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36103 课程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 英文名称: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社会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社会分层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一社会、无一时代能够幸免。它已经成为人类社 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分层研究也因此成为社会研究的经久不衰的核心领域之一。本课 程是一个概论性的课程,课程将重点介绍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 论观点、关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以及在该领域中取得的重大的研究 成果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领域的全貌有 个总体的把握。 Social stratification exists in all societies and every era.It is one of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human society.Therefore,social stratification studies is one of the classic research fields in social science.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cepts,main theoretical issuesresearch topic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l mobility. The course also includes the significant works in the field.By taking the course,the studentsare expected to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fiel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它不 仅是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关注的主题涉及社会学乃至 社会科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阶层分析在政策制定和商务活动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 应用。此外,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征,理 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的重要视角。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论观点、 重要的研究主题、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够运用所学知
1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36103 课程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 英文名称: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社会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社会分层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一社会、无一时代能够幸免。它已经成为人类社 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分层研究也因此成为社会研究的经久不衰的核心领域之一。本课 程是一个概论性的课程,课程将重点介绍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 论观点、关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以及在该领域中取得的重大的研究 成果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领域的全貌有一 个总体的把握。 Social stratification exists in all societies and every era. It is one of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human society. Therefore, social stratification studies is one of the classic research fields in social science. 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cepts, main theoretical issues, research topic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course also includes the significant works in the field. By taking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fiel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它不 仅是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关注的主题涉及社会学乃至 社会科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阶层分析在政策制定和商务活动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 应用。此外,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征,理 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的重要视角。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论观点、 重要的研究主题、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对现实社会中的分层和流动问题展开规范的和深入的研究。课程将中国经验融入 专业理论知识进解中,辅以阅读我国现当代社会分层与流动相关实证经验研究,帮助 学生理解关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叙述在革命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理解社会转型 期社会流动的具体内容,丛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爱国主 义情操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2.熟悉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 3.了解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及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分层 1.主要内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 会不公平等概念的辨析,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社会分层 的十种标准。 3.问题与应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史的经验理解毛泽东如何将社会 分层的理论本土化,丛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第二节社会流动 1.主要内容: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以及 社会分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何为社会流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分层的形成,社会流动 3.问题与应用: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理解社会流动对于国家发展的 重要性。 (三)思考与实践 1.请尝试从不同社会分层标准来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分层。 2.何为社会分层?请以中国为例解释你对社会分层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 第二章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2 识,对现实社会中的分层和流动问题展开规范的和深入的研究。课程将中国经验融入 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中,辅以阅读我国现当代社会分层与流动相关实证经验研究,帮助 学生理解关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叙述在革命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理解社会转型 期社会流动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爱国主 义情操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2.熟悉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 3.了解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及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分层 1.主要内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 会不公平等概念的辨析,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社会分层 的十种标准。 3.问题与应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史的经验理解毛泽东如何将社会 分层的理论本土化,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第二节 社会流动 1. 主要内容: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以及 社会分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何为社会流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分层的形成,社会流动 3. 问题与应用: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理解社会流动对于国家发展的 重要性。 (三)思考与实践 1. 请尝试从不同社会分层标准来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分层。 2. 何为社会分层?请以中国为例解释你对社会分层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 第二章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2.熟悉三种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 3.了解彼此之间的争论点和异同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1.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阶级与社会分层起源的思想,关于阶级形成的 甲相 关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必然形成重大社会冲突的思想, 马克思 关于阶级模式的思想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 级化、中间阶级 3.问题与应用:以《寻乌调查》为例,分析中国革命家如何创造性地将 马克思关于阶级的思想本土化? 第二节韦伯的分层理论 第三节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一)思老与实我 1.马克思、韦伯、涂尔干三位思想家关于社会分层思想的异同? 2.试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围绕课程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第三章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的具体内容: 2.熟悉世界体系论对于中国的意义: 3.了解冲突理论的几个流派。掌握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理论 以及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 1.主要内容: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模式的对比,对马克思以后的社会 关系重大变化的分析,使用“强制型协作团体”的分析模式,关于社 会分层、社会冲突的时程模型,关干社会冲突的理论命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强制型协作团体”、权力、权威、关于社会分层、 汁会神突的过程模型」 3.问题与应用:思考社会和谐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性? 3
3 1. 掌握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2. 熟悉三种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 3. 了解彼此之间的争论点和异同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1. 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阶级与社会分层起源的思想,关于阶级形成的 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必然形成重大社会冲突的思想,马克思 关于阶级模式的思想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 级化、中间阶级 3. 问题与应用:以《寻乌调查》为例,分析中国革命家如何创造性地将 马克思关于阶级的思想本土化? 第二节 韦伯的分层理论 第三节 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韦伯、涂尔干三位思想家关于社会分层思想的异同? 2.试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围绕课程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第三章 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一)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的具体内容; 2. 熟悉世界体系论对于中国的意义; 3. 了解冲突理论的几个流派。掌握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理论 以及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 1. 主要内容: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模式的对比,对马克思以后的社会 关系重大变化的分析,使用“强制型协作团体”的分析模式,关于社 会分层、社会冲突的过程模型,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命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强制型协作团体”、权力、权威、关于社会分层、 社会冲突的过程模型。 3. 问题与应用:思考社会和谐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性?
