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纵览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研究报告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务公开课题组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推进,中 央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央政府政务公开,既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内在需要,又是政府创新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规范行为的内在需要;既是建立职能合理、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依法 行政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建设发挥表率作用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外国经验,对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以及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等方面进行了 全方位应用型研究提出了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建设的初步框架性构想。 本研究报告中的中央政府主要指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国务院的组成部委、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 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等。 务公开的分类 根据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对象不同,可将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分为三类 (一)中央政府机关内部的公开。指中央政府各机构有关人事任免、行政事务、政策信息等对各自内部工作人员的公 开以及对其他中央政府机构的公开。目前,尤其要注重在政务公开中,逐步实现各机构内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着 力解决国务院所属部门内各个司局向地方政府重复索取信息的问题解决国务院各个部门分别向地方政府一个部门重复 索取信息的问题。中央政府各机构应充分利用统一的信息平台,发挥中央政府内网功能,实现政府信息共享、提高行政效 率、节约行政成本。 (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公开。这方面的公开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央政府有义务对各地方政府公开中央政府的 各项政策、规定,以便地方政府了解大政方针、指导性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必须及时向中央政府公开(上报)本地 的相关情况,以便中央政府随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目前应把中央政府履行行政许可的事项及时全面地向地方政府公 开,作为部门系统内部政务公开的重点增加“透明度”,减少“黑箱操作”,使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少到北京“跑部”,提高办 事效率。 (三)中央政府对社会的公开。这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的薄弱环节。中央政府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其政务公开情况 为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舆论瞩目。面向社会的政务公开应该是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取向,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本课题拟以中央政府向社会的政务公开作为研究重点。 二、政务公开的基本内容 确定政务公开的内容,是推行政务公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的关键所在。政务公开的内容应真实 可信合理合法、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是社会公众关注和希望得知的政务信息。应明确规定哪些内容能够公开哪些内容 不能公开。 一)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 国务院各部门政务公开的常规内容包括:机构名称、业务职能范围阶段性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办公地点、负责人姓 名及联系办法、办事程序、适用法规、办事结果、经济和帐目、办事人员数字及数字分析说明、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等。除 了这些项目外,国务院各部门还应根据各自职能的不同,有不同的公开项目。各部门应结合实际,把公众普遍关心、涉及 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围绕基本情况和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方法、结果等事项决定政务公 开的内容并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不断调整和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根据中央政府部门履行的宏观调控、政务管理执法监管、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文化管理等6项职能表1一表6对有 2005年11期总第245期 2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m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m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班憋操放咳箕嘿 》研究纵览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研 究 报告 中国行政管理 学会政务公开课题组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 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 特别是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推进 , 中 央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 日程 。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 , 既是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内在需要 , 又是政府创新管理 、 提高效率 、 降低成本 、规范行为的内在需要 既是建立职能合理 、 公正透明 、 廉洁高效 、 依法 行政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 也是为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建设发挥表率作用 的现实需要 。 为此 ,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 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 , 借鉴外国经验 , 对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的内容 、 形式以及政务公开 的监督保障等方面进行 了 全方位应用型研究 , 提出了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建设的初步框架性构想 。 本研究报告中的中央政府主要指 国务院各部门 , 包括国务院的组成部委 、 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 国务院直属机构 、 国 务院办事机构 、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等 。 一 、 政务公开的分类 根据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对象不同 , 可将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分为三类 一 中央政府机 关 内部的公开 。 指中央政府各机构有关人事任免 、 行政事务 、 政策信息等对各 自内部工作人员的公 开 以及对其他中央政府机构的公开 。 