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 《大学》介绍: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干余字 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 是儡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 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 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 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 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第一段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 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 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 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 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 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 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 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 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 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 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一律。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一律。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