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川》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63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Ⅱ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1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IⅡ》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 本课程将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及隋、唐、五代文 学部分,介绍这一时期的文学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达到的新高度及对后世文学 的影响。我们在介绍这些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分析研究中国文学的各种 视角及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对这一段文学发展史 中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及文学现象等有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English introduction: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I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and literature.The main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teach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of Wei and Jin Dynasty,South and North Dynasty,Sui and Tang Dynasty to our students.We will introduce its literature development,its new height and the influ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At the same time,We will still teach the studen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literature,educate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higher literary critical ability,and make the student have deep cognition to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将向学生讲授中国古 代文学中的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及隋 唐五代文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视角及方法,培养 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使学生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史中 的作家、作品及流派有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主要掌握
1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63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Ⅱ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I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 II》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 本课程将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及隋、唐、五代文 学部分,介绍这一时期的文学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达到的新高度及对后世文学 的影响。我们在介绍这些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分析研究中国文学的各种 视角及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对这一段文学发展史 中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及文学现象等有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English introduction: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I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The main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teach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of Wei and Jin Dynasty,South and North Dynasty, Sui and Tang Dynasty to our students.We will introduce its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ts new height and the influ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still teach the studen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e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higher literary critical ability, and make the student have deep cognition to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将向学生讲授中国古 代文学中的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及隋 唐五代文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视角及方法,培养 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使学生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史中 的作家、作品及流派有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主要掌握
以下知识与能力: 1.了解影响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 2.了解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史的分段、流变及其总体特色。 3.分析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地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4.了解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中重要流派的主张及承续发展的脉络。 5.凡提到的名家名篇,都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并能够背诵。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自觉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成为一个具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向上的人文精神、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成 为一个能够承相起传承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新时代的中国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同学们对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2.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前代不同的总体特征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将向同学们介绍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其中重点介绍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及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揭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 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2)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3.问题与应用: 要求同学们能认清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同时关注南北分裂情况之下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文人内心对统一中 原的渴望。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及文学观念的新发展。 2.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概貌。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本课的全部内容都有课件,如果有多媒体教室,可以全 学期配合使用课件,以下不再赘述。 第一章:三国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2
2 以下知识与能力: 1.了解影响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 2.了解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史的分段、流变及其总体特色。 3.分析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地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4.了解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中重要流派的主张及承续发展的脉络。 5.凡提到的名家名篇,都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并能够背诵。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自觉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成为一个具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向上的人文精神、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成 为一个能够承担起传承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新时代的中国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同学们对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2.对魏晋南北朝 文学与前代不同的总体特征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将向同学们介绍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其中重点介绍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及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揭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 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2)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3.问题与应用: 要求同学们能认清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同时关注南北分裂情况之下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文人内心对统一中 原的渴望。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及文学观念的新发展。 2.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概貌。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本课的全部内容都有课件,如果有多媒体教室,可以全 学期配合使用课件,以下不再赘述。 第一章:三国文学——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什么是建安风骨、什么是正始文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掌握三曹、七子、阮籍、嵇康的生平遭际及其创作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1.主要内容:曹操与曹丕的文学创作 2.基本概今与知识点: A、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B、曹不与土言诗 第二节:曹植 1.主要内容:曹植的人生经历、诗歌创作及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B、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 第三节:王粲与蔡琰 1.主要内容:简介王粲与蔡琰的诗歌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七子之冠冕”王粲 B、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主要内容:介绍建安文学的主要时代特征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理想的高扬 B、人生短暂的哀叹 C、强烈的个性表现 D、浓郁的悲剧色彩 3.问题与应用:要具备分析建安文学与当时时代间密切关系的能力 第五节:际籍、松康与正始诗歌 1.主要内容:全面介绍正始文学 2.基本概今与知识点: A、阮籍《咏怀》 B、松康的诗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建安风骨的形成原因 2.试述正始文学的特点