目前 , 尤其要注重在政务公开 中 , 逐步实现各机构内部 , 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 , 着 力解决 国务 院所属部门内各个司局 向地方政府重复索取信息的问题 , 解决国务院各个部门分别向地方政府一个部门重复 索取信息的问题 。 中央政府各机构应充分利用统一的信息平台 , 发挥中央政府内网功能 , 实现政府信息共享 、 提高行政效 率 、 节约行政成本 。 二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公开 。 这方面的公开是双 向的 , 一方面 中央政府有义务对各地方政府公开 中央政府的 各项政策 、 规定 , 以便地方政府了解大政方针 、 指导性政策 另 一方面 , 地方政府也必须及时 向中央政府公开 上报 本地 的相关情况 , 以便中央政府随时了解情况 、 指导工作 。 目前 , 应把中央政府履行行政许可 的事项及时全面地 向地方政府公 开 , 作为部门系统内部政务公开的重点 , 增加 “ 透明度 ” , 减少 “ 黑箱操作 ” , 使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少到北京 “ 跑部 ” , 提高办 事效率 。 三 中央政府对社会的公开 。 这方面的研究 , 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 中央政府是全 国最高行政机关 , 其政务公开情况 为广大人 民群众和世界舆论瞩 目 。 面向社会的政务公开应该是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 的主要取向 , 这方面的研究 比较薄弱 , 本课题拟以 中央政府 向社会的政务公开作为研究重点 。 二 、 政务公开的基本 内容 确定政务公开的内容 , 是推行政务公开的前提和基础 , 也是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的关键所在 。 政务公开 的内容应真实 可信 、合理合法 、 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 是社会公众关注和希望得知 的政务信息 。 应 明确规定哪些 内容能够公开 , 哪些 内容 不能公开 。 一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 的 内容 范围 国务院各部门政务公开的常规内容包括 机构名称 、 业务职能范围 、 阶段性主要工作内容和 目标 、 办公地点 、 负责人姓 名及联系办法 、 办事程序 、 适用法规 、 办事结果 、 经济和帐目 、 办事人员 、 数字及数字分析说明 、 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 除 了这些项 目外 , 国务院各部门还应根据各 自职能的不同 , 有不 同的公开项 目 。 各部门应结合实际 , 把公众普遍关心 、 涉及 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 , 围绕基本情况和行政决策 、 执行 、 监督的程序 、 方法 、 结果等事项 , 决定政务公 开的内容 , 并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深人 , 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 , 不断调整和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 根据中央政府部门履行的宏观调控 、 政务管理 、 执法监管 、 经济管理 、 社会管理 、 文化管理等 项职能 , 表 一表 对有 年 期 总第 期
研究纵览《¢性中国行政管理 关部门应向社会公开的内容进行了概述 (二)免除公开的范围 借鉴国外政务公开的经验结合实际,我国政务公开的免除事项一般包括 表1中央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务公开 国务院国有资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财政税收的发展战略、方针金融机构运行 规划和年度计划;宏观经济的预测、预组的情况;对所监管企业国政策、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及规则;货币政策 警;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综合性经济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监督,其他有关政策;财政、财务、会对管理银行间同 体制改革方案,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计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年度业拆借市场和银 案全杜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央预决算草案及执行情况;行间债券市场、外 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战建设公司治理结构的完中央公共财政支出;《事业单位汇市场黄金市场 略性调整和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善;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的管理;人民币汇 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城镇战略性调整;部分大型企业则》;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国家率政策;支付结算 公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重要商派出监事会的情况;监事会与企业的分配政策;《企业财务规则;金融业综合 计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人口和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对所监|通则);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统计制度,数据汇 容/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出;政府国内债务管理的方针总和宏观经济分 杜会事业以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况的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国|析与预测;国家反 展的衔接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促值指标体系,考核标准;国债发行计划;会计规章制度、|洗钱工作,反洗钱 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共同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国《企业会计准则》,政府总预算 金监测;信贷 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调整收入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分行业的会征信业,从事的有 分配、完善杜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规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计制度;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关国际金融活动 的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的指导规的执行情况;财政科学研究等 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有关行政法和监督等 和教育规划等 规和规章等 表2中央政府履行政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国家民族事 务委员会 机构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等 外交部 公安部 司法部等 国家宗教 事务局 国防科技工业和军转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国防使节制对国家秘密监狱、民族区域 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军工企事业度、领事的保守及相关劳动教自治的政策、 单位战略性重组;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能力调整企业集制度、缔制度、国籍管养、律师对宗教团体 团发展和企业改革工作;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结构布局、结管理等理社会治安管和公证、和从业人员 公总体目标;对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安全、计量、标准统计、档案、 理、全国计算机人民调的管理民族 的重大科研及其推广的管理;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产 信息系统安全解、法制地区经济 业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军工电子的行业管理;国家 保卫工作的管宣传等工展的特殊政 核电建设、同位素生产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的行政管理;国 理等 作管理等策和措施等 防科技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有 关活动;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军品出口管理等 2005年第11期总第245期 2 0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p: //w. cnkin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研究纵览《 翻坡鬓放熬耸嘿 关部 门应向社会公开的内容进行 了概述 。 