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七讲稿 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 简要说明。(4分)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 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 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 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 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 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文言文阅读 章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 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 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轼拊 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 笑。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惇父冒占民沈立 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 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稷坐左迁。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 报。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 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外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 之。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 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死伤不可计。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 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 论杀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罢知
1 训练七讲稿 江苏省泰州中学 鞠景祥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 简要说明。(4 分)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 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 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 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 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 分)第二首诗 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 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 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 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 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 章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 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 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轼拊 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 笑。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惇父冒占民沈立 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 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稷坐左迁。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 报。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 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外国。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 之。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 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死伤不可计。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 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 论杀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罢知
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 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 甚明,乃已。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徙睦州,卒。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 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有删节)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索挽树,摄衣而下摄:整理B.官府肇新而惇首用 肇:开始 C.惇以为蹙国弃地 蹙:减缩D.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 租赁 答:.A(提起)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章惇“穷凶稔恶”的一组是( ①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②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 ③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 ④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⑤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⑥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 A①④⑤ 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答:C(①表现章惇不恪守吏律;⑤表现章惇不能谨守其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章惇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就更不会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他能杀人。此 后章惇为人处事的心狠手辣验证了苏轼的推断。 B.章惇在对待西夏等邻国的态度上与朝廷有分歧,属于“主战派”,他利用浅攻挠耕的 战略,大肆开拓边疆,断绝每年给西夏的财物。 C.章惇知道外交的失利使得天下人都怨恨自己,他想堵住人们的议论,于是请求朝廷审 察任意乱说之人,并按照法律对他们从重定罪。 D.章惇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封官晋爵上却能不循私情,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却只 有章援曾在朝任过校书郎,其余都到州县任职。 答:B(“肆开边隙”是“大肆开启边境的纷争”之意,“隙”是“纷争”之意,如《鸿门 宴》中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答:谏官赵彦若又上疏章惇没有德行,没有得到答复。 (2)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答:有一个喝醉了酒后胡乱说话的人,诏令已经宽恕了他的死罪,章惇最后还给他定罪并杀 了他。 (3)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答:先前苏公曾来,因为章丞相几乎使我家破败,现在不能租给你了。 参考译文] 章惇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因耻于排名在他的侄子章衡之 下,扔掉敕诰走出。又考中进土甲科,调任商洛县县令。与苏轼一同游历南山,抵达仙游潭 潭下面临着万丈绝壁,潭上面横着一玦木头,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题字,苏轼因害怕不敢写 章惇平步绕过他,垂下绳索拉住树,提起衣服而下,用蘸了黑墨的笔在石壁上大写道:“苏 轼、章惇来此。”写完上来以后,神情一点不变,苏轼拍着他的背说:“你将来一定能杀人。” 章惇说:“为什么呢?”苏轼说:“能自己把命豁出去的人,是能杀人也。”章惇大笑。元 丰三年,章惇被授予参知政事。朱服担任御史,章惇秘密地派他的门客向朱服传达意旨,被 朱服告发。章惇的父亲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因 2
