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0003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 时: 48学时 学 分: 3学分 适用对象:社会学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 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 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 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to the rural clan,the gods,the economy,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Through the teaching,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market system,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于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理解中国乡村基本面貌,掌握古今对比的研究方法:了解传 统中国乡村与当代乡村的发展联系:理解乡村与都市的差异与连续性,掌握普同性、 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难点在于要求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掌握“同情之理 解”尝试了解乡村的文化。难点在于在短时间内通过讲授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 1
1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0003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 时: 48 学时 学 分: 3 学分 适用对象: 社会学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社 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 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 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 to the rural clan, the gods, the economy, 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market system, 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于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理解中国乡村基本面貌,掌握古今对比的研究方法;了解传 统中国乡村与当代乡村的发展联系;理解乡村与都市的差异与连续性,掌握普同性、 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难点在于要求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掌握“同情之理 解”尝试了解乡村的文化。难点在于在短时间内通过讲授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
乡村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做出基本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乡村田野调查报告。由 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结合课程思政的思 想,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中国农村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发现的是和背景 2、熟悉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视野 3、了解20世纪乡村研究代表性作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城乡连续一体与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城乡连续一体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第二节 1、主要内容:20世纪华南乡村社会研究概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经典与传统:20世纪上半叶的华南农村社会研 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社会经济史:区域取向与探索:历史人类 学:视野、方法与制度 (三)思考与实践 多阅读有关著作,谈谈你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并解释为何形成相应的乡村 形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二章宗族研究与弗里德曼宗族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草握不同时期宗族研究的视角 2、熟悉熟悉弗里德曼宗族模型 3、了解不同宗族类型形成的原因 2
2 乡村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做出基本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乡村田野调查报告。由 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结合课程思政的思 想,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中国农村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发现的是和背景 2、熟悉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视野 3、了解 20 世纪乡村研究代表性作品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城乡连续一体与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城乡连续一体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第二节 1、主要内容:20 世纪华南乡村社会研究概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经典与传统:20 世纪上半叶的华南农村社会研 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社会经济史:区域取向与探索;历史人类 学:视野、方法与制度 (三) 思考与实践 多阅读有关著作,谈谈你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并解释为何形成相应的乡村 形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二章 宗族研究与弗里德曼宗族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不同时期宗族研究的视角 2、熟悉熟悉弗里德曼宗族模型 3、了解不同宗族类型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宗族研究视角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严复与《社会通铨 3、问题与应用(能力):毛泽东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宗族结构模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中国宗族如何产生和结构如何 (三)思考与实践 弗里德曼宗族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三章入住权理论与国家意识 (一)目的与要求 1、学握入住权理论 2、熟悉国家意识与商业发展对宗族的影响 3、了解作为文化资源的宗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宗族相关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祀产”、“入住权” 3、问题与应用(能力):“意识模型”和“国家力量”的关系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宗族研究近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文化资源、控产机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宗族组织在解放后如何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入住权理论和意识形态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
3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宗族研究视角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严复与《社会通铨》 3、问题与应用(能力):毛泽东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宗族结构模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中国宗族如何产生和结构如何 (三)思考与实践 弗里德曼宗族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三章 入住权理论与国家意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入住权理论 2、熟悉国家意识与商业发展对宗族的影响 3、了解作为文化资源的宗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 宗族相关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祀产”、“入住权” 3、问题与应用(能力):“意识模型”和“国家力量”的关系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宗族研究近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文化资源、控产机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宗族组织在解放后如何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入住权理论和意识形态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四章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 2、熟悉甲赋役对宗族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3、了解里明代以前与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明代以前的广东地方社会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秦代至宋代以前的奇珍异宝之地 3、问题与应用(能力)北宋的新变化和南宋的开发 第二节 1、主要内容:里甲与入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度、赋役制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里甲制度对于广东地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宗族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五章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清代以后宗族的转变 2、熟悉黄萧养之乱对广东乡村社会造成的影响 3、了解近代以后宗族被边缘化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黄萧养之乱后的变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已经从登记户口转变为针对田产的赋税 登记 3、问题与应用(能力):礼仪改革 4
