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妇产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打印版)实验指导(共四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5,文件大小:8.91MB,团购合买
第一章 产科常用基本技术 第二章 妇科常用诊疗技术 第三章 常用计划生育手术 第四章 产科常用手术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妇产科学》实验指导 第一章产科常用基本技术 第一节骨盆与内生殖器官 [实验目标] (1)熟悉女性骨盆的组成、分界及外生殖器官的特点。 (2)掌握骨盆的平面及径线、内生殖器宫的特点。 [物品准备] 女性骨盆。 [实验内容] 1.女性骨盆 2.外生殖器官 3.内生殖器官 [操作要领] 1.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酪: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2)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 (③)骨盆的韧带:连接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 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 韧带。 2.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 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位于骨盆分界线以上为假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以 下为真骨盆。 3.骨盆的平面及径线 (1)骨盆入口平面: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 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有4条径线(图14-4-1)。 )入口前后径: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 正常值平均11cm

图14-4-1骨盆入口平面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 右侧骶髂关节至左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正常值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为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其前方为 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2条径线(图14-42)。 1)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 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图14-4-2中骨盆平面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 (③)骨盆出口平面:为骨盆腔下口,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坐骨结 节间径为两个三角形共同的底。有4条径线(图14-43)。 图14-4-3骨盆出口平面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内缘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

平均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 8.5cm. 2.外生殖器官 (1)阴阜:即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富有脂肪。 (2)大阴唇: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 阴。富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3)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富含神经末梢,非常敏感。 (4)阴蒂:位于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具有勃起性。富含神经末梢,非常 敏感。 (5)阴道前庭: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在此区域内有以下各部:① 前庭球:又称球海棉体,位于前庭两侧:②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部,如黄豆 大小,左右各一,性兴奋时分泌粘液起润滑:③尿道口:位于阴蒂头后下方的前 庭前部,呈圆形;④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 缘覆有一层较薄的粘膜,成处女膜。 3.内生殖器官 (1)阴道:为连接子宫与外界的通道,前壁长7-9cm,后壁长10-12cm, 上端宽大包绕宫颈的部分称阴道穹隆,下段窄开口于阴道前庭。 (2)子宫:位于盆腔中央,为壁厚腔小的肌性组织,成年妇女子宫长7-8cm, 宽4-5cm,厚2-3cm,重50g,宫腔容积5ml,子宫可分为:①宫体:为上部较大 部分,其顶为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卵管相通。②宫颈:为下部较细部分,长约 2-3 cm (3)输卵管:自两侧子宫角向外伸展的一对细长弯曲的管道,长8-12cm, 有近侧向远侧可分为:①间质部:长约1cm:②峡部:长约2-3cm:③壶腹部: 长约5-8cm:④伞端:长约1-1.5cm。 (4)卵巢:呈扁椭圆形,体积随年龄而变化,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x3x1cm 大小。可分:①皮质:局外层,有数以万计的卵泡:②髓质:局中心,有丰富的 血管、神经、淋巴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第二节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 妊娠28周以前,由于羊水相对较多,胎儿较小,胎儿在子宫内活动范围较 大,胎儿位置不固定。妊娠32周后,胎儿生长迅速,胎儿与子宫壁贴近,胎儿的姿 势和位置相对恒定。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胎产式、胎先露及 胎方位。 [实验目标] (1)熟悉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定义 (2)掌握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判定方法。 [物品准备] (1)胎儿模型。 (2)女性骨盆 [操作要领] 1.胎产式:胎儿的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图14-1-1)。 (1)纵产式头先谣(2)纵产式臀先露(3)横产式-肩先霸 图14-1-1胎产式及胎先露 (1)纵产式:两纵轴平行者称纵产式。 (2)横产式:两纵轴垂直者称横产式。 (3)斜产式:两纵轴交叉者称斜产式。属暂时的,在分娩过程中大多数转为纵 产式,偶尔转为横产式。 2.胎先露:最先入盆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横 产式为肩先露

