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旅游诗词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27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旅游诗词鉴赏》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080012 课程名称:旅游诗词鉴赏 英文名称: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poetry 课程类别:通识课 课程模块:文学与艺术 课程性质:选修 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全校 先修课程:大学语文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虽然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也可以作为旅游类专业选修课。课 程旨在针对历朝历代的文学家、诗人在旅行途中所见所闻所想而写作的经典诗词 作品进行深入鉴赏性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经典诗词作品的创作方法,去运用 到对自身旅行过程的见闻进行创作和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 游记辞赋、唐宋诗词旅行游记篇章、部分中国经典景区的代表性对联。通过本 课程的选修,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认识、鉴赏和感悟能力,还能增长知 识、为未来神游九州、访古寻幽探胜打下基础,从而极大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课程思政:诗歌是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比较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中国大 学比较缺乏的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以唐宋诗词为核心内容的国诗鉴赏和 创作学习,不仅仅让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艺术和美育课程的教有,更因本 课程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代表而认识到传统诗教中的温柔敦 厚对人的重要感化意义。从认识和深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激发学生之家国情 怀;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够诚意正心,并使学生在仁爱基础上,能水到 渠成养成爱党爱国之情怀。 另一方面,本课程还能够对旅游学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起到补充、加深

《旅游诗词鉴赏》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080012 课程名称:旅游诗词鉴赏 英文名称: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poetry 课程类别:通识课 课程模块:文学与艺术 课程性质:选修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全校 先修课程:大学语文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虽然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也可以作为旅游类专业选修课。课 程旨在针对历朝历代的文学家、诗人在旅行途中所见所闻所想而写作的经典诗词 作品进行深入鉴赏性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经典诗词作品的创作方法,去运用 到对自身旅行过程的见闻进行创作和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 游记辞赋、唐宋诗词旅行游记篇章、部分中国经典景区的代表性对联。通过本 课程的选修,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认识、鉴赏和感悟能力,还能增长知 识、为未来神游九州、访古寻幽探胜打下基础,从而极大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课程思政:诗歌是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比较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中国大 学比较缺乏的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以唐宋诗词为核心内容的国诗鉴赏和 创作学习,不仅仅让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艺术和美育课程的教育,更因本 课程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代表而认识到传统诗教中的温柔敦 厚对人的重要感化意义。从认识和深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激发学生之家国情 怀;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够诚意正心,并使学生在仁爱基础上,能水到 渠成养成爱党爱国之情怀。 另一方面,本课程还能够对旅游学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起到补充、加深

和融通作用,比如《旅游概论》、《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公共政策》、 《景观设计》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内容 1.第一讲诗词常识讲解:诗词格律讲解 (1)唐诗与宋词格律:音调和声韵(近体诗与词谱) 平仄音调:平上去入与现代四声比较 : 叶晕: 《平水韵》与《词林正韵》 粘对 ●对仗技法 ·宋词之格律 ●宋词主要词牌介绍 (2)什么是旅游诗词:类型和意义 课程思政:在回顾中国近现代 一百多年来诗歌简史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 建国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国家大背景,分析中国传乡 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的分量非常重,甚至可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正是诗词。循着这个思路,向学生阐明一点:爱 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正是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而热爱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面则 是继承和学习中国诗词。 (3) 旅游诗词的基本赏析方法:人与自然、赋比兴 旅游辞赋赏读: ·《诗经》(选若干篇): 王餐《登楼赋》: , 鲍照《芜城赋》 庾信《哀江南赋序》与《春赋》 ●王勃《滕王阁序》。 课程思政:祖国自然山水名篇,开阔胸襟。 2.第二讲诗词高级问题:辞法、句法和篇法 (1)现代汉语词汇与古代汉语字词比较 (2)古代汉语句法与诗词句法比较 (3)古体诗与近体诗篇法 (4)唐宋词篇法 课程思政:儒家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是重要依据 3。第三讲近体诗鉴赏1:唐诗部分(客中送别诗) 赏析方法:(1)、内容:情感与义理 (2)、词法、句法与篇法 (3)、意象组织与内容之关系 (4)、绝句之“气格

