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解释概念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 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炼到精警之处,人称“诗眼”。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作品思想感情力 量的蕴蓄之处。“眉目传神”。“诗眼”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读者深入理 解作品的突破口。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炼字经典: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一杜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 意闹 宋祁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一贾岛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一张先。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关于″推敲”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于“一字师”的典故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 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 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岀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 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 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技巧点拨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解释概念: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 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炼到精警之处,人称“诗眼”。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作品思想感情力 量的蕴蓄之处。“眉目传神”。“诗眼”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读者深入理 解作品的突破口。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炼字经典: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 意闹。-————宋祁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关于"推敲"的典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于“一字师”的典故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考查方向 :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 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 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 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 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 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技巧点拨: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要领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字(词)好;若问哪一个更好,则先肯定 哪一个更好。一般地,都可以讲得通的 2、用一二句话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 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等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 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 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 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 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 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 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 “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 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巩固练习: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髙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要领: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字(词)好;若问哪一个更好,则先肯定 哪一个更好。一般地,都可以讲得通的; 2、用一二句话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 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等 。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 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 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 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 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 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 “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 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巩固练习: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 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 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练习及答案答案示例 【练习12】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步骤一:表明看法)“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解释该字 在句中的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 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13】(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 赏析。 答案一:我以为“应有”比“犹有”更好。(步骤一表明看法)“应有”是“应 该有”而未必“有”。写出诗人渴望寻找旧影的心绪。(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 中的含义)“应有”,主观上有必然判断,表明诗人寻觅旧迹旧影时既有希望与 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可能有寻而未果的不甘,二字蕴含丰富,可谓传神之 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步骤三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答案二:我以为“犹有”比“应有”更好。(步骤一表明看法)“犹有”意思 是还有,眼前实实在在的存在。(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犹有”自 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竟还保存到现在,说明此地人客罕至,偏 僻与荒寂。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步骤四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 意 【练习14】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 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这两个字确实用得传神。(步骤一表明看法)“系”是挽住,牵着。(步骤 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 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 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 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 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练习及答案答案示例: 【练习 12】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步骤一:表明看法)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解释该字 在句中的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 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 13】(2005 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 赏析。 答案一:我以为“应有”比“犹有”更好。(步骤一 表明看法) “应有”是“应 该有”而未必“有”。写出诗人渴望寻找旧影的心绪。(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 中的含义) “应有”,主观上有必然判断,表明诗人寻觅旧迹旧影时既有希望与 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可能有寻而未果的不甘,二字蕴含丰富,可谓传神之 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步骤三 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答案二:我以为“犹有”比“应有”更好。(步骤一 表明看法) “犹有”意思 是还有,眼前实实在在的存在。(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犹有”自 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竟还保存到现在,说明此地人客罕至,偏 僻与荒寂。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 步骤四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 意。 【练习 14】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 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这两个字确实用得传神。(步骤一 表明看法) “系”是挽住,牵着。(步骤 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 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 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步骤三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15】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前人谢榛评此诗说:“‘涌’字尤奇。”其实前一“垂”字亦“奇”,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垂”“涌”二字的精妙。 答:“垂”“涌”二字确是用得精妙。(步骤一:表明看法)“垂”,低,低垂, 星星紧贴地平线。“涌”,翻滚,涌动。月照大江,月光随影涌动。(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垂”“涌”二字描写星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月光下江 流涌动着的景象,这种阔大的景象恰与“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 鸥”之“一”情景交融。(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阔大的景象之下 是一个极其渺小的自我,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突出了被广阔时空所挤压的诗人 飘泊无依孤苦忧惧的形象。(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答题提示:诗学是人学,诗词最终要抒写的也是人的形象、人的情怀。我们读诗, 就是要读出诗后的“人”来。 【练习16】溪居即事崔道融(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疑”“急”二字用得传神,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确是传神。(步骤一:表明看法)“疑”,怀疑,大人 本不疑,小孩才疑。“急”,急忙,扣住小童的思维特点来写,很有情趣。(步 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很是清静的 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 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了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 打开柴门迎客。(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传神。诗人成功地描 写了一个热情、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 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1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这首诗第三、四句中的“旷”“低”“清”“近”几个字用得精妙,请作简 要赏析。 答:“旷”“低”“清”“近”几个字确用得精妙。(步骤一:表明看法)“旷” 空旷,空阔。“低”,比……低。“清”,澄澈。“近”,紧挨着,相隔距离短,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日暮时刻,旷野苍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 的树木还要低;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的近。(步骤 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诗人满怀愁绪,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 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 寻得了慰藉。(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18】早梅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 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齐己是唐代诗僧。曾携诗卷谒郑谷,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投拜曰 “我一字师也。”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郑谷将
(步骤三 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 15】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前人谢榛评此诗说:“‘涌’字尤奇。”其实前一“垂”字亦“奇”,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垂”“涌”二字的精妙。 答:“垂”“涌”二字确是用得精妙。(步骤一:表明看法) “垂”,低,低垂, 星星紧贴地平线。“涌”,翻滚,涌动。月照大江,月光随影涌动。(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垂”“涌”二字描写星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月光下江 流涌动着的景象,这种阔大的景象恰与“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 鸥”之“一”情景交融。(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阔大的景象之下 是一个极其渺小的自我,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突出了被广阔时空所挤压的诗人 飘泊无依孤苦忧惧的形象。(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答题提示:诗学是人学,诗词最终要抒写的也是人的形象、人的情怀。我们读诗, 就是要读出诗后的“人”来。 【练习 16】 溪居即事 崔道融(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疑”“急”二字用得传神,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确是传神。(步骤一:表明看法)“疑”,怀疑,大人 本不疑,小孩才疑。“急”,急忙,扣住小童的思维特点来写,很有情趣。(步 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很是清静的, 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 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了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 打开柴门迎客。(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传神。诗人成功地描 写了一个热情、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 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 17】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这首诗第三、四句中的“旷”“低”“清”“近”几个字用得精妙,请作简 要赏析。 答:“旷”“低”“清”“近”几个字确用得精妙。(步骤一:表明看法) “旷”, 空旷,空阔。“低”,比……低。“清”,澄澈。“近”,紧挨着,相隔距离短。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日暮时刻,旷野苍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 的树木还要低;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的近。(步骤 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诗人满怀愁绪,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 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 寻得了慰藉。(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 18】 早梅 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 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齐己是唐代诗僧。曾携诗卷谒郑谷,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投拜曰: “我一字师也。”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郑谷将
“数”改为“一”之精妙所在。 答:改“数”为“一”确实精妙。(步骤 表明看法)梅花开于百花之前, 而这“一枝”报春,先于众梅,更突出早开之梅之不寻常。“一枝”与题目更切 合。所以,这改动的“一”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步骤二、步骤三:解 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意 境的高下。改诗更能突出观察之细腻和对春天的渴望。(步骤四:联想想象,点 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不同意。(步骤一:表明看法)“敌”字在诗中的意思是“承受”。(步 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家书远来、回归家园都是杳邈难期的梦。梦醒时 分,只有空荡的床榻陪着自己面对寂寥凄寒的秋夜。(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 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 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 情)“对”字不能体现出这种无法承受的凄怆 【练习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晩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带”,带来。(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横空向南飞去的老鹤 带来的钟声,直传到海幢寺来。(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采用了拟 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使画面具有动感。(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 意境) 【练习21】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8分)(上海卷) [黄钟]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 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倦”,厌倦。(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一切朝代的兴亡盛 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碌碌一生,早已厌倦了宦 游“天涯”的生活。(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一个“倦”字,包 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 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同时,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步 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2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闋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数”改为“一”之精妙所在。 答:改“数”为“一”确实精妙。(步骤一: 表明看法)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 而这“一枝”报春,先于众梅,更突出早开之梅之不寻常。“一枝”与题目更切 合。所以,这改动的“一”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步骤二、步骤三: 解 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意 境的高下。改诗更能突出观察之细腻和对春天的渴望。