3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什么是建安风骨、什么是正始文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掌握三曹、七子、阮籍、嵇康的生平遭际及其创作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1.主要内容:曹操与曹丕的文学创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B、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曹植 1.主要内容:曹植的人生经历、诗歌创作及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B、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 第三节:王粲与蔡琰 1.主要内容:简介王粲与蔡琰的诗歌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七子之冠冕”王粲 B、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主要内容:介绍建安文学的主要时代特征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理想的高扬 B、人生短暂的哀叹 C、强烈的个性表现 D、浓郁的悲剧色彩 3.问题与应用:要具备分析建安文学与当时时代间密切关系的能力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1.主要内容:全面介绍正始文学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阮籍《咏怀》 B、嵇康的诗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建安风骨的形成原因。 2.试述正始文学的特点
3.名词解释: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四)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二章:两晋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全面了解两晋诗坛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2.掌握什么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什么是游仙诗、什么是玄言诗。 3.重点掌握太康诗风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1.主要内容:全面介绍太康文学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漩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B、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一节:左思 1.主要内容:介绍左思与刘琨的诗歌创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B、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1.主要内容:简介游仙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游仙诗溯源 B、乖远玄宗与坎壈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1.主要内容:简介玄言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玄释合流 B、心隐与适意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 2.分析左思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3.试述太康诗歌及其特征。 (四)教学手段: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4 3.名词解释: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四)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二章:两晋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全面了解两晋诗坛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2.掌握什么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什么是游仙诗、什么是玄言诗。 3.重点掌握太康诗风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1.主要内容:全面介绍太康文学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漩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B、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左思 1.主要内容:介绍左思与刘琨的诗歌创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B、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1.主要内容:简介游仙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游仙诗溯源 B、乖远玄宗与坎壈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1.主要内容:简介玄言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玄释合流 B、心隐与适意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 2.分析左思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3.试述太康诗歌及其特征。 (四)教学手段: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三章:陶渊明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陶渊明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2.重点掌握陶渊明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3.要求对其诗文代表作品作深入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首路与思想性格 1.主要内容: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变化 2.基本概今与知识点: A、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B、仕与隐的选择、贫与乐的交战 3.问题与应用:能够深入分析陶渊明的人生观、自然观。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陶诗题材的分类 B、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和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1.主要内容:陶诗的艺术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自然 B、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1.主要内容:介绍陶渊明散文及辞赋代表作品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五柳先生传》 B、《归去来兮辞》 (三)思考与实践 1.分析《归园田居》、《饮酒》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分析《五柳先生传》中体现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3.试述陶诗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第二节展开课堂讨论,第五节展开小组讨论。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一)目的与要求:
5 第三章:陶渊明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陶渊明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2.重点掌握陶渊明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3.要求对其诗文代表作品作深入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1.主要内容: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变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B、仕与隐的选择、贫与乐的交战 3.问题与应用:能够深入分析陶渊明的人生观、自然观。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1.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陶诗题材的分类 B、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和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1.主要内容:陶诗的艺术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自然 B、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1.主要内容:介绍陶渊明散文及辞赋代表作品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五柳先生传》 B、《归去来兮辞》 (三)思考与实践: 1.分析《归园田居》、《饮酒》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分析《五柳先生传》中体现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3.试述陶诗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第二节展开课堂讨论,第五节展开小组讨论。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全面了解南北朝民歌发展的原因。 2.掌握其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内容倾向及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1.主要内容:南朝民歌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吴歌与西曲 B、《西洲曲》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1.主要内容:北朝民歌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B、《木兰诗》 3.问题与应用:对比分析南北朝民歌不同特点,分析《木兰诗》的创作时代背景。 (三)思老与实践: 1.名词解释:吴歌、西曲。 2.分析《西洲曲》的思想艺术成就 3.试述南朝民歌的主要思想与艺术特点。 (四)教学手段:安排学生事先预习,课堂展开讨论 第五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及其特点。 2.重点掌握鲍照的乐府诗对广大寒士心声的歌唱及其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1.主要内容:山水诗及其代表作家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B、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1.主要内容:鲍照的诗歌创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寒士的评声、奇桥凌厉险俗的风格 B、对七言诗的贡献
6 1.要求全面了解南北朝民歌发展的原因。 2.掌握其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内容倾向及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1.主要内容:南朝民歌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吴歌与西曲 B、《西洲曲》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1.主要内容:北朝民歌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B、《木兰诗》 3.问题与应用:对比分析南北朝民歌不同特点,分析《木兰诗》的创作时代背景。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吴歌、西曲。 2.分析《西洲曲》的思想艺术成就。 3.试述南朝民歌的主要思想与艺术特点。 (四)教学手段:安排学生事先预习,课堂展开讨论。 第五章:南朝文学: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及其特点。 2.重点掌握鲍照的乐府诗对广大寒士心声的歌唱及其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1.主要内容:山水诗及其代表作家。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B、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1.主要内容:鲍照的诗歌创作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 B、对七言诗的贡献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山水诗、七言诗。 2.分析鲍照《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意义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六章:南朝文学: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永明体产生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2.熟悉宫体诗及其产生发展情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沈约、谢跳与永明体 1.主要内容:永明体及其代表作家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永明体的兴起 B、沈约的诗歌、谢跳的诗歌 3.