和融通作用,比如《旅游概论》、《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公共政策》、 《景观设计》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内容 1.第一讲 诗词常识讲解:诗词格律讲解 (1)唐诗与宋词格律:音调和声韵(近体诗与词谱) ⚫ 平仄音调:平上去入与现代四声比较 ⚫ 叶晕:《平水韵》与《词林正韵》 ⚫ 粘对 ⚫ 对仗技法 ⚫ 宋词之格律 ⚫ 宋词主要词牌介绍 (2)什么是旅游诗词:类型和意义 课程思政:在回顾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诗歌简史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 建国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国家大背景,分析中国传统 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的分量非常重,甚至可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正是诗词。循着这个思路,向学生阐明一点:爱 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正是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而热爱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面则 是继承和学习中国诗词。 (3)旅游诗词的基本赏析方法:人与自然、赋比兴 旅游辞赋赏读: ⚫ 《诗经》(选若干篇); ⚫ 王粲《登楼赋》; ⚫ 曹丕《登城赋》; ⚫ 鲍照《芜城赋》; ⚫ 庾信《哀江南赋序》与《春赋》; ⚫ 王勃《滕王阁序》。 课程思政:祖国自然山水名篇,开阔胸襟。 2. 第二讲 诗词高级问题:辞法、句法和篇法 (1)现代汉语词汇与古代汉语字词比较 (2)古代汉语句法与诗词句法比较 (3)古体诗与近体诗篇法 (4)唐宋词篇法 课程思政:儒家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是重要依据 3. 第三讲 近体诗鉴赏 1:唐诗部分(客中送别诗) 赏析方法:(1)、内容:情感与义理 (2)、词法、句法与篇法 (3)、意象组织与内容之关系 (4)、绝句之“气格

●李白《劳劳亭》、王之涣《送别》和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对比鉴赏: 未之向《灵隐寺 课程思政:古人重情,可养敦厚之情! 4.第四讲近体诗鉴赏2:唐诗部分(行旅诗) 近体律诗鉴赏方法: (1)、篇法种类:起承转合及其变化 首联 (3)、中二联技法 (4)、尾联技法 ·王维《汉江临泛》、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对比鉴赏: ●杜审言《脊赛阳城》: 补阙知之 :学古人虽处呃逆,亦不改初衷之坚韧 5.第五讲近体诗鉴赏3:唐诗部分(怀古诗) 杯古诗之鉴赏:(1)吊古诗 (2)吊古伤今 (3)怀古讽今 ·李白《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鉴赏:《峨眉山月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题《黄鹤楼》对比鉴赏 课程思政:怀古惜今,积极修养以用世! 6.六讲近体诗鉴赏4:唐诗部分(怀古与登高) 登高诗之鉴赏:(1)、地理环境与登高 (2)、登高对古人对意义 (3)、登高与古迹瞻仰 ●杜甫《登高》、《江村》: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刘禹锡《石 城》和《乌衣 课程思政:学古人登高望远、踏雪寻梅之品格! 7.第七讲近体诗鉴赏5:唐诗部分(行次诗) 行次诗之鉴赏:(1)、行次与政治遭遇 (2)、行次与友情 (3)、行次与怀古 ●柳宗元《登柳州城透寄漳、打、封、连四州》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课程思政:学古人重情之古道,笃行而忠贞 8.第八讲近体诗鉴赏6:唐诗部分 (咏物诗 咏物诗与行旅诗之关系:(1)、咏物诗基本特征 (2)、行旅中咏物(双重隐喻) (3)、咏物诗之最高境界

⚫ 李白《劳劳亭》、王之涣《送别》和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对比鉴赏; ⚫ 王勃《滕王阁》; ⚫ 宋之问《灵隐寺》 课程思政:古人重情,可养敦厚之情! 4. 第四讲 近体诗鉴赏 2:唐诗部分(行旅诗) 近体律诗鉴赏方法:(1)、篇法种类:起承转合及其变化 (2)、首联技法 (3)、中二联技法 (4)、尾联技法 ⚫ 王维《汉江临泛》、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对比鉴赏; ⚫ 杜审言《登襄阳城》; ⚫ 沈佺期《夜宿七盘岭》和《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课程思政:学古人虽处呃逆,亦不改初衷之坚韧! 5. 第五讲 近体诗鉴赏 3:唐诗部分(怀古诗) 怀古诗之鉴赏:(1)吊古诗 (2)吊古伤今 (3)怀古讽今 ⚫ 李白《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鉴赏;《峨眉山月歌》;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黄鹤楼》对比鉴赏 课程思政:怀古惜今,积极修养以用世! 6. 六讲 近体诗鉴赏 4:唐诗部分(怀古与登高) 登高诗之鉴赏:(1)、地理环境与登高 (2)、登高对古人对意义 (3)、登高与古迹瞻仰 ⚫ 杜甫《登高》、《江村》;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 课程思政:学古人登高望远、踏雪寻梅之品格! 7. 第七讲 近体诗鉴赏 5:唐诗部分(行次诗) 行次诗之鉴赏:(1)、行次与政治遭遇 (2)、行次与友情 (3)、行次与怀古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课程思政:学古人重情之古道,笃行而忠贞! 8. 第八讲 近体诗鉴赏 6:唐诗部分(咏物诗) 咏物诗与行旅诗之关系:(1)、咏物诗基本特征 (2)、行旅中咏物(双重隐喻) (3)、咏物诗之最高境界