(1)头先露:根据胎头屈伸程度分为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及面先露(图 14-1-2), 枕先露 前囟先露额先露面先露 图14-1-2头先露的种类 (2)臀先露:分为混合臀先露、单臀先露、单足先露、双足先露(图14-1-3)。 (1)混合臀先露(2)单臀先(3)单足先露(4)双足先露 图14-1-3臀先露的种类 (3)肩先露:最先进入骨盆的是胎儿肩部。 (4)复合先露:头先露或臀先露与胎手或胎足同时入盆(图141-4)。 图14-1-4复合先露 3.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前、后、左、右的关系。不同 的胎先露有不同的指示点,枕先露:以枕骨为指示点:面先露:以颏骨为指示点: 臀先露:以骶骨为指示点: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胎方位的种类有22种: (I)枕先露:LOA LOT LOP ROA ROT ROP (2)面先露:LMA LMT LMP RMA RMT RMP

(3)臀先露:LSA LST LSP RSA RST RS (4)肩先露:LSCA LSCP RSCA RSCP 第三节四步触诊 [实验目标] (1)熟悉四步触诊的目的。 (2)掌握四步触诊的操作要领 [物品准备] (1)骨盆、软尺 (2)孕妇模型。 [操作要领] 1.病人体位:嘱孕妇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台上,头部稍垫高,露出腹部,两 腿略屈稍分开,使腹肌放松,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进行检查。用手触子宫底高度, 用软尺测子宫长度及腹围值。 2.检查目的:检查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以及胎先露是否衔 接,可用四步触诊法进行(图14-2-1)。在作前3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作 第4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足端。 (2) 图14-2-1胎位检查一四步触诊 3.检查步骤与方法:

(1)第一步手法:检查者两手置于宫底部,测得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 娠周数是否相符。然后以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分。若 为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软而宽且形状略不规则。 (2)第二步手法: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 深按检查,两手交替,触到平坦饱满部分为胎背,并确定胎背向前、向侧方或向 后。触到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为胎儿肢体。 (3)第三步手法: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4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 露部,进一步查清是胎头或胎臀,左右轻轻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若胎先露部仍 可左右移动,表示尚未衔接入盆。若已衔接,则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动。 (④)第四步手法: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的两侧,沿骨盆入口向下 深按,进一步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部入盆的程度。 第四节骨盆外测量 [实验目标] (1)熟悉骨盆外测量主要的径线及正常值。 (2)掌握骨盆外测量方法与要领。 [物品准备] (1)骨盆。 (2)孕妇模型。 (3)骨盆测量器。 [操作要领] 1.骨盆外测量的目的:从外测量各经线的比例间接判断骨盆大小及形状 2.骨盆外测量的方法与要领。 (1)髂棘间径(1S):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图 14-3-1),正常值为23~26cm (2)髂嵴间径(1C):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图 14-3-2),正常值为25~28cm

图14-3-1测显髂棘间径图14-3-2测显髂间径 图14-3-3测显耻外 茶 (3)骶耻外径(C):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5腰椎棘突 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图14-3-3),正常值为1820cm,第5腰椎棘突下 相当于米式菱形窝的上角。此径线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 中最重要的径线。 (4)坐骨结节间径(IT)或称出口横径(T0):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向腹部弯曲, 双手抱双膝。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图(14-3-4),正常值为8.5~9.5cm。 若此值15cm时表明骨盆出口狭窄不 明显

(1) 图14-3-6测量耻骨弓角度 (6)耻骨弓角度:两手拇指指尖斜者对拢放置在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 平放在耻骨降支上,测量两拇指间角度,为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 不正常(图14-3-6)。此角度反应出口横径的宽度。 第五节分娩机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连串适 应性转动,以其最小的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 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实验目标] 掌握分娩动作 [物品准备] (1)骨盆。 (2)胎儿模型 (3)分娩机制模型 [操作要领]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 水平称衔接(图14-5-1)。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 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 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 接。 9

(1) 图14-5-1胎头衔接 图14-5-2胎头俯屈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重要条件。下降 动作呈间歇性,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欧时胎头又稍退缩。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的胎 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变胎头最小的 枕下前囟径代替较长的枕额径,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平均34.8Cm)为枕下 前囟周径(平均32.6cm)(图14-5-2),以最小径线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 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 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枕左前位的胎头向前旋转45°。胎头向前向中线旋转 45时,后囟转至耻骨弓下(图14-5-3)。 (1) (2) 图14-5-3胎头内旋转 图14-5-4胎头仰伸 5.仰伸:完成内旋转后,当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 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的共同作用(合力)使胎头沿骨 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为支 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图14-5-4)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5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