 标的要求,制定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有关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限期达标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八条市、县级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 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应当报告水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执行情况,并向社会公

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 行检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 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十二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 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有关地区的 经济、技术条件,确定该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省界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 批准后施行。 第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制定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 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 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备案。 向已有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 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 第十六条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 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 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 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经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县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 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 案。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 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七条 有关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 标的要求,制定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有关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限期达标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 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应当报告水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执行情况,并向社会公

开。 第二音水污边地防治的监区管理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 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 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 当征求交涌、渔业主管江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 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 第二十条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 下达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 需要,对国家重点水污染物之外的其他水污染物挂放实行总量控制。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生制指标或者未完成水环墙质量收美日标的地区,省级以 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 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的主婴负责人,并暂 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 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取得排污许可 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应当明确排放 水污染物的种类。 浓度、总量和排放去向等要求。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 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第二十一条向水体推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 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重点排污单位还应 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 正常运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应当安装水污垫物排放白动监测设备的重占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 致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水 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对监测数据的 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重点排污单位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应当 及时讲行调查 第二十五 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 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 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 强对水环境监测的管理

开。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 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 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 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 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 第二十条 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 下达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 需要,对国家重点水污染物之外的其他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省级以 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并暂停 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 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取得排污许可 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应当明确排放 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和排放去向等要求。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 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第二十二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 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重点排污单位还应 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 正常运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对监测数据的 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重点排污单位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应当 及时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 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 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 强对水环境监测的管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3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