●李商隐咏物诗鉴赏《牡丹》、《泪》、《题小松》和《野菊》 课程思政:万物皆有情,普待万物,普待生命! 9.第九讲近体诗鉴赏7:宋诗部分(行次与登高 宋诗与唐诗之比较:(1)、宋朝与唐朝社会之比较 (2)、内容比较 (3)、表现手法之比孩 苏轼《宿九仙山》和《儋耳》 王安石《泊船瓜洲》: ·黄庭坚《寄黄几复》和《登快阁》 。课堂讨论:近体诗创作技巧,个人作品展示和讨论。 课程思政:首先阐明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文化基础一即儒家文人士大夫“修 齐治平”之人生理想,然后说明诚意正心、温柔教厚之儒家诗教主旨,及其与创作 词之内在联系 ,最后 学生理应与历朝历 代伟大诗人那样爱国立志, 理应 爱党复兴与治平,才能让自己有更高远的诗歌立意。 10.第十讲唐宋词鉴赏1(寄远与登高词) 寄远登高词之鉴赏:(1)、词与诗之比较 (2)、行旅词与行旅诗之比较 (3) 寄远登高词之内容:以情寓理vs情理互转 ●李白《菩萨蛮》和《忆秦娥》 ●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和《八声甘州·对蒲满暮雨西江天》 课程思政:友情无价1 11.第十一讲唐宋词鉴赏2(送别与登高词) 送别登高词之鉴赏:(1)、送别词与送别诗之比较 (2)、送别登高词之寓意 欧阳修《玉楼春·销前拟把归期说》 柳永《玉蝴螺·望处雨收云断》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课程思政:友情无价! 12.第十二讲唐宋词鉴赏3(苏轼咏物词) 苏轼咏物词之鉴赏: (1) 、苏词之历史地位 (2)、苏轼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课程思政:万物皆有情,况人乎?!爱情无价! 13.第十三讲唐宋词鉴赏4(非行旅词, 辛词与辛派词之赏析:(1)、辛派词之特点 (2)、辛词之特点与地位

⚫ 李商隐咏物诗鉴赏《牡丹》、《泪》、《题小松》和《野菊》 课程思政:万物皆有情,善待万物,善待生命! 9. 第九讲 近体诗鉴赏 7:宋诗部分(行次与登高) 宋诗与唐诗之比较:(1)、宋朝与唐朝社会之比较 (2)、内容比较 (3)、表现手法之比较 ⚫ 苏轼《宿九仙山》和《儋耳》;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黄庭坚《寄黄几复》和《登快阁》 ⚫ 课堂讨论:近体诗创作技巧,个人作品展示和讨论。 课程思政:首先阐明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文化基础——即儒家文人士大夫“修 齐治平”之人生理想,然后说明诚意正心、温柔敦厚之儒家诗教主旨,及其与创作 好诗词之内在联系,最后引申到学生理应与历朝历代伟大诗人那样爱国立志,理应 爱党复兴与治平,才能让自己有更高远的诗歌立意。 10. 第十讲 唐宋词鉴赏 1 (寄远与登高词) 寄远登高词之鉴赏:(1)、词与诗之比较 (2)、行旅词与行旅诗之比较 (3)、寄远登高词之内容:以情寓理 vs 情理互转 ⚫ 李白《菩萨蛮》和《忆秦娥》; ⚫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课程思政:友情无价! 11. 第十一讲 唐宋词鉴赏 2(送别与登高词) 送别登高词之鉴赏:(1)、送别词与送别诗之比较 (2)、送别登高词之寓意 ⚫ 欧阳修《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 ⚫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课程思政:友情无价! 12. 第十二讲 唐宋词鉴赏 3(苏轼咏物词) 苏轼咏物词之鉴赏:(1)、苏词之历史地位 (2)、苏轼咏物词的特点 ⚫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苏轼《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 课程思政:万物皆有情,况人乎?!爱情无价! 13. 第十三讲 唐宋词鉴赏 4(非行旅词) 辛词与辛派词之赏析:(1)、辛派词之特点 (2)、辛词之特点与地位

