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探究街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习重点】:字词积累,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 【学习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 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 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 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 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 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 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作者及思想】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宜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 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 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 死后葬于兰陵 2.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 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 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 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普者伪也”,即经过后 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 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 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 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3.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 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热。荀子是第 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 《云》、《蚕》、《箴》五首小赋
1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习重点】:字词积累,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 【学习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话题】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 8.0 级地震。此次地震比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000 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 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 700 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 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 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 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 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二、【作者及思想】 1.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 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 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 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 死后葬于兰陵。 2.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 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 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 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 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 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 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 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3.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 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 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 《云》、《蚕》、《箴》五首小赋
4.《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 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辨等。 5.《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 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 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三、课文阅读,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蕃长于春夏(fn)辍广(chu)啜菽( chuo sha)田秽稼恶(hu)籴贵民(d) 零而雨(yu)卜筮然后决大事(sh)楛耕伤稼(k)礼义之不愆兮(qian) 2.指出下列加点通假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①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错”通“措”,废弃。 ②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县”通“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⑨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通“坠”,坠落 ④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祆”通“妖”,指怪异、邪恶的事或人。 ⑤田蕨稼恶,来贵民饥,道路有死人 通“秽”,荒芜 ⑥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尔”通“迩”,近。 ⑦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知”通“智”,智谋。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意义。 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作:第一个是“生”,第二个是“建造房屋”。 (2)若夫志意修,德行厚修:美好 (3)三者错,无安国安:安宁 (4)零而雨,何也等:祭神求雨 (5)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文:动词,修饰 (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王:称王;霸:称霸 (7)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物畜:像物一样畜养。 (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多:使……增多 (9)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失之也物:使…变成物 (10)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表块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哪里比得上” (11)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白:显著 (12)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本事:指农事 4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1)判断句 ①治乱非天也 …也,表判断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者也,表判断
2 4.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 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5.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 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 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三、课文阅读,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蕃.长于春夏 ( fán )辍.广 (chuò) 啜菽..(chuò shū) 田秽.稼恶 ( huì) 籴.贵民 ( dí) 雩.而雨 ( yú ) 卜筮.然后决大事 ( shì) 楛.耕伤稼 ( kǔ) 礼义之不愆.兮 (qiān) 2.指出下列加点通假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①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错”通“措”,废弃。 ②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县”通“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③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队”通“坠”,坠落。 ④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祅”通“妖”,指怪异、邪恶的事或人。 ⑤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 “ ”通“秽”,荒芜。 ⑥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尔”通“迩”,近。 ⑦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 “知”通“智”,智谋。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意义。 (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作:第一个是“生”,第二个是“建造房屋”。 (2)若夫志意修.,德行厚 修:美好 (3)三者错,无安.国 安:安宁 (4)雩.而雨,何也 雩:祭神求雨 (5)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文:动词,修饰 (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王:称王;霸:称霸 (7)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畜:像物一样畜养。 (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多:使……增多 (9)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失之也 物:使……变成物 (10)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表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哪里比得上” (11)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白:显著 (12)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本事:指农事 4.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 (1)判断句 ①治乱非天也 ……也,表判断 ②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⑧禹以治,桀以乱 “以”后省略宾语“之” ④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可”前省略主语“是 (3)宾语前置句 ⑤此之谓也 “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 就是这 ⑥礼义之不愆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 (4)状语后置句 ⑦繁启、蕃长于春夏 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 ⑧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于明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 (5)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 “已至者”应在“物”前 合作探究 、请简要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 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 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二、【研读文本】 借助课下注释,重点学习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 1、学习选文第1段。 ①重点讲解“治乱天邪”、“是禹、桀之所同也”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这三句的古汉语句式特点。 ②理文脉。指导学生抓住“天邪” 时邪”、“地邪”三个关键词和“治乱非天 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三句话来把握本段文脉。本段用三个问句,领起 三个意思,层次分明,条理井然,逻辑严密 ③本段主要论述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的道理 2、学习选文第4段。 重点解说“星队木鸣”、“怪之可也”、“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中的 加点字的含义。本段指出自然界中的奇怪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不必大惊小怪,是上天决定
3 (2)省略句 ③禹以治,桀以乱 “以”后省略宾语“之” ④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可”前省略主语“是” (3)宾语前置句 ⑤此之谓也 “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 就是这 ⑥礼义之不愆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 (4)状语后置句 ⑦繁启、蕃长于春夏 “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 ⑧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于明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 (5)定语后置句 ⑨物之已至者 “已至者”应在“物”前 合作探究 一、请简要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 1 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第 2 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第 3 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 第 4 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 第 5 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第 6 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 7 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第 8 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二、【研读文本】 借助课下注释,重点学习第 1 段、第 4 段、第 5 段及最后一段 1、学习选文第 1 段。 ①重点讲解“治乱天邪”、“是禹、桀之所同也”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这三句的古汉语句式特点。 ②理文脉。指导学生抓住“天邪”、“ 时邪”、“ 地邪”三个关键词和“治乱非天 也”、“治乱非时也”、“ 治乱非地也”三句话来把握本段文脉。本段用三个问句,领起 三个意思,层次分明,条理井然,逻辑严密。 ③本段主要论述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的道理。 2、学习选文第 4 段。 重点解说“星队木鸣”、“怪之可也”、“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中的 加点字的含义。本段指出自然界中的奇怪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不必大惊小怪,是上天决定
的,与人力无关。这一段在文章的内容上是由对天命的思考转入谈人事的话题 3、学习选文第5段。 讲清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人祆”、“楛耕伤稼”、“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 理”、“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提问: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几个方 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 四个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要讲究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本段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祸远苦于天灾。在本段中,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 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 治是否清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形象,而是“人祆”,即人为的灾难。荀子列举 了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后强调: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实是产生于昏乱。要是三类由 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错产生的话,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而这些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 引起的灾祸却十分惨重。这些都是可怕的。荀子认为,对天地间万物产生的的种种怪现象, 人们不必花费精力去研究,应该关注那些自己应该花工夫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怪现象, 经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处的辨说,不紧要的明察,应该抛弃不去研究。至于君臣之间的道 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这是荀子作为儒 学大师的根本立场。本段是教学的难点,要认真解读。 4、学习选文最后一段。 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文脉和感情。着重讲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中加点字词的含义。段 意理解:在本段中,荀子提出:如果沉溺于“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 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那就是“错人而思天” 对“天”“天命”“时”“物”等,人应该做到的是“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 “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 理物而勿失之”以及“有物之所以成”,这些都是合 乎万物实情、人应该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荀子的意思是,在应当努力的地方,人必须努 力 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 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 务 四、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 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 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4 的,与人力无关。这一段在文章的内容上是由对天命的思考转入谈人事的话题。 3、学习选文第 5 段。 讲清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人祆”、“楛耕伤稼”、“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 理”、“其说甚尔,其灾甚惨”。