4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四章 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 2、熟悉甲赋役对宗族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3、了解里明代以前与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明代以前的广东地方社会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秦代至宋代以前的奇珍异宝之地 3、问题与应用(能力)北宋的新变化和南宋的开发 第二节 1、主要内容:里甲与入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度、赋役制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里甲制度对于广东地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宗族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五章 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清代以后宗族的转变 2、熟悉黄萧养之乱对广东乡村社会造成的影响 3、了解近代以后宗族被边缘化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黄萧养之乱后的变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已经从登记户口转变为针对田产的赋税 登记 3、问题与应用(能力):礼仪改革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清代后宗族的转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合族祠 3、问题与应用(能力):沙田开发与商业发展 (三)思考与实践 黄萧养之乱后广东乡村社会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六章当代乡村宗族的复兴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宗族复兴的表现 2、熟悉族复兴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3、了解网络发展对于宗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宗族重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衰落及复兴的表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案例:鹭江车氏与莫氏宗族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网上织网: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网上编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网络如何改变人们表述亲属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当代乡村的宗族为什么会复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七章乡村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 (一)目的与要求 5
5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清代后宗族的转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合族祠 3、问题与应用(能力):沙田开发与商业发展 (三)思考与实践 黄萧养之乱后广东乡村社会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六章 当代乡村宗族的复兴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宗族复兴的表现 2、熟悉族复兴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3、了解网络发展对于宗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宗族重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衰落及复兴的表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案例:鹭江车氏与莫氏宗族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网上织网: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网上编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网络如何改变人们表述亲属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当代乡村的宗族为什么会复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七章 乡村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民间信仰的定义 2、熟悉不同时期的民间信仰研究视角 3、了解民间信仰理论与地方社会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民间信仰的定义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三教合一 3、问题与应用(能力):精英民间(大传统与小传统)宗教的二分法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争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弗里德曼“中国宗教”论述 3、问题与应用(能力):将宗教活动视为一种意义建构的持续过程 (三)思考与实践 不同阶段研究者对民间信仰研究的差别在哪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八章岭南地区的乡村神明与地方社会(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2、熟悉里甲制度对民间信仰的促成 3、了解福建与潮汕地区神灵信仰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道教与民间者神崇拜的结合 3、问题与应用(能力):里社组织的演变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潮州地区的民间信仰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三山国王、双忠公 3、问题与应用(能力):从樟林神庙系统看信仰与社区历史 (三)思考与实践
6 1、掌握民间信仰的定义 2、熟悉不同时期的民间信仰研究视角 3、了解民间信仰理论与地方社会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民间信仰的定义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三教合一 3、问题与应用(能力):精英/民间(大传统与小传统)宗教的二分法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争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弗里德曼“中国宗教”论述 3、问题与应用(能力):将宗教活动视为一种意义建构的持续过程 (三)思考与实践 不同阶段研究者对民间信仰研究的差别在哪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八章 岭南地区的乡村神明与地方社会(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2、熟悉里甲制度对民间信仰的促成 3、了解福建与潮汕地区神灵信仰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道教与民间诸神崇拜的结合 3、问题与应用(能力):里社组织的演变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潮州地区的民间信仰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三山国王、双忠公 3、问题与应用(能力):从樟林神庙系统看信仰与社区历史 (三)思考与实践
道教、里甲制度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九章岭南地区的乡村神明(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粤西地区、广府地区的主要神明信仰 2、熟悉洗夫人、北帝等传说与因家意识形态、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3、了解近代以来神明信仰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粤西南地区的民间信仰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洗夫人的传说、雷神与雷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近代以来民间信仰变迁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广府地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北帝 3、问题与应用(能力):地方神明与地方社会秩序建构 (三)思考与实践 乡村田野考察:宗族、神明与乡村社会建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章农村经济与区域市场(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农经济的定义及经典理论 2、熟悉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村经济发展 3、了解帝国主义、城市化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节 7