2 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 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 甚明,乃已。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徙睦州,卒。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 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有删节)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索挽树,摄.衣而下 摄:整理 B.官府肇.新而惇首用 肇:开始 C.惇以为蹙.国弃地 蹙:减缩 D.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 僦:租赁 答:.A(提起)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章惇“穷凶稔恶”的一组是( ) ①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 ②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 ③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 ④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⑤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 ⑥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C(①表现章惇不恪守吏律;⑤表现章惇不能谨守其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章惇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就更不会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他能杀人。此 后章惇为人处事的心狠手辣验证了苏轼的推断。 B.章惇在对待西夏等邻国的态度上与朝廷有分歧,属于“主战派”,他利用浅攻挠耕的 战略,大肆开拓边疆,断绝每年给西夏的财物。 C.章惇知道外交的失利使得天下人都怨恨自己,他想堵住人们的议论,于是请求朝廷审 察任意乱说之人,并按照法律对他们从重定罪。 D.章惇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封官晋爵上却能不循私情,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却只 有章援曾在朝任过校书郎,其余都到州县任职。 答:B(“肆开边隙”是“大肆开启边境的纷争”之意,“隙”是“纷争”之意,如《鸿门 宴》中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答:谏官赵彦若又上疏章惇没有德行,没有得到答复。 (2)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答:有一个喝醉了酒后胡乱说话的人,诏令已经宽恕了他的死罪,章惇最后还给他定罪并杀 了他。 (3)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答:先前苏公曾来,因为章丞相几乎使我家破败,现在不能租给你了。 [参考译文] 章惇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因耻于排名在他的侄子章衡之 下,扔掉敕诰走出。又考中进士甲科,调任商洛县县令。与苏轼一同游历南山,抵达仙游潭, 潭下面临着万丈绝壁,潭上面横着一块木头,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题字,苏轼因害怕不敢写。 章惇平步绕过他,垂下绳索拉住树,提起衣服而下,用蘸了黑墨的笔在石壁上大写道:“苏 轼、章惇来此。”写完上来以后,神情一点不变,苏轼拍着他的背说:“你将来一定能杀人。” 章惇说:“为什么呢?”苏轼说:“能自己把命豁出去的人,是能杀人也。”章惇大笑。元 丰三年,章惇被授予参知政事。朱服担任御史,章惇秘密地派他的门客向朱服传达意旨,被 朱服告发。章惇的父亲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因
为犯了这两个罪,章惇被罢免,任蔡州知州,后又改任陈、定二州的知州。元丰五年,下诏 授予门下侍郎。丰稷上奏说:“官府开始新政而章惇首先被任用,这不是考察古代设置任命 官员的本意。”丰稷因而被贬官。谏官赵彦若又上疏章惇没有德行,没有得到答复。起初, 宋神宗采用王安石的建议,开挖熙河,谋取灵州、夏州,用兵十多年没有停息。等到听说永 乐城战败的消息,宋神宗在宫室的门屏之间痛哭,从而导致生病,所以元祐年间的宰相推断 他的意图,专门对外实行怀柔政策。西夏请求归还故地,因为不是要害的城寨,就还给西夏 了。章惇认为这是减缩国土丢弃土地,就治那些边帅大臣的罪,于是采用“浅攻挠耕”的政 策,大肆开启边境的纷争,断绝每年给西夏的财物,重建汝遮等前沿哨站,在陕西各道五十 多处发动战争,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又丢掉了青州、唐州,死伤不能计数。章惇知道天 下人怨恨自己,想堵住他们的议论,请求诏令朝廷内外审察任意乱说的百姓,并按照法律定 罪。给巡察的人立即以优厚的奖赏,诬告揭发的风气逐渐兴起。有一个喝醉了酒后胡乱说话 的人,诏令已经宽恕了他的死罪,章惇最后还给他定罪并杀了他。章惇用刑虽然越来越残酷, 但是却不能遏止人们的言论。任山陵使,灵车陷入泥泽中,过了一夜才走出。谏官弹劾他不 能谨守其职,被罢免,任越州知州,不久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 追究他想追废宣仁后之罪,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当初,苏辙被贬谪雷州,不允许他占用 官舍,就租赁民房居住,章惇又认为他强占民房,下令州里追查百姓对他治罪,因为租赁的 票据非常淸楚,才作罢。到了这时,章惇向这里的百姓寻找房子,百姓说:“先前苏公曾来, 因为章丞相几乎使我家破败,现在不能租给你了。”调任睦州,去世。章惇机敏才识超过人 数等,穷凶极恶,不肯用官爵对亲近的人行私情,四个儿子连续考中进士,只有小儿子章援 曾经任校书郎,其余的都是随着文书选授到州县任职,最终没有显达的。 三、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 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 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 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 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 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 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 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 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 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 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 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 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 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 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3 为犯了这两个罪,章惇被罢免,任蔡州知州,后又改任陈、定二州的知州。元丰五年,下诏 授予门下侍郎。丰稷上奏说:“官府开始新政而章惇首先被任用,这不是考察古代设置任命 官员的本意。”丰稷因而被贬官。谏官赵彦若又上疏章惇没有德行,没有得到答复。起初, 宋神宗采用王安石的建议,开挖熙河,谋取灵州、夏州,用兵十多年没有停息。等到听说永 乐城战败的消息,宋神宗在宫室的门屏之间痛哭,从而导致生病,所以元祐年间的宰相推断 他的意图,专门对外实行怀柔政策。西夏请求归还故地,因为不是要害的城寨,就还给西夏 了。章惇认为这是减缩国土丢弃土地,就治那些边帅大臣的罪,于是采用“浅攻挠耕”的政 策,大肆开启边境的纷争,断绝每年给西夏的财物,重建汝遮等前沿哨站,在陕西各道五十 多处发动战争,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又丢掉了青州、唐州,死伤不能计数。章惇知道天 下人怨恨自己,想堵住他们的议论,请求诏令朝廷内外审察任意乱说的百姓,并按照法律定 罪。给巡察的人立即以优厚的奖赏,诬告揭发的风气逐渐兴起。有一个喝醉了酒后胡乱说话 的人,诏令已经宽恕了他的死罪,章惇最后还给他定罪并杀了他。