第二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1.主要内容: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的批评态度,世界体系论的基本概念 及其关于世界范围内分工的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世界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1.,结合世界体系论分析中国劳动力输出以及非洲商人到广州经商的社 会现象对于中国的意义。 2.你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全球生产分工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四章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迁的理论: 2.熟悉普兰查斯的阶级理论: 3.了解两个理论流派之间的传承和发展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迁的理论 1.主要内容:布雷弗曼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化的理论,马尔库 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劳动阶级变迁的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化、发达工业社会劳动 阶级变迁 3.问题与应用:结合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阶级变迁的理论分析当 代美国工人在美国社会的处境。 第二节普兰查斯的阶级理论 1. 主要内容:普兰查斯的生平和著述,普兰查斯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 论的剖析及其对阶级的定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普兰查斯的阶级概念 (三)思考与实践 1.普兰查斯如何阐释什么是权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4 第二节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1. 主要内容: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的批评态度,世界体系论的基本概念 及其关于世界范围内分工的理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世界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1. 结合世界体系论分析中国劳动力输出以及非洲商人到广州经商的社 会现象对于中国的意义。 2. 你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全球生产分工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四章 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二)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迁的理论; 2. 熟悉普兰查斯的阶级理论; 3. 了解两个理论流派之间的传承和发展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迁的理论 1. 主要内容:布雷弗曼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化的理论,马尔库 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劳动阶级变迁的理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化、发达工业社会劳动 阶级变迁 3. 问题与应用:结合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阶级变迁的理论分析当 代美国工人在美国社会的处境。 第二节 普兰查斯的阶级理论 1. 主要内容:普兰查斯的生平和著述,普兰查斯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 论的剖析及其对阶级的定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普兰查斯的阶级概念 (三)思考与实践 1. 普兰查斯如何阐释什么是权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五章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尤其是他关于阶级与阶级结构的基本概 念:熟悉阶级关系的结构化及其两种基本类型,阶级意识与阶级冲突:了解“阶级关 系结构化”与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掌握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 迁的理论: 2.掌握帕金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洛克伍德的分层思相的且体内容:熟悉 两个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了解洛克伍德的职员地位理论与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 问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吉登斯关于阶级与阶级结构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吉登斯关于阶级关系的结构化及其两种基本类型的论述,阶 级意识与阶级冲突,“阶级关系结构化”与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阶价级关系定型化 第二节帕金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洛克伍德的分层思想 1.主要内容:什么是区分阶级的界限,社会屏蔽与社会排他理论,集体 排他和个体排他,社会流动与政治安全阀,社会文化缓冲带。洛克伍德将 阶级地位与阶级意识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职员的市场地位,职员的工作 地位,职员的身份地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屏蔽、社会文化缓冲带 3.问题与应用:洛克伍德的职员地位理论与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问 (三)思考与实践 1.请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分析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六章新涂尔干主义与中国社会的杜会整合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新涂尔干主义的分层理论的具体内容: 2.熟悉中国的社会失范、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 5
5 第五章 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尤其是他关于阶级与阶级结构的基本概 念;熟悉阶级关系的结构化及其两种基本类型,阶级意识与阶级冲突;了解“阶级关 系结构化”与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掌握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变 迁的理论; 2. 掌握帕金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洛克伍德的分层思想的具体内容;熟悉 两个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了解洛克伍德的职员地位理论与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 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吉登斯关于阶级与阶级结构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吉登斯关于阶级关系的结构化及其两种基本类型的论述,阶 级意识与阶级冲突,“阶级关系结构化”与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阶级关系定型化 第二节 帕金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洛克伍德的分层思想 1. 主要内容:什么是区分阶级的界限,社会屏蔽与社会排他理论,集体 排他和个体排他,社会流动与政治安全阀,社会文化缓冲带。洛克伍德将 阶级地位与阶级意识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职员的市场地位,职员的工作 地位,职员的身份地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屏蔽、社会文化缓冲带 3.问题与应用:洛克伍德的职员地位理论与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问 题 (三)思考与实践 1. 请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分析中国的“阶级关系定型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六章 新涂尔干主义与中国社会的社会整合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新涂尔干主义的分层理论的具体内容; 2. 熟悉中国的社会失范、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