二 免除公开 的 范 围 借鉴 国外政务公开的经验 , 结合实际 , 我国政务公开的免除事项一般包括 表 , 中央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 财政部 中国人 民银行 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战略 、 中长期 推进 国有企业 改革和重 财政 、 税收的发展战略 、 方针 金 融 机 构运 行 开 规划和年度计划 宏观经济的预测 、 预 组的情况 对所监管企业 国 政策 、 中长期规划 、 改革方案及 规则 货 币政 策 的 警 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 综合性经济 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监督 , 其他有关政 策 财政 、 财 务 、 会 对管 理 银 行 间 同 内 体制改革方案 , 专项经济体制 改 革方 加强 国有资产 的管理工作 计管理 的法 律法 规 草 案 年 度 业拆 借 市 场 和 银 容 案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总规模 , 规划 国有企业 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央 预 决算草 案及 执行情况 行间债券市场 、 外 重大项 目和生产力布局 产业结 构 战 建设 , 公 司 治 理结 构 的 完 中央公共财政支出 《事业单位 汇市场 、 黄金 市场 略性调整 和 升级 区 域 经济协调 发展 善 国有经济结构和 布局 的 财务规则 》 、《行政单位财务规 的管理 人 民 币汇 和实施西部大开 发 战略 的规划 , 城镇 战略性调整 部分大型 企业 则 》基本建设财务制度 。 国家 率政策 支付结算 化发展战略和重 大政策措施 重要 商 派出监事会 的情况 监事会 与企业的分配政策 《企业财务 规则 金融业综合 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 控 人 口 和计 的 日常管理 工 作 对 所 监 通则 》中 央 财 政 社 会 保 障支 统计制度 , 数据 汇 划生育 、 科学技术 、 教育 、 文化 、 卫生等 管国有 资产 的保值增 值情 出 政府 国 内债务 管理 的方针 总 和 宏 观 经 济 分 社会事业以及 国防建设与 国 民经济发 况的监管 国有 资产保值增 政策 、 规章制度和 管理办法 , 国 析与预测 国家反 展的衔接平衡 可 持续 发展 战略 促 值指标体 系 , 考核标准 国 债发 行 计 划 会 计 规 章 制 度 、 洗钱工作 , 反 洗钱 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共 同 有资产 出资人 的 权 益 。 国 《企业会计准则 》 , 政府总预算 、 的资金监测 信贷 发展的政策措施 促进就业 、 调整 收人 有资产管理 的法律 、 行政法 行政和事业单位及 分行业 的会 征信业 , 从事的有 分配 、 完善社会保 障与经 济协调 发展 规 、 规章制度 依法 对地 方 计制度 财税方针政策 、 法律法 关 国 际 金 融 活 动 的政策 国 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 及 经 国有资产管理进行 的指导 规的执行 情况 财政科学研究 等 济体制改革 、 对外开放 的有关行政法 和监督等 和教育规划等 规和规章等 表 中央政府履行政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等 外交部 公安部 司法部等 国家民族事 务委员会 、 国家宗教 事务局 公 国防科技工业和军转民发展 的方针 、 政策和法律 、 法规 国防 使 节 制 对 国 家秘 密 监 狱 、 民 族 区 域 开 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 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 军工企事业 度 、 领 事 的保 守 及 相 关 劳 动 教 自治的政策 、 的 单位战略性重组 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 、 布局 、 能力调整 、 企业集 制 度 、 缔 制 度 、 国 籍 管 养 、 律 师 对 宗 教 团 体 内 团发展和企业改革工作 国防科技工业 的发展规划 、 结构布局 、 结管理等 理 、 社会治安管 和 公 证 、 和 从 业 人 员 容 总体 目标 对国防科技工业质量 、 安全 、 计量 、 标准 、 统计 、 档案 、 理 、 全 国计算机 人 民 调 的管理 、 民族 重大科研及其推广的管理 核 、 航天 、 航空 、 船舶 、 兵器工业 的产 信息 系统 安 全 解 、 法 制 地 区 经 济 发 业和技术政策 、 发展规划 , 行业管理 军工 电子 的行业管理 国家 保卫 工 作 的 管 宣 传 等工 展 的 特殊 政 核电建设 、 同位素生产和 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的行政管理 国 理等 作管理等 策和措施等 防科技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有 关活动 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军品出口 管理等 年第 期 总第 期
HA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纵览 表3中央政府履行执法监管职能的政务公开 海关总署 国家工商行政 国家质量 审计署 监察部 国家税务总局 管理总局 技术监督局 审计项目计划、行政监察相关税务登记发票关税征收通关公平交易、企业质量管理、标准 公审计工作程序规|法规、程序等 管理、减免税管监管、海关稽查等注册、广告监管、化管理计量管理 的范考核和巡视制 理、纳税申报、税 个体私营经济监等 度等 征收、纳税检 管、商标管理等 查违章处理等 表4中央政府履行经济事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铁道部 国家邮政局 机构 农业部 商务部 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 交通部等 信息产业部 农村管理体制铁路管理、水路电信管理、无线对外贸易企业、建筑行业管理、旅游资源旅游 斧|与经营管理科教与公路管理民用电管理计算机信标准化产品进出域乡规划和城市人员旅行社自 的兴农、种植业、畜航空管理等 息网络管理等 口、反倾销和反补建设、住宅与房地费出国旅游国家 容牧兽医渔业等管 贴、边境贸易、外产管理等 旅游度假区等管 理等 国投资、对外援助 表5中央政府履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劳动和社会 卫生部 国家人口计划 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 机构 民政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障部 国家测绘局、水利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生育委员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劳动就业社会福利、区划地卫生法规、卫生规划医政人口事务管理矿产开发与储量管理、土地 公|和劳动工资名基层政权建设、管理、疾病控制科技教育、的政策法规,科技管理地质勘查、执法监察海 的管理社会保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中医管理、国际交流管洋管理、测绘管理、水利管理 险管理 管理以及民间组织药管理、药品监督管理等理、计划财务、宣林业管理等以及环境保护的科 管理 传教育管理等技标准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 管理等 表6中央政府履行文化事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文化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 发屦规划基础教育、职业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图书出版印刷业、出文化市场、文化 斧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加强基础性研究商版物发行音像和电子产业对外文化交 的师范教育教育科技教育督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基地的建设规出版物报纸期刊出版流、文物事务管理 容|导: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等划:创造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填的相关政策:|管理等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政策;科普规划等 1、涉及国防、外交秘密的情报。