7 道教、里甲制度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九章 岭南地区的乡村神明(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粤西地区、广府地区的主要神明信仰 2、熟悉冼夫人、北帝等传说与国家意识形态、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3、了解近代以来神明信仰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粤西南地区的民间信仰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冼夫人的传说、雷神与雷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近代以来民间信仰变迁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广府地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北帝 3、问题与应用(能力):地方神明与地方社会秩序建构 (三)思考与实践 乡村田野考察:宗族、神明与乡村社会建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章 农村经济与区域市场(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农经济的定义及经典理论 2、熟悉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村经济发展 3、了解帝国主义、城市化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小农经济的定义及经典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经典理论、反思经典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黄宗智:“过密化”/“内卷化”理论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经济发展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帝国主义、城市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过密化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为什么中国传统乡村经济长期发展低缓?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一章农村经济与区域市场(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施坚雅与区域市场理论 2、熟悉建国后乡村经济变化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 3、了解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变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土地改革、粮食三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工业化与经济多样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施坚雅与区域市场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三)思考与实践 施坚雅的风域市场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8 1、主要内容:小农经济的定义及经典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经典理论、反思经典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黄宗智:“过密化”/“内卷化”理论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经济发展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帝国主义、城市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过密化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为什么中国传统乡村经济长期发展低缓?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一章 农村经济与区域市场(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施坚雅与区域市场理论 2、熟悉建国后乡村经济变化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 3、了解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变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土地改革、粮食三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工业化与经济多样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施坚雅与区域市场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三)思考与实践 施坚雅的区域市场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乡村精英与乡村权力(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乡村精英的定义 2、熟悉熟悉乡村精英的组成和权力来源 3、了解乡村精英的相关研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乡村精英基本概念与理论 2、基本概今与知识点:费老通:双轨制、日本学者:支配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美国学者:从身份研究到策略分析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乡村精英的权力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清代地方政府的基本运作 3、问题与应用(能力):地方政府与乡村精英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乡村精英的来源与权力来源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三章乡村精英与乡村权力(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乡村精英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熟蒸清代以来乡村精英及其权力变化 3、了解当代乡村村委会的运作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乡村精英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村委班子的组成 3、问题与应用(能力):清末以后地方基层权力的变化 第二节 9
9 第十二章 乡村精英与乡村权力(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乡村精英的定义 2、熟悉熟悉乡村精英的组成和权力来源 3、了解乡村精英的相关研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乡村精英基本概念与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费孝通:双轨制、日本学者:支配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美国学者:从身份研究到策略分析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乡村精英的权力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清代地方政府的基本运作 3、问题与应用(能力):地方政府与乡村精英的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乡村精英的来源与权力来源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三章 乡村精英与乡村权力(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乡村精英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熟悉清代以来乡村精英及其权力变化 3、了解当代乡村村委会的运作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乡村精英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村委班子的组成 3、问题与应用(能力):清末以后地方基层权力的变化 第二节
1、主要内容:乡村选举的运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乡村选举 3、问题与应用(能力):乡村选举带来的乡村社会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乡村田野考察:市场经济与乡村精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四章土地改革(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土地改革的大致过程 2、熟悉土地改革前中国乡村土地状况 3、了解国民党时期土地改革情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帝国时代的土地状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土地产权、地租 3、问题与应用(能力):土地与赋税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中共的土地革命、国民党的土地改革 3、问题与应用(能力):1950年1953年的土地改革 (三)思考与实践 1949年前土地改革的情况如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五章土地改革(二) (一)目的与要求 10
10 1、主要内容:乡村选举的运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乡村选举 3、问题与应用(能力):乡村选举带来的乡村社会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乡村田野考察:市场经济与乡村精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四章 土地改革(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土地改革的大致过程 2、熟悉土地改革前中国乡村土地状况 3、了解国民党时期土地改革情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帝国时代的土地状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土地产权、地租 3、问题与应用(能力):土地与赋税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中共的土地革命、国民党的土地改革 3、问题与应用(能力):1950 年-1953 年的土地改革 (三)思考与实践 1949 年前土地改革的情况如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十五章 土地改革(二) (一)目的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