3.了解职业共同体与今日中国的社会整合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涂尔干主义的分层理论 1.主要内容:新涂尔干主义的背景及理论传承,格伦斯基与索伦森对于 采用职业群体分析模式的论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涂尔干主义 第二节中国的社会失范、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 1.主要内容:今日中国所遇到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失范问题,中国传统上 的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职业共同体与今日中国的社会整合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职业群体、社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社会整合 3。问题与应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哪些新的职业群体?这些职业 群体对于社会整合有何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请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共同体的变迁及如何实现社会整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杀 第七章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日的与求 1.掌握美国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来源: 2.熟悉功能主义分层原则及其批判与修正: 3.了解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与中国改革以后的收入分配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国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来源 1. 主要内容:美国分层研究的起源,沃纳学派的功能主义分层研究,帕 森斯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功能主义分层原则及其批判与修正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功能主义分层 第二节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与中国改革以后的收入分配原则 1. 主要内容:怎样看待“允许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收入 分配与社会公正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正 3.问题与应用:如何丛功能主义分层理论来分析中国改革以后收入分配 原则的变迁? 6
6 3. 了解职业共同体与今日中国的社会整合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涂尔干主义的分层理论 1. 主要内容:新涂尔干主义的背景及理论传承,格伦斯基与索伦森对于 采用职业群体分析模式的论证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涂尔干主义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失范、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 1. 主要内容:今日中国所遇到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失范问题,中国传统上 的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整合,职业共同体与今日中国的社会整合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职业群体、社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社会整合 3. 问题与应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哪些新的职业群体?这些职业 群体对于社会整合有何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 请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共同体的变迁及如何实现社会整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七章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美国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来源; 2. 熟悉功能主义分层原则及其批判与修正; 3. 了解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与中国改革以后的收入分配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国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来源 1. 主要内容:美国分层研究的起源,沃纳学派的功能主义分层研究,帕 森斯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功能主义分层原则及其批判与修正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功能主义分层 第二节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与中国改革以后的收入分配原则 1. 主要内容:怎样看待“允许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收入 分配与社会公正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正 3. 问题与应用:如何从功能主义分层理论来分析中国改革以后收入分配 原则的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1.请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正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城乡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八章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分层观点: 2.熟悉关于阶级死亡与没有死亡的争论: 3.了解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分层观点 1.主要内容:新自由主义分层理论以及对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批评,新自 由主义与中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公平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自由主义、社会公平 3. 问题与应用:如果用新自由主义分层理论分析当前美国社会存在的严 重收入差距? 第二节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 1.主要内容:布迪厄的四种资本与阶级的理论,社会空间中的阶级、阶 级文化与惯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四种资本、阶级、阶级文化、惯习 3.问题与应用:对比中国的这化分层 (三)思考与实践 1,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文化分层现 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第九章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因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2.熟悉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与城乡二元体制之间关系、金字塔社会结构: 3.了解精英层的巨大作用以及社会流动机制
7 (三)思考与实践 1. 请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正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城乡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八章 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分层观点; 2. 熟悉关于阶级死亡与没有死亡的争论; 3. 了解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分层观点 1. 主要内容:新自由主义分层理论以及对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批评,新自 由主义与中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公平问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自由主义、社会公平 3. 问题与应用:如果用新自由主义分层理论分析当前美国社会存在的严 重收入差距? 第二节 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 1. 主要内容:布迪厄的四种资本与阶级的理论,社会空间中的阶级、阶 级文化与惯习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四种资本、阶级、阶级文化、惯习 3. 问题与应用:对比中国的文化分层 (三)思考与实践 1. 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文化分层现 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九章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2. 熟悉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与城乡二元体制之间关系、金字塔社会结构; 3. 了解精英层的巨大作用以及社会流动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及历史变迁 1.主要内容:中国社会分层差异巨大,中国的城乡分野,金字塔社会结 构,身份社会,官民社会,以及精英、社会基层群体的重大社会功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金字塔社会结构、身份社会、官民社会 第二节社会流动机制 1.主要内容:中国社会流动机制,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的重要功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流动机制 3.问题与应用:如何理解中国的城乡分野成为一种社会分层的运作机 制?如果理解家庭在促进中国阶层社会整合方面的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的家庭如何弥合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第十章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 2。了解“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政策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变 1. 主要内容:打碎阶级结构的实验,户籍分层、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区分 干部分层体系、工作单位与身份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部分层体系、户籍分层、单位制 第二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化 1. 主要内容:农民的职业分化与新职业体系的形成,体力劳动工人队任 的变化,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身分制的变迁,单位制的变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个体、私营供上层的兴起,身份制的变迁 3。问题与应用:近年来我国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政策,这一政策 对社会分层结构有何具体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哪些政策变量对社会分层结构带来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8