国家的秘密军事措施和外交措施是国家秘密,受保密法保护,各国多采用“严格排除 主义”。主要体现在中央军委、国家安全部、外交部等的职能中。 2、公开可能会危害公共安全、金融秩序的情报。国家掌握的某些敏感信息,公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因而不宜 公开。主要体现在公安部、安全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的非公开内容中 2005年11期总第245期 2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m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m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行政盛 管曰门 月理了 》研究纵览 表 中央政府履行执法监管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审计署 监察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 国家工商行政 国家质量 管理总局 技术监督局 公 审计项 目计划 、 行 政 监 察 相关 税务登记 、 发票 关税征收 、 通关 公平交易 、 企业 质量管理 、 标准 开 审计 工 作 程 序 规 法规 、 程序等 管 理 、 减 免 税 管 监管 、 海关稽查等 注册 、 广 告 监 管 、 化管理 、 计量管理 的 范 、 考核和 巡视制 理 、 纳 税 申报 、 税 个体 私 营 经 济 监 等 内 度等 款 征 收 、 纳 税 检 管 、 商标管理等 容 查 、 违章处理等 表 中央政府履行经济事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农业部 铁道部 、 国家邮政局 、 商务部 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 交通部等 信息产业部 公 农村 管理 体 制 铁路管理 、 水路 电信管理 、 无线 对外贸易企业 、 建筑行业管理 、 旅游资源 、 旅游 开 与经营管理 、 科教 与公路管理 、 民用 电管理 、 计算机信 标准化 、 产 品进 出 城乡 规 划 和 城 市 人 员 、 旅 行 社 、 自 的 兴农 、 种 植 业 、 畜 航空管理等 息 网络管理等 口 、 反倾销和 反补 建设 、 住宅与房地 费出国旅游 、 国家 内 牧兽 医 渔 业 等管 贴 、 边 境 贸易 、 外 产管理等 旅游 度 假 区 等 管 容 理等 国投资 、 对外援助 理 等 表 中央政府履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劳动和社会 民政部 卫生部 、 国家人 口 计划 国土资源部 、 国家海洋局 、 保 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生育委员会 国家测绘局 、 水利部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公 劳 动 就 业 社会福利 、 区 划地 卫生法规 、 卫生规划 、 医政 人 口 事 务 管理 矿产 开 发 与储量 管理 、 土 地 开 和 劳动工 资 名 、 基 层 政 权 建 设 、 管理 、 疾病控制 、 科技教 育 、 的政策法规 、 科技 管理 、 地 质勘查 、 执法 监 察 、 海 的 管理 、 社会保 优抚安置 、 救灾救 济 基层 卫生 与妇 幼保 健 、 中 医 管理 、 国际交流 管 洋管理 、 测绘 管理 、 水利 管理 、 内 险管理 管理 以 及 民 间 组 织 药管理 、 药品监督管理等 理 、 计 划 财 务 、 宣 林业管理等以及环境保护 的科 容 管理 传教育管理等 技标准 、 污染控制 、 自然保护区 管理等 表 中央政府履行文化事务管理职能的政务公开 机构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文化部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国家文物局 公 发展规划 、 基础教育 、 职业 科技发展 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 图书出版 、 印刷业 、 出 文化市场 、 文化 开 教育 、 高等教育 、 民族教 育 、 发展的方针 、政策 、 法规 加强基础性研究 、 高 版物发行 、 音 像和 电子 产业 、 对外文化交 的 师范教育 、 教育科技 、 教育督 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科技基地 的建设规 出版物 、 报纸 期 刊 出版 流 、 文物事务管理 内 导 、 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等 划 创造科技人才成长 良好环境的相关政策 管理等 等 容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 、 政策 科普规划等 、 涉及 国防 、 外交秘密的情报 。 国家的秘密军事措施和外交措施是 国家秘密 , 受保密法保护 , 各国多采用 “ 严格排除 主义 ” 。 主要体现在中央军委 、 国家安全部 、 外交部等的职能中 。 、公开可能会危害公共安全 、 金融秩序的情报 。 国家掌握的某些敏感信息 , 公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 因而不宜 公开 。 主要体现在公安部 、 安全部 、 中国人 民银行等的非公开内容中 。 年 期 总第 期
研究纵览CA中国行政管理 3、关于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的人事、医疗及犯罪记录等档案保密。但个人档案应对 其本人公开。行政机关不宜公开企业经营中属于商业秘密的内容。以上事项如行政机关认为有公益上的需要时,可决定 公开 4、公开可能会妨碍犯罪侦查、起诉的信息。例如,公开后会妨碍犯罪调查、妨碍公正审判、会危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 安全等信息。 5行政机关未作出正式决定前的讨论、审议等方面的信息。只有行政文件的定稿才属公开的情报,处于草拟过程中 的草稿、讨论稿、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作出决定前用于交换意见的材料一般不公开。 6行政机关在调查、检查、取缔违法活动中的信息。 7、其他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 上述免除公开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既会增加免除公开的内容,也会根据情况变化将原来免除 公开的内容转化为可以公开的内容。 三、政务公开的形式 (一)传统的政务公开形式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常用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形式有 1、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公开政务。这种途径的主要特点是公开范围广,公开速度快,公开时效性强。尤 其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央视论坛”等都能让人们获得很多中央政府的信息。 通过书籍等出版物公开。如通过政报、综合年鉴、专项年鉴等出版物,定期公开政务活动情况,这种途径的主要特 点是公开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比较正规但同时也存在公开实际范围不大,时效性较差等缺点。因此,应尽量扩大这些出 版物的传播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地方政府或少数机关内。 3、通过文件、通报、简报等途径公开。这种途径的主要特点是内容集中专一,针对性强,公开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来 掌握,但也存在公开范围不大,有时还存在时效性不够强的问题。应将通过后的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 范性文件予以刊发,免费供给需要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通过会议等途径来公开。如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并积极探索通过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 论证以及邀请公民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等形式,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如重要项目规划重点工程开设重大 节庆活动方案以及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定之前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给予公民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机会,广 泛听取公民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逐步将听证制度推广应用到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等领域。 (二)运用电子政务的政务公开形式 鉴于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具有全局性、全面性等特点,课题组认为地方政府采用的行政审批大厅、行政服务中心、政务 公开栏等形式实现的政务公开并不适合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继续完善现有的几种政务公开形式的基础上,应重 点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网站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以28个部委为统计对象,其中有26个部委建立了门户网 站在26个部委的网站上,政务公开的项目和提供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普遍缺少具体办事人员的 联系方式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及时公布等内容 四、建立保证政务公开规范运行的基本制度 (一)政务公开评议制度 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公民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 准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 政务公开不是以公开为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行政管理方式。重要的是通过公开让更多人民群众知情、知政、参与管 理,对公开的效果进行评议,形成事后评议和事中监督相结合的制约机制保证实质性的公开。欧盟认为,当前促进欧洲 地区公共部门(包括行政部门)信息公开化的关键问题不是收集或发布更多的信息,而是采取行动使现有的在原则上可 以公开的信息更便于为用户所利用,为此制定一些相关法规政策。这对我国政务公开有借鉴意义,要让公开的信息为群 众所利用和掌握就需要对政务公开结果和利用成效进行评议。 政务公开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1、评价的标准。对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和责任等方面要做更为细致、科学的规定,公开内容既要 2005年第l1期总第245期 2 0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mp: //nnr cnkin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研究纵览《 翻坡罩反嚷箕熙 、 关于个人隐私 、 企业商业秘密信息 。 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的人事 、 医疗及犯罪记录等档案保密 。 但个人档案应对 其本人公开 。 行政机关不宜公开企业经营中属于商业秘密的内容 。 以上事项如行政机关认为有公益上的需要时 , 可决定 公开 。 、 公开可能会妨碍犯罪侦查 、 起诉的信息 。 例如 , 公开后会妨碍犯罪调查 、 妨碍公正审判 、 会危害他人 的生命和财产 安全等信息 。 、 行政机关未作出正式决定前的讨论 、 审议等方面的信息 。 只有行政文件的定稿才属公开 的情报 , 处于草拟过程 中 的草稿 、讨论稿 、 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作出决定前用于交换意见 的材料一般不公开 。 、 行政机关在调查 、 检查 、 取缔违法活动中的信息 。 、 其他法律规定不能公开 的信息 。 上述免除公开 的范围并不是 固定不变的 , 随着时间的变化 , 既会增加免除公开的内容 , 也会根据情况变化将原来免除 公开的内容转化为可 以公开的内容 。 三 、 政务公开的形式 一 传统 的政务公开形 式 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常用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形式有 、 通过广播 、 电视 、 报刊等新闻媒体公开政务 。 这种途径的主要特点是公开范围广 , 公开速度快 , 公开时效性强 。 尤 其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 目 , 如 “ 新闻联播 ” 、 “ 焦点访谈 ” 、 “ 央视论坛 ” 等 , 都能让人们获得很多中央政府的信息 。 、 通过书籍等出版物公开 。 如通过政报 、 综合年鉴 、 专项年鉴等出版物 , 定期公开政务活动情况 , 这种途径的主要特 点是公开 内容广泛 , 信息量大 , 比较正规 ,但同时也存在公开实际范围不大 , 时效性较差等缺点 。 因此 , 应尽量扩大这些 出 版物的传播范围 , 不能仅仅局 限在地方政府或少数机关内 。 、 通过文件 、 通报 、 简报等途径公开 。 这种途径 的主要特点是 内容集中专一 , 针对性强 , 公开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来 掌握 , 但也存在公开范围不大 , 有时还存在时效性不够强的问题 。 应将通过后的行政法规 、 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 范性文件予 以刊发 , 免费供给需要的公民 、 法人和其他组织 。 、 通过会议等途径来公开 。 如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 , 并积极探索通过社会公示 、 听证和专家咨询 、 论证以及邀请公民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等形式 , 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 。 如重要项 目规划 、重点工程开设 、 重大 节庆活动方案以及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定之前 , 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 , 给予公民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机会 , 广 泛听取公民以及专家 、 学者的意见 。 逐步将听证制度推广应用到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等领域 。 二 运用 电子政务的政务公开形 式 鉴于中央政府政务公开具有全局性 、 全面性等特点 , 课题组认为 , 地方政府采用 的行政审批大厅 、 行政服务 中心 、 政务 公开栏等形式实现的政务公开并不适合中央政府 。 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继续完善现有的几种政务公开形式的基础上 , 应重 点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 , 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 。 目前 , 我 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网站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 以 个部委为统计对象 , 其中有 个部委建立 了 门户 网 站 , 在 个部委的网站上 , 政务公开的项 目和提供的服务质量 、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 很不平衡 , 普遍缺少具体办事人员 的 联系方式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及时公布等内容 。 四 、 建立保证政务公开规范运行的基本制度 一 政务公开评议制度 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 。 把政务公开纳人社会评议政风 、 行风的范围 , 组织公民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 、 准确 、 全面 , 时间是否及时 , 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 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 。 政务公开不是以公开为 目的 , 而是一种手段和行政管理方式 。 重要的是通过公开让更多人 民群众知情 、 知政 、 参与管 理 , 对公开的效果进行评议 , 形成事后评议和事中监督相结合的制约机制 , 保证实质性的公开 。 欧盟认为 , 当前促进欧洲 地区公共部门 包括行政部门 信息公开化的关键间题不是收集或发布更多的信息 , 而是采取行动使现有的在原则上可 以公开的信息更便于为用户所利用 , 为此制定一些相关法规政策 。 这对我国政务公开有借鉴意义 , 要让公开的信息为群 众所利用和掌握 , 就需要对政务公开结果和利用成效进行评议 。 政务公开 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评价的标准 。 对政务公开的范围 、 内容 、 形式 、 程序 、 时间和责任等方面要做更为细致 、 科学 的规定 , 公开 内容既要 年第 期 总第 期