章惇用刑虽然越来越残酷, 但是却不能遏止人们的言论。任山陵使,灵车陷入泥泽中,过了一夜才走出。谏官弹劾他不 能谨守其职,被罢免,任越州知州,不久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 追究他想追废宣仁后之罪,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当初,苏辙被贬谪雷州,不允许他占用 官舍,就租赁民房居住,章惇又认为他强占民房,下令州里追查百姓对他治罪,因为租赁的 票据非常清楚,才作罢。到了这时,章惇向这里的百姓寻找房子,百姓说:“先前苏公曾来, 因为章丞相几乎使我家破败,现在不能租给你了。”调任睦州,去世。章惇机敏才识超过人 数等,穷凶极恶,不肯用官爵对亲近的人行私情,四个儿子连续考中进士,只有小儿子章援 曾经任校书郎,其余的都是随着文书选授到州县任职,最终没有显达的。 三、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 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 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 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 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 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 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 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 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 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 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 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 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 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 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 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 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 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 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 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竞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 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 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 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 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开导“他”,却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话也不说”,用无声的陪伴让“他” 自己缓释。②特意带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以自然幽雅的环境放松“他” 的情绪,抚慰“他”饱受创伤的心。③以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他”的坚韧,赞赏“他” 走出了低谷。(4分,每点2分,能结合两处情节作合理分析即可) 8.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6分) 答:①与儿子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对自己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感到内疚 (4分)②联想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2分) 9.“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 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①呼应上文“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的情节。②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的“隔 年花”做铺垫。(看到父亲重新振作后“他”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下文买花种补种的情节)(4 分,每点2分) 10.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分) 答:①“隔年花”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 的经历。②“隔年花”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 子就是“父亲的隔年花”,“隔年花”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③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 人生的严冬,“父亲的隔年花”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6分,每点2分)
4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 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 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 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 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 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 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 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 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 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4 分) 答:① 开导“他”,却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话也不说”,用无声的陪伴让“他” 自己缓释。② 特意带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以自然幽雅的环境放松“他” 的情绪,抚慰“他”饱受创伤的心。③ 以最高的作文分数来体谅“他”的坚韧,赞赏“他” 走出了低谷。(4 分,每点 2 分,能结合两处情节作合理分析即可) 8.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6 分) 答:① 与儿子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对自己没跟儿子告别就外出打工的冲动行为感到内疚。 (4 分)② 联想到自己在妻子去世后的消沉颓废,感到惭愧,并带有些许的自嘲。(2 分) 9. “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 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① 呼应上文“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的情节。② 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为下文的“隔 年花”做铺垫。(看到父亲重新振作后“他”心生悔意,于是才有下文买花种补种的情节)(4 分,每点 2 分) 10. 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 分) 答: ① “隔年花”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 的经历。② “隔年花”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 子就是“父亲的隔年花”,“隔年花”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③ 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 人生的严冬,“父亲的隔年花”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6 分,每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