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八章 犯罪的主观方面
Q第一节概述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所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 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为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需要明 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罪过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是对立的统 (三)罪过在具体犯罪构成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所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 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为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需要明 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罪过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是对立的统一。 (三)罪过在具体犯罪构成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第一节 概述
Q第二节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 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1、认识的内容之 2、认识的程度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的心理态度2 2、放任的心理态度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 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1、认识的内容 2、认识的程度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1、希望的心理态度 2、放任的心理态度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直接故意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 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的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主 要有: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2 害结果发生。 (2)行为人为实现一个非犯罪的意图而放任某种危 害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 后果的发生。x
(一)直接故意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 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的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主 要有: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 害结果发生。 (2)行为人为实现一个非犯罪的意图而放任某种危 害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 后果的发生。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一)意识程度不同 (二)意志内容不同 (三)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排斥不同 (四)危害性程度不同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一)意识程度不同 (二)意志内容不同 (三)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排斥不同 (四)危害性程度不同
Q第三节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的概念 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的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 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 过失犯罪 、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 发生了这种结果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少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的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 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 过失犯罪。”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 发生了这种结果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第三节 犯罪过失
3三、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 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 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 罪。 (二)狭义的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异同
(一)意外事件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 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 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 罪。 ” (二)狭义的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异同 三、意外事件
Q第四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 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以观念形态在人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 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三、研究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意义 x)研究犯罪目的的意义 (二)研究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四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 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以观念形态在人 脑中存在的、危害行为的预期结果。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 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三、研究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意义 (一)研究犯罪目的的意义 (二)研究犯罪动机的意义
Q第五节认识错误 、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 性质、意义或者对有关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根 据行为人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刑法理论通常 将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分为两种:是行为人对法律 的认识错误,三是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亦称法律认识错误,是 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 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罚处罚的不正 确认识。这类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三种情况:
一、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 性质、意义或者对有关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根 据行为人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刑法理论通常 将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行为人对法律 的认识错误,二是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二、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亦称法律认识错误,是 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 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罚处罚的不正 确认识。这类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三种情况: 第五节 认识错误
1、假想的犯罪 2、假想的不犯罪 3、定罪量刑的误认 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一)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二)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 三)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 (四)对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五)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1、假想的犯罪 2、假想的不犯罪 3、定罪量刑的误认 (一)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二)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 (三)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 (四)对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五)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三、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