A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纵览 有定性要求,更要有量化标准,自上而下,责任明确使每个办事人员都能做到办事有标准 2、评价的方法。总结我国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绩效评价的经验,应做到“四个结合”:即,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相结合; 定期考评和不定期考评相结合;经常性考评和专项性考评相结合;专门机构考评和相关机构考评相结合。推行政务公开 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加强干部的定期考核因而需要结合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做到 各有侧重,统一专门督查考评 3、评价结果的使用。对评价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尤其是评价结果要作为部门和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和干部任职、奖 惩的重要依据;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开;要对评价中较差、不合格的单位部门严格进行责 任迫究 (二)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 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党委、人大和政协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认真听取公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务公开 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监察、审计等机关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监督。经济 组织、公众可以侧重政务公开微观上的监督,即注重对政务公开具体运作过程中权力运行程序和重要环节的监督。 (三)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 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损害公民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强化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和 公务员责任行政赔偿制。要建立快捷公正的政务公开投诉接待制度,落实各部门政务公开责任制度、部门一把手政务公 开责任追究制度、政府部门处(室)负责人政务公开连带责任制度以及公务员具体行为人行政处分及行政赔偿制度。政 务公开工作部门要建立本部门政务公开责任向社会通报制度、政务公开对象的投诉反馈制度。 (四)政务公开的法律制度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来推进和规范政府政务公开行为我国也应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按制度办事保障政务 公开规范运行,通过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务公开的立法工作,实现政务公开的法制化 央政府应该在个别政务公开搞得比较好的部门和地区率先进行政务公开立法的试点工作。通过立法将目前比较 成熟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可以在部门或地方立法试点成熟以后,以该示范法为基础制定统一的信息公开法 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真正实现依法进行政务公开。 五、关于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步伐 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中央政府信息门户要根据信 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内容并完善服务手段。例如增加视频信息、语音信息,适合于移动方式接收的信息以及 各种政务数据库的开发使用等。面向世界,是指中央政府信息门户要在一些通用功能栏目设计和服务项目方面符合国 际通用准则,并且能够让那些想了解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人们能够方便地了解到可以了解的内容。面向未来,就是中 央政府信息门户的内容框架栏目结构和服务功能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能够根据机构职能、外部环境和改革 政策的变化不断地适应未来的需要。 1、要着重解决网站内容组织、信息编排、信息检索问题。可以把中央政府信息门户划分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包括 社会团体)公民4个门户入口。政府入口连接国家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局、国务院办事机构部委 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企业入口按照行业进行划分,如金融 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法人单位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事业单位入口也按照行业进行划分,如研究机构、公益部门、福 利机构等由事业单位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公民人口可以按照年龄、职业等对公民的一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式的指导和 帮助,并为每个公民确定一个唯一性标识。必须制定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对单位名称网站信息进行编码,以方便信息 检索。 2、应该具有地理可视化功能。政务信息总量的80%左右与地理位置有关。如宏观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就具有地域 分布的特点。目前国家正在重点建设的人口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 基础数据库,应该以基础地理数据库作为承载平台进行整合然后利用 WebGIS,使用户可以直观形象地进行查询、分析 这也可以为国务院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服务。 3、建立严格的信息公开审核管理机制。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主要来源于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所属部门和地 2005年11期总第245期 2 0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tp: /new 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以浏蒸板嚷箕嘿 》研究纵览 有定性要求 , 更要有量化标准 , 自上而下 , 责任明确 , 使每个办事人员都能做到办事有标准 。 、 评价的方法 。 总结我国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绩效评价的经验 , 应做到 “ 四个结合 ” 即 , 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相结合 定期考评和不定期考评相结合 经常性考评和专项性考评相结合 专门机构考评和相关机构考评相结合 。 推行政务公开 的 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实施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加强干部的定期考核 , 因而需要结合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 , 做到 各有侧重 , 统一专门督查考评 。 、 评价结果的使用 。 对评价过程 中反映出的问题 , 尤其是评价结果 , 要作为部门和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和干部任职 、 奖 惩的重要依据 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将结果 向群众公开 要对评价 中较差 、 不合格 的单位 、 部门严格进行责 任追究 。 二 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 政府各部门要 自觉接受党委 、 人大和政协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认真听取公 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务公开 的意见和建议 , 接受公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 监察 、 审计等机关要按照各 自的职责 , 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监督 。 