提问:本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几个方 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 四个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要讲究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本段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祸远苦于天灾。在本段中,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 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 治是否清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形象,而是“人祆”,即人为的灾难。荀子列举 了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后强调: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实是产生于昏乱。要是三类由 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错产生的话,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而这些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 引起的灾祸却十分惨重。这些都是可怕的。荀子认为,对天地间万物产生的的种种怪现象, 人们不必花费精力去研究,应该关注那些自己应该花工夫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怪现象, 经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应该抛弃不去研究。至于君臣之间的道 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这是荀子作为儒 学大师的根本立场。本段是教学的难点,要认真解读。 4、学习选文最后一段。 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文脉和感情。着重讲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中加点字词的含义。段 意理解:在本段中,荀子提出:如果沉溺于“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 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那就是“错人而思天”; 对“天”“天命”“时”“物”等,人应该做到的是“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 “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以及“有物之所以成”,这些都是合 乎万物实情、人应该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荀子的意思是,在应当努力的地方,人必须努 力。 三、理解荀子在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 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 务。 四、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 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 “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五、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而言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 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注重伦 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 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六、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 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 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 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 命而用之”。 七、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1、就说理文的文法略做点拨。荀子文章以其说理的清晰,论瓣的透辟,逻辑的周密, 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单篇行文缜密,论 证严谨周密。从学过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 层论述,首尾贯串,一气呵成。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 2、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处。①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辨 析:排比句要三句以上。②谈谈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 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缤密,同时更加富有抒情色彩和感染力 八、评价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评价: ①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 ②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③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在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实例说明,比如时代、出身、家庭、高考、汶川地 震等,这样才能有切身体会。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 “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 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在荀子 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 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
5 五、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而言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 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注重伦 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 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六、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 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 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 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 命而用之”。 七、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1、就说理文的文法略做点拨。荀子文章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 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单篇行文缜密,论 证严谨周密。从学过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 层论述,首尾贯串,一气呵成。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 2、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处。①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辨 析:排比句要三句以上。②谈谈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 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同时更加富有抒情色彩和感染力。 八、评价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评价: ①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 ②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③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在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实例说明,比如时代、出身、家庭、高考、汶川地 震等,这样才能有切身体会。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 “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 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在荀子 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 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
思天”。 【课堂小结】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 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 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 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 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 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 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系之苇苕系:挂 B巢非不完也完:坚固 c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服:穿衣服 D游必就士就:接近 答案c(服:佩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编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生长在丛麻当中,不需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当中就和黑泥一样黑。 3、作者列举“蒙鸠、射干、蓬、白沙、兰愧之根”等例子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到了什么结论? 答:对于读书人,环境是很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媺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 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 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 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
6 思天”。 【课堂小结】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 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 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 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 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 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劝 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 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系.之苇苕 系:挂 B 巢非不完.也 完:坚固 C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穿衣服 D 游必就.士 就:接近 答案 C (服:佩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编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生长在丛麻当中,不需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当中就和黑泥一样黑。 3、作者列举“蒙鸠、射干、蓬、白沙、兰愧之根”等例子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到了什么结论? 答:对于读书人,环境是很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 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 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 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
子下人都会进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 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作文应用 今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因此联系自身和 社会现实,认真地读一读《荀子》,对修身处世是很有帮助的 人定胜天”是《荀子》中著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 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 能战胜自然吗?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 深刻的文章。 “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的信心。许多年 来,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的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 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意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 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 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 绝为代价的。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 物209种,鱼类24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 现有生物的五分之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1 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2000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 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 的原始耕作,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程 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 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 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 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提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人 类的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过去,人们正是 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 人定胜天”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产”的口号下,山河饮泣,大地呻吟。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 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 果我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詟地“向地球开战”, 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 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 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 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蒼附,人类将何去何从? 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 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
7 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 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作文应用 今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因此联系自身和 社会现实,认真地读一读《荀子》,对修身处世是很有帮助的。 “人定胜天”是《荀子》中著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 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 能战胜自然吗?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 深刻的文章。 “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的信心。许多年 来,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的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 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 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 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 110 种哺乳动物,139 种鸟类 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 50 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 绝为代价的。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 406 种,鸟类 593 种,爬行动 物 209 种,鱼类 242 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 现有生物的五分之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 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2000 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 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 的原始耕作,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程 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 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 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 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人 类的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过去,人们正是 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 “人定胜天”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产”的口号下,山河饮泣,大地呻吟。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 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 果我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 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 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 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 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 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 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
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 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 恰当的写照
8 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 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 恰当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