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写作背景: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年)魏征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贞观初年, 唐太宗励精图治,颇称 英雄。后来却追求珍宝 异物,兴建宫殿苑囿, 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等零 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唐太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宗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 李 文章语重心长,情感深 厚。 世民
写作背景: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年)魏征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贞观初年, 唐太宗励精图治,颇称 英雄。后来却追求珍宝 异物,兴建宫殿苑囿, 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 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 文章语重心长,情感深 厚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 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疏,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 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议论文体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 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疏,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 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议论文体
思考题 1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 家?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思考题: • 1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 家? •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2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证明了什么观点? •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思考题: 1本段概括了什么普遍规律? 答:善始者繁,克终者寡。 2针对这个规律,作者的主要看法是 什么? 答: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思考题: • 1 本段概括了什么普遍规律? • 答:善始者繁,克终者寡。 • 2针对这个规律,作者的主要看法是 什么? • 答: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三段译文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 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 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 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 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 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 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 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 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 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 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 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 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第三段译文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 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 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 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 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 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 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 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 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 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 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 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 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 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本文思路、论证方法 1、比喻推理,生动直观。 (第一段) 2、正反对比,主旨鲜明。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本文思路、论证方法 1、比喻推理,生动直观。 (第一段) 2、正反对比,主旨鲜明。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思考题: 通过学习,我们领悟到了 作者高超的进谏技巧、积极的 政治理想和精辟的修身方法。 请谈谈你读了此文的感想
思考题: 通过学习,我们领悟到了 作者高超的进谏技巧、积极的 政治理想和精辟的修身方法。 请谈谈你读了此文的感想
课外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课外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思 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思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