经济 组织 、 公众可 以侧重政务公开微观上 的监督 , 即注重对政务公开具体运作过程中权力运行程序和重要环节的监督 。 三 政务公开 工作责任追 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 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的责任 。 对工作不力 、 搞形式主义 的 , 要严肃批评 , 限 期整改 对弄虚作假 、 侵犯公民民主权利 、 损害公民合法利益 、 造成严重后果的 , 要严肃查处 。 强化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和 公务员责任行政赔偿制 。 要建立快捷公正的政务公开投诉接待制度 , 落实各部门政务公开责任制度 、 部门一把手政务公 开责任追究制度 、 政府部门处 室 负责人政务公开连带责任制度 以及公务员具体行为人行政处分及行政赔偿制度 。 政 务公开工作部门要建立本部门政务公开责任向社会通报制度 、 政务公开对象的投诉反馈制度 。 四 政务公开 的 法律制度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来推进和规范政府政务公开行为 , 我国也应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按制度办事 , 保障政务 公开规范运行 , 通过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务公开的立法工作 , 实现政务公开的法制化 。 中央政府应该在个别政务公开搞得 比较好的部门和地 区率先进行政务公开立法的试点工作 。 通过立法将 目前比较 成熟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 固定下来 。 可 以在部门或地方立法试点成熟以后 , 以该示范法为基础 , 制定统一 的信息公开法 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 、 法规和规章 , 真正实现依法进行政务公开 。 五 、 关于 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的建议 一 加快 中央政府 门 户网站建设步伐 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要 “ 面 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 向未来 ” 。 面 向现代化 , 就是 中央政府信息门户要根据信 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内容并完善服务手段 。 例如增加视频信息 、 语音信息 , 适合于移动方式接收的信息 以及 各种政务数据库的开发使用等 。 面向世界 , 是指 中央政府信息门户要在一些通用功能 、 栏 目设计和服务项 目方面符合国 际通用准则 , 并且能够让那些想 了解 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人们能够方便地 了解到可以 了解的内容 。 面向未来 , 就是 中 央政府信息门户的内容框架 、栏 目结构和服务功能要具有开放性 、 灵活性 、 可扩展性 , 能够根据机构职能 、 外部环境和改革 政策的变化不断地适应未来的需要 。 、 要着重解决网站 内容组织 、 信息编排 、 信息检索问题 。 可 以把中央政府信息门户划分为政府 、 企业 、 事业单位 包括 社会团体 、 公民 个门户人 口 。 政府人 口连接国家各部委 、 中国人 民银行 、 审计署 、 国务院直属局 、 国务院办事机构 、 部委 管理的国家局 、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以及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 特别行政 区政府网站 。 企业人 口 按照行业进行划分 , 如金融 保险业 、 交通运输业等 , 由法人单位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 。 事业单位人 口 也按照行业进行划分 , 如研究机构 、 公益部门 、 福 利机构等 , 由事业单位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 。 公民人 口 可 以按照年龄 、 职业等对公 民的一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式的指导和 帮助 , 并为每个公 民确定一个唯一性标识 。 必须制定统一 的分类编码标准 , 对单位名称 、 网站信息进行编码 , 以方便信息 检索 。 、 应该具有地理可视化功能 。 政务信息总量的 左右与地理位置有关 。 如宏观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就具有地域 分布的特点 。 目前国家正在重点建设的人 口信息库 、法人单位信息库 、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 、 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 基础数据库 , 应该以基础地理数据库作为承载平台进行整合 , 然后利用 , 使用户可 以直观形象地进行查询 、 分析 , 这也可 以为国务院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服务 。 、 建立严格的信息公开审核管理机制 。 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主要来源于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所属部门和地 年 期 总第 期
研究纵览<c中国行政管理 方政府,由于采取网上抓取、信息保送、网站链接、栏目共建等多种方式取得信息,上网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管理,严 防上网信息缺失滞后以及涉密信息上网,并保证必要的更新。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定期对地方政府网站部门网站 内容保障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促进政府网站信息和服务质量及水平的提高。 4、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建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不能因为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起步较晚, 便急于求成、仓促上马,希冀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推进、稳步实施,逐步完善 (二)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当前,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护水平 不髙;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够完善;信息安全管理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信息 安全管理责任制;特别要充分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都要考虑抗毁性和灾难恢 复,逐步实现异地冗灾、互为备份、资源共享 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安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通常包括技术 管理、组织三方面内容。从技术体系来讲电子政务包括通信平台的安全、网络平台的安全、系统平台的安全、应用软件的 安全及技术管理的安全。要从访问控制、安全漏洞检查攻击监控、加密通讯认证体系、备份和恢复体制及多层防御体系 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范体系 2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平台。统一应用安全平台有安全认证服务器安全控制服务器、安全管理服务器和安全管理 控制台、以及用户注册数据库和访问授权数据库组成。安全认证服务器凭借请求者的数字证书和服务器的数字证书,查 询用户注册数据库,完成双向身份认证,并为请求者发放一个用户凭证。安全控制服务器依据请求者用户凭证,查询访问 授权数据库,获得请求者的对所需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而决定是否允许请求者访问所需资源。安全管理服务器和安全管 理控制台为管理员提供注册新来用户和设置访问权限的服务和操作接口。用户注册数据库存储注册用户的各种属性信 息。访问授权数据库存储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己颁布相当数量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如《关于维护 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但立法层次较低。