问题与应用:能够分析永明体在声律发展史中的作用 第二节:从市井到宫廷 1.主要内容:宫体诗简介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B、宫体诗 3.问题与应用:能够对宫体诗追源溯流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永明体、宫体诗 2.简述齐梁诗坛的新变。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七章: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的特点、了解南北文风的交融情况。 2.全面掌握庾信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1.主要内容:南北文风的交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7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山水诗、七言诗。 2.分析鲍照《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意义。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六章:南朝文学: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永明体产生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2.熟悉宫体诗及其产生发展情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沈约、谢脁与永明体 1.主要内容:永明体及其代表作家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永明体的兴起 B、沈约的诗歌、谢脁的诗歌 3.问题与应用:能够分析永明体在声律发展史中的作用 第二节:从市井到宫廷 1.主要内容:宫体诗简介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B、宫体诗 3.问题与应用:能够对宫体诗追源溯流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永明体、宫体诗。 2.简述齐梁诗坛的新变。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的特点、了解南北文风的交融情况。 2.全面掌握庾信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1.主要内容:南北文风的交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B、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1.主要内容:庾信文章的前后变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前期诗艺的养成 B、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三)思考与实践: 1.剖析南北文风交融的情况及其重大意义。 2.比较庾信前后期文学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手段:预习一、二两节,讲行课堂讨论,第三节课堂讲授。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各文体中的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如刘勰《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2.重点掌握《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的独特风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1.主要内容:南朝美文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范晔史论 B、《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第二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1.主要内容:《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及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水经注》 B、《洛阳伽蓝记》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骈文?简述南朝骈文的发展过程。 2.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及内容形式特点是什么?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志怪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哪些
8 A、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B、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1.主要内容:庾信文章的前后变化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前期诗艺的养成 B、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三)思考与实践: 1.剖析南北文风交融的情况及其重大意义。 2.比较庾信前后期文学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手段:预习一、二两节,讲行课堂讨论,第三节课堂讲授。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各文体中的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如刘勰《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2.重点掌握《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的独特风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1.主要内容:南朝美文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范晔史论 B、《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第二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1.主要内容:《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及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水经注》 B、《洛阳伽蓝记》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骈文?简述南朝骈文的发展过程。 2.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及内容形式特点是什么?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志怪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哪些
2.重点掌握志怪小说的分类与特点、志人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说的源起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1.主要内容:小说的源起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关于“小说” B、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志怪与志人 1.主要内容:志怪与志人小说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内容 B、志人小说的兴盛背景、内容 第三节:《世说新语》 1.主要内容:介绍《世说新语》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世说新语》的编撰 B、《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 2.试述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全面了解隋唐五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概况。 2.把握隋唐五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和各体文学的传承发展脉络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1.主要内容:唐代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B、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主要内容:唐代文学的大致风貌及地位
9 2.重点掌握志怪小说的分类与特点、志人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说的源起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1.主要内容:小说的源起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关于“小说” B、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志怪与志人 1.主要内容:志怪与志人小说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内容 B、志人小说的兴盛背景、内容 第三节:《世说新语》 1.主要内容:介绍《世说新语》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世说新语》的编撰 B、《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 2.试述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 (四)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全面了解隋唐五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概况。 2.把握隋唐五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和各体文学的传承发展脉络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1.主要内容:唐代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B、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主要内容:唐代文学的大致风貌及地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唐诗的发展轨迹 B、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C、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2.唐诗发展的大致轨迹如何? (四)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一章:初唐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掌握初唐诗坛在诗歌内容、格律与理论三方面的发展与过渡。 2.能够全面把握初唐诗坛的全貌。 (二)教学内容: 第节:初唐诗拐 1.主要内容:初唐诗歌概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B、王绩与“初唐四杰” C、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主要内容: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B、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1主要内容:简介张若虚等人的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B、他们对盛店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五律、沈宋。 2.试述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3.试析陈子品《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诗歌革新主张 (四)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课件,如有条件,第二、四节可放录相。 10
10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唐诗的发展轨迹 B、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C、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2.唐诗发展的大致轨迹如何? (四)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随堂讨论。 第一章:初唐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掌握初唐诗坛在诗歌内容、格律与理论三方面的发展与过渡。 2.能够全面把握初唐诗坛的全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唐诗坛 1.主要内容:初唐诗歌概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B、王绩与“初唐四杰” C、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主要内容: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B、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1.主要内容:简介张若虚等人的诗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A、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B、他们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五律、沈宋。 2.试述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3.试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诗歌革新主张。 (四)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课件,如有条件,第二、四节可放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