(步骤四:联想想象,点 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2006 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 分) 【答案】不同意。(步骤一:表明看法) “敌”字在诗中的意思是“承受”。(步 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家书远来、回归家园都是杳邈难期的梦。梦醒时 分,只有空荡的床榻陪着自己面对寂寥凄寒的秋夜。(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 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 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 情)“对”字不能体现出这种无法承受的凄怆。 【练习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 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 分) 【答案】“带”,带来。(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横空向南飞去的老鹤 带来的钟声,直传到海幢寺来。(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采用了拟 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使画面具有动感。(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 意境) 【练习 21】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8 分)(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 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倦”,厌倦。(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一切朝代的兴亡盛 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碌碌一生,早已厌倦了宦 游“天涯”的生活。(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一个“倦”字,包 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 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同时,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步 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 2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06 年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 哪里 【答案】(第一问: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再一次。去年的今天刚好到家,而今年就又相隔千里、遥遥相望。隐含 着若干年若干次的天涯相望,不止一次的天涯浪迹,(步骤二、步骤三:解释该 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 亲人之情,饱含诗人的愁苦与无奈。(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 感情) 附录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 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 点内容之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 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 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 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 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 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 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 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 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 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 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 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 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 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 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 “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 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 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 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 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
问: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 哪里? 【答案】(第一问: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再一次。去年的今天刚好到家,而今年就又相隔千里、遥遥相望。隐含 着若干年若干次的天涯相望,不止一次的天涯浪迹, (步骤二、步骤三:解释该 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 亲人之情,饱含诗人的愁苦与无奈。(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 感情) 附录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 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 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 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 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 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 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 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 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 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 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 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 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 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 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 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 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 “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 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 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 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 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 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 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 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 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 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 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 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 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 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 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 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 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 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 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 “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 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 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 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 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 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 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 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 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 “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 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 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 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 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 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 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 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 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 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 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 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 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 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 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 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 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 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 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 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 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 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 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 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 “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 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 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 “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 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 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 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 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 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 “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 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 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 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 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 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 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 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 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 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 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 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酈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 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 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 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 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 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 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 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 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晩,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一一动 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 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 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杜甫《秋兴八首》香稻(一作红豆)啄余 作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 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 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 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违规字词] 《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 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 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 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 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 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 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 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 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 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 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颠倒语序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
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 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 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 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 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 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 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 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 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 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 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 ——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 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 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杜甫《秋兴八首》香稻(一作红豆)啄余(一 作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 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 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 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违规字词] 《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 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 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 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 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 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 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 “春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 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 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 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 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颠倒语序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
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 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 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 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 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一一这是动 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 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 比‘竹 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 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 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 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 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 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 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 ‘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 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 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 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 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 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 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 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 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