建议 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法律效率,从法制层面规范电子 政务推进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三)整合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资源 我国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存在着分兵把口 重复建设问题。政务公开工作由党委、纪委和政府监察系统管,电子政务工作由政府信息产业部门和专门办公室管,力量 分散决策多头。在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程中,各搞各的、自成体系,搞小而全、大而全,造成严重浪费。因此建议国务 院和地方党委、政府作为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并明确政府由一位秘书长和各部门办公厅(室)主任分别 协助国务院和各部领导同志分管该项工作;纪委、监察、信息等部门按照职能具体管理与政务公开、电子政务有关的业务。 同时要加强对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财政管理,有关部门要统一管理、使用和监督,从源头上解决各自为政、各行 其是、重复建设投资分散问题。另外,要打破行业局限消除信息孤岛,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 政府资源最大限度公用化进而更好地促进政务公开,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G [课题组组长]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副组长]靳江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 [成员]姜晓萍(四川大学)、王丽平(中国人民大学)、夏镇平(上海大学)、万鹏飞(北京大学)徐晓林(华中科技大 学)、王郅强、王印(吉林大学)、沈荣华、胡仙芝、鲍静、张学栋、赫郑飞、张定安、赵鹏(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执 笔]张康之、王丽平 [责任编辑]平原 2005年第11期总第245期 2 o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w. cnki 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研究纵览《 翻坡具点熬薰嘿 方政府 , 由于采取 网上抓取 、 信息保送 、 网站链接 、 栏 目共建等多种方式取得信息 , 上 网内容必须经过严格 的审核管理 , 严 防上 网信息缺失 、 滞后 以及涉密信息上 网 , 并保证必要 的更新 。 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 , 定期对地方政府网站 、 部门网站 内容保障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 , 促进政府 网站信息和服务质量及水平的提高 。 、按照统一规划 、 分步推进的原则 , 积极稳妥地建设中央政府 门户网站 。 不能因为我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起步较晚 , 便急于求成 、 仓促上马 , 希冀一跳而就 、 一步到位 。 应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 分步推进 、 稳步实施 , 逐步完善 。 二 高度重视并切 实加强 政务公开和 电子政务 中的信息安全 当前 , 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 主要是 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护水平 不高 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够完善 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 技术落后 , 人才缺乏 。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 实 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 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监控体系建设 , 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 ,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 建立健全信息 安全管理责任制 特别要充分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 ,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都要考虑抗毁性和灾难恢 复 , 逐步实现异地冗灾 、 互为备份 、 资源共享 。 、 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整体框架 。 电子政务安全不是一个单纯 的技术间题 , 作为一个完整 的安全体系通常包括技术 、 管理 、 组织三方面内容 。 从技术体系来讲 , 电子政务包括通信平 台的安全 、 网络平台的安全 、 系统平台的安全 、 应用软件的 安全及技术管理的安全 。 要从访问控制 、 安全漏洞检查 、 攻击监控 、 加密通讯 、认证体系 、 备份和恢复体制及多层防御体系 等方面 , 建立全方位 、 立体式安全防范体系 。 、 建立统一 的信息安全平台 。 统一应用安全平台有安全认证服务器 、 安全控制服务器 、 安全管理服务器和安全管理 控制台 、 以及用户注册数据库和访问授权数据库组成 。 安全认证服务器凭借请求者的数字证书和服务器 的数字证书 , 查 询用户注册数据库 , 完成双向身份认证 , 并为请求者发放一个用户凭证 。 安全控制服务器依据请求者用户凭证 , 查询访问 授权数据库 , 获得请求者的对所需资源的访问权限 , 进而决定是否允许请求者访问所需资源 。 安全管理服务器和安全管 理控制台为管理员提供注册新来用户和设置访问权限的服务和 操作接 口 。 用户注册数据库存储注册用户的各种属性信 息 。 访问授权数据库存储用户对资源 的访问权限 。 、 进一步完善我 国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 虽然我国己颁布相当数量 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 , 如《关于维护 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 》等 , 但立法层次较低 。 建议 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 构建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 强化信息安全法律效率 , 从法制层面规范电子 政务推进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 三 整合政务公开与 电子政务资源 我国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发展起来的 , 但是存在着分兵把 口 、 重复建设问题 。 政务公开工作由党委 、 纪委和政府监察系统管 , 电子政务工作由政府信息产业部门和专门办公室管 , 力量 分散 、 决策多头 。 在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程中 , 各搞各的 、 自成体系 , 搞小而全 、 大而全 , 造成严重浪费 。 因此 , 建议国务 院和地方党委 、 政府作为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的责任主体 , 并 明确政府由一位秘 书长和各部门办公厅 室 主任分别 协助 国务院和各部领导同志分管该项工作 纪委 、 监察 、 信息等部门按照职能具体管理与政务公开 、 电子政务有关的业务 。 同时要加强对政务公开 、 电子政务建设资金 的财政管理 , 有关部门要统一管理 、 使用和监督 , 从源头上解决各 自为政 、 各行 其是 、 重复建设 、 投资分散问题 。 另外 , 要打破行业局限 , 消除信息孤岛 , 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 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 , 实现 政府资源最大限度公用化 , 进而更好地促进政务公开 , 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 瀑 〔课题组组长 高小 平 中国行政管理 学会 副 组 长 靳江好 中国行政管理 学会 、 张康之 中国人民 大 学 〔成 员 〕姜晓 萍 四 川 大 学 、 王 丽 平 中国人民大 学 、 夏镇平 上 海大 学 、 万鹏 飞 北 京大 学 、 徐晓林 华 中科技 大 学 、 王 邓 强 、 王 印 吉林 大 学 、 沈荣华 、 胡仙 芝 、 鲍静 、 张 学栋 、 赫 郑飞 、 张定安 、 赵鹏 中国行政管理 学会 〔执 笔 」张康之 、 王 丽 平 〔责 任 编 辑 〕平 原 年第 期 』慈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