●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 辛弃疾《鸣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课程思政:稼轩词精神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第十四讲唐宋词鉴赏5(行旅词之流派) 行旅词之流派: 1 苏辛词与清真梦窗词之比较 (2)、周邦彦(清真)与吴文英(梦窗)之比较 ●苏轼《八声甘州·有清风万里卷潮来》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生查子·独游雨》和《生查子·西岩》对比鉴赏 。周邦意《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吴文英(侪天乐:与冯深居登再陵》 课程思政:怀古咏古、政治抒怀皆纽于治乱安邦之初衷 15.第十五讲唐宋词鉴赏6(宋末行旅词) 宋末行旅词之鉴赏:(1)、末世词人之特点 (2)、末世词之内容与意义 姜夔《暗香》和《疏影》对比鉴赏 王沂孙《水龙吟·晓霜初著青林》: ● 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课程思政:宋朝末世文人士子之骨气与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之余,为 之家国情怀而动容 16.第十六讲诗词创作解说与讨论 课堂讨论内容: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背景与含义 四、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鉴赏历朝历代经典行旅诗词作品为主,以诗词创作方法的学习为 辅。本课程要 习如何 析历代经典旅 诗词作品的同 掌握诗词创 作的主要方法,最终既能写作有独特感受的诗词赏析文章,更能进入诗词创作之 殿堂。本课程将会秉承《论语·为政》 《诗》三百,一言以散之,回:思无邪 之心灵教化宗旨,秉承《诗经》温柔敦厚之诗教宗旨,在提高修养和净化心灵的 同时,阅读体会、以及创作体验生命之高贵价值,从而以期能努力学习、锻炼身 体、珍惜生命 去力丁作同辛人知补 本课程并不设定教材,而是在最广泛涉猎历代诗话和词话的基础上,形成独 特的鉴赏视角:同时强调对鉴赏视角的自觉运用,要求学生进行初步的诗词创作。 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教学煤体学时课外作业及平时考核内容

⚫ 刘克庄《卜算子• 片片蝶衣轻》; ⚫ 辛弃疾《玉楼春• 风前欲劝春光住》; ⚫ 辛弃疾《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 ⚫ 辛弃疾《鹧鸪天• 不向长安路上行》 课程思政:稼轩词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 第十四讲 唐宋词鉴赏 5(行旅词之流派) 行旅词之流派:(1)、苏辛词与清真梦窗词之比较 (2)、周邦彦(清真)与吴文英(梦窗)之比较 ⚫ 苏轼《八声甘州•有清风万里卷潮来》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生查子•独游雨》和《生查子•西岩》对比鉴赏 ⚫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 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课程思政:怀古咏古、政治抒怀皆纽于治乱安邦之初衷! 15. 第十五讲 唐宋词鉴赏 6(宋末行旅词) 宋末行旅词之鉴赏:(1)、末世词人之特点 (2)、末世词之内容与意义 ⚫ 姜夔《暗香》和《疏影》对比鉴赏; ⚫ 王沂孙《水龙吟•晓霜初著青林》; ⚫ 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课程思政:宋朝末世文人士子之骨气与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之余,为 之家国情怀而动容。 16. 第十六讲 诗词创作解说与讨论 课堂讨论内容: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背景与含义 四、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鉴赏历朝历代经典行旅诗词作品为主,以诗词创作方法的学习为 辅。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如何赏析历代经典旅游诗词作品的同时,掌握诗词创 作的主要方法,最终既能写作有独特感受的诗词赏析文章,更能进入诗词创作之 殿堂。本课程将会秉承《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之心灵教化宗旨,秉承《诗经》温柔敦厚之诗教宗旨,在提高修养和净化心灵的 同时,阅读体会、以及创作体验生命之高贵价值,从而以期能努力学习、锻炼身 体、珍惜生命,未来努力工作回报亲人和社会。 本课程并不设定教材,而是在最广泛涉猎历代诗话和词话的基础上,形成独 特的鉴赏视角;同时强调对鉴赏视角的自觉运用,要求学生进行初步的诗词创作。 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媒体 学时 课外作业及平时考核内容