8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及历史变迁 1.主要内容:中国社会分层差异巨大,中国的城乡分野,金字塔社会结 构,身份社会,官民社会,以及精英、社会基层群体的重大社会功能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金字塔社会结构、身份社会、官民社会 第二节 社会流动机制 1. 主要内容:中国社会流动机制,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的重要功能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流动机制 3. 问题与应用:如何理解中国的城乡分野成为一种社会分层的运作机 制?如果理解家庭在促进中国阶层社会整合方面的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 中国的家庭如何弥合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十章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 2. 了解“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政策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变 1. 主要内容:打碎阶级结构的实验,户籍分层、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区分, 干部分层体系、工作单位与身份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部分层体系、户籍分层、单位制 第二节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化 1. 主要内容:农民的职业分化与新职业体系的形成,体力劳动工人队伍 的变化,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身分制的变迁,单位制的变迁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个体、私营供上层的兴起,身份制的变迁 3. 问题与应用:近年来我国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政策,这一政策 对社会分层结构有何具体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 哪些政策变量对社会分层结构带来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流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有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2.熟悉文凭社会如何再生产社会阶层: 3。了解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反思当代资本主义教有制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1. 主要内容: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与社会流动,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2. 基本概今和知识占,再生立理论 第二节文凭社会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1,主要内容: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凭社会、文凭异化 3. 问题与应用: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削度的反 思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是否也在走向“文凭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的文凭社会与社会分 层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习 教学时数 题 实验 其他望 学环节 课 计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9
9 考。 第十一章 教育与社会流动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2. 熟悉文凭社会如何再生产社会阶层; 3. 了解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反思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1. 主要内容: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与社会流动,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再生产理论 第二节 文凭社会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1. 主要内容: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文凭社会、文凭异化 3. 问题与应用: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 思 (三)思考与实践 1. 中国是否也在走向“文凭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的文凭社会与社会分 层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以写思考题启发学生思 考。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 学环节 小 计 第一章 3 0 0 0 0 3 第二章 3 0 1 0 0 4 第三章 3 0 1 0 0 4 第四章 3 0 1 0 0 4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合计 48 六、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50% 期未考试占比:50% (三)成绩考核标准 1.掌握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论观点、重要的研究主题,基本了解这 一主题的研究脉络: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和生活体验,使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理论工具观 照特定社会现象,并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此现象展开实证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3.能够自觉地使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理论视野来理解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间题和机 遇,并对社会和谐、社会整合有强烈的认同。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李强(主编),《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 2.周荣德(著).《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北京: 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3.【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 4.【法】布尔迪约等(著)·《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2年1月。 10
10 第五章 3 0 0 0 0 3 第六章 3 0 1 0 0 4 第七章 3 0 0 0 0 3 第八章 3 0 1 0 0 3 第九章 3 0 1 0 0 3 第十章 3 0 1 0 0 4 第十一章 3 0 2 0 0 5 合计 33 0 9 0 6 48 六、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二)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占比:50% 期末考试占比:50% (三)成绩考核标准 1.掌握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论观点、重要的研究主题,基本了解这 一主题的研究脉络;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和生活体验,使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理论工具观 照特定社会现象,并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此现象展开实证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3.能够自觉地使用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理论视野来理解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机 遇,并对社会和谐、社会整合有强烈的认同。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李强(主编).《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7 月。 2.周荣德(著).《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北京: 学林出版社,2000 年 12 月。 3.【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 5 月。 4.【法】布尔迪约等(著).《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2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