2 1 希讲裤诗可常识讲解:诗可格讲授 多煤体 萄法可高颈问喝:译法 讲授 多媒体 2 误管答疑和讨论 近体诗鉴贫1:居背部 讲投 第四近体诗鉴贫2唐诗部分 多媒 2 第五讲近体诗鉴赏3:唐诗部分 多媒体 6 第六讲近体诗鉴赏4唐诗部分 多煤体 2 第七讲近体诗鉴赏5:唐诗部分 多煤怀 8 第八讲近体诗鉴赏6:唐诗部分 多煤体 2 第九讲近体诗鉴贺7:未诗部分 多煤体 2 第十讲唐宋词鉴赏1 讨论 多媒怀 11 第十一讲唐宋词鉴赏2 多媒体 12 第十二讲唐宋词鉴赏 多煤体 2 13 第十三讲唐宋词鉴赏4 多媒体 2 14 第十四讲唐宋词鉴赏5 多煤 2 15 第十五讲唐宋词鉴赏6 讲授 多媒体 16 第十六讲诗词创作解说与讨论 多煤体 课堂讨论并提交创作作品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方式:课堂听讲与讨论、诗词创作和赏析文章学习 (二)成绩构成 (1)课堂听讲和讨论:10%: (2)赏析文章写作:20%: (3)诗词创作作品:70% (三)成绩考核标准 期末作品之评价,除了正常的文学艺术标志之外,还应符合思政标准:作 品应该符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 所谓“八目”的精神准则1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中因古典文学基本丛书(58本),北京,中华书局: [2]中国古典文学丛书(22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周汝昌等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4]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

1 第一讲 诗词常识讲解:诗词格 律讲解 讲授 多媒体 2 2 第二讲 诗词高级问题:辞法、 句法和篇法 讲授 多媒体 2 课堂答疑和讨论 3 第三讲 近体诗鉴赏 1:唐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4 第四讲 近体诗鉴赏 2:唐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5 第五讲 近体诗鉴赏 3:唐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6 第六讲 近体诗鉴赏 4:唐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7 第七讲 近体诗鉴赏 5:唐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8 第八讲 近体诗鉴赏 6:唐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9 第九讲 近体诗鉴赏 7:宋诗部分 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课堂讨论:近体诗创作技巧, 个人作品展示和讨论。 10 第十讲 唐宋词鉴赏 1 讲授 讨论 多媒体 2 11 第十一讲 唐宋词鉴赏 2 讲授 讲授 多媒体 2 12 第十二讲 唐宋词鉴赏 3 讲授 讨论 多媒体 2 13 第十三讲 唐宋词鉴赏 4 讲授 多媒体 2 14 第十四讲 唐宋词鉴赏 5 讲授 讨论 多媒体 2 15 第十五讲 唐宋词鉴赏 6 讲授 多媒体 2 16 第十六讲 诗词创作解说与讨论 讲授 多媒体 2 课堂讨论并提交创作作品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方式:课堂听讲与讨论、诗词创作和赏析文章学习 (二)成绩构成 (1)课堂听讲和讨论:10%; (2)赏析文章写作:20%; (3)诗词创作作品:70%。 (三)成绩考核标准 期末作品之评价,除了正常的文学艺术标志之外,还应符合思政标准:作 品应该符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 所谓“八目”的精神准则!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58 本),北京,中华书局; [2]中国古典文学丛书(22 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周汝昌等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 [4]《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 4 月; [5]《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 8 月;

[6]《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 [7]《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8]《诗词格律》 、王力著 中华书后 ,20 9年5月 9 《古文鉴赏辞典》,章培恒/陈振鹏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 10]《古文观止》(上下册),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中华书局,2011 年5月: [11]《唐人律诗笺注集评》,陈增杰编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 [12]《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王兆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 月: [13]《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9 月: [14]《增订注释全唐诗》(全五册),陈贻掀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5月 [15]《文心雕龙注》,(南北朝)刘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9月: [16]《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八、其他需说明的 大纲修订人:李军 修订日期:2021年12月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

[6]《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年 12 月; [7]《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3 月; [8]《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2009 年 5 月; [9]《古文鉴赏辞典》,章培恒/陈振鹏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年 7 月; [10]《古文观止》(上下册),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中华书局,2011 年 5 月; [11]《唐人律诗笺注集评》,陈增杰编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年 4 月; [12]《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王兆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年 3 月; [13]《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年 9 月; [14]《增订注释全唐诗》(全五册),陈贻焮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 5 月; [15]《文心雕龙注》,(南北朝)刘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 9 月; [16]《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 年。 八、其他需说明的 大纲修订人: 李军